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四百三十五章 錢錢錢 文 / 悲痛麼名

    第四百三十五章錢錢錢

    「錢」自誕生以來,就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人以為「錢」這個字眼過於粗俗、生硬、刺耳,便琢磨出很多委婉含蓄的名字來稱呼它;有人則與它稱兄道弟。於是,「錢」逐漸擁有了很多有趣的別名。

    比如說什麼鄧通、阿堵物、孔方兄、青蚨或者上清童子等等,各式各樣的叫法都有。

    鄧通是人名。據《史記?佞幸列傳》記載,鄧通沒什麼本事,因善划船,當了個掌管船舶行駛的小吏,時稱「黃頭郎」。有一天,漢文帝做了個怪夢,夢見自己要上天,使盡力氣也上不去,有個黃頭郎推他上了天。

    醒來後,漢文帝暗暗尋訪,恰好見到鄧通,認為他就是夢中人,歡喜非常。漢文帝賜他億萬財產,封他為上大夫。一次,漢文帝派人給他相面。相面者說鄧通「當貧餓死」,文帝當即把四川嚴道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行開礦鑄錢,自此「鄧氏錢」流行天下。而「鄧通」也成了錢的別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西晉時,有個大臣叫王衍,崇尚玄學,自命清高,嫌他妻子貪財,始終不願意說出「錢」字。但妻子偏要想辦法逼著他說。一天晚上,王衍上床休息後,妻子命令婢女在床周圍鋪滿錢幣,使他無法下床行走。王衍早晨醒來,看見滿地的錢幣擋住去路,就叫來婢女,命令說:「舉卻阿堵物!」絕口不提「錢」字。「阿堵物」意為「這個阻擋的東西」。後來,「阿堵物」便成了錢的別名。

    還有就是「孔方兄」,始見於西晉魯褒《錢神論》:「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把錢稱為「孔方兄」,看作親哥哥,此種人自然是重利輕義。

    南北朝時,知識分子自標風雅,認為直稱「錢」俗氣,便依據銅錢外形(多為外圓內方),以及「錢」的字形(右邊為兩個「戈」,「戈」諧音「哥」),稱之為「孔方兄」。此後,文人墨客紛紛沿用此稱呼。北宋黃庭堅《戲呈孔毅父》詩曰:「管城子(毛筆)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說明不能吃肉,是因為孔方兄與其絕交,無錢能買。戲謔中頗有情趣。

    至於「青蚨」是南方一種昆蟲,形狀如蟬。據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三載:「南方有蟲……名青蚨,形似蟬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其處。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

    當然,這是傳說。後世商人以「青蚨」代稱「錢」,取其「循環往復」、「用之不竭」、「財運亨通」之意。清光緒十九年(1893),山東商人孟洛川在北京大柵欄開辦綢布店,據「青蚨」傳說,取店名為「瑞蚨祥」。一些老銀號和商家,春節貼對聯,常用「青蚨飛入」字樣,祝願來年「財源廣進」。晚清洛陽刺繡圍腰荷包上,刺有「青蚨飛來」字樣,亦取意於此。

    上清童子說的並不是真正的老君身邊的童子,不過地位也相差不大了。唐鄭還古《博異志?岑文本》中記載了一件奇事:唐貞觀年間,中書舍人岑文本,常到山中避暑。一天,有個自稱「上清童子元寶」的人求見,兩人談得甚為投機。

    童子走時,岑文本起身相送。不料,剛走出山亭,童子忽然不見了。第二日,童子再次來訪,岑文本派人暗中跟蹤,童子在牆角處消失。岑文本十分詫異,當即命人掘地三尺,發現有一古墓,墓中了無餘物,只有銅錢一枚。

    岑文本這才醒悟,原來「上清童子」是銅錢名,「元寶」乃錢文。後世據此稱「錢」為「上清童子」。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一》亦載:「昔有錢精,自稱上清童子。」

    錢最奇怪的別名便是「沒奈何」,顧名思義,其義為「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此名來源於南宋張俊。張俊與岳飛等人屢立戰功,後來他為保全富貴,投靠秦檜,還多方聚斂錢財。他擔心家中招賊,將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之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連竊賊都沒法偷竊。(南宋洪邁《夷堅支志戊?張拱之銀》)無怪乎有個演員譏笑他:「只有張郡王在錢眼內坐耳。」(見南宋羅點《聞見錄》)於是,「沒奈何」也一度成為錢的別名。

    「錢」除了上述幾個別名外,還有「盤纏」、「不動尊」等其他別名。民國初年,因發行的銀幣上有袁世凱像,錢被稱為「袁大頭」;新中國成立後,10元面額人民幣面上印有「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圖案,「錢」被稱為「大團結」。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錢」的別名仍在不斷演變,例如陝西人將面值100元的鈔票詼諧地稱為「ど洞洞」。

    不過不管是把它叫成什麼,它還是離不開它的本質,它就是個流通的工具。但是就是這麼一個「錢」字,自誕生以後,就讓人的**膨脹得如同鼓氣的蛤蟆一樣,都快敢跟牛比拚了。

    財富造成的貪婪人,比貪婪造成的富人要多。為了金錢而侍奉上帝的人,為了更多的錢也會給魔鬼賣力。錢財的奴隸決不會對上帝忠誠。相信金錢萬能的人,往往會一切為了金錢。地下的金子要從礦脈裡挖取,守財奴的金子要從他的靈魂裡發拙。醉於酒的人會清醒,迷於財的人永遠不會清醒。

    培根也曾說過,錢應當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應當謹慎地使用,應當慷慨地用以濟世,而到臨死應當無留戀地與之分手。

    而莎士比亞則說:金子這東西,只這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高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它可以使受詛咒的人得福,使害著灰白色癲病的人為眾人所敬愛,它可以使竊賊得到高爵顯位,和元老們分庭抗禮,它可以使雞皮黃臉的寡婦重做新娘。

    貪婪是一種罪,在人類的七宗罪中就有它。而引起人類貪婪的,就是人本身的**,無窮無盡的**使人邁向了罪惡的道路。而人的**當中,最強烈的就要數錢和權了。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了錢和權而不擇手段,又有多少人明知道前方是歧路卻仍然拚命地擠過去。為了把錢權握在手中,不停地踩踏著屍體和墳墓,一步又一步地走向了深淵。

    要說錢和權哪個重要些,還真不好說,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吧。有些人因為錢財的問題,即使有了一定的權力,也照樣被人拉扯了下來,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所有的東西;而有些人則因為沒有權勢,即使有了普通人羨慕不已的錢財,卻終究抵不過兩張口的,只得到了個錢財兩空,身敗名裂的後果。

    其實,雖然很多人都說金錢是罪惡的根源,但是他們卻在拚命地追逐著,就如同有人打趣地說道:

    說股票是毒品,都在玩;

    說金錢是罪惡之源,都在撈;

    說美女是禍水,都想要;

    說高處不勝寒,都在爬;

    說煙酒傷身體,就不戒;

    說天堂最美好,都不去!

    當今社會:

    窮吃肉,富吃蝦,

    領導幹部吃王八;

    男想高,女想瘦,

    狗穿衣裳人露肉;

    工資真的要漲了

    心裡更加愛黨了

    能給孩子獎賞了

    見到老婆敢嚷了

    敢嘗海鮮鵝掌了

    閒時能逛商場了

    遇見美女心癢了

    結果物價又漲了

    一切都是白想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金錢的奴隸,不是所有人都是信金錢教的。

    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曾經「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他不僅詩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也同樣很有名。

    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裡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歎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官場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壇上多了一位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附勢趨炎的寫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不願意犧牲自己的氣節去換取某種物質利益,也常常說「不為五斗米折腰」。

    還有就是眾所周知的包黑子包拯,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北宋包拯,他為官清廉公正是婦孺皆知的,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潔無私,痛恨貪官污吏,到了晚年,擔心後人會出不肖之徒,於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著名的《誡廉家訓》以警戒後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後代子孫中有貪污受賄者,不能被稱為包氏後代,甚至死後,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從此訓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孫。」

    居里夫人的金錢觀也和貪婪者們不同。鐳的發明者、兩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居里夫人一生忠於科學,厭惡金錢和榮譽,她把所得的獎金絕大部分用於科學實驗及贈送給貧窮的學生和需要幫助的朋友。她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佈於世,並把價值100萬法郎的世界第一克鐳捐獻給治療癌病的研究所。

    另外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就喊出了「我要回國,不要美金」的口號。

    1948年,李四光接受國際地質學會的邀請來到美國,發表了《新華夏海的誕生,轟動了歐州。一天清晨,李四光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12月2日瀋陽解放……」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夢想就要成真了,新中國就誕生了!

    在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舉行的年會上,他激動地說:「我雖然60歲了,身體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國去,把自己的餘生貢獻給新中國!」

    但是此舉觸怒了國民黨當局。國民黨駐英國大使館秘書找到李四光,掏出了一張五千美金的支票,說:「你向世界發表個公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威脅說:「你如果不肯,我將採取必要措施,將你扣留在國外。」

    李四光聽罷氣憤至極,當即嚴厲斥責,:「我歸國之心能用金錢收買嗎?我要回國,不要美金!」經歷了千辛萬苦,李四光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實現了他為中國效力的願望。

    當金錢不再是追求時,他們往往追求的是自己的夢想。

    美國的石油鉅子洛克菲勒,是個很懂得運用金錢的人。有一次,公司打算蓋間倉庫,請來兩個建築工人。這兩名工人是一對兄弟,哥哥叫約翰,弟弟叫哈佛。倉庫蓋好後,兄弟倆便到洛克菲勒辦公室去領工資。

    洛克菲勒對他們說:「賺了錢應該儲蓄起來,現款如果到了你們手中,一定很快就會花光,不如把它換成公司的股票,作為你們的投資如何?」約翰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當場便答應了。但是哈佛不願意,堅持要領現款。結果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沒多久哈佛就把錢花光了;而約翰因為公司股票漲價,賺了不少錢,過不了幾年便成為一個大富翁。

    2004年2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公佈:比爾。蓋茨以其名下的淨資產466億美元,仍排名世界富翁的首位。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世界首富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卻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什麼名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對打折商品感興趣,不願為泊車多花幾美元……為這點「小錢」,如此斤斤計較,他是不是「現代的阿巴公(吝嗇鬼)」?

    可另一面的事實顯示,比爾。蓋茨並不是那種慳吝的守財奴。

    比如,微軟員工的收入都相當高;比如,為公益和慈善事業一次次捐出大筆善款,他還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財產捐出去……看來,這位世界首富跟那種「一擲萬金、擺譜顯闊」的富翁迥然有異。

    他是不是富者中的「另類」?他對金錢持有怎樣的理念和規則?衣裳不求名牌,愛買打折商品,在美琳達剛踏入微軟的時候,她就被告知,比爾是個非常特別的人。確實比爾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單從他對待金錢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對他而言,創業是他人生的旅途,財富是他價值量化的標尺,他曾經說過:「我不是在為錢而工作,錢讓我感到很累。」「我只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這就是比爾對金錢最真實的看法。

    事實上,錢既不會改變他的生活,也不會使他從工作上分心。他經常告訴那些向他求經的朋友:「當你有了1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錢只不過是一種符號而已。」比爾非常討厭那些喜歡用錢擺闊氣的人。他在雜誌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你已經習慣了過分享受,你將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而我希望過普通人的生活。」

    在生活中,比爾也從不用錢來擺闊。一次,他與一位朋友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那次他們遲到了幾分鐘,所以沒有停車位可再容納他們的汽車。於是他的朋友建議將車停放在飯店的貴客車位。比爾不同意,他的朋友說:「錢可以由我來付。」

    比爾還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簡單,貴客車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爾認為那是超值收費。比爾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話用錢:「花錢如炒菜一樣,要恰到好處。鹽少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嚥。」所以即使是花幾美元錢,比爾也要讓它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