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終南啟示錄

第四卷 第三十一章新形勢新對待 文 / 唐斬帶刀

    第三十一章新形勢新對待

    大勢至菩薩很客氣,一直把楊易送出佛界方才肯離開。楊易知道,這是人家怕自己傷在他們家裡,不好交代,才借送別之名,行保護之實。『自己果然成了惡客。』楊易聯想到地球上國家間的使節來往,保護最嚴密的除了大國來使外,就是敵對國家的使節,特別是欠了本國人民惡債的使節。唯恐一不小心,從哪個角落裡飛出了爛番茄、臭雞蛋,這還可以圓轉,但如果正中目標的是花生米,可就大煞風景了。

    穿過佛界外圍的空間隔膜,『茲』的一聲響過之後,楊易又回到了三十三天。回首望望,在神念裡整個佛界也不過是百十公里直徑的圓球,同裡面那近乎整個仙界大小的空間比起來反差尤其大。『這整個佛界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空間屬性的法寶,檔次不比我那玄黃塔低。只是要支持如此大一個法寶長年運作,接引和准提要消耗的元力定然不少。』楊易思忖到。

    一邊往明軒大陸瞬移而回,楊易一面在心裡思考著這次給聖人們送信的收穫,最最主要的還就是方才接引聖人透露的奧秘。此時把前前後後的事情聯繫起來考慮,楊易察覺到了老聃派他送邀請函的真正原因。

    想來五位聖人對那教導他們獲得不磨不滅生命技巧的鴻鈞道人是又敬又怕。他們不知道自己哪裡讓老師不滿意,也恐懼於不知道鴻鈞有否將他們這不磨不滅的生命化為虛無的能力。這一恐懼在鴻鈞消失後達到了頂峰,因為就連他們自己,也達到了宇宙不能抹殺的地步,何況是教導他們由神突破為聖的鴻鈞!所以鴻鈞身化飛灰的想法是想也不用去想的。但如果是這樣,在他們的神念和分身化身的神念裡為何沒有一點老師的蹤跡?那只有一個解釋,就是無論鴻鈞是身處他們所不能達到的所在,還是鴻鈞就在他們的神念範圍裡,只是他們枉然不識罷了,都說明了一件事,他們和鴻鈞在修行的本質上差了一個檔次。如此一來,按照他們有能力將低一檔次的仙人、大羅金仙化為飛灰來推論,鴻鈞或許有能力做到連末世大劫都無法完成的事情——將五位聖人化為灰灰。

    這無形的威懾力保證了五位混元大羅金仙對鴻鈞消失前的諭令不敢鬆懈,儘管他們也許心中帶著些酸意——只能被鴻鈞認同於記名弟子的酸意。於是,轟轟烈烈的選秀活動開展了起來。五人明面上不說,卻都在擔心哪日鴻鈞回歸後,如若見不到那第六位混元大羅金仙,會否遷怒到這不作為的五個記名弟子身上。於是三人創仙道,兩人開佛門,百花齊放。

    百花齊放是不錯,而且五人難免有在老師鴻鈞面前爭頭功的意思,私底下對下面仙人和菩薩、羅漢間的紛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能減少對方捕撈到優秀種子的機會。

    奈何這些仙人和菩薩的修行愈到後來,進境越慢,沒有一個爭氣的。眼看這些仙人佛陀裡出不了一個聖人,至少是如此下去在大劫來臨前出不了老師所要的第六位聖人,五位鴻鈞記名弟子著了急。

    就在這時候,某位人士的閃亮登場引起了焦慮中的混元大羅金仙們的注意。而愈到後來,這閃亮登場人士給他們帶來的驚喜和期望就越高,於是五人從不同的地方關注著這事關他們任務完成希望的小爬蟲。

    小爬蟲的修行速度令人滿意。雖然開始他只是在元力量上進步迅速,還不知道此後能否有別於其他大羅金仙和佛陀,在道行的修行上能同樣給他們帶來驚喜,但是一眾混元大羅金仙還是紛紛下了些賭注。

    鑒於這小爬蟲名義上是仙道弟子,老聃作為仙道聖人的大哥理所當然的有了先行選擇權,將其納入門下,給予一定的庇護。而佛門聖人也賣了一個好,就是不計較楊易為天庭出餿主意所帶來的損失,而且幫忙壓下了佛界極樂世界內部的反彈,等著看楊易的後續進展。

    結果驚喜不斷,這小爬蟲又再度在道行修行中顯出了旺盛的活力。於是聖人們投出的關注就更多了些,也開始未雨綢繆的和這很可能蝶化為第六位混元大羅金仙的小爬蟲重新理順雙方的關係。

    最先想要重新調理這關係的就是楊易的老師——太清聖人老聃。

    一開始這終南道人還只是有潛力成為鴻鈞老師口中的第六位混元大羅金仙,給了個記名弟子名頭庇護一下再看後續發展也不為過。不過後來楊易的進步速度愈發快了起來,以後成為鴻鈞老師入室弟子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就不能再以不平等的偽言或是部分偽言去糊弄他。否則有朝一日人家成了鴻鈞的入室弟子後定然會知道當初老聃賣好庇護的原因,總會有些不爽,即使他實際上在老聃善意的謊言中得到了好處。

    尊重,這是同自信自傲者打交道時想要獲得對方好感的必備態度。當楊易有朝一日成就了混元大羅金仙時,老聃再來圓這個偽言,效果就會非常低下。於是太清聖人就打算在現在——楊易成為第六位混元大羅金仙的苗頭越來越明顯時,彌補上這個錯漏。

    奈何,老聃到底是聖人,紅口白牙的說過只是為了增加同類的人數才關注楊易。現今要他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莫說楊易還只是可能成為鴻鈞的入室弟子,就算是已經成了鴻鈞的入室弟子,老聃也斷斷做不出這等事來——畢竟有身為聖人的自傲。

    於是只能迂迴,期望楊易從其他聖人口中聽到這些太清聖人想要告訴他的東西。於是,藉著一次可有可無的邀請,神聖的信差使命就這麼落到了楊易身上,儘管這信差的差事現在看來有沒有都無所謂。『用心良苦啊!』楊易不由的發出了感慨。

    三清就像是親兄弟三人,儘管內部有時候會鬧點小情緒,但對外的態度都完全統一。所以只要楊易和老聃的關係仍舊能保持原樣,他們是否需要同楊易更親近一些,可有可無。於是楊易並沒有感受到玉清聖人和上清聖人的拉攏。只是由於通天教主對在三兄弟內部地位的小小不忿,又知道楊易成為鴻鈞入室弟子的機會相當大,才會吐露些心跡,期望這前景遠大的小爬蟲能幫自己解開謎團。但他也毫無撬老子牆角、拉攏楊易的意思在內。

    接引聖人是接引和菩提兩位聖人的代言人。就以兩人一個化作阿彌陀佛,一個化作阿彌陀佛座下的蒲團來看,雖然有菩提的特異個性在裡面,可也反映出了這兩人間的親近關係甚至還要好於那三兄弟之間的兄弟友愛之情。

    接引也是有些無奈。那楊易雖說在人間時是佛道同修,只不過是變種的佛門捷徑功法而已,但就算這樣,飛昇了之後他的本質也更像是佛門菩薩,而不是仙人。可惜人家飛昇在仙界,就此被老聃名正言順的搶了先。

    就算失了先手,接引也想要盡力爭取楊易的好感。即使不能成同盟,也不可做仇家。

    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接引就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追溯楊易的出身,讓他知道根在何方。同時將對方同室操戈的過往點明出來,試圖引起他的愧疚。最後再顯示自己對楊易所犯過錯的寬宏大量,爭取對方的好感和感激。二是離間、至少是疏遠楊易同老聃之間的親密關係。那最好的做法就是證明老聃收楊易為徒動機不純,消去楊易為此而對老聃生出的感恩之情。

    我漲敵消,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根本目的。就連大勢至菩薩同楊易的言語,估計都有接引聖人的些許指點在裡頭。

    楊易越想頭腦越清醒。他逐漸把握到了這些聖人思維的脈搏,也就尋找到了自己的日後對策。

    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懈的提高實力。只有自己一直顯示出能夠完成鴻鈞對五位聖人諭令的情況下,自己才有最大的保護傘——聖人之師鴻鈞。如果哪時候自己被這些混元大羅金仙認定為不可能成就聖人之位,那估計自己的死期差不多就該到了。當然,這不主要是因為自己讓聖人失瞭望,而是此時自己知道的聖人隱秘只配流傳於聖人這一級別內部。如果自己成聖無望,就算是成為道行最高的大羅金仙,聖人也會感覺到恥辱——人類被螞蟻知道**的羞辱。如此一來,還會有第二種結果在等著自己嗎?

    再就是要放低姿態,安定住老聃的心。無論楊易之後能有多大的發展前途,但此時在人家眼裡終究還只是個螻蟻。老聃作為五大聖人裡個人實力最強的一位,無論表面上多麼和藹,斷然不會缺了自信與自傲。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為了圓轉往日裡的一句順口托詞,忍耐著自己的不爽讓楊易去別的混元大羅金仙那裡知曉實情,已經是頗為為難了。如若楊易還不知好歹,自以為有了靠山就肆無忌憚,揭人瘡疤,那不是逼得人家趁你還沒發展起來,玩先下手為強的把戲麼!

    這正如一個縣官聞說一個有過點誤會乞丐的表妹被皇帝收進了後宮,遂遣人主動上門解釋誤會。卻不料人家不領情,自以為很快就有了大靠山,會爬到比縣令更高的位置,冷言冷語讓縣官下不來台。這種行為的結果往往是找死!等這乞丐發達後可能縣官拿他沒辦法,但現時還在人家手裡捏著就能如此跳脫,等到真有一天當上了縣令的上司,那這縣令還會有好日子過嗎?惡象膽邊生就是這麼逼出來的!『既然不殺你以後定然沒有好日子過,那說不定殺了你,反而不會有什麼壞事。畢竟你還不是國舅,殺了也不過是個乞丐,沒人為你出頭,還出了我心中一口惡氣。就算是以後你真的成了國舅,你表妹也未必會為你這麼個死了的乞丐表哥而興師動眾。就算是你表妹肯為你興師動眾,也未必就能查得出來是我幹的。』這種情況之下該縣令到底會作何選擇,想來大家心中都已經有了定數。

    安撫好了老聃,仙界的三清聖人就相當於被楊易擺平了,剩下的是佛門的那兩位聖人。

    無論如何,只要楊易仍然受到老聃的重視,就不用擔心那兩位會威脅到他的安全,但還是要同人家關係友善一些才好。不為其他原因,只是為了確保楊易能在老聃門下過的安安穩穩。三清和佛門兩聖人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這對他而言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任何一方在想要扼殺楊易這很可能是鴻鈞希翼的第六弟子時,都要忌諱對方會不會在老師到來時告密。畢竟鴻鈞時刻關注著這一片星空也只是猜想,未必百分之百成立,如果沒人告密,扼殺之事能糊弄過去也尚未可知。

    站的位置變動了,視角就隨之而變化。雖然楊易現在還只是個大羅金仙,而且他也時刻注意著不要去逾越這大羅金仙兼老聃記名弟子的身份,但在面對問題時,他已經不由自主的增加了一個判斷事情的基點,那就是自己以後或許會成為鴻鈞的入室弟子。

    於是楊易止住了回歸明軒大陸的步伐,換向瞬移,先行往太清清微觀行去。

    原本在沒有鴻運諭令的情況下,楊易想要先回明軒大陸還是先去太清清微觀給老聃匯報出使情況,都無所謂。老聃也不會誤以為楊易先回明軒大陸,就是對他不敬。但此時不然,估計老聃正等待著楊易知曉奧秘後的反應,處於其個人最敏感的時刻,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被無限的放大。楊易此時若是先回洞府,而不是去老聃那裡匯報情況,很可能就會被太清聖人誤以為是自覺有了鴻鈞做靠山後的自大。

    敏感時間不能有一絲禮節不到而引人遐想。於是楊易知錯能改,停住了回家的步伐,換向先去清微觀,以顯示自己對太清聖人老師的尊敬。

    下位者表示尊敬的舉動多麼類似!古有大將回朝逢宮門已閉,就是留在城外軍營露宿也不敢先回京中府邸歇息,怕得就是這『不敬』二字。沒想到如今楊易為勢所迫,也不得不蕭規曹隨一番。

    可就在此時,白洞真人發來晶球急訊,『談越被人擄走了!對方覓得一絲空隙後由兩位大羅金仙將談越挾裹入了太空。待到白洞真人等從後趕上時,卻發現有不下二十位斷後的大羅金仙攔住去路。力拼無果,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對方退去。』

    楊易停住身形,思考著對策。最終,他回復一個『等我回來再做決定』的信息後,沒有反身,而是加快了瞬移的速度,仍舊直朝著太清清微觀而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