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一百零四章 孫承宗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一百零四章孫承宗

    縱有千百個不忍,朱由校還是很快的頒布旨意,任命孫承宗為北直隸左布政使,全面主持北直隸庶政兼總理海河河工事務。

    消息一經傳出,京城內一片嘩然。一向是六部直屬的直隸,突然間多了一個布政使,皇帝這是想做什麼?一個個疑問在百官心中升起。

    剛剛趕回京師的孫承宗也一時摸不著頭腦,連忙進宮求見,希望能從皇帝那裡問個明白。

    「哦,」對孫承宗的疑問,朱由校不經意的笑了笑,說道:「方愛卿說,戶部有錢了,想把海河修一修。朕就想起了孫師傅,想讓孫師傅幫著朕主持此事。怎麼,孫師傅不願意去?」

    「能為陛下效勞,是臣的福分,臣豈敢推辭。」孫承宗連忙解釋,「只是,這修河工,也用不著給臣一個布政使名分吧。」孫承宗砸吧砸吧嘴,「這也太招搖了。」

    「招搖?」朱由校一愣。

    孫承宗苦笑道:「難道方大人就沒有阻止陛下嗎?這直隸,可是從不設布政使的。陛下這突然一設,還是中旨任命,這不是把臣架在火上烤嗎?」

    朱由校內心一陣內疚,卻把臉沉了下來,「這麼說,是朕想害你了?」

    「臣不敢這麼想。」聽皇帝語氣不善,孫承宗連忙矢口否認。

    「是嗎?」朱由校還是一臉的不悅。

    「當然,」孫承宗連忙應承道,「陛下委臣以重任,臣豈敢有怨懟之心。」

    「那就好,」朱由校點點頭,勉強接受了孫承宗的解釋,卻又淡淡的笑道:「朕一直想重用孫師傅,可又擔心孫師傅資歷、品級不夠。便想讓孫師傅去地方上歷練一番……」

    偷眼看到孫承宗正側耳細聽,朱由校卻裝著不知,「可又捨不得孫先生遠去。如今,」朱由校微微提高了聲音,「戶部有了錢,方愛卿就想把海河修一修。朕就想啊,讓孫師傅去吧。一是孫師傅辦事,朕放心;二是藉機會把孫師傅的品級提一提……」

    「陛下,」孫承宗再也忍不住了,跪地泣道:「陛下如此厚愛微臣,微臣怎敢不為陛下效死力。」

    朱由校停住煽情,故作驚訝道:「孫師傅這是做什麼?快起來,快起來。」

    上前親手扶起孫承宗後,朱由校又笑道:「……朕一直在想,內閣閣臣要用擔任過各省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大臣。他們久在地方,深知地方情弊,能夠更好的幫朕治理朝政。孫師傅,你說對嗎?」

    孫承宗一驚,隨即便是一陣狂喜。連忙應道:「陛下高瞻遠慮。微臣遠不可及。」

    朱由校微笑著點點頭,知道孫承宗已經擺平了。

    見自己出任直隸首任布政使已經成為定局,孫承宗只好投入到布政使的角色,向皇帝請教如何治理直隸。

    「治理直隸嘛,」朱由校微一沉吟,便笑道:「說難,倒也不難,說容易,卻也不容易。」

    「說治理直隸難,是因為它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區,一舉一動都有很多人看著,絲毫不能大意。而說容易,還是因為它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區。」朱由校微微一笑,「直隸這塊地方,稅交的最少,可朝廷投資的卻最多。但凡有點風吹草動,旱災水澇,朝廷就會灑下大批銀子,進行救災。」

    孫承宗仔細一想,不由得啞然失笑,「陛下不說,臣還真的沒想到。」

    「不過,你也不要大意。」朱由校淡淡笑道:「直隸地界勳貴、官宦眾多,如不小心,必會得罪小人。」

    「有陛下為微臣撐腰,」孫承宗一愣,卻笑道:「臣還怕他們不成。」

    「你,」朱由校一愣,不由得啞然失笑,「也好,朕就為愛卿撐撐腰。」可想起那些盤根錯節的權貴,朱由校也不由得一陣頭疼,連忙叮囑孫承宗。

    「孫愛卿此去直隸,主要幫朕做四件事。其一,健全布政司。朕任命愛卿的職位是左布政使,卻是個臨時差遣。」朱由校臉色一整,正色道:「但愛卿卻不必在意,只管把自己當成真正的布政使來做。該健全機構就健全機構,該半部命令就頒布命令,朕來撐著個腰。」

    孫承宗這才明白過來,皇帝這是準備在北直隸設布政司啊。有心想勸諫兩句,可話到嘴邊卻變成了,「陛下放心,臣一定做到。」

    「那就好,」朱由校滿意的點點頭,「為了不引起大臣察覺,朕就不給愛卿配置右布政使了。而直隸布政司下設的機構,也不必按照其他布政司設置。」朱由校又想了想,說道:「這樣吧,朕下道旨意,讓六部分別在直隸設置分支機構,而由愛卿來主管。」

    「陛下,」聽皇上這麼一說,孫承宗有點為難,「這六部設置的機構,臣怎能掌管呢?就是想管,怕也管不了啊。」

    「無妨,那些機構雖是六部設置,卻都是直隸布政司的屬官。」朱由校爽快的應道。

    孫承宗鬆了口氣,「那臣就放行了。」

    「第二件事是做好預算,管好財政。」見孫承宗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朱由校便接著向下講:「為了更好的理財,做到量入而出,內閣提出了預算制度。朕想了一下,認為地方上也應當執行,最終做到中央、省、府、縣四級預算。而愛卿,就要在直隸先行一步,為其他省做表率。」

    孫承宗一進京師,便聽說了內閣和戶部造預算的消息,對皇帝讓自己在地方推行預算制度,也不覺得奇怪,便爽快的應承下來。

    「第三件事是糧食配給制,」天啟二年了,陝西也快要遭災了,朱由校的一顆心早就提到嗓子眼上,「這些年來,北地連年受災,大量農戶破產,化為流民。朕不忍心看到這一幕再繼續發生,更不願意直隸這首善之地出現類似情況。孫愛卿,你明白嗎?」

    「臣一定遵守陛下教誨,盡快推行糧食配給制,保一方黎民平安。」聽皇上提起農戶破產、流民四起,孫承宗才醒悟了皇帝推行糧食配給制的本意,卻不由得對皇帝敬佩不已,這糧食配給制和已有的編戶制度合起來,可謂維持社會穩定的良方。只要朝廷手中還有糧食,這大明就亂不了……

    「糧食配給制的關鍵之處在於平價、有糧,能給黎民一個念想。」雖見孫承宗應承下來,可朱由校卻還是不放心,便叮囑道:「這是朕給百姓的一個恩典,朕絕不容許有人肆意破壞,孫愛卿可一定要牢記在心。」

    「陛下放心,」孫承宗心中一凜,連忙應諾道:「臣一定把推行糧食配給制,作為重中之重。」

    「那就好,」朱由校點點頭,卻又道:「第四件事就是修繕海河。」

    「至於如何修繕海河,那是工部的事,至於能有多少錢來修繕海河,則需要愛卿去和內閣、戶部打交道。」朱由校來了個一推六二五,把自己的責任推了個一乾二淨,「但愛卿必須要知道,修繕海河的目的是能讓北直隸多一些良田。這河修的好,大半個朝廷的勳貴高官都會念愛卿的好。如果修不好……」朱由校微微一笑,卻不再說話。

    「陛下忘了,」聽皇上語氣中帶著一點點威脅,孫承宗一陣苦笑,「臣也是直隸人士。」

    「那就好。」朱由校這才想起,孫承宗是直隸保定高陽人。便笑道:「……孫愛卿正好為桑梓做點好事。」

    ……孫承宗剛離開了皇宮,便迎面碰上長子孫銓前來迎接,父子二人便結伴回家。

    走到半路,孫銓問道:「父親此去面君,可曾提起劉一燝一事?」

    「不曾,」孫承宗微微搖頭,卻告訴兒子,「陛下有旨,讓為父出任直隸左布政使。為父退卻不得,已經應承下來。」

    「父親大喜,」孫銓一臉喜色,也不顧身在大街之上,衝著孫承宗便拜了下去,「孩兒恭喜父親。」

    「起來,起來。」孫承宗連忙拉起兒子,卻苦惱道:「為父能受到陛下重任,本是好事。可沒有向陛下說情,卻不知劉一燝他們會怎麼想。」

    「父親過慮了,」孫銓年輕氣盛,見自己父親高昇,而劉一燝等人被貶,便張狂起來,「那劉一燝明知道李三才私通建虜,卻不知道進退,肆意誹謗陛下。虧得陛下仁慈,才留了他一命……」

    「住嘴,」孫承宗惡狠狠地瞪了兒子一眼,「劉大人的事,是你能肆意評價的嗎?」

    見兒子閉嘴不語,孫承宗便不再說話。可心裡卻一陣翻騰,自己陪伴皇上已經一年有餘了,對皇帝秉性也自認為非常瞭解。對劉一燝所言陛下貪圖李三才家產一說,更是嗤之以鼻。

    『只是,』孫承宗苦惱道:『我畢竟是東林黨一員啊。』

    可隨即,一個聲音又從心中冒出,『李三才貪財忘義,劉一燝肆意招禍,又豈是君子所為?又何曾有半點忠君愛國之心?……』

    一時間,孫承宗左右為難,便信步在街頭閒逛。一直到了天黑,孫承宗才打定主意,「我只管秉著自己本心,效忠於陛下,幫陛下治理天下,那才是天下正道,又和東林不東林的有什麼關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