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耕唐

第二卷 初入仕途 第六十二章 開窯燒磚 文 / 深悟不空

    第六十二章開窯燒磚

    雖然已經立秋,但空氣中瀰漫的暑氣仍未緩解,永興村邊的空地上,只見一片呈圓形擺放的磚堆前站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雖然大家臉上都淌著汗,卻無人擦拭,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眼前這堆燒製成功的磚頭上。

    「成了……成了……大人,您這次真讓下官大開眼界啊,原來磚塊竟然可以這樣燒製!」

    只見一位手上拿著已經冷卻的磚塊,身穿九品服飾的中年官員欣喜道,只見他拿著手上的磚頭,翻來覆去,愛不釋手。

    「大人,小的燒製了一輩子磚,卻從沒有一次出過這麼大的量啊,我們這一回出產量要抵平常好幾個月的,而且我看這磚除了比青磚稍輕,但其他方面都不比那青磚差多少,大人,似我們這等燒法,只怕日後,青磚就要被我們手上這磚取代了!」

    一位老匠人眼光十分獨到,一語中的,後世青磚就被比它便宜,質量差距不是很大的紅磚逼到了牆角。

    胡戈笑著點點頭,也拿起一塊磚頭,觀摩著,這磚是按後世的比例用木製磚模手工制做而成的,磚塊呈奶黃色,這磚雜質比紅磚多了些,胡戈試驗了一下,發現它質量和硬度都要比想像中強得多,胡戈將其放下,又繞到另一堆磚牆前,隨手拿下一塊紅磚,敲了敲,完全看不出和後世的紅磚有什麼區別。

    這奶黃色的磚頭就是取曾生出蝗蟲的那片鹽鹼地的土燒製成功的,燒製前胡戈還擔心因為技術原因怕燒出來的黃磚質量不過硬,達不到當年知青們燒製的那種蓋房磚頭的水準,原本只將它的用途定在修牆鋪路上,但在眾匠人的試驗下卻發現它質量頗佳,即使是用來蓋房也是綽綽有餘的。

    而這紅磚,則取土於河灘邊,一來不佔良田土,二來這沙土燒磚甚是結實,質量有保證,是上好的建築材料,所以胡戈命人取鹽鹼土和河灘土各製作了五萬塊磚頭,總共十萬餘塊磚頭放在一起鍛燒。

    敢一次性製作這麼多磚坯鍛燒,胡戈是有十足把握的。

    上中學時候,他就利用空閒時間在磚窯做過磚頭,為了貼補家用,一做就是幾年,從初中做到高中,從土窯做到輪窯,後來熟練時,一天最多可以做三百來塊,當然,這和熟練工人一天做一千塊還是不能比的,但對於當時還只有十幾歲的他來說,已經是極限了。

    就是這幾年的業餘制磚生涯,讓他瞭解了燒窯的各個步驟,所以這也是他敢在這唐朝,第一窯就燒製十萬塊磚頭的底氣所在。

    算來,今天已經是胡戈回到永興村的第十八天了,這段時間屯田司的公務雖然繁忙,但多是收田這些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活計,不需要胡戈天天盯著,見司裡的政務已經上了正軌,他跟段尚書和徐侍郎請示了一下,便帶著三百磚匠來到永興村開窯燒磚。

    朝廷裡管理工匠的機構乃是將作監(將作監有點類似工部下屬二級機構,到了宋以後,一度被併入工部),但工匠的調撥手續卻要工部首司工部司開具,見是胡戈借人,工部司郎中便做了個人情,派了一個精通雜學的九品主事陪胡戈一起下來,此人乃工部有名的小吏兼大匠,名喚袁昭通,字行肆(書友雷厲行客串),家裡曾是前朝望族,後來朝堂震盪,烽煙四起,戰亂波及,家境敗落,這位豪門公子竟淪落到流浪長安街頭的境地,後來,前朝大將屈突通歸順了唐朝,過了幾年擔任工部尚書,偶然得到了故人之子袁昭通落魄的消息,出手相助,將他納入工部,雖是九品小吏,好歹也算吃上了皇糧。

    這人從小出身大家,受過良好的教育,諸子百家都有涉及,但偏偏獨愛墨家,他到了這工部也算人盡其才,所以,雖然後來屈突通病死,無人看顧他,但因為其身懷絕技,在這幹事的衙門裡倒還頗受重視,雖然上進無望,但這袁昭通也是個知足常樂的人物,整天樂呵呵的,並不為官小而不樂。

    這些天裡,胡戈曾和他攀談,幾次談話之後,兩人心中都在暗自稱奇,胡戈沒想到這貌不驚人的中年漢子對雜學甚是精熟,竟是一個搞研究的奇才,而這袁紹通也對胡戈另眼相看,原本以為這人不過是來部裡鍍鍍金的過路官員,哪知他嘴裡說出的一些東西,什麼什麼原理,自己竟聞所未聞,越聽越覺心驚,甚至懷疑此人就是真正的墨家傳人。

    就這樣,胡戈通過和袁昭通的交流,大致瞭解了這時燒磚的方法和成本,這個時代的燃料多用木柴和木炭,雖然像袁昭通這樣的技術官員知道黑石(煤)的用處,但並沒有大規模普及,無論是城市中取暖,還是燒窯煉鐵,多是用的木炭。當年白居易寫的《賣炭翁》,就是記載的長安周邊居民在終南山中砍柴燒成木炭,在街市中叫賣,被太監強取的事情。

    因為產量少,耗費多,所以最後導致青磚的單價居高不下,高到堂堂帝都,街市的街道都只是土路,一到雨雪天氣便泥濘不堪,行人出行困難,朝廷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用磚鋪路又鋪不起,只好任由它,一到惡劣天氣,便只有取消早朝了事。

    當袁昭通把這時磚窯製作圖紙遞給胡戈後,胡戈並沒有下手修改,他乾脆像製造筒車一樣,自己重新畫出圖來,然後交給袁昭通這樣的專業人士按圖索驥,他再在一旁加以指導。

    這樣省事多了,畢竟土窯的建造方法簡單,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造出,所以根本不必在舊圖上修修改改,縫縫補補了。

    胡戈知道的磚窯一共有兩種,一種是輪窯,一種是土窯,輪窯當然技術上更先進些,但對建窯的要求也高些,就現在的條件來說,還是造土窯靠譜一點,所以,交給袁昭通的便是土窯圖紙。

    胡戈的圖紙倒是通俗易懂,沒有技術上的難題,只是袁昭通從沒有見過這般燒磚法,心中不免憂慮,便虛心向胡戈請教。

    胡戈一一講解,其實土窯燒磚一點都不複雜,分為和泥,造磚坯,晾磚坯,裝窯,點火,洇磚,出磚幾個步驟。

    和泥便是把泥土和水按比例兌好,水不能多,否則泥便稀了,同樣,水也不能少,否則同樣泥便干了,這樣對磚塊的質量都有影響,這個步驟不難,純憑經驗,水和泥兌好了之後,大家便跳進坑裡瘋踩一陣,直到泥土均勻了方止。

    然後便是造磚坯,這是最工作量最大的一個環節,拿出模子(一模四塊磚),把泥往裡面填充,壓滿了之後,再用平整的木料將起多餘的泥土刮走(現代是用鋼絲),然後把模子在石板上一磕,這時磚就掉了下來,每做幾模磚就要清洗一遍模子,然後撒上沙子,以防止泥土粘在裡面,這些過程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累,當年胡戈一天最多能做三百多塊磚坯。

    不過這個活計雖然累,但難度不是很大,所以胡戈招了村中老少一齊上陣,磚頭從起土,到入模,再到進窯,成磚取出,一模磚兩文錢的工錢,待驗收後一齊支付,一聽這個酬勞,大家在心底默默算賬,一家人要是一天做一千塊磚頭的話,就有半貫錢的收入,一天能賺五百文錢這可不是個小數,於是村中男女老幼齊家上陣,再加上三百熟匠,是以這十萬快磚坯並沒耗費多少時日。

    然後就是曬磚坯,這個簡單,等到了裝窯,這才是整個燒磚過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活計,要按照磚窯的火道來佈局,要讓每一塊磚都可以受到充分的熱量,這就需要老匠人親自指導擺放,胡戈那幾日一直待在窯裡,直到這三百匠人都已熟悉佈局他才出來,至於燃料,用的是煤,點火之前,胡戈便派人從袁昭通嘴中所說的一處露天荒地中運來好幾十車黑石。

    到了點火之後,工作量便劇減,只需要兩三個人隨時照看,保證十天時間裡不能熄火,再然後就是洇磚,意思是給窯內降溫,往裡面澆水,這些都完成以後,最後一步便是出磚了。這整個過程最快的話也需要半個多月,耗時較久,這也是胡戈在第一回就上了十萬塊磚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戈這次帶來永興村的全是磚匠,之前修筒車時都沒和胡戈打過交道,所以眾匠人對胡戈的手段頗有懷疑,都不信這個年輕的上官真有什麼新式方法來燒磚,可是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流逝,都是內行人的他們慢慢摸到了門道,越來越覺得這位胡大人的辦法或許真能成功,果不其然,到了今天開窯時,當一塊塊還有餘溫的磚頭呈現在他們眼前時,先前的懷疑和不信任早早被拋到八百里外,心中只剩下的震驚與歎服了。

    「行肆,長安市場上的青磚單價多少?」看著燒好的十萬塊磚堆,胡戈問道。

    袁昭通答道,「貴啊,一般二十文到五十文一塊不等,還有更貴的,由於供應量小,還總是缺貨,常常是供不應求的局面啊!」

    怪不得一眼望去村中皆是茅草或者土坯房啊,就是長安城中,城牆皆為土質,街面也是土路,原來都是這青磚量少價高造成的啊。

    想到這裡,胡戈心中突然有了個想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