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年號天啟 第六十七章 左右搖擺熊廷弼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六十七章左右搖擺熊廷弼
當朱由校的批紅送到內閣的時候,方從哲並不在,作為次輔的劉一燝便最先拿到了批紅。緊接著,劉一燝便喊來了韓爌、王之寀兩人商議。
其實,這也是目前內閣的現狀,作為東林黨人的三個閣員,劉一燝、韓爌、王一寀密切配合,共同對抗方從哲。至於其他幾個閣員,卻是各有派系,雖不乏合作,但卻保持著距離,這也是傳統的『君子群而不黨』的寫照。
至於這幾位閣臣身後的勢力,也是用傳統的同鄉、同年、師生等關係組織起來的,全依賴著閣臣的名望、能力、官職等等。
可東林黨卻不一樣,東林黨是一大批有著共同理想和政治訴求的人,以東林學院為樞紐組建起來的。東林黨人,如劉一燝、韓爌等人常常以『吾黨』自稱,公開以東林黨這個整體出現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上……
「妙,妙,太好了。」王之寀看了批紅後,喜道:「如此一來,楊漣可去遼東處置軍務,遼東無憂也。」
「心一(王之寀字心一)所言甚是,」劉一燝小心的看了看外面,見四周無人,才說道:「現在的問題是,還要不要和熊廷弼聯繫。」
「熊廷弼?」王之寀一愣。
「當初楊鎬戰敗,方從哲沒轍,只得推出了熊廷弼,但心中卻是一直不願意的。對熊廷弼也多有防範。」韓爌見王之寀沒反應過來,便解釋道。
「他們不是同黨嗎?」王之寀就趁機問出了一個藏在心中多時的問題。
「方從哲和楊鎬是浙黨,熊廷弼則是楚人。」劉一燝接過話頭,「熊廷弼的嘴巴太臭了,還以為自己是言官呢,也不知收斂一二。現在,他把人得罪完了,又後悔了。就想和我們結盟,也好緩解下他的處境。」
「我說呢,管不得前些時浙黨的那幫子人也跟著彈劾熊廷弼呢,原來是在給楊鎬出氣啊。」王之寀對熊廷弼的嘴巴臭不臭心中有數,熊廷弼有意和東林結盟也知道一二,倒是對方從哲和熊廷弼之間的矛盾尚未察覺。如今聽得劉一燝講解,才恍然大悟,便挪揄道:「這方從哲可真窩囊,連自己的後院也看不住了。」
見王之寀如此非議方從哲,韓爌的眉毛不輕易的挑了挑,卻沒有阻止王之寀。而是轉過話頭,說起和熊廷弼聯絡的事來……
原來,撫順關之戰前,熊廷弼見自己成了過街老鼠,便聽從了幕僚建議,要結好東林,企圖緩和一下輿論對自己的攻擊。可和劉一燝聯繫上後,劉一燝就想晾一晾熊廷弼,也好在和熊廷弼的談判中得些好處。可不成想,這撫順關之戰隨後就爆發了。如今,這熊廷弼成了國家功臣,東林黨對熊廷弼的態度肯定要有所改變。可是,著如何改變,卻又成了難題。
王之寀想了想,卻突然道:「這麼說,楊漣楊大人此去遼東,便是方從哲對熊廷弼的一個防範了。可是,他為什麼要選我們的人呢?」
「是啊,為什麼要派楊漣呢?」劉一燝也反應過來,和韓爌對視了一眼,卻發現對方和自己一樣的迷惑不解。
「嗨,心一,」韓爌突然靈光一閃,明白了過來。「差點被你帶歪了。這派楊漣去遼東,不是方從哲的主意,而是當今聖斷。」韓爌臉色一整,對著宮城方向一抱拳,「吾皇真是聖明啊……」
劉一燝和王之寀也明白過來,原來這楊漣就是皇上派去限制熊廷弼的,不由得相對苦笑。苦笑後,劉一燝說道:「這麼說,這熊廷弼我們就不能和他聯繫了。」
「為何不能?」王之寀卻出言反對,「熊廷弼雖然有大才,可脾氣直、嘴巴臭。我們和他聯繫後,正好可以勸他收斂一二。而楊漣此去遼東,也正好和他互相配合,經略遼東,豈不美哉。」
雖然王之寀沒有明說,可劉一燝和韓爌卻都清楚,這是要對熊廷弼又拉又防啊。再仔細想想,卻覺得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沉吟了一會,劉一燝便開口言道:「心一所言,倒也合情合理。熊廷弼雖然性子暴躁了些,但為人還是不錯的,當初擔任御史的時候,也是以敢言、善諫著稱的,想必能和我等好好相處。」
韓爌也點頭應是。
主意已定,劉一燝就提出,想和熊廷弼當面談談,也好知道熊廷弼的底線如何。於是問韓爌、王之寀兩人,可有什麼好主意,能讓熊廷弼入京一次。
「如今撫順關大捷,朝中對遼東戰和又起爭執,不如讓熊廷弼以獻俘名義入京陛見。」韓爌想了想,給出了一個主意,「也好讓熊廷弼當面向皇上陳述遼東局勢。」
「如此甚好。」「甚好。」劉一燝和王一寀稍一沉吟,便先後答道。
三人商議妥當,也不等方從哲回來,直接由劉一燝出面,將皇上的批紅交給其他幾位閣臣一一瀏覽後,便邀請諸位閣臣同去奏請皇上,允許熊廷弼進京獻俘。
不想,這些閣臣都是老成精的人物,見皇帝明確答覆後,劉一燝三人還鼓動著要去勸諫皇上詔令熊廷弼入京,就一一拒絕。三人無法,只得一起去乾清宮面見皇帝……
弘德殿內,朱由校仔細聽完劉一燝三人的請求,只覺一陣膩歪。心想,你們幾個真的沒事兒了?還是在找我的麻煩?便出言相問:「當初,內閣議定召回熊廷弼之時,是誰的主意?」
劉一燝三人一愣,卻不敢抵賴,只得應道:「最初,是臣等提出的。」
朱由校證實了自己的猜測,卻好奇的問道:「以三位愛卿所見,這遼東是當守?還是當攻?守又該如何守?攻又該如何攻?」
劉一燝三人愈發摸不清頭腦,便沉默了一會兒,由劉一燝出面奏道:「啟奏陛下,軍國大事,尚需謹慎。臣等正因不明遼東實情,才會前來奏請皇上,請陛下召回熊廷弼,讓他對臣等解釋一二。」
其實,東廠早就向朱由校報告過,說遼東經略熊廷弼曾派家人入京,並經常出現在劉一燝府邸,動向不明。
起初,朱由校也覺得奇怪,但仔細回憶後卻發現,熊廷弼死時的罪名好像是向東林黨大佬行賄。便恍然大悟,知道了熊廷弼要反水。
可是,朱由校仔細考慮後,卻不想告訴方從哲,因為那無非是引起一陣黨爭罷,對朝政、對遼東並無任何補益。而派楊漣去遼東,也並非是想限制熊廷弼,而是想幫助熊廷弼整頓軍務。至於限制、防備熊廷弼,朱由校卻另有安排……
「三位愛卿,」朱由校不想和劉一燝等人在委以虛蛇了,便直截了當的告訴這三個東林大佬,「朕以為,遼東苦寒之地,所費糧餉軍械,均由關內撥出,沿途耗費甚巨。在這種情況下,朕即使出兵消滅了建虜,也會造成財政崩潰。因此,朕決定了,遼東當以防守為主,什麼時候,國庫充足了,或者遼東能夠獨立支撐平定建虜的軍費了,朕才會改守為攻。」
聽了皇上這番話,劉一燝三人面面相覷,皇上真的是好算計啊。可也不得不承認,皇上所言,確是實情。無奈之餘,三人只得躬身施禮,「吾皇聖明」。
「至於熊廷弼,」朱由校又道:「如今剛打了勝仗,讓老奴吃了大虧,正應該在遼東好好防備,避免遼東局勢再起變化,實不是入京述職的好時間。」朱由校想了想,覺得還是給劉一燝三人些面子,便折中道:「令熊廷弼上疏,將遼東實情盡數錄上,言明戰守利弊,供朕御覽。」
「臣等遵旨。」劉一燝等人無奈之下,只好接受了這個結果,準備另找時機會見熊廷弼。
三人剛要告退,韓爌卻想起一事,便上前奏道:「啟奏陛下,此番撫順關大戰,抓獲敵將莽古爾泰和皇太極,均為敵酋努爾哈赤之子。卻不知該如何處置,還請陛下聖斷。」
劉一燝和王之寀一聽,對啊,你不讓熊廷弼入京獻俘了,那這兩個人怎麼辦?總不能一直關在遼東吧?……
「莽古爾泰?皇太極?」朱由校頓時便為難了,這莽古爾泰就不必說了,只是個莽夫,見不見無所謂,可那皇太極可是個猛人啊,清王朝的奠基者之一……,如果抓住他後,連看一眼都沒有就殺了,這也太不能滿足好奇心了。可如果把他押進京來,這路上如果出了紕漏該怎麼辦?
朱由校左右為難,想了一會,最終下定決心,「殺」,先殺了再說,免得在押解路上出了紕漏,讓自己追悔不及……
決心一下,朱由校就急匆匆的說道:「著令熊廷弼,將莽古爾泰和皇太極兩人就地處死,不得有誤。」
劉一燝三人對望了一眼,都覺得難以置信,皇上如此年輕,怎麼就沒有一點好奇心呢?雖然百思不得其解,可也只能躬身領旨。
「還有,」朱由校突然想起一事,既然這押解路上可能會出事,那麼會不會有人劫法場呢?不可不防啊。便急忙說道:「讓熊廷弼處決莽古爾泰和皇太極兩人時,一定要嚴防有人劫法場。切記,切記。」
「臣等遵旨。」劉一燝三人卻不以為然,這小小的兩個敵酋,還會有人劫法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