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終南啟示錄

第四卷 第八十六章新科學理論 文 / 唐斬帶刀

    第八十六章新科學理論

    輕輕捏住猶在手心費力掙脫的七小簇俘虜,感受著它們那沒有一絲力道的反抗,楊聖分身虛立在壓縮空間中,全然放鬆了心情。雖然在最後一小段時刻,壓縮空間內壁承受到的迫力讓他也頗感吃不住勁,但終究還是有驚無險,本體對一隅的巨大實力差距決定了異域混元分身的最終命運。

    『嗯?』神念一探再探,這明明已在完全掌控中的俘虜卻始終不曾在神念中反映出任何蹤影。摩挲著手中翹頭翹尾的規則鏈條,楊聖的好心情頓時一落千丈,『縱使沒有了能量,完全覺醒的規則鏈條也未失去屏蔽神念探察的本質優勢啊!』他頗感鬱悶,『難道費盡周折抓來的俘虜,最終卻不能帶給自己一點好處?』

    不能用神念細察,那就根本無從探究起異域混元規則鏈條的結構,又嘗論更進一步的讓楊易比較和借鑒了!

    郁氣愈積愈厚,勞而無功更讓他感覺羞惱。看著掌心裡的俘虜,掙扎之餘似乎還帶著對他的嘲笑,縱使知道這只是錯覺,但楊聖還是難忍怒意,手下發力,就欲將一簇規則鏈條碾為齏粉。

    『反正有七個!』這是楊聖想要宣洩鬱悶時心裡唯一的念頭。

    掌中發力,那規則鏈條卻如同是變形蟲,左旋右轉卻依舊生機盎然。『昏了頭了!』楊易拍了拍腦門,將那簇規則鏈條挪進了另一處體內空間,打算讓高溫高壓和時間力來粉碎它的抵抗。

    外面只是一瞬,內中已過億年。感受著加速時間帶來的巨大能量消耗,觀察到時間領域中分毫未損的俘虜,楊聖頗有些酣羞的發現,他拿這完全覺醒了的規則鏈條沒有一點辦法。

    肉在案上,廚師卻砍之不動,這種尷尬愈發加重了楊聖的鬱悶。而更讓他不爽的是,異域混元的本體似乎也從分身的遭遇中察覺到了敵對能量生命體和它們之間的差異,正似是有些意外,又甚為驚喜的將目光投射到他的本體上。

    『露餡了!』楊易頗感懊惱,有些憤憤的將七簇規則鏈條移入一個絕無一絲元氣的壓縮空間,準備等有辦法時再去理會它們。

    雖然未能確定有效性,但楊聖的新主意來得很快。也就是又維持堅固空間領域後的百年,他那留在地球學習的分身,終於對父母在試驗衛星爆炸時的遭遇,有了個朦朦朧朧的模糊猜想,而對那在爆炸現場發現的怪異接口,也有了點不知是對是錯的認識。就是這種不確定的認識,讓楊易聯想到了剖析異域混元規則鏈條的新手段。於是,在本體到達星宇外的兩百多年後,楊聖派遣出一個分身,攜帶著俘虜來的異域混元規則鏈條隱匿行跡前往地球,同那邊沉浸於科學知識中的分身匯合。

    科學家探索未知和學生學習知識,在難度上完全不可相提並論。前者種樹後者摘果,相差不以裡計。因此,只是換過兩個身份,前後耗時兩百多年,楊易就能從科學理論上理解父母當年主持試驗時的心情了。

    儘管正職身份是混元大羅金仙,無論如何都難以相信凡人能先於聖人逆轉時間,但經過兩百年的兼職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生涯後,楊聖無奈的承認,從邏輯上來講,科學理論中提出的時間逆流可能,委實沒有什麼漏洞。

    新補充的科學知識讓楊易對宇宙的認識又清晰了一些。雖然這些新知識和猜想還不能夠被證實,但以楊聖從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的角度來看,這些出自凡人科學家的猜測極可能就是事實。這不禁讓他頗為感慨,『如若凡人的身體不是那麼孱弱,就依照他們對宇宙的認識,又何用我等混元大羅金仙來為他們抵禦外敵!』不過旋而,他就醒悟過來,『若非是他們自身的實力太弱,又怎會如此孜孜不倦的研究科學,期望外物的協助來提高他們的總體實力?仙人和凡人,修行與科學,同樣都是為了滿足自身更好存在的手段,不過是一求自身一尋外助,道路有異而已!』

    楊易飛昇後的這些年裡,凡人在科技上的進步也不可小覦。不論其它,只說此時人類所造的宇宙飛船,已然能夠進行短途空間跳躍,這就已經相當於仙界大羅金仙的水準。大羅金仙的瞬移,本質上也是空間跳躍,不過鑒於空間屬性規則鏈條的覺醒度尚淺,能量供給也不足,才導致了瞬移距離遠無法同聖人的空間跳躍相比擬。與此不同的是,凡人的宇宙飛船沒有規則鏈條覺醒度的煩擾,有的,只是如何給飛船提供足量能源的問題。從理論上說,宇宙飛船的跳躍距離沒有極限,只要一次性提供的能量足夠,即便是一躍百億光年,也並非不可能。然而實際上,凡人現在最高檔的宇宙飛船,空間跳躍的距離莫說是同聖人比較,就連大羅金仙的瞬移,也遠遠不如。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類的能量提供仍舊停留在氫裂變反應的檔次。沒有更高效率的能量來源,沒有更好的儲存能量的方法,都讓宇宙飛船只能短途跳躍,一次不超過一億公里。

    沒有空間領域攜帶能量,又不能如聖人般的將物質完全轉化為能量,為了尋找提高宇宙飛船航程和速度方法的人類科學家們,在對宇宙進行十幾萬年的持續研究後,終於看到了一絲曙光。這絲曙光,就是在人類科學實驗中已被製造出來的反物質,一種狂躁的、會同宇宙空間中的任何物質相互湮滅並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另類物質。

    出自實驗室的反物質很難保存,將它作為宇宙飛船的能源,從操作的可行性上來講近乎不可能。而在飛船上現造反物質,能量付出和收穫又是得不償失。因此,雖然反物質已在實驗室現身二十萬年,人類卻始終沒考慮讓它作為宇宙飛船的能量來源。

    一個科學猜想讓人類又將希望的目光放到了反物質身上,只是不再是實驗室產物,而是天然的反物質。

    公元1908年發生在俄國西伯利亞通古斯相當於上百顆氫彈威力的大爆炸,在科學界中,就始終被懷疑是正反物質湮滅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只是當此後人類不斷往宇宙空間中發射探測器,卻始終未能找到天然反物質存在的蹤跡時,才無奈的放棄了這種想像中的最優能量來源。可是當科學家在研究宇宙構成時,從理論上又推斷出了天然反物質的存在,並發現這種猜想若是屬實,天然反物質就是一個取用十分方便的能量來源後,科學界和民眾的關注目光,才又重新放到了反物質身上。

    新科學理論的誕生,帶來的往往不只是一項發現。與天然反物質存在的宇宙構成理論同時出現的,就是新的時空解釋。每想到這些新理論、新猜想大都出自不同輪迴時期的父母之手,楊易就頗感到驕傲。

    新理論中,在我們所處的宇宙之外,還有一個相反的宇宙。若是命名我們所在的宇宙是正宇宙的話,那個宇宙就可以稱作是反宇宙。雙方生滅交替,命運一體,就仿似是雙頭蛇。每當我們這個宇宙從奇點開始擴張,準備新一輪的宇宙世紀時,那個反宇宙都會進入坍塌,回歸到原點。而當我們這個宇宙開始坍塌時,反宇宙卻正從奇點爆發,生出新一輪宇宙世紀。兩個宇宙就彷彿是沙漏的兩端,不住輪換位置,永不止歇。

    同沙漏不同的是,正反兩個宇宙就如雙頭蛇般,共用的是一個身體。也就是說,正反宇宙所佔據的物理空間,是同一處,不過是一個甦醒另一個就休眠而已。

    正反宇宙之間有一層間層,這已不屬於空間概念的間層是分隔兩個宇宙的擋板,就如同是沙漏中部的瓶頸處一般,永遠同兩個宇宙完全相貼,縱使這兩個宇宙基本上總有一個收縮到奇點狀態。

    人類科學家,包括楊易的父母,都認為這個間層就是空間跳躍所進入的那一處所在,一處沒有時間,生命在其中也沒有任何感應和記憶的所在。正因為間層另一面連接的是反宇宙縮成的奇點,一個無限小的所在,而這一面連接的卻是整個正宇宙空間,因此同樣可以將它看作是漏斗形狀,一面很大,而另一面只是一個點。

    既然將間層看作了漏斗狀,那也可以將它劃分為無數層次,從接觸正宇宙的這一面直到反宇宙原點。當空間跳躍時,無論是宇宙飛船還是仙人、聖人,都將根據他們破開空間那一瞬消耗掉的能量,來決定他們所能突破間層的層數。突破的層數越高,代表他們越接近間層趨向無窮小的另一端接口。在空間跳躍時,或許每個跳躍者都只在間層裡平行移動了一步而已。但在較低層面上的一步,同較高層面上的一步,當他們破開空間的能量耗盡被間層排斥回正宇宙時,反映在正宇宙空間裡的距離,卻迥然相異。

    『都是縮地成寸,不過一個是一步一公里,一個是一步一光年而已!』楊聖人從科學理論中找到了空間跳躍的關竅,『瞬間能量強度,最重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