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耕唐

第一卷 初來乍到 第二十六章 天吶,你怎麼抓根毛畫畫? 文 / 深悟不空

    第二十六章天吶,你怎麼抓根毛畫畫?

    自古天旱無雨,為了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就只能靠人力將水灌入田中。

    但這個時候有利必有弊的一面顯現了,就單薄的人力來說,田畝數越多就意味著對水的需求越大。作為均田制的受益者,此時家家戶戶擁有的土地不再是單純的幾畝幾十畝,所以就算耗光一戶之力也滿足不了百畝土地對水的渴求。

    為什麼八水環繞的關中地區一旦遭遇乾旱便會束手無策坐以待斃?這確實是個讓人困惑的問題。

    「老管家,您從前可曾聽過有筒車一說?」因為不瞭解情況,胡戈只好向老管家打聽。

    「筒車?」老管家疑惑道,皺眉深思。

    「就是貌若大輪,無需人力,其晝夜不停自轉,從河中取水,澆灌田地之物!」胡戈進一步提醒道。

    「咦!你也見過此物?!前朝時,我曾偶然在這渭水分支僻靜之處見過此物,但僅是一面之緣,而且當時四周無人,故我不曾打聽到此物名稱,原來此物便叫筒車啊!」老管家恍然大悟道。

    不應該呀,既然筒車在隋朝時候就已出現,那麼這等澆灌的利器怎麼會沒有傳播開來呢?胡戈又問:「那為何此物後來沒有被朝廷推廣呢?」

    「當年煬帝無道,天下大亂,人命如草芥,良田多荒蕪,等到了我朝,此物已失蹤影!」老管家歎道。「當時我走遍關中,也只在那一次偶然之下瞧見過此物,只怕會做這種筒車的巧匠,早已殞命!」

    「老管家,咱們府上留守之人中可有會木匠活計的弟兄?」胡戈問道。

    「歸唐此問,可是心中有甚麼打算?」聽胡戈如此說,老管家欣喜地反問道,眼前這個年輕人連蝗蟲都能剿滅,說不準這筒車一事真有門道。

    胡戈點點頭說,「我曾見過一圖,正是此物製造之法!」

    「歸唐會造!?」老管家壓制不住心中的驚訝,失聲道。

    中國古代的水車主要有翻車和筒車兩種,翻車又叫龍骨水車,發明的時間較早,在東漢時,大宦官畢嵐曾主持建造,但當時用途不是用來灌溉,而是用來澆路。後漢書張讓傳記載,在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掖庭令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

    過了幾十年後,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馬鈞這樣一個能工巧匠,他發明了不少精妙工具,而且將翻車用於農業的,他乃史上第一人。起因很簡單,就是當年馬鈞住在京師時,有一個園子空著,他打算種點花花草草什麼的,但苦於沒有水源澆灌,一想心思,把翻車改造了一下,結果「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於常!」

    在這之後翻車慢慢流入民間,一用就是數千年,直到胡戈上大學的那個年代,還可以在偏僻的農村,見到這種古老之物。

    而另外一種筒車,則大體接近於現代人思維中的水車,史書中關於它的記載,只是含糊其辭的說它出現在隋唐時期,沒有具體標注出現的日期,甚至還有說法認為其出現在北宋之前不久。

    胡戈當年在大學圖書館中所借的一本發黃的專業書籍中,曾見過筒車的製造圖紙,由於這本書乃是工具書的性質,所以講述甚是細緻,值得慶幸的是,胡戈當時對這種幾乎絕跡的水車很感興趣,並且仔細研讀過。

    這張發黃的圖紙上,記載著筒車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最後的輝煌,當時最後一次大規模普及新型筒車製造技術後,便是抽水泵時代的到來。這時,澆灌了中華沃土數千年的筒車漸漸淡出了人們視野。當然,在某些旅遊景點你還能看到它的身影,不過此時它彷彿退役多年的老將,只在一旁靜靜地注視著自己曾駐守千年的華夏大地。(在2010年西南五省的大旱中,又見小型筒車的身影)

    至於胡戈為什麼只打算建筒車而不造翻車,原因很簡單,翻車較適合小河小溪,一架翻車灌溉面積遠遠小於筒車,其需要用人力或者畜力驅動。而筒車則不然,它僅需水力驅動,一架直徑二十米的大型筒車可以灌溉近千畝田地,足以供七八戶人家田間取水之用了。後世被稱作水車之城的蘭州,便是以其大型筒車而聞名,聽聞現今在西固區新城下川仍有一輛數百年前所建的筒車屹立在藍天白雲下。

    「我只記得圖紙,但要是自己造,估計做不來,所以需要匠人相助!」胡戈老老實實的說道,木匠活可不是自己所擅長的。

    「留守在家的數十人,大家多會一點手藝,平時修個桌腿木盆什麼倒沒問題,但要說精湛,恐怕不能滿足歸唐要求!」老管家冷靜下來想了一會回答道。

    「那該如何是好?」胡戈心知大型筒車製造工藝複雜,據聞在古代製作這樣一架大型水車需要匠人十多個,小工五十多人,即使是人員齊備,也需耗時三個月才能完成一架。

    三個月啊,到時候都快入冬了,一想到此胡戈焦急起來,對老管家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歸唐不必著急,如果有能工巧匠相助,進度是否會快些?」老管家動問道。

    「如果材料齊備,再加上精幹人手,肯定可以縮減時間,只是我以前沒有造過此物,所以究竟能縮短多長時間,我也沒有把握!」胡戈答道。

    「但凡有一線生機,便得試試!事不宜遲,我們速回府上,和永思商議一下,再做定奪!走!」說完老管家拉著胡戈就往家中疾走。

    看來,老管家在年輕時,只怕也是個殺伐果斷的人物。

    「這麼快看完田了?怎麼樣,兄弟,要是有事便吱一聲!算了,乾脆讓弟兄們把你的地也一起種了!」軍爺見這爺倆匆匆而歸,還以為胡戈不懂農事,所以對分田分地之事不感興趣。

    「永思,可還記得我從前跟你說過的,曾在這渭水之邊見過一種大輪,可以憑空從河中取水,晝夜不停!」還沒等胡戈謝過軍爺一番好意,老管家少有的先插話道。

    「記得,怎麼不記得,你說現在這鬼天氣,要是能有此物就再不必擔心莊稼了!」軍爺憤憤的答道。

    「歸唐他有製造秘法!!」老管家興奮說道。

    「嗯!?」軍爺詫異的目光瞧向胡戈,這人不能什麼都知道吧?

    胡戈見軍爺望向自己,朝他點點頭,說「我可以畫出圖紙,但須得巧匠協助方可完成!不過此物耗時甚久,人手只怕要多點!」

    「無妨,天下能工,莫若工部,我去給他洗個底朝天!」軍爺大喜,已經想好了去哪兒找人,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後,他已經深信胡戈不是那無的放矢之人。

    「我們還需要上好的木料,可是我見村中多為桑樹,這……」胡戈繼續說道。

    「你有所不知,京城中儲備的巨料多矣!」軍爺笑道。

    「那就沒問題了,有圖,有人,有料,製成此物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胡戈胸有成竹道。

    「好,我便再行一趟長安,哈哈,正好前段時日閒得身子骨癢,正好騎在馬上顛顛!」軍爺爽朗的笑道。「我這就去,你們先在家準備!」

    說完,軍爺連早餐都沒顧上吃,便去後院牽馬,考慮到這段時間往來長安會比較頻繁,所以軍爺沒有把朱龍馬留在劉府,所以那計賺程咬金一事,尚未實施。

    見狀,胡戈向老管家告辭,要回王老實家作圖。

    「府上紙筆都有,歸唐何必客氣?」老管家不解道。

    「老人家,我是不習慣用毛筆畫圖,太軟,我自帶了筆,一會畫好了便拿過來!」本來就沒有尺子之類的製圖工具,再用毛筆作畫,這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

    「大早晨的,就把我二叔支使出去了,害他飯都沒吃!」原來劉詩薇悄悄地端著一碗粥在門後藏著邊吃邊聽,已經偷聽了很久。其實這般小把戲只能瞞得住不會半點武藝的胡戈,軍爺和老管家早就知道是她,會心一笑,也都不點破。這時她聽胡戈說要畫圖來了興致,忍不住現了真身。

    老管家微笑著的從劉詩薇手上接過粥碗,朝胡戈使了個眼色後,進去了。

    「沒有啦,我說要去畫個器械圖,我……我不知道軍爺還沒吃早飯!」胡戈一聽軍爺還沒吃早飯,也有點過意不去,所以低聲解釋道。

    「也好,我現下也沒什麼大事,就屈尊看看你畫的那什麼圖吧,別磨嘰了,前面帶路!」劉詩薇生平少有的抓住了胡戈的痛腳,趾高氣揚道。

    胡戈無奈,兩人一前一後來到王老實家,一進門,劉詩薇便好奇的打量著這間她從未見過的土坯房,只見她除了興奮之外,神色中並未流露出那種在世家小姐們身上常見的優越感。直到胡戈從裡屋出來後,她才收住目光。

    見到胡戈拿出文房三寶和一根鵝毛,劉詩薇疑惑道:「你的筆呢?」

    「等會你就知道了,幫我先研墨!」胡戈故意賣了個關子,接著便使喚人。

    「哦!」單純的大小姐接過硯台和墨便開始磨。

    胡戈則一面攤開紙張,一面仔細回憶筒車的結構圖,就在他拿起鵝毛飽蘸濃墨準備下筆時,只見一旁被雷得目瞪口呆的劉詩薇一聲驚呼:

    「天吶,你怎麼抓根毛畫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