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一卷 泰昌元年 第三十六章 兵事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三十六章兵事

    聽徐光啟說他正在通州練兵,朱由校心中一陣糾結。心想,你一個科學家,農學家去練兵做什麼?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只要你能讓大明的糧食增產百分之一,那就比你練就十萬大兵要強……

    話雖如此,可愛臣的面子還是要給的。便做出一番好奇的樣子,問道:「徐愛卿,你練的兵,如何啊?」

    貿然得到皇帝讚許,徐光啟也有些飄飄然。便奏道:「啟奏陛下,薩爾滸戰後,臣曾向先帝(萬曆)進奏。「用兵之道,全在選練」,「選需實選,練需實練」。蒙先帝不棄,讓臣於通州練兵。但掣肘頗多,原定簽發十萬兵卒,至今只有兩萬。糧秣器械亦不充足,只好勉力支撐。」

    「薩爾滸?」朱由校聽了,卻不曾幫徐光啟解決問題,而是問道:「以愛卿之見,薩爾滸之敗,是何緣故?」

    徐光啟稍一沉吟,便奏道:「臣以為薩爾滸之敗,敗在軍情洩露,軍備不足。薩爾滸之戰中,我大明兵將俱奮力征戰,但軍備不足,如總兵官杜松便因亂箭透過頭盔所亡,」徐光啟解釋了一句,便又接著言道,「倉促出兵。又軍情洩露,才有此慘敗,著實可惜。」

    孫承宗在一邊聽了,連忙接到。「可朝野輿論,俱以兵將貪功冒進,薩爾滸之戰陣亡將士,至今未得到撫恤。實在令人心痛。」

    朱由校一驚,忙看向王安,見王安微微點頭,心便是一沉。正色道:「不管那些兵將又和功過,但畢竟是死於國戰,豈能不予撫恤。大伴,這事兒你要抓緊催一下,不要讓那些將士流血又流淚。」

    「老奴遵旨。」王安一驚,連忙應道。

    「陛下聖明。」見皇帝如此虛心納諫,徐光啟和孫承宗驚喜之餘,連忙出言奉承,一時諛辭不斷。

    「徐愛卿,」朱由校想了想,又對徐光啟言道:「如今農業署尚未建立,你去內閣見過方愛卿後,要盡快上任,把衙門先建立起來。至於通州兵營,則讓兵部派員接受。」

    「臣遵旨,」徐光啟躬身應道,「只是,臣這些日子練兵,卻有些心得,不知……」

    「可有文字?」朱由校問道。「如有,則送進宮來,待朕閱後再議。」

    「臣遵旨。」徐光啟應道。

    「去吧。」朱由校點點頭,便命徐光啟、孫承宗二人告退……

    弘德殿內

    看皇上捧著徐光啟進獻的《蕃薯十三勝》,看得津津有味。王安便稍微的動了動站得發麻身體,小聲問道:「陛下,這蕃薯是何物?那徐大人怎麼說如此玄乎。」

    「哦,」朱由校一愣,笑了笑。「真也沒見過。不過,朕信得過徐愛卿和孫愛卿。大伴,你沒發現那徐光啟和朕以前有點像嗎?」

    「這個,」王安有些遲疑,仔細想了想,道:「老奴不曾發現。」

    「他的手。」朱由校提醒道。

    「手?」王安更摸不著頭腦,鬱悶道:「老奴還是不明白。」

    「他的手像農夫,不像讀書人。」朱由校有些感慨,「想必如他所言,那蕃薯是他親自種過的。一個朝廷官員,如不是癡迷於此,又怎會幹農活呢?」

    「這……」王安這才明白過來,原來皇帝是拿自己干木活來和徐光啟做比較啊?嗯,確實像……

    和皇上談笑了兩句,王安便乘機把自己的一個想法說了出來。「陛下,徐大人練得那只軍隊,你不該貿然交給兵部?」

    「這是為何?」朱由校放下奏章,奇道。

    「陛下有所不知。」王安連忙解釋道:「那徐光啟雖是個文人,但甚好武事。他主張『求精』『責實』,又不過分剋扣軍餉,通州的兩萬兵卒被他訓練的甚是精銳。如今陛下貿然交給兵部,怕過不了多久,這只精兵就蕩然無存了……」

    「原來是這樣。」朱由校一愣,笑道:「沒想到這徐大人還是個全才。對了,他說他寫了不少兵書,大伴可曾見過?」

    「陛下,通州近在咫尺,卻突然多了支軍隊,宮裡自然時刻盯著,那徐光啟的一舉一動,東廠都有記檔。老奴也曾關注過,依稀記得有……」王安仔細回想了下,說出了一大串書名,「有《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列陣方法)、《火攻要略》(火炮要略)、《制火藥法》等等。」

    「這些東西實效如何?」

    「這個,老奴不懂兵事,也看不出好賴。可據番子回報,」王安一陣尷尬,言道:「徐光啟部比別的練得要多,要苦。」頓了頓,有解釋道:「其他軍隊十天半月練個一回,站站隊列,便可解散。而徐部則是五日一練,而且一練就是一天。」

    「原來是這樣。」朱由校這才恍然大悟,心中卻不時在誹謗,後世中學生還要每日跑操,可這大明的兵卒五天訓練一次就算得上是精兵,難怪打不過滿清呢?卻面色如常,問道:「那依大伴之見,又該如何處置?」

    「陛下,讓御馬監接管吧。」

    「御馬監?」朱由校一愣,連忙問道:「這御馬監的兵餉是哪裡發的?」

    「啟奏陛下,這京城的武官俸祿、京營兵餉,名義上都是內廷發的,只是走了戶部的賬,從太倉支給而已。至於御馬監兵餉,卻與眾不同,是直接從內帑中支給,在內承運庫領取。」王安對皇上一股腦的把內廷財權交出,早已心生不滿。乘此機會,連忙解釋,也好挽回些局面……

    「朕當日倒是有些孟浪了。」朱由校明白王安的意思,可財權歸一影響甚大,也就不再給內廷開這個口子。指點道:「大伴可去傳旨,讓徐光啟把所部交給御馬監。然後,清點下御馬監兵卒,做個預算,讓戶部按預算進度給錢即可。」

    王安有些失望,便問道:「陛下,宮中其他衙門是不是也依照此例?」

    「不僅宮中衙門,外朝其他衙門也要照此辦理。」朱由校回答的斬金截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