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四百零四章 好吃不過餃子 文 / 悲痛麼名

    第四百零四章好吃不過餃子

    餃子象徵著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團圓喜慶的日子,總是離不開餃子。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無論是南方北方,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全家老少圍坐在一起,一邊山南海北的聊天,一邊和面、擀皮、剁餡、包餃子,濃濃的親情盡在餃子中融化。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餃子的花樣也是越來越多,不少餃子,都成了精美的工藝品。有的看上去彷彿蝴蝶,有的酷似小鹿,有的儼然一片綠葉,還有的像鴛鴦、像金魚、像雲朵、像珍珠,名字也富有詩情畫意:雪中送炭、一路順風、魚跳龍門、烏龍臥雪、群龍鬧海,等等。個個賞心悅目,令人既垂誕欲滴,又不忍下箸。

    除了通常的白面餃子外,有人還用玉米麵包餃子,而且有創意的巧手主婦,還發明了翡翠餃子,用菜擠出的綠色的汁來和面,這樣煮出來的餃子是綠色的,清澈晶瑩,很是引人食慾。還有聰明的商家推出的「火鍋珍珠餃」,粒粒玲瓏可愛,著實吸引了一批愛趕時髦的年輕人。

    著名詩人賀敬之有詩云:「宴文宴龍餃子宴」,現在好多地方有了餃子宴,有迎賓餃子宴、貴賓餃子宴、閤家歡餃子宴、喜臨門餃子宴、三鮮餃子宴等等系列宴席,品嚐餃子宴,常能給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這是因為造型好看,味道好吃,又內涵豐富,很有點說頭。

    不少花色,以民間傳說或歷史典故為依托。如「八寶蒸餃」,取「打金枝」故事中的一段,相傳郭子儀曾以海參等八味制餃,慶祝這一事端的解決。「寶釧蒸餃」,以芥菜、豬肉為餡,取王寶釧在長安城南挖芥菜的傳說。深受食客的喜愛。

    現在的餃子除了在造型上有所突破外,在餡料上、做法上、口味上都有所突破,打破了一般只用豬牛羊肉和蔬菜作餡的傳統,雞、鴨、魚肉、蛋、海味、山珍、鮮蔬、乾菜、果品等等,凡好吃而又富營養的材料,都可以作餡。

    在做法上一改以往以生皮生餡進行製作後煮熟的傳統,更多的採用了熟餡;餡的製作不只是調味,除了煮餃,還採用了烹、炒、煸、爆、炸、溜等方法。而且口味也從單純的鹹鮮口味,增添了酸、甜、麻、辣、魚香、怪味等多種味型。一定可以讓你大飽口福。春節吃餃子,你不妨也動動腦,動動手做一些與眾不同的餃子吧,一定可以讓你的新年過的更加有滋有味。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餃子的好吃是誰都知道的,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嫂子」,後面一句話究竟正確與否不知道,但是前面一句話正說明了餃子的美味程度。不過雖然大家都很喜歡吃餃子,但是它的由來卻未必任何人都知道。它還有好幾個版本呢!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裡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

    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

    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裡,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

    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

    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面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裡煮熟,當做最後一樣飯給皇端去。

    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

    蘇巧生聽罷,長長地歎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還有那麼一個傳說,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以後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另外一個就是有關老孫頭的那麼一個故事了,內容大相逕庭,只不過是換了個主角而已。

    有些人認為餃子就是餛飩,雖然有些地方是這麼個叫法,其實餃子和餛飩是兩樣不同的食物。

    餃子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我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面皮包餡水煮而成。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然後將經發酵而成的麵團擀擀,擀成一個個的粗麵團,這樣之後再用刀將一個個麵團切成一塊塊圓的小麵團,最後將這些小麵團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圓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餛飩也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中國北方。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

    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餛飩和水餃相比較,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另外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它的來歷也有不同的傳說,有那麼一個還跟道教扯上了關係。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吃餛飩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還有西施之說。相傳春秋戰國,吳王夫差打敗越國,生俘越王勾賤,得到許多金銀財寶,特別是得到了絕代美女西施後,更加得意忘形,終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問國事。這年冬至節到了,吳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宮廷內外歌舞昇平。不料飲宴之中,吃膩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悅,擱箸不食。

    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裡,她趁機跑進御廚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種新式點心來,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幾個花樣後,終於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放入滾水裡一汆,點心便一隻隻泛上水面。她盛進碗裡,加進鮮湯,撒上蔥、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獻給吳王。

    吳王一嘗,鮮美至極,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這為何種點心?」西施暗中好笑:這個無道昏君,成天渾渾噩噩,真是混沌不開。聽到問話,她便隨口應道:「餛飩。」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吳越人家不但平日愛吃餛飩,而且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王凡要奇怪的並不是餃子的問題,他還沒有饞到那個地步呢!他覺得奇怪的,是生活中的某些變化,以及一些他似乎有些頭緒,卻一時之間想不起來的事情。而當他看到了牆壁上掛著的某樣東西之後,總算是知道自己覺得奇怪的地方在哪裡了,那個奇怪之處就在於老孫頭身上。

    首先,讓王凡感覺不對勁的地方是,平日裡每天清晨,王凡他們都會起來去到前院,然後一起打拳鍛煉身體。即使是佩盈如今懷了寶寶,但是身形方面還沒有怎麼太大的變化,所以還是堅持著每天早上運動運動,活絡活絡筋骨。但是最近一段時間,王凡他們卻看不到老孫頭的身影。

    王凡好奇地問著他的時候,老孫頭輕描淡寫地回答著,說是自己一個人去大山深處鍛煉更為有效,更能呼吸到最為新鮮的空氣。

    可是王凡卻對老孫頭的話有所懷疑,為什麼前幾個月一直都和自己一起做著晨早鍛煉的老孫頭,會突然之間脫離了團隊呢?要說空氣清新的話,那為什麼不再以前那些時候就過去呢?何況,論空氣好壞,王凡屋子里外,因為經常使用著葫蘆水,周圍一帶不免或多或少沾有些寶葫蘆的靈氣,所以這裡的空氣特別的令人神清氣爽,比其他地方的要明顯高出一截。如今老孫頭竟然拿這個當做借口,王凡當然是不信。

    其次,謝父來了這裡住了下來之後,每天都拉著老孫頭下棋,而老孫頭也十分配合,沒有一絲不情願的地方。在王凡的印象當中,老孫頭要算得上古代的宅男了,雖說他經常都跑去採藥或者治病救人,但是他最大的樂趣就是醫藥方面的事情,接著就是道家的學說,所以根本不會有多餘時間幹別的事情。

    而現在,他竟然陪著謝父一整天地下棋聊天,似乎精神氣很足,不像以前那樣只會呆在某個地方獨自研究,似乎變了個人似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