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二卷 年號天啟 第七十五章 玉米和勸農講習所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七十五章玉米和勸農講習所

    朱由校猛一回頭,才發現正有一個宮裝麗人亭亭而立,正對著自己嫣然巧笑……

    「梓童,你怎麼來了。」朱由校一愣,連忙起身迎上。

    張嫣向前一步,任由皇帝抓著自己的手把自己擁入懷中。回道:「臣妾聽宮人報信,說皇上躲在書房裡不出來,便過來看看。」微微抬頭,卻發現皇上眼瞼尚帶有霧氣,便笑道:「陛下這是怎麼了?怎麼還……」

    張嫣微笑著眨了眨眼睛,卻故意住口不語,好讓朱由校不覺得太過尷尬。

    「是遼東,」縱使這樣,朱由校的臉頰也微微發燙,連忙取過奏章給張嫣詳細分說。「遼東的兵丁太苦了,每月只有二兩餉銀,可米價竟然也是二兩銀子一石。他們終日辛苦,卻食不果腹,真的太苦了……」

    「陛下如此愛惜子民,真是大明之福、黎民之福,臣妾代天下臣民謝過陛下。」張嫣微微一掙,便從朱由校懷中掙脫出來,對著皇上盈盈拜倒。

    「你這是做什麼?!」朱由校一樂,伸手又把張嫣攬到懷裡,點著張嫣的鼻子道:「想學長孫嗎?」張嫣一陣不依,便和朱由校鬧成一團……

    如此鬧過一會兒,張嫣才開口笑道:「陛下雖有此心,可有所不知,外面的那些人,又有幾個天天吃的是大米啊。」見朱由校專注的看著自己,張嫣一陣嬌羞,又解釋道:「臣妾未進宮時,雖也比較富足,可這大米也不是常吃的。」

    「是嗎?」朱由校一愣,心中卻不由的浮起一個典故來,『何不食肉糜』。晉惠帝為百姓不吃肉而驚訝,張嫣卻認為百姓吃不起米是正常的……

    「大米多產自南方,沿運河長途運輸到京,自然價格昂貴。而臣妾之家在河南開封,並不產米。日常飲食便以麵食為主,這大米就吃的少了。」張嫣以為皇上長在深宮,不明白這些,便急忙作出解釋。「遼東也不產米,價錢自然高漲。可天生萬物,百姓自會有食用之物,陛下也不需太過在意。」

    聽張嫣說完,朱由校有點不悅。剛想出言訓斥,卻見張嫣握緊拳頭,裝出一副惡狠狠地樣子說道:「不過,遼東米價二兩一石,也實在太貴了。陛下可要好好治治那些奸商。」

    「你呀,」朱由校樂了,在張嫣臉上擰了一把,「還是不要操心這些事了。多想想怎麼給朕生個兒子吧……」

    到了第二天,朱由校便以遼東米價太貴,遼東兵丁百姓難以接受為由,讓內閣並戶部商議如何平穩遼東糧價。又把戶部農業署侍郎徐光啟召進宮,詳細詢問遼東農業生產狀況……

    「徐愛卿,你好好想想,這遼東就只能一年一熟嗎?就不能收兩季嗎?」朱由校清楚地記得,遼東,也就是後世的東北,可是中國的一大糧倉,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如果只能一年一熟,那怎麼會有大量糧食調出……。要知道,東北的大米、大豆可是很出名的。朱由校心中想道。

    「陛下有所不知,遼東冬季太過寒冷,作物播種後俱被凍死。唯有在清明後種植春麥,此點與與關內截然不同。」見皇上發問,徐光啟連忙解釋道。

    「那蕃薯呢?」朱由校滿懷希望的問道。

    「這個,」徐光啟有點尷尬,遲疑道:「蕃薯怕寒……」

    「好了,算朕沒有問。」朱由校臉一紅,連忙掩飾道:「朕也只是病急亂投醫。遼東還能種什麼,徐愛卿也幫著想想……」

    「臣遵旨。」徐光啟應了一聲,便低著頭仔細盤算起來。

    『後世的東北都種什麼呢?』見徐光啟在那裡苦思冥想,朱由校也不閒著,掰著指頭仔細算了起來。「有春小麥、大豆、大米、還有土豆和玉米……」

    『有了,種玉米。』朱由校突然眼前眼前一亮,急忙問徐光啟,「徐愛卿,你知道玉米嗎?他也是從海外傳來的。」朱由校突然想起玉米來,在他的記憶裡,玉米、蕃薯、馬鈴薯是明朝中後期傳入中國的三大農作物。如今,蕃薯已經被徐光啟給推薦上來了,那玉米和馬鈴薯呢?

    朱由校滿懷期望的看著徐光啟,希望徐光啟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答案。

    「玉米?」徐光啟仔細想了想,卻沒有印象,便問道:「陛下,這玉米是何形狀?可有實物?」

    朱由校心裡一緊,卻笑道:「朕也是無意中聽內侍閒談時說起的,說玉米產量極大。可一時大意,竟忘了問那內侍姓名了。如今也不好找到他詢問……」

    「這個,」徐光啟犯了難,這只有一個名字,怎麼知道是什麼啊?想了半晌,才為難的說道:「要不,陛下下個旨意,讓宮中查一下。可好?!」

    朱由校嘴一撇,我到哪裡去找那個內侍啊?!只好裝模作樣的想了一想,又提醒道:「朕當時好像是聽那內侍說,他用水煮熟後,用手拿著啃食,最後還把棒子給扔了……」

    「能煮熟後啃食?中間有棒子?還是海外傳來的?」徐光啟仔細想像了一下,遲疑道:「莫非是苞谷不成?可苞谷的產量並不大啊?」

    「苞谷?那是什麼?」朱由校好奇的問道。

    「啟奏陛下,」徐光啟詳細的解釋道,「苞谷傳自佛郎機人,也叫玉蜀黍。其果實與其他穀類不同……」

    「啊,朕想起來了,」朱由校突然叫道:「好像那個內侍說過玉蜀黍什麼的。」心中卻是暗叫慚愧,這玉蜀黍多好的名字啊,我怎麼給忘了啊。

    「……可是,這苞谷的產量實在太低了啊。還不知道能不能再遼東種植。」徐光啟確認了皇上說的是苞谷後,反而做了難。

    「不妨,」見徐光啟說玉米產量太低,朱由校有點疑問,卻不敢質疑,只好先讓試種一下。「愛卿可以先在京畿和遼東試種,等一年後,看看結果再說。」

    「也只好如此了。」徐光啟歎了口氣,說道:「只是現在已經到了五月,這農時已過,即使種上,怕也難有收成。只有等到明年了……」

    「無妨,徐愛卿可先派人查訪一下,看京畿和遼東是否有人種有苞谷後。如有,愛卿可派人接管,仔細觀察一下。」見徐光啟要把試種時間給推到明年,朱由校有些不樂意,就給出了個主意。

    「這倒是個好辦法。」徐光啟眼前一亮,急忙回道:「臣這就派人去查探。」

    「對了,」見徐光啟就要告退,朱由校連忙叫住,「你說的這個苞谷,可有種子、果實什麼的?」朱由校生怕鬧出了烏龍,便想求證一下。「如有,就拿些樣品,送進宮來讓朕看看。」

    「臣遵旨。」……

    徐光啟倒也乾脆,出宮片刻後便又回來。帶著一隻玉米棒子讓朱由校觀看。

    「正是此物,」朱由校笑道:「當時,那個內侍扔的就是這種棒子。」

    徐光啟見皇上說話前後矛盾,卻裝作不知,躬身奏道:「臣無知,卻信口開河,還請陛下恕罪。」

    朱由校一愣,忙問其故,「徐愛卿何出此言?」

    徐光啟便解釋道:「臣一直以為苞谷產量低下,不及蕃薯,就對苞谷一向輕視,不做詳解。剛才奏事時,更是信口開河,稱苞谷產量低下,如不是吾皇堅持,必將釀成大錯……」

    朱由校聽話音不對,這徐光啟怎麼出去一趟,便長了見識?連忙問道:「徐愛卿這是怎麼了?可是有人曾種植苞谷?」

    「正是,」徐光啟正色道:「臣正想向皇上推薦,臣之屬吏,保定人士張衛。張衛雖只是秀才出身,可生性喜好農學。曾在保定種植苞谷,稱畝產可達千斤……」

    「是嗎?這可太好了。」朱由校大喜,「這個張衛可真是立了大功。」朱由校興奮不已,就在大殿內來回走動,便走還邊念叨著,「朕一定要賞這個張衛,一定要重賞……」

    可正走著,朱由校卻停了下來,奇怪的問道:「……朕讓你選育良種,這張衛就不知道嗎?怎麼有了如此良種,卻不曾提起?」越說,朱由校越覺得不對勁,「這個張衛,不會是個面善心惡的小人吧?」

    徐光啟一愣,立即反應過來,「陛下誤會了,」見皇上不解的看著自己,徐光啟苦笑一聲,解釋道:「陛下,這個張衛,是個癡人。每日沉迷於種田,不知其他。就連他這個秀才,也是他父親幫他捐的。」

    「哦?」朱由校瞪大了眼睛,『這秀才還能買啊』?卻對這事兒置之不理,問道:「這張衛如何沉迷種田,說來聽聽。」

    「是,」徐光啟便將張衛的種種癡事兒一一道來,「這張衛,為了更好的種田,就在田里打了個窩棚,以田為家。更為可氣的是,他竟在半夜提著燈籠在田里亂轉,說是要看看禾苗在夜裡是怎麼生長的……」說到最後,徐光啟搖頭歎息,「臣受命組建農業署時,曾四處搜刮善於農事者,便有人推薦了張衛。可張衛雖做了官,卻仍是癡心不改,每日只在地裡居住。這次臣回到衙門詢問苞谷之事,正好遇上了張衛,便得知這張衛曾種過苞谷……」

    「那這張衛又是因何回到衙門?」聽了徐光啟這一解釋,朱由校心中大喜,這是個袁隆平級別的人物啊?縱使學識不如袁大師,可這癡迷勁卻要讓袁大師佩服……。有心直接嘉獎張衛,卻還有疑問未解,急忙問道。

    「是臣多日不見張衛,昨日派人硬抬回來的……」徐光啟老臉一紅,低頭稟道。

    「哈哈哈……」朱由校仰天大笑,「這真是天助我大明也。」好不容易,朱由校才止住笑聲,大聲吩咐道:「徐愛卿,你去擬就一個章程,看看如何在遼東、北地推廣苞谷,擬好後拿來給朕瞧瞧。」

    「臣遵旨,」徐光啟連忙應諾,卻又小聲提醒道,「陛下,這張衛呢?」

    「張衛嗎,」朱由校沉吟了起來,最終下定了決心,「徐愛卿,你去告訴那張衛,光在地裡研究是不行的,要把研究出來的東西講給別人聽,要讓全大明的種田人都知道如何才能更好的種田,這才是正道。」

    「是,是,臣一定把話帶到。」徐光啟聽到皇帝如此明白事理,更是覺得心中大定,覺得這農業署幹起來有勁兒……

    「徐愛卿,你要找一些年輕人,和張衛一起,把這些本領都交給他們,如此才是我大明之福啊。」朱由校越說越激動,竟然走到徐光啟面前深深地一躬,「徐愛卿一心為我大明,朕代天下蒼生,謝過徐公了。」

    「啊,這可使不得。」徐光啟連忙避讓,心中更是激動萬分,「陛下放心,臣一定竭盡全力,讓我大明子民都能吃的飽飯……」

    「好,好,愛卿能有此言,朕就放心了。」朱由校更是高興,便又說道:「嗯,徐愛卿和張衛要給那些年輕人講課,也需要個身份。這樣吧,兩位愛卿就以乾清宮日講官的身份給他們講課。如果他們膽敢不服,就用朕的名義訓斥他們……」

    「這,這怕是不好吧?!」聽到皇上封官許願,徐光啟卻有點猶豫,「張衛雖有赤子之心,可畢竟只有秀才功名,這驟然令他為乾清宮日講官,怕是朝廷有所非議啊。」

    朱由校一愣,隨即想起日講官都是翰林出身,這張衛只是一個捐的秀才,還真的不合適,便沉吟起來。

    徐光啟見狀,連忙勸道,「陛下可書寫一個匾額,上書『農學精通』四字,在我農業署掛上,讓張衛在此匾下講課,如此必無人有所非議……」

    「不,」聽了徐光啟的這個主意,朱由校雖覺得不錯,卻不想退讓。他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說道:「不,如此行事不足以表明朕重視國本之意。徐愛卿,幫朕擬詔……」

    「……農桑,國之本也,歷代天子未有不重農桑者。朕上體歷代祖宗之意,下憐蒼生之苦,設乾清宮日講官講解農事,以表重農之心。農業署侍郎徐光啟、保定秀才張衛,俱農學精通,特授乾清宮日講官一職,為朕解惑。欽此。」

    任命了徐光啟、張衛為日講官後,朱由校還不罷休,竟想借此機會,建立起農學院來,便有口授諭旨一道。

    「……農桑,國之本也。本因為重,可蒼生貪利,竟視為賤業。雖有號稱耕讀傳家者,亦徒有虛名,不事稼穡。朕深以為憂,特設勸農講習所於農業署治下,專職培養喜農之人。以作社稷之需。為表朕意,特賜『農學精通』匾額,以作講習所正堂之用。另委派乾清宮日講官徐光啟主持講習所事務,日講官張衛為講習所教授。欽此。」

    「皇上,」堪堪擬完上諭,徐光啟便跪在地上,痛哭失聲,再也說不出話來……

    青年時顛簸流離的經歷,讓徐光啟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讀書人的良知,更是讓他在入仕之後,以勸農重桑為己任,哪怕是受盡了世間的冷漠和白眼。如今,大願將成,卻讓徐光啟跪在那裡,哭得像一個小孩子似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