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二卷 年號天啟 第七十九章 加稅?朕不答應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七十九章加稅?朕不答應

    到了五月二十日,內閣送來奏章,稱已經九卿廷推完畢,選定了右僉都御史袁應泰巡撫遼東,請求陛下批准。

    「袁應泰,字大來,鳳翔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泰昌元年八月擢升為右僉都御史。」朱由校看著袁應泰的履歷,卻有些遲疑,這個人,好像就是天啟元年在遼陽殉國的啊,這派他去,合適嗎?……

    朱由校心中泛起了嘀咕,便問來送奏章的方從哲和劉一燝兩人,「這個人才幹如何?」

    「啟奏陛下,」見皇上問話,劉一燝便搶在方從哲前面回道:「袁應泰做官精敏強毅,治水理財都很有水平,對軍務也相當熟稔。當初任以按察使為永平兵備道時,招兵買馬,休整要塞,打造戰艦,採辦火藥軍械,十分得力。」劉一燝大力推薦袁應泰,可謂不惜餘力。

    「永平兵備道?」朱由校一聽,還打造戰艦,這是什麼地方?

    「陛下,」曹化淳見皇上遲疑,便小聲解釋道:「永平府位於京師之東。下轄盧龍縣(永平府所在地)、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頻臨大海,是邊關重地。」

    「原來是山海關啊?!」朱由校微微頷首,表示明白。

    見皇上遲遲不決,方從哲便上前奏道:「袁應泰熟稔兵事,熊廷弼也深知其才幹,曾多次上疏請求調他入遼。」稍微停頓了下,見皇上似有所悟,便解釋道:「臣等商議後認為,如派袁應泰巡撫遼東,必能和熊廷弼和睦相處,不致於經撫不和,怠慢軍機。還請皇上明察。」

    「諸位愛卿倒是用心了。」朱由校淡淡的應了聲,卻問道:「這個袁應泰打過仗嗎?」

    「這個倒是沒有,」劉一燝見皇上有點鬆口,便笑道:「袁應泰是文臣,雖不曾與敵見仗,但其整軍備武,卻也稱得上是治兵之人。」說完之後,也許是覺得說服力不夠,袁應泰又強調道:「國朝向來以文臣掌管軍事,如於忠肅公(于謙),譚襄敏公(譚綸)等人,俱是文臣掌兵……」

    聽到劉一燝如此忽悠,朱由校的心頓時便沉了下來,『讓一個不經戰事的文官去帶兵,這不是在撞大運嗎?如果是個紙上談兵的趙括,那怎麼辦?……』

    朱由校勉強的笑了笑,卻不去接劉一燝的話頭,而是轉向方從哲問道:「內閣準備任命袁應泰什麼官職?」

    「不敢,臣等只是向陛下推薦賢能而已,臣等不敢自專。」方從哲嚇了一跳,連忙矢口否認,表白自己和內閣沒有擅權自專之意。「至於封賞何官職,當恩自上出,臣等不敢多言。」

    「愛卿太過謹慎了,」朱由校笑著呵斥道,「這些都應該有前例吧?按照前例應當任何職?」

    「啟奏陛下,」方從哲鬆了口氣,答道:「遼東巡撫官的官職全稱本為『巡撫遼東地方提督征東軍務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如今因在遼東設了經略官,便改為『巡撫遼東地方襄理征東軍務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以示主次之分。陛下如有意,可按照此官職任命。」

    「襄理征東軍務?」朱由校琢磨了一下,覺得挺符合自己的意圖的,便點頭認可。「即然如此,就任命袁應泰為巡撫遼東地方襄理征東軍務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朱由校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補充道:「……兼任經略府後勤署郎中,襄助熊廷弼軍中事務。」

    「陛下不可,」方從哲大驚,連忙勸阻道:「如此以來,遼東巡撫變成了遼東經略的屬官,豈不有違朝廷設官之本意?還請陛下三思啊。」劉一燝也連忙出言勸阻。

    「遼東經略府只是臨時設置,」朱由校皺著眉頭說道:「……還是給他們明確了名分為好,免得鬧出什麼ど蛾子。」

    「那麼,一旦熊廷弼得勝回朝,陛下又該如何封賞?」方從哲擔心的卻另有此事,便緩緩地問道。旁邊,劉一燝也豎起了耳朵……

    「入軍校,」朱由校想了想,覺得還是給內閣交個底,免得嫉恨熊廷弼立下大功,從中作梗。「朕常惋惜王陽明之遭遇,又豈能再讓熊廷弼重蹈覆轍。」

    方從哲、劉一燝一陣默然,卻放下了心中的一塊石頭……

    「陛下,」想了想,方從哲覺得還是要對熊廷弼制約一下,免得他不知道天高地厚,胡亂說話招人嫉恨。便奏道:「遼東即設了巡撫官,那巡按是不是也要設?」

    朱由校沉吟了片刻,雖覺得熊廷弼不可能起兵作亂,可也不能不防。便點頭道:「楊漣不是在遼東嗎?讓他擔任遼東巡按吧,巡按遼東地方兼提督憲兵事務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讓他同時監督遼東軍政庶務。」

    劉一燝大喜,這樣一來,楊漣和袁應泰都是東林同志,即使熊廷弼反覆,也不足為慮。連忙和方從哲一起接了旨意……

    方從哲見遼東巡撫的事情已經辦妥,便提起了戶部籌錢之時。

    「啟奏陛下,」方從哲從懷中取出一個奏章,呈了上去。「戶部部議,以遼事日劇,國用不足為由,提請加派田賦,以充國帑……」

    朱由校便接過奏章,邊看邊隨口問道:「這件事,內閣又是什麼意見呢?」

    「內閣商議未決,只好提請聖斷。」方從哲輕聲答道。

    「是嗎?」朱由校微微一笑,隨口說道:「大臣們怕得罪天下百姓,就推到朕這裡來了?」

    「臣等不敢。」被皇上識破自己的用心,方從哲和劉一燝一陣尷尬。

    朱由校便不再多說,翻開奏章念道:「……除貴州外,每畝增收田賦二厘,得銀一百二十萬?」

    「啟奏陛下,」方從哲連忙解釋道:「萬曆四十六年,前戶部尚書李汝華奏請加賦,除貴州外,每畝增銀三厘五毫,得餉二百萬。次年,復議益兵增賦如前。又一年四月,兵部以募兵市馬,工部以製器,再議增賦。於是畝增二厘,為銀百二十萬。先後三次增賦,總共增加田賦五百二十萬兩,以作國用。」

    「……已經累計增加田賦九厘了,還能再加嗎?」朱由校低頭看著奏章,幽幽的問道。可心中卻通透,能開辦商行做買賣的,都是些有背景、有靠山的。這些文官不到萬不得己,是萬萬不敢提出征商稅的,這樣,也只能在田地上打主意。可是,多達十一厘的遼餉,年年徵收,那些老百姓怎能承受得起啊……

    見皇上遲疑,方從哲有些著急,連忙奏道:「陛下,如果不加派遼餉,戶部是沒有錢支付運糧費用的……」

    朱由校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陷入了沉思中……

    明朝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賦稅從來是收不齊的。立國之初,朱元璋便明文規定,不允許官吏下鄉擾民,違者必定嚴懲。至於收稅,則是在鄉間設置裡甲,每一甲設一糧長,讓糧長負責徵收田賦,然後向兩京押運。因路途遙遠,糧長破產的甚多,便藉故推諉,爭相拖欠。

    至於地方官吏,更是以為民請命、減免賦稅為榮。只要地方上有點災害,這些官吏便藉機上奏,要求朝廷賑濟、減免錢糧,好沽名邀譽陞官發財。

    如今,戶部奏請加派遼餉,數量更是如此之大,讓朱由校不得不擔心,這些賦稅能收上來多少。而收上來之後,又能派多少用途……

    「本朝有功名者,都是不用納稅的吧?」朱由校突然問道。

    方從哲、劉一燝一驚,對視了一眼,才有方從哲小心翼翼的回道:「太祖皇帝優待讀書人,曾定下制度,有功名者免稅……」

    說完之後,兩人更是眼巴巴的看著皇上,生怕皇上一時腦熱,要向士大夫徵稅,自己可脫不清干係。

    朱由校敏感的發現了兩人的緊張情緒,便笑了笑,卻故意不去安慰他們,而是直接問道:「鄉野之間,把自己的土地記在有功名者名下,企圖逃避國稅的小人,也不在少數吧?」

    方從哲和劉一燝心中更是驚懼不安,方從哲試探著問道:「陛下,你的意思是……」

    「國家田賦本就不輕,百姓俱是勉力維持。這驟然加稅,恐怕百姓更要受苦。」朱由校徐徐的解開了謎底,「如此必有大量農戶或苦於生計,或見利忘義,爭相投田於官紳之家。到時,朝廷稅源枯竭,不得不變本加厲增加稅額。到時候,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必會民亂四起,生靈塗炭……」

    「臣等無能,不能為陛下分憂,還請陛下恕罪。」方從哲、劉一燝兩人只聽得心驚膽顫,全被皇上描述的這番景象嚇傻了。遲疑了片刻,卻急忙跪下,向皇上請罪。

    「兩位愛卿不必過濾,朕沒有怪罪兩位的意思。」朱由校見目的達到,便下了最後的決斷,「兩位愛卿暫且請回,再好好想一想如何解決朝廷國用不足。」說著,用手指了指奏章,「這份奏章就先留在這裡,讓朕再斟酌一下。不過,朕可以給兩位愛卿交一個底兒。不到萬一,朕是不會同意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