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耕唐

第二卷 初入仕途 第五十七章 人人心裡都有本賬 文 / 深悟不空

    第五十七章人人心裡都有本賬

    這劉文靜是何許人也?

    都說當年李淵是太原的地頭蛇,其實真正的地頭蛇非劉文靜莫屬。在李淵還沒有到太原之前,劉文靜就是晉陽縣令。當年他這個縣令當得可不一般,晉陽城內三教九流他都摸得門兒清,社會關係極廣,和幾百年後的鄆城縣小吏宋江一般,就愛結識江湖上的好漢,當李家起事時,他和裴寂這倆位李淵最為倚重的謀士,一個出人(招募豪傑之士投軍),一個出錢(裴寂時任晉陽宮副監,開了隋朝的府庫,拿出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以及五百宮女),給了當時剛剛起兵的李淵很大的幫助。

    再後來,打下了長安,李淵答謝二人,裴寂官居尚書右僕射(從二品),而劉文靜則為納言(就是後來的門下省侍中,正三品,宰相之一,中唐時期升為正二品)。

    還沒在長安把納言的位置坐熱,劉文靜便跟隨李世民西征薛舉,這次不知怎麼了,常勝將軍李世民居然敗了,史書上記載當時李世民突然得了急病,把指揮權交給劉文靜和殷開山,吩咐這兩人一定要採取守勢,不得輕舉妄動,結果這兩個人呢,玩起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一套,以為發現戰機,派兵出擊,結果運氣不好,全軍敗了。

    這時就需要有人出來承擔戰敗之責了。

    此時李唐剛建國不久,李淵對自己到底能不能一統天下而笑到最後還是心中無底,所以對能征善戰的二兒子李世民多有倚仗。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鹿死誰手還猶未可知,至於將來哪個兒子繼承皇位那都不是現在該考慮的問題,再說自己兒子無論誰當皇帝都是李家的骨肉,屬於內部矛盾,現在要做的就是站穩腳跟,立足發展,將這隻鹿捕獵到手。

    所以在兵敗西北一事中,李世民被「摘」了出來,而劉文靜呢,則被一擼到底,承擔了全部責任。

    在賦閒這段短暫的時間裡,裴寂不知道做了什麼事情刺激到了劉文靜,當年這兩人的關係曾相當親密,在晉陽月夜下,倆人常常把酒言愁,一起展望未來,可此時卻反目了,劉文靜後來曾在酒後失言,當著家人的面口稱要殺了裴寂老兒。至於劉文靜為什麼這麼恨裴寂,甚至恨到要殺對方的地步,裴寂對劉文靜做了什麼,史籍上沒有記載,不過讓一個人恨到要殺死對方的地步,僅僅認為劉文靜是出於對裴寂的嫉妒是不妥的。

    後來劉文靜又跟隨李世民東征西戰,立下功勞,慢慢又被提拔到民部尚書的位置上,這時他又能參與朝政了,但這時仇恨已經佔據了他的心靈,只要是裴寂支持的他就反對,只要是裴寂反對的他就支持,常常在朝會上和自己的頂頭上司掐個不死不休。

    再後來,不知怎麼劉文靜家鬧起鬼來,他私請巫師驅鬼,這巫蠱之事在古代是很犯忌諱的,當年漢武帝因為這種事情把自己太子都廢了,何況李淵本來就對劉文靜欠缺好感。

    也怪劉文靜辦事不密,這事被他一個失寵的妾室告訴了她娘家哥哥,這哥哥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又去朝廷告了密,李淵大怒,派了劉文靜的前密友、現死對頭裴寂來查案,當時李世民多次求情,再加上一直參與案件調查的蕭瑀堅持劉文靜沒有謀反之意,這麼多人在李淵面前求情,多少總會有點效果,可關鍵時刻裴寂推了李淵一把,說:「劉文靜的才幹謀略十分出眾,當朝之中沒幾個人能及上他的,他現在對自己的待遇不滿,心懷怨恨,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如果赦免了他,遲早是個大麻煩啊!」

    結果劉文靜的生路自此斷送,雖然是裴寂臨了送了老朋友一把,可劉文靜在死前卻大呼「高鳥盡,良弓藏……」

    到了不可挽回的這一刻,他終於明瞭,殺自己的刀雖然是裴寂,但使刀之人卻是李淵。

    在武德二年,這是一個大事件,在裴寂的具體經手下,被辦成了鐵案,作為劉文靜的老領導,李世民不可能不對裴寂心懷不滿,但當時裴寂在朝中備受恩寵,深得李淵信任,李世民也只有暫且把這事在心底壓下。

    裴寂是個精明老成之人,知道李世民對自己有了看法,於是在後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中,他明面上中立,實際上卻是站在李建成一邊,不出意外的話,到了李建成登基,他還能保住富貴,只是沒想到李世民真敢幹,一天功夫不到就讓李淵白髮人送黑髮人,二子十孫一朝無。

    武德九年十月,成功登基後的李世民定功臣封戶,卻把裴寂列入了首位,獨封一千五百戶,朝中無人能及,當時為李世民出力最多的一文一武長孫無忌和尉遲恭也才一千三百戶,更別提程咬金秦叔寶這等鐵桿,才七百戶,連裴寂的一半都不到。

    越是這樣裴寂越是不安,李世民不是不想拿了自己,只是他剛登基,地位不穩,急需穩定人心,自己在舊臣中名聲最顯,新登基的皇帝這種作法無非和當年漢高祖封賞仇人雍齒是一個意思。

    再說縱橫官場多少年了,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自己還是懂得的,越是待你豐厚,將來拿你之時就越能夠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理直氣壯的批判你,「看吧,我是怎樣對你的,你又是怎樣對我的」,將來史書上只會記載皇恩浩蕩,而自己卻是一坨扶不上牆的爛泥,可誰又知裴寂心中的苦啊,這種情況下,要是重新能抱上李世民的大腿,那個龜兒不去抱,反正他又不是關二哥,從未以忠義自詡過,當年還在隋朝時,未聞朝廷對他有虧待,他卻獻宮中美色給李淵陪寢,給自己名正言順的君上送去好些綠帽。

    可是眼看著靠不上去了,自己又不願坐以待斃,只能玩點手段自保,這李世民不得人心,登基以來事事不順,先有突厥犯邊,兵鋒直指長安,後有親信禁軍勾結外官謀反,改元貞觀後天下間又災荒不斷,本以為今年又旱又蝗的正是時機,太上皇在宮內待得太久,也該出來透透氣了,卻哪想盡出些什麼雞鴨食蝗、異人獻書的怪事,莫非天命真應在這弒兄殺弟之人身上?

    「准,命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重定劉文靜一案,絕不能因一人之私,使功臣蒙羞!」李世民斬釘截鐵道,案子還沒審,他就定下了調子。

    「臣等接旨!」三個部門的長官出列站穩,齊聲答道。

    其實,李世民不是不能容人之人。

    貞觀中期時,李世民曾與親信官員聊到「當今名將,唯李績、道宗、萬徹三人而已」,這個萬徹就是當年太子麾下大將薛萬徹,他在玄武門之變當天,聞秦王反了,大怒,率兵殺往秦王府第。當時李世民孤注一擲,把自己能調用的兵力全部用在了刀刃上,導致自己的秦王府防禦薄弱,李世民自知家裡不安全,便把王妃長孫氏帶在身邊,但府中還留有自己不到八歲的大兒子李承乾和他的弟弟妹妹們。若不是自己快刀斬亂麻,得手極快,部將趕回來將太子首級帶到薛萬徹眾人面前示眾,那麼家中就要被血洗了!如果李世民稍微慢半拍,十幾年後李泰也不必跟哥哥爭什麼寵了,只怕兄弟們早就喪命在薛萬徹這悍將手上。

    待見到太子首級後,薛萬徹的部下頓時作鳥獸散,薛萬徹一看大勢去矣,逃到終南山中藏了起來。

    登基之後的李世民體諒他當時是各為其主,也不為難他,反而屢次派人招他,終於把這員猛將也網羅至麾下。

    類似的例子還有魏征,多次在李建成面前建議他先下手為強,殺了李世民,但李世民上位之後,並沒有與魏征為難,反而重用了此人,再後面鏡子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這裡可以看出,李世民能諒解曾經對他或者對他的家人有過不利舉動的人。

    但劉文靜不是他的家人,而是他的心腹部下。

    當年李世民是在太原的大牢裡結識的劉文靜,兩人一見如故,李世民出征時也總愛帶著他參贊軍機,而且當年征伐薛舉失利,劉文靜被貶為庶人也沒怨過自己,沒想到最後竟眼睜睜的看著他被「也許將來會反」的罪名殺了頭,李世民心中深懷愧意。

    傷過自己的人自己可以原諒,有過對自己家人不利舉動的人也可以諒解,但害了自己心腹性命的人,卻不能放過,得一人之心而失萬人之心的事情,任誰都不會去做,何況這老兒還挾太上皇及舊臣勳貴自重。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立刻就報。

    歷史上,裴寂在貞觀四年開始倒霉,先是一個和尚,口吐對朝廷不滿之言,被衙門抓了,這和尚說:「我發的牢騷裴寂都聽過!」就這句口供把裴寂牽扯進來,沒過幾天,從當朝三公之位跌了下來(十幾年後張亮面對面告訴李世民侯君集要謀反,李世民竟說沒有旁證,便揭過此事,由此可知親疏有別),李世民命他回家鄉去,他不想去,請求留在長安,李世民不留情面了,說:「你的才幹和你的官位根本不相配,只不過是太上皇的恩寵,你才能高居眾臣之首,武德之政,紕漏謬誤極多,施政紊亂,這都是你應該承擔的責任!我今天只是讓你歸家,你還有什麼好說的?」,裴寂無奈,但歸家之後他又捲入妖人事件中而被流放廣西,至此,裴寂徹底告別了他曾經權傾一時的政治舞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