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二卷 年號天啟 第五十四章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二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五十四章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二

    朱由校原本想對這趙學禮進行一番教訓,讓他明白馬王爺有幾隻眼睛。可聽到最後,卻只能暗罵道:『我怎麼這麼背啊?遇到個這樣的極品』……

    朱由校有些憐惜這趙學禮,認為他讀書讀得腦子打結了,便好言解釋道:「趙卿,如果朕沒有記錯的話,這『國雖大,好戰必亡』的下一句,應該是『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吧?」

    一旁的方從哲見狀,生怕趙學禮再說出什麼不好聽的,又惹了皇上發怒。便出言道:「陛下真是好學問,這兩句話正出自先秦兵書《司馬法》,意為慎戰、備戰。陛下能悟的此書真意,真是大明之幸,臣等之幸。」

    聽得朱由校一陣驚愕,卻架不住大臣們蜂擁而上,奉承不斷……。最終,一陣阿諛奉承後,朱由校驚奇的發現,那個叫趙學禮的御史已經隨著人群退去……

    朱由校笑了笑,覺得這趙學禮雖然讀書讀壞了腦子,人緣倒不壞。便笑道:「趙學禮為人太過愚鈍,學問又不甚精,對前賢所述一知半解。著令免去他御史一職,」說著,扭頭對方從哲吩咐道:「方愛卿斟酌一下,給他找個地方讀書即可,什麼時候能悟出聖賢真意了,再放他出來。」

    「陛下,國子監如何?」方從哲為難了,這大明的官員雖多,可也沒有專門讀書的地方啊?翰林院雖然清貴,但進去的都是新科進士,只好讓他去國子監了……

    「國子監?這可不行。」朱由校心想,讓他給我再教出一群是非不分的學生,豈不更加糟糕?嗯,有了……「讓他回家讀書吧。官員的待遇還給他保留著,什麼時候讀書讀明白,再來見朕。」

    『啊,這也行……』大臣們傻了眼,只好眼睜睜的看著趙學禮出來行了禮、謝了恩,遠離眾人而去……

    驅逐了讀書讀傻了的趙學禮,朱由校覺得還要給大家提個醒,不要再出現一個這樣的人。便開口說道:「諸位愛卿,朕讀聖賢之書,卻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聖人所講的『仁』,也要分對象的……」

    『仁』還要分對像?大臣們懵了,都提起精神,要看皇帝如何自圓其說……

    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朱由校終於開口言道:「聖教所言,都是一個『仁』字,為人要仁,治國也要仁。但聖人又講『華夷之辨』,曾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至於其他前賢關於『華夷之辨』的論述更多,國朝更有『天子守國門』之說。這是為何?依朕之見,那就是大明朝廷是華夏的朝廷,朕是華夏的天子。朕只能對華夏子民實行仁政,對於那些真心歸化的夷人實行仁政。如果對像建虜那樣白眼狼實行仁政,那就是對我華夏子民最大的暴政……」

    一時間,平台上只有朱由校那年輕的聲音在那裡迴響,這是華夏子民的心聲,這是大明二百多年來無數忠魂的咆哮……

    自有明以來,對待四周的少數民族,明政府採取了各種各樣的優待。明太祖一口氣頒布了十五個不征之國,朝鮮、日本、大小琉球都在其列,對北方、尤其是遼東的少數民族更加優待。優待安置,供給賞賜,有求必應,來去自由,賦稅輕薄……,對東北女真人的救濟幫助幾乎貫穿於整個明朝,從永樂一直到萬曆,甚至一直到萬曆45年,可謂仁至義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僅到第二年,也即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就公開宣佈所謂七大恨,起兵反明……

    「……那些建虜,都是些喂不熟的白眼狼,朕如果不給他們,他們就要來偷、來搶。他們來偷來搶了怎麼辦?」朱由校話鋒一轉,又提起了建州女真。大聲質問起大臣們來……

    「把他們打回去。」成國公朱純臣畢竟年輕,又是武人出身。此時聽講正聽得熱血沸騰,便跳了出來,大聲喊道……

    另有一些年輕的官員,見有人帶頭,也是振臂高呼,「把他們打回去……」

    「對,把他們打回去。」朱由校站了起來,大聲喊道:「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刀槍。對於這些聽不懂人話,辦不了人事兒的白眼狼,我們就要狠狠的打回去。直到把他們打服了,才能讓他們老老實實的聽話,才能用聖人之道進行教化。你們說,對不對?」……

    張維賢、方從哲、王安、劉一燝、韓爌等等老臣哭笑不得,看著皇上如同街頭流氓般大聲鼓動著文武百官,可偏偏那些年輕人來真的聽這一套。有心上前勸阻,卻又覺得氣可鼓不可洩,不能傷了百官士氣。在旁邊聽了一會,也受到氣氛感染,大聲的應和起來……

    如此鼓動了半天,朱由校也覺得火候差不多了,暗道一聲『過猶不及』。便雙手下壓,讓眾人稍稍安靜下來,開始轉移話題,把眾人的注意力向軍隊改革上引……

    「諸位愛卿,」朱由校大聲說道:「英國公和眾人籌劃改革軍制前,曾向朕請旨。朕以為他用心良苦,確實是一心為公,便許了他。」說到此處,便住口不言,一雙威嚴的眼睛掃向眾位大臣,看的眾人心中起毛了,才道:「這道《諫議軍制改革疏》,朕覺得可以先試行。」

    「……剛才王紀王愛卿說了,戶部沒錢,怕是建不了新軍。那就先建三個師,分別駐守直隸、山東、遼東,等到國家錢糧寬裕了,再進行擴建。如何?」朱由校看向戶部侍郎王紀,等著他的回應。

    「容臣想想,」王紀在心中一陣盤算,才向皇上奏道:「遼東的那個師可以算在遼東經略府賬上,戶部再擠擠,想必能勉強支持。只是,」王紀突然想到,那道奏疏上可沒有說這軍隊有多少人,裝備多少器械,連忙問道:「陛下,這新軍兵器如何裝備啊?」

    朱由校稍一沉吟,便給出了答案,「國朝練兵,以戚繼光為首,這軍隊裝備可依照戚繼光軍中之例。」

    王紀聽了,連忙奏道:「啟奏陛下,北直隸、遼東屬於邊地,募兵餉銀當為每人每年十八兩;山東稍少,當為每人每年十兩。在邊地,維持一支萬人部隊的正常消耗應該是每年白銀八萬兩,糧食四萬石。」

    朱由校心中一陣盤算,一個四四制的師下轄當為四個旅、十六個團、六十四個營、二百五十六個哨,每個哨一百人,共計二萬五千六百人。如果師部再加個團的直屬部隊、旅部加個營的直屬部隊、團部加個哨,那就要添加四十八個哨四千八百人,總共三萬零四百人……。想想入不敷出的國庫,朱由校最終決定要作出讓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