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兵鋒無形

第四卷 第三十二章 內鬥(上) 文 / 沈清平

    (有事耽擱,見諒!呵呵!)

    受到擾動的「歷史」像是催產劑,不僅催生鬼子對滬寧杭的異常攻擊,也引發我方在滬寧杭防禦部署一系列調整。[搜索最新更新盡在|com|bsp;蔣委座作為國家元首,儘管只是名義上的那種,但是被不同的人群寄予太多厚望,就像是一尊雕像在香燭繚繞中熏久了,也有了那麼些靈光。

    一面邊部署精銳部隊全面接防滬寧杭,一邊加快「日中和平」促進。

    在部署防禦方面,採納了陳誠、張治中這兩位大功臣的建議,沒有再採用「歷史上」左中右、江防、首都防禦區分,而是將滬寧杭及周邊統一劃分,形成波浪線防禦體系。

    不過,在兵力調派上,很有意思。

    原本擔任上海前線右翼防衛任務的67軍,在鬼子的狂轟濫炸中損失不小,卻沒有被列入換防休整名單,而是拆散相對完整的3個警備旅,抽調部分作為補充之後,用以南匯三角地帶駐防。

    也就是說,東面白龍港、老港、東門港至拓林之間的灘頭防禦,西面川沙、周浦、奉賢一線為界,算是加強後的第六十七軍防區。

    這令經過裁汰,卻又「歸建」的東北軍官兵,有點喜出望外。

    作為軍長的王以哲,明知是委座還在玩消耗雜牌軍手段,怒從心起,卻又無可奈何。

    蔣委座這回沒有軟禁張少帥,還讓其出任京滬警備司令一職,何柱國的騎兵第二軍擺在南京近郊,說是拱衛首都,第四十九軍則駐紮廣德一線作為外圍機動兵力。

    整編後的東北軍六個軍,只擺一個上第一線,還有什麼牢騷可發?

    而且張少帥派人密囑,說是委座口頭許可,只要八路軍特勤旅同意,可以自行兵員調整。

    鬱悶不已,王以哲只好秘密派人找上吳毅,要求特勤旅吃下的那三個殘旅原東北軍官兵歸建,而六十七軍加強的原西北軍官兵作為交換。

    收下那三個殘旅之初,吳毅就知道蔣委座不會善罷甘休,只是與王以哲秘使一番交涉,便將經過一個多月整訓的二千餘人交付,換回同等數量的原西北軍官兵。

    這使得王以哲部,甚至是張少帥都心存感激,表示只要特勤旅有用得著的地方,東北軍上下必定竭力相助。

    吳毅沒有施惠於人的優越感,只有化解蔣委座引發內鬥高招後的一種輕鬆感。

    慣於權謀爭鬥的委座,擅長派系傾軋的國民政府軍,當然不會就來這麼點兒小意思。

    驚駭於小鬼子的細菌戰,調集到滬寧杭外圍緊急構築新防線的川軍,就被用來擠兌特勤旅。

    比「歷史上」早出川的川軍,仍被賦予第二十二集團軍番號,以劉湘為總司令,轄第144~148五個師。

    由於調令急迫、行程倉促,他們匆匆出川,披星戴月趕路,沒有充裕時間進行武器、給養籌集。

    他們被派到滬寧杭第二防線蕪湖一帶,進行艱苦的工事構築,在食物短缺、鎬鍬都不能有效保證供應的情況下,硬是憑借川軍的韌勁,倚仗捨身報國的豪氣,完成蕪湖至宣城之間的三道防線工程量。

    親自到蕪湖前線視察的蔣委座,目睹川軍將士在泥漿中光著腚掏挖戰壕、掩蔽部,特地握住那一雙雙長久勞作、浸泡導致變形的粗糙手掌,動容地含著熱淚要求隨行要員確保物資供應。

    並在即興演講中,慷慨激昂地以岳武穆精神嘉勉,允諾優先調配武器裝備,以便川中好男兒奮勇殺敵、保家衛國、建功立業。

    聞之令人心潮澎湃的領袖嘉許,還時時在耳畔迴盪著,四萬餘川軍將士果然每人領到一套國民政府中央軍才有的夏裝,每個師還領到漢陽造步槍200支、馬克沁機槍12挺,子彈、木柄手榴彈一批。

    比起川軍已在施工中弄得破爛不堪的衣裝,自有的土造七九步槍、老套筒、馬尾手榴彈,這樣的恩遇確實令他們興奮得手舞足蹈。

    收到接防滬寧杭的命令,全體換上簇新的夏裝,軍心振奮地登上火車,還不時拉開悶罐子車門,向沿途軍民展示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的「精銳」形象。

    比起容易知足的基層官兵,川軍將領更多的是擔憂。

    此次接防,除了負責漕涇、金山嘴、金山衛、金公亭、乍浦、海鹽、硤石(海寧)第一線灘頭陣地防禦,還擔負嘉興至松江鐵路段以南區域防守。

    不過,國民政府軍政部答應的後續換裝與給養,卻明文規定要由擔負鐵路警備任務的八路軍特勤旅承擔。

    理由不用行文說明,劉湘等川軍將領也明白。

    吳毅率部抄了南京庫底的事,已是公開的秘密,只不過國民政府倉惶之際混亂不堪,幾乎可以說是無賬可查,誰也不知道「匪部」到底得了多大便宜。

    想想川軍與紅軍的恩怨糾葛,劉湘等人自然清楚,蔣委座與其說是派他們來接防,還不如說是給八路軍特勤旅添堵!

    設於金山縣城的第二十二集團軍司令部裡頭,劉湘陰沉著臉一言不發地坐首位,聽任手下一干將領莫衷一是地爭吵、罵娘。

    「唉,龜兒子的!老子都曉得打內戰不光彩,他蔣委員長偏就要打內戰,打他個傻球,你們這幫龜兒子也就曉得吵吵……」實在忍不住了,劉湘狠狠地罵著,將茶杯摔向地面。

    這時,外頭警戒的警衛營長,引了個穿著長衫、戴著禮貌笑瞇瞇的胖子過來,在門口猶豫著是否該進來。

    「范哈兒?」正對門口坐著,劉湘一瞥便認出來人,有些吃驚地疑問。

    「劉總司令率軍出川,慷慨陳詞,大漲我巴蜀男兒志氣,卑職軍前效力來也!」別以為范紹增胸無點墨,就模仿不了「文化人們」喜歡的戲腔,舉手投足間,詼諧地將會議引起的火藥味沖銷不少。

    隻身跑到上海意在參加抗戰的范紹增,現在可是代表「天目山地區蘇浙贛各界聯合抗戰難民保護委員會」來見劉湘,手中握著好牌,底氣自然是足。

    開戰之初,范紹增跟「歷史上」一樣,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第十一軍團副司令。

    只是第十一軍團司令上官雲相奉命率部撤離滬寧杭,范紹增不願再跟隨,而是跑到天目山,與黃琪翔等人一道進行難民安置、保護工作,現在是天目山聯合抗戰武裝委員會六個委員之一。

    范紹增與劉湘之間的恩恩怨怨,就像是川軍二三十年混戰一樣複雜,見面說不上老鄉見老鄉兩樣淚汪汪,也不至於背後開槍。

    「哈哈!你龜兒子的哈兒,出川抗戰你搶先了,跟共黨合作你也搶先,還跑來跟老子套啥子近乎?」劉湘撇下與會將領,將范紹增帶到一旁會客室,單刀直入地笑罵。

    「劉總司令,你這話就說錯了撒!」范紹增端起茶杯抿上一口,竟然難得地神情嚴肅,正色抗辯。

    「你個龜兒子的,跟老子冒充啥子斯文。還覺得老子不曉得你哈兒會寫幾個字?」劉湘不以為忤,有些嗤之以鼻地嗤笑這樣的假正經。

    「嗯,你自個唸唸,我去會會那幫龜兒子……」范紹增確實裝不了正經,拿出一封信,遞給劉湘,自己拿上禮帽跑到會議室去。

    「格老子的!」劉湘文化不差,拿著信撕開略略看看,神色瞬間數變。

    信是黃琪翔以天目山地區蘇浙贛各界聯合抗戰難民保護委員會名義寫的,首先說明八路軍特別勤務旅所抄庫底、繳獲基本給了委員會,隨後詳細列明委員會所能給予川軍供應的部分武器、被服、糧秣。

    武器部分有:三八步槍3000支、歪把子機槍100挺、九二式重機槍50挺、擲彈筒120具、迫擊炮40門、九二式步兵炮15門、37戰防炮16門、防空小炮20門,子彈、炮彈、手雷、手榴彈一批。

    另給鋼鐵10噸,由川軍自行趕製土木工具,以便加快工事構築。

    被服部分,給國民政府軍冬裝5萬套、棉被3萬套、日軍軍毯4萬條、膠鞋十萬雙。

    糧秣部分最為複雜,有米面糧油,有繳獲鬼子的罐頭、糖果、餅乾,也有捲煙、煙——進來,看看劉湘陰沉的老臉,知道這個不大對付的老鄉、老上級、老對頭誤解了。

    「誤解?呵呵,哈兒,你個龜兒子的耍老子啊?老子的兵丟出去培訓,還不都跟你個龜兒子一樣,被赤匪赤化了個球去?」劉湘的「誤解」,可不是誤解在膚淺層面。

    「格老子的,能打小鬼子就成,啥子赤化、白化的?老子給你們當個糧草官,還能貪了你們的去?」范紹增反過來有些鄙夷地嗤笑劉湘,雙腿往矮几上一架,開始龍門陣「洗腦」。

    他跑到天目山,有事沒事就找早先加強過來的特勤旅人員擺龍門陣,可以說已經稔熟肖傳賢、肖傳亮他們處理後勤供應與武器保養套路。

    雖然說沒文化、人也花花,但至少不至於對軍事一竅不通,條條理理擺出來,消解內鬥應該有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