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四百零三章 文 / 悲痛麼名

    第四百零三章

    王凡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就嚇了一跳,他原來是不知道老孫頭竟然有這麼多故事的。也不知道寫這些故事或者流傳這些故事的人是誰,竟然寫得這麼詳細,彷彿他就一直跟在老孫頭後面似的,就跟那些記錄著皇帝日常生活的官兒一樣,簡直是細緻到了極處,莫非老孫頭房事或者出恭的時候,那些人也提著筆跟著不成?王凡齷齪地想道。

    隋文帝聽到了他的高超醫術,便派人去請他,但他不願進宮,推辭了。到了唐朝時,唐太宗又下旨召他,他方進了京城。唐太宗見到他童顏鶴髮,問他高壽幾何?他回答道:「已經九十九了。」唐太宗見他如此高壽尚視聽不衰,知道他真是一個有道之人,名不虛傳,令人尊敬,即要授給他官爵,又被他推辭了。

    唐太宗問道:「先生能如此長壽不老,請問是如何修身養性的?」

    孫思邈答日:「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故養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子畏則孝,你畏則慈,臣畏則勳立,群畏則政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畏物、畏人、畏身。憂於身者不拘於人,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如此則人道盡矣。」

    至永徽三年,孫思邈已經一百多歲了。有一天早晨,他一起床就沖了個澡,沐浴後,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的,然後盤腿端坐,把子孫們都叫到跟前,說道:「我要到天宮中去了,以後將與你們極少來往,望你們不要為非作歹,要多做些濟世利民的事情,多盡做人之道!」說完,便羽化了。

    子孫們非常哀痛,只好將他收斂。不料,當抬起他的屍體時,竟輕飄飄的,好像只有一身空衣服,並無屍體一樣。子孫們知道他已成仙,轉悲為喜,決心遵照他的遺囑,繼承道業,濟世利民,為人們多做好事。

    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是初唐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唐高宗鹹亨四年(673年),盧照鄰患了風痺病,這年他才37歲,寄居京城長安。

    風痺病,是中醫總稱痺病的一種,因虛火攻心,風邪侵人人體所致。主要症狀是患者焦躁不安,全身關節疼痛難忍。當時盧照鄰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然此病折磨得他萬念俱滅,痛不欲生。他遍請名醫,精心調治,但卻未見好轉。

    當時,一代名醫孫思邈也在京城長安居住,被拜為「直尚藥局」承務郎,時年133歲,依然耳聰目明,思維清晰。在他人的引薦下,盧照鄰前往孫思邈居處,行弟子禮,請孫思邈為其醫病。

    孫思邈深知盧照鄰的為人,「器小識短」,「剛愎自用」,「恃才傲物」,「浮躁狂妄」。他一邊細心為盧照鄰診脈,一邊耐心開導。他語重心長地叮囑盧照鄰:「聖人活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形體方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用當今的話采說,就是作人首先要修身立德,要善於容人,這樣做了,疾病便難以染身,即使有了疾病,稍經調治,也容易痊癒。為了引起盧照鄰的足夠重視,孫思邈又苦口婆心地從反面告誡道:「德行不至,縱服玉液金丹,亦難延壽。」

    孫思邈讓盧照鄰服用「祛風、化濕、散寒」的活血通絡中草藥劑,又從心裡上予以疏導,讓盧照鄰不斷排散久積於心中鬱悶之氣,和親友和睦相處,坦誠相見。在孫思邈的精心調理下,盧照鄰的病情得到了遏制,並有所好轉。

    盧照鄰情緒穩定下來,不再「狂躁不安」,終於又有精力投入創作,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長安古意》七言詩,為後代文學發展拓寬了道路。

    一千多年前,孫思邈便對患者施以藥物和心理並舉的辨證療法,並提出了「立備延壽」的科學論斷,時至今日,臨床上仍有可操作性,這正是一代醫藥大師孫思邈的高超之處。

    孫家原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村民們大都以孫思邈後裔為譽。可大家都姓焦、張、李,而沒有一戶姓孫的,這是為什麼呢相傳說孫思邈逝世之後,村民們將他安葬在村南一塊平地裡,為他守護墳墓,逢年過節祭奠。但時間不長,不知是什麼原因,村裡大人、小孩一下子全都病倒了。其症狀是口乾舌燥,渾身發燒,經多方求醫治療毫無效果。實在沒辦法,大家想起了濟世救人的孫思邈,便都來到墳地跪倒在他的墳前,祈求他能夠顯靈,拯救村民。

    大家跪著祈禱,不覺個個神志昏沉,都已進入了夢鄉。只見孫思邈來到大家面前,手搖芭蕉扇,坐在一隻張著大口的老虎背上,隨手將口袋裡的李子撒在地上,然後騎上老虎朝著南方飄然而去。

    一陣涼風吹過,大家逐漸甦醒過來。人們互相訴說夢境,結果說法完全一致,大家無不稱奇,於是便請了一名解夢先生。先生冥想了一會兒,向大家解說道:「是孫思邈在天上顯靈,示意大家改姓。原因是孫思邈洪福太重,再跟他姓就孽得發燒病。他夢中手搖芭蕉扇,老虎大張口,又撒了一把李子,分明是暗示大家改姓為焦、張、李三姓呀!」眾人聽了,便都改成了這三姓。

    從此以後,全村人身安康,五穀豐登,就很少有人生病了。雖然外村也還有姓孫的,他們也都說自己是孫思邈的後裔,但因早先遷移出孫家原了,他們沒得發燒病,所以也就沒有改姓。

    葫蘆頭泡饃,是西安著名的食品之一。有趣的是,外地人往住顧名思義,以為葫蘆頭就是葫蘆的頭部,其實,這一食品的基本原料是豬肚子和豬腸子。那麼,它是怎樣得名的呢?裡面還有個故事哩西安,唐代叫長安,大醫藥學家孫思邈曾住在長安城裡的光德坊裡。那時,他雖說已有九十多歲了,臉上爬滿了一道道皺紋,鬍鬚變得像銀子一樣白,可是,依然經常出診,為病人解除痛苦。由於腿已不大靈便,就拄了一根龍頭枴杖,在枴杖頂端的龍嘴裡,拴了一個金黃的藥葫蘆。長安城裡的居民們,人人都見過這個葫蘆,也都認識這個葫蘆。

    孫思邈的住宅旁,有一家小小的飯館,主要經營用豬腸子、肚子做的豬雜碎湯。也賣幾樣素食。可是,很少有顧客來吃,生意冷冷清清,眼看就要「關門大吉」。孫思邈出診回來,有時候來不及叫家人做飯,就到這家飯館吃飯。他是上了年紀的人,消化不好,不吃葷腥,只吃素食。飯館的掌櫃十分崇敬他,從來不收他的飯錢。

    有一天,孫思邈在這裡吃過飯後,掏出了長長的一串銅錢,放在桌子上,對掌櫃說:「我在你這兒已經吃過十頓飯了,可是,你沒收一枚錢,今天,我一併拿了,這一次,你說啥也得收下。」

    掌櫃把錢拾起來,塞到孫思邈懷裡,「別人的飯錢我是要收的,可是您的我不收。」

    孫思邈很為難:「我怎麼能白吃呢?」

    掌櫃誠懇地說:「您老人家給窮人治病時,從來也沒有收過診金。我不收您的錢,一是為了表達我的一點敬意,二是權當代替窮人付一些診金。」

    「你的心意我領了,可是錢你得收下,因為你的本錢並不多,而且生意也不興旺呀!」

    那掌櫃的說:「您老人家能來,就是給我的飯館添了光彩。我的日子再艱難,也不能收您的錢。」

    這一次,掌櫃依然沒收錢。孫思邈覺得過意不去。回到住宅後,想道:我得想個辦法,幫助這位掌櫃度過難關。

    第二天,他又來到飯館,問掌櫃:「為什麼你的豬雜碎湯總賣不出去呢?」

    掌櫃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顧客都嫌腥味大,油膩多。」

    孫思邈想看看這裡是怎樣做豬雜碎湯的,便走進了廚房。他見廚師將腸子、肚子裡裡外外只洗了一遍,不禁搖了搖頭。

    孫思邈對掌櫃及廚師講道:「要想去腥膩,必須經過十道手續:捋腸子、刮肚子、翻肚子、摘腸子、回翻腸子、漂洗腸子、二次捋腸子、笊腸子、三次捋腸子、煮肚子。只洗一遍就下鍋,是不行的。」

    廚師按照孫思邈的指點,重新處理了腸子和肚子。腸子、肚子下鍋後,孫思邈從枴杖上解下那個藥葫蘆,向鍋裡倒下去了花椒、大香、元桂等等調味晶。

    這一次做成的豬雜碎湯,和以往的大不一樣了,聞一聞,香氣撲鼻;嘗一嘗,肥而不膩;吃過後,嘴裡還留有香氣呢。掌櫃和廚師都眉開眼笑地向孫思邈道謝。

    孫思邈將藥葫蘆繫在一根棍子上,插在飯館門口,就走了。葫蘆在陽光照射下,發出黃橙橙的光彩。

    人們看見孫思邈的藥葫蘆掛在這一家飯館的門口,都很詫異。為了弄個究竟,紛紛走進了門。飯館裡,豬雜碎湯的香氣使他們流下了一道道涎水,人們不由得買些來吃。吃過以後沒有一個不讚美的。

    顧客們問掌櫃:「為什麼孫先生的葫蘆掛在了你的門口?為什麼你的豬雜碎湯突然做得這樣好吃了呢?」

    掌櫃一五一十地回答後,有個顧客說:「掌櫃,既然這種湯已經和原來的大不一樣了,依我看,就不應再叫『豬雜碎湯』,應該另外起個名字。」

    掌櫃說:「好!」

    又有一個顧客說:「沒有孫先生,咱們就嘗不到這種美味。新名一定要把孫先生的功勞點出來。」

    大家齊聲說:「好!」顧客們七嘴八舌地一連擬了好幾個名字,但掌櫃一搖頭。

    有個顧客望著掛在門口的葫蘆說:「大家都是被這葫蘆引來的,再說,菜的模樣也有點像葫蘆的把兒,依我看,新名字應該叫一『葫蘆頭』。」

    掌櫃和顧客們都伸起大姆指:「起得好!」

    就這樣,葫蘆頭的美名,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長安城,人們也成群結隊來到這家飯館飽嘗這種美味。從這以後,這個飯館的生意一天比一天興旺起來。

    在耀州區城鄉,有這樣一個習俗,冬至這天,家家都要包一頓餃子讓家人們吃,人們說如果誰這天沒吃餃子,那麼在冬天他的兩隻耳朵必將被凍壞。

    相傳,藥王孫思邈一年冬天出遊回到耀州家鄉,當時正好趕上大雪天氣,天寒地凍,許多窮苦百姓的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就在藥王山上搭了一個專給窮鄉親們治凍瘡的醫棚,連續好多年堅持在冬至這天為窮人們捨藥治凍傷。

    他向窮人們捨的藥就是把羊肉包成耳朵形的「餃子」,然後再加上其他幾種怯寒藥物放到鍋內一塊煮熟。分給鄉親們吃。很快凍傷的耳朵就全好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藥王孫思邈為窮人治凍傷的事,就形成了每年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耀州城鄉延至今天,其餃子餡不完全只限是羊肉,但絕大多數人家還是以羊肉做餡為主,主要原因是從怯寒防凍和冬季健補的角度來講,還是羊肉餃子最好不過了。

    我國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味甘、不熱、暖中、虛勞寒冷,補中益氣,鎮驚止痛,益養產婦,開胃健力」現代醫學人士研究認為,羊肉具有多種營養成份,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類及磷、鐵等人體必須的元素,能補虛抗寒,治病壯體。其脂肪僅為豬肉的一半,為營養佳晶。

    羊肉人藥,由來已久。古代醫著《金匱要略》、《肘後方》、《外治秘要》、《千金要方》、《聖濟總錄》均有以羊肉為主的方劑。

    年年冬至吃餃子,可以起到冬季進補的作用,而且也是耀州城鄉人民群眾對孫思邈最好的紀念。

    王凡家後院的那塊土地上,原本是自上次試驗過葫蘆水的功效之後,王凡就懶得去多加理會了,任由它荒蕪,長滿了生命力最為旺盛的野草雜草。可是自打謝母來了以後,一看見後院這裡竟然有塊地,歡喜地不得了,連忙三下兩下地就把滿地的荒草連根拔起,然後又讓王凡找出把鋤頭,在地裡翻了好幾番,把土地弄得松的不能再松,土龍什麼的都被翻出了好多,才在上面種上了些蔬菜,還有些薑蔥蒜苗,頓時將整塊地弄得妥妥的,一眼看上去很是整齊好看。

    由於謝母經常照料,所以田地裡的植物生長得很不錯,如今竟然綠意一片,很是喜人。這不,這天謝母看見地裡的韭菜都長成了,心裡一動,就摘了些,準備包些餃子來吃。

    佩盈一聽說謝母準備包餃子,立即贊成,因為她也很久沒有嘗到過餃子的味道,尤其是自己母親親手做的。不過讓佩盈可惜的是,王凡得知自己老婆想要嘗餃子的心思,便跑到一旁詢問老孫頭,是否可以吃。結果令人失望,因為韭菜具有潤滑腸道的作用,作為孕婦的佩盈,自然能不吃就最好了,不然很容易會影響到胎兒。

    看著自己老婆撅起了小嘴巴,王凡立即安慰著說道:「老婆,為了我們的孩子著想,你還是忍忍吧。等以後孩子出生了,你想要吃什麼都沒問題,即使是什麼山珍海味滿漢全席,你要什麼我都買給你吃,好不好?」

    「為什麼是買給我吃,而不是親手做給我吃呢?這麼地沒有誠意!」佩盈不依不饒地說道,自從她懷上了寶寶之後,脾氣方面就變得有些大了,而且人也變得有些敏感,恐怕是孕婦的產前焦慮所致吧,所以王凡都很耐心地讓著她。

    「額,如果是家常小菜的話,我還可以做出來。要是那些佛跳牆滿漢全席之類的複雜菜餚,我可是做不來的,所以為了你的腸胃著想,還是買給你吃比較好。」王凡老實地回答道。

    「不嘛不嘛,我就要你做給我吃!」佩盈竟然像個小女孩似的撒嬌起來。

    王凡頓時有些受不了,連忙答應道:「好好好,為了老婆大人的胃口著想,我一定趁著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廚藝,好為老婆大人您做頓好吃的。」

    佩盈這才放過了王凡。不過由於這麼一鬧,謝母自然就不再打算做餃子了,總不能讓佩盈自個兒一個人饞著,而其他人就大吃大喝的吧,那樣的話,對於一個孕婦來說,實在是殘忍了些,所以乾脆就不做了。

    雖然是不包餃子吃了,但是韭菜總歸是摘了下來,也不能把它們重新種回去,也不好浪費扔掉,所以就準備用它來煎荷包蛋,就著韭菜,那香味可不是一般的誘人呀!

    韭菜荷包蛋不同於餃子,餃子能作為主食,而荷包蛋只能是作為飯桌上的其中一道菜。即使佩盈不能吃,她也可以嘗其他她可以吃的菜的,而不像餃子那樣只能是饞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