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兵鋒無形

第四卷 第二十九章 壓力 文 / 沈清平

    針對特勤旅冒名頂替赴援,取得上海之戰佳績,卻造成蔣委座、「國府」有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後快的意圖,延安連發三封急電,間隔均未超過一天。

    第一封還只是主席個人名義,要求吳毅注意團結抗戰方式,不要過於刺激蔣委座,以免急於求成適得其反。應該是接到蔣委座抱怨吳毅無視大局的電報,做出勸導式的約束。

    第二封則是主席、周副主席、朱老總聯名,要求吳毅放棄「湖山計劃」伺機率部北返,以免引起國民政府猜忌,造成全民族聯合抗戰局面生變。

    特勤旅抽調部分精幹,對宋哲元部施以援手,盡可能保存宋部以足夠的實力堅守平津地區,順帶緩解滬寧杭危局,中央是完全知情且支持的。

    以主席等老輩的戰略眼光,當然不難看出,東北抗聯的壯大、熱南根據地的逐步掌握,已迫使日寇難有大動作時機。

    只是,這樣的局勢,是基於宋哲元部、駐防察熱兩省中央軍與晉綏軍龐大實力上,也就是抗日統一陣線基礎上。

    前提是蔣委座、「國府」別再事急臨來亂,鬧出掣肘生變的歪招,胡亂抽調已在華北形成有利我方部署的部隊,造成小鬼子有機可趁。

    當初慎重考慮吳毅提出的建議,同意將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撤往海南改編為新四軍,而且穩住八路軍全體將士迫切求戰之心,依托邊區根據地全面訓練、生產備戰,努力減少與重重圍困的國民政府軍衝突,做好團結工作。

    做出如此重大的讓步,為的就是盡快達成全民族聯合抗戰統一陣線,並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以求全力以赴抗擊日寇。

    如今提議者自己率部跑到滬寧杭地區,密謀依托太湖(湖群)、天目山(山脈)來一場出人意料的聯合抗戰,這不是刺激蔣委座、拔撩國民政府脆弱的神經,果真在破壞全民族抗戰聯合陣線麼?

    好在老輩領導同志們,不是「國府」那幫貨,不至於武斷地亂下結論,而是緊急召開軍事會議,詳盡分析利弊得失,大致局勢也就瞭然。

    覺得如果按照愣子同志的意思,確實能夠有效遏制鬼子佔領滬寧杭地區、迫使國民政府西遷降格為地方政府的陰謀。

    可問題是,這樣的計劃不能事先通報蔣委座、國民政府,因為一經「知會」,形同於向鬼子和盤托出。

    不予通報知會,又有誰能保證,「國府」不因猜忌、不因近百萬大軍在手,邪火上腦地在日寇圍觀下,來個先下手為強重兵剿滅?

    真要到了那時候,一出兄弟鬩牆的禍事勢難避免,還成為「國府」、蔣某人用以向世人展示**破壞統一抗戰的實例。

    斟酌再三,集體做出要求吳毅北返的決定,較為委婉地指出,國民政府集中大規模精銳部隊,單是德械師、蘇械師就二十餘個,不至於出現大潰敗局勢。

    與其困坐滬寧杭引起不必要的摩擦,不如適可而止脫身北返,加入到抗擊日寇對華北、東北攻勢的行列。

    畢竟他們不是穿越客,認為有國民政府百萬大軍雲集滬寧杭及周邊地區,哪怕用牙咬也能將部署到沿海洋面、島嶼上的鬼子吞了,犯不著將愣子同志所部置於險境。

    說實話,吳毅要不是穿越客,打死也不相信,蔣委座、「國府」有將百萬大軍玩殘,繼而敞開國都、撇下失魂落魄軍民任由鬼子屠殺的蓋世本領。

    對於一個真正有擔當、有軍事常識者來說,預先知道「歷史」,並不是絕對優勢的好事兒、金手指。

    吳毅接到這封電報,首先為中央的護犢之情、大局觀感動,這樣的決定,保存實力的嫌疑有,更多的卻是出於國家、民族大義。

    若不知蔣委座、「國府」慣有的蓋世神功,當然是攏攏新老部隊,渡江北上回根據地。

    相信這樣做,必能得到各方一致好評,說不定蔣委座心情大好之下,還能給個什麼赴援有功過失概不追究的獎賞。

    甚至可能連小鬼子都覺得,這個莫名其妙的死對頭終於自動滾蛋了,是不是該考慮一下,發一枚帝國櫻花勳章意思一下。

    鬼子不是傻子,從熱南到北滿,再到此次上海吃大虧,都與這個姓吳的「抗匪」有莫大關聯,知道想要達到攻略滬寧杭的戰略目標,此人所部留在此處絕非好事。

    之所以列為必須嚴懲的「戰爭罪犯」,作為「日中和平」先決條件之一,並非真的認為國民政府能夠應要求予以懲處,而是以此暗示吳毅及所部繼續留在滬寧杭地區,「和平」則絕無可能。

    按照支那國民政府歷來表現,但凡日方要求懲處、撤換的人員,基本都是沒什麼好下場,不是被罷黜,就是被調離,鬼子相信這次也不例外。

    何況這次為了弄走「和平障礙」,鬼子暗地溝通在上海有相關利益的西方列強,一道給國民政府施壓,還聯絡「社會賢達」給蔣委座、「國府」聯名上書呼籲,要求清理「匪部」以免滬寧杭陷於戰火、生靈塗炭。

    可惜,鬼子錯了,蔣委座、「國府」失望了,西洋友邦人士驚詫了,「社會賢達」開始憤懣地嗚呼哀哉哼呀國將不國了。

    延安黨中央被說服了,發來第三封電報。

    不只是發給吳毅,而是以明碼通電全國方式,首先呼籲真正熱愛和平的人們,認清日寇假和談真備戰面目,做好全力以赴抗擊日寇更加瘋狂侵略的準備。

    電文涵蓋日寇在北滿抗聯根據地、熱南八路軍特勤旅與駐防軍防區、平津兩地、青島洋面上的軍事部署情況,八路軍主力誓將開赴華北抗戰最前沿的決心,敦請國民政府及早做好滬寧杭地區抗擊日寇部署。

    而後表示,響應蔣委座「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要求,根據國共合作協定、全民族一致抗戰精神,支持八路軍特別勤務旅繼續留在滬寧杭區域,聽從國民政府調遣,再接再勵抗擊日寇侵略。

    「娘希匹!赤匪缺德!」拿著這樣的電報,蔣委座暴怒不已。

    按照他的心思,對特勤旅多方施加壓力,並沒有真將其趕回華北、熱南的意思,只不過是一種慣常的馴服手段。

    也就是迫使吳毅絕對服從他蔣某人差遣,不要動輒擅自行事破壞「國府」全盤計劃。

    「國府」一面與日本人和談,也一面做好滬寧杭大會戰準備嘛!

    取得此次上海之戰勝利,還不是「國府」空軍精銳盡出、嫡系的十八軍浴血奮戰所取得?

    你「赤匪」所部不過區區數千人,偷襲日軍取得些戰果,難道能將雲集近海、盤踞舟山群島的幾十萬日軍全滅了去?

    氣憤之餘,恨恨地對惴惴不安的何部長說:「讓辭修、文白不要跟那個小赤匪參合了,準備一下換防事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這樣下去,他們也被赤化了!」

    「唉,赤匪終究難成氣候,辭修也是鬼迷心竅!」善於揣度委座心思的何部長,順手將一份注有「絕密」字樣的卷宗丟進一個文件櫃中,搖頭歎息不已。

    陳次長派人急送的密件,可以說飽含他與張治中將軍對「黨國」的一片赤忱。

    吳毅並沒有一邊打著小鬼子,一邊故意要蔣委座、「國府要員」好看的意思,明知陳、張二人齊來「慰問」實際上是監視,仍然不厭其煩地就著大批部隊蝟集滬寧杭狹小地帶搞什麼會戰的弊端,詳細剖析、解釋,意在阻止「歷史悲劇」重演。

    以陳、張二人的軍事素養,形成有效的匯報材料並不難,難在蔣委座、決策的那些「國府要員」積習難改頑疾。

    蔣委座及其「要員」只顧惱怒「赤匪」不地道,反過來把壓力轉嫁國民政府身上,因人廢事地將吳毅透過陳次長轉呈的報告棄之一旁,別說是吳毅,就是陳、張二人都有預料。

    接到結束監視的命令,陳次長心知擔憂的情形果真出現,不免有些擔憂地在辭行時問吳毅:「吳老弟,貴黨中央明碼通電全國一事,不會是老弟你有意為之吧?」

    吳毅大咧咧一笑,毫不隱晦地說:「正是在下所要求!不過陳長官不必擔心,在下厭煩自己人絆手絆腳,卻不至於做親者痛仇者快之事。二位長官這一走,方便想下手的都來鬧鬧,鬧罷了,該怎麼揍小鬼子,還是怎麼揍!」

    陳此戰聽了,渾身一顫,半晌說不出話來。

    倒是一旁默默不語的張治中將軍,深吸一口氣說了一句:「吉人天相!」

    帶著衛隊驅車老遠,陳次長才有些緩過神,帶著怒意對張治中將軍道:「文白兄,照你看,誰會對吳老弟下手?」

    「呵!辭修老弟,不論是黨國的人,還是日本人,都不是你我能制止,不如不費那心思。我倒是納悶,這個吳旅長年紀輕輕,怎麼就有泰山壓頂面不改色的本事……」張治中將軍淡然一笑,神色間充滿疑惑。

    「窮家孩子早當家,多難興邦吧!」陳次長若有所悟,把探聽來的吳愣子身世,大致說了說,算是猜度到幾分吳毅特別抗壓的能耐根源。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