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三百九十九章 文 / 悲痛麼名

    第三百九十九章

    王凡最近似乎感到有些奇怪,卻又總是說不出奇怪在什麼地方。忽然有那麼一天,他看到了掛在牆壁上的某樣東西,終於是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了。

    王凡以前曾經詢問過老孫頭他過去的事情,那些現如今流傳著的關於老孫頭的神話或者典故,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摻有水分的,有多少是半真半假,或者三分真七分假。可是每當王凡問及這些問題,老孫頭總是笑而不答,讓王凡好生氣惱。

    不過即使如此,因為家中有那麼一位活神仙,王凡還是好奇地查詢了許多關於老孫頭的故事傳說。如今網絡信息這麼發達,還有什麼東西是查不出來的呢?就這樣子,老孫頭的底子就被王凡查了個一清二楚,不過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老孫頭不說,王凡就不得而知了。

    隋朝末年,京兆華原(今陝西耀州區)五台山下,住著一戶姓孫的人家。家裡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替人洗洗補補,靠掙點血汗錢養家餬口,兒子孫思邈年方九歲。孫思邈雖然年幼,可知道母親的辛勞,家裡日子的艱難。他發奮讀書,想著將來成就一番功名,也好讓母親過幾年舒心的日子。

    他牢記著母親教導他的話:「甘羅十二為丞相,劉秀十三走南陽,兒啊,為母不是要你做高官,只要你有甘羅和劉秀那般志氣,掙個一官半職,為母也就有出頭之日了。」他把母親講的那些話銘記在心,日夜苦讀,強記博覽。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幾年,他便學富五車,通曉經書了。只是他的身體在苦讀中因勞累過度而體質極蘭,面黃肌瘦。

    這一年瘟疫流傳,華原人半數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孫思邈也染上了瘟疫,高燒不止,臥床不起。母親日夜守在他的床前,哭腫了雙眼。她無錢給兒子請郎中看病,眼看孩子就要被奪走性命。她痛苦之餘,只有跪在灶王爺像前,苦苦叩頭哀求!但那灶王爺依舊呆坐如故,毫不動心!母親的心碎了!

    她尋來一根麻繩,在低矮的屋樑上打了個死結活套。如果兒子一斃命,她立即懸樑自盡,娘倆一塊走!正在這時,闖進一位鶴髮童顏的雲遊郎中來,他把一包草藥遞給孫思邈母親說:「就剩下這最後一包救命藥了,快拿去熬熬給孩子灌下,病尚有救!」

    這時正好孫思邈清醒過來,聽到這話,勉強掙扎著爬起身來,在炕上對郎中叩了個頭,拜謝了他的救命之恩。郎中走了,母親架火熬藥,悄悄拭去臉上感激和希望的熱淚。

    救命藥熬好了,母親把一碗烏黑的湯藥端給孫思邈,孫思邈接過藥正要喝下去。這時,鄰家的大嬸發瘋般撲進來,對孫母求救道:「大嫂,我家英兒瞪眼了,怕沒救了!求你去看看。」孫思邈聽了後說:「把這碗藥端去給英兒灌下去,他就有救了!」

    大嬸不接說:「這哪能行呢?你自己也重病在身哪!」孫思邈說:「快拿去,要不英兒便無救了。」

    孫思邈端碗催促,孫母見狀,也說:「大妹子,你就端去給英兒喝吧!」說著她從兒子手中接過碗,遞給大嬸。大嬸猶豫了一下,接過後,從桌上拿過一個碗,倒了一少半藥,把原來的那碗遞給了孫思邈,端著那碗藥千恩萬謝地走了。

    一碗湯藥救了兩個孩子的命。這事給幼小的孫思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天下多有一些郎中,多有一些草藥,那麼華原瘟疫便不會死那麼多人了!於是,他想做一個這樣的救命郎中!他暗暗立下了這樣的誓願:勤學苦練,做一個採藥治病的民間郎中,去給天下受苦人賜藥治病。

    孫思邈少年時候體弱多病,因長期尋醫問藥,蕩盡了家財。為了撫養母親和維持生活,孫思邈要找些活幹干。後來經人介紹,他跟隨鄉村一個解板匠去給人家拉鋸解板。可是,他雖然當了扯鋸解板的下苦人,但他卻時時不忘學習求醫。

    他的行李中裹著藥書,每天當拉鋸歇息時,他就抓緊時間攻讀醫書。晚上,他在寄居的地方點起松明子,刻苦研讀醫書;在找活做的路途中他注意搜集民間的草方、驗方和秘方。由於他不斷地勤學好問,所以醫學知識提高得很快。

    一天,他正在路旁的大樹下給別人扯據解板,看見一個中年婦女抱著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從路上走過。不知是因為農婦走得太急,還是因為負重久行精疲力竭,正在行走時,忽然跌了一跤,但她還是緊緊地抱著自己的孩子。

    孫思邈看見了,趕快放下鋸跑過去扶起農婦,這時發現農婦懷中的孩子面色蒼白,氣息奄奄,似有重病。便關心地問道:「大嫂,娃咋了?」農婦見問,急得差點兒哭出聲來:「他不知咋的,突然就病成這樣子了!娃他父親出門在外,附近又沒有郎中,我只得抱著娃奔鎮上去求醫,到這裡腰酸腿疼跌了一跤,虧你上扶,只是去鎮上還有十幾里路程,叫我如何是好呢?」說著竟哭了起來。

    孫思邈急人所急,連忙拉起男娃的手腕號了脈,又仔細地看了舌苔,低頭苦思了半響,抬起眼來,忽然看到樹下那堆剛鋸下的檀香木鋸末,心裡猛然一亮:這不正是治孩子病的良藥麼?想到這裡,他順手抓起一把鋸末,交給農婦說:「拿回去用生薑作引子煎湯給娃服下,保好!」農婦半信半疑地拿著鋸末抱著娃走了。

    農婦回到家中,疑惑地看著手中的鋸末,但看到已經奄奄一息的孩子,無法可想。只得找一塊生薑把鋸末放進去,煎湯給孩子喝了。說也奇怪,孩子服了,便漸漸地好了起來。農婦十分高興,見人就說解板人孫思邈的醫術高明。

    終南山裡有一位老獵人患了腳疼病,病發時疼痛難忍。他多方求醫無效,發愁自己後半輩子不能上山打獵,怎樣維持生活。有一天,他在村頭路邊聽人說長安城有個曾給唐太宗治好病,並被唐太宗封為「藥王」的孫思邈,這個人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給窮苦人治病,還分文不收。他就帶了一些珍藏多年的鹿茸、虎皮等,前來長安求醫。

    他來到長安找到藥王洞以後,一打問,說孫思邈到太白山米藥後並未來長安城,而回華原五台山原籍去了。老獵人治病心切就來到五台山。他正行走時,迎面走來一位四十開外的中年人。這個中年人見老獵人行走不便,就關切地說:「老人家,你的右腿有病吧?請到敝舍歇息片刻。」

    老獵人見這人貌不出眾,但卻也整齊淨潔,就回答說:「謝謝先生的好意。我從終南山來到華原,是為了求藥王治病,請先生指點藥王府所在,老漢就感謝不盡了。」

    那人說:「藥王名叫孫思邈,有家無府,他不過是個雲遊四海,採藥看病的雲遊郎中,只要你讓人給他捎個口信,他自會上門治病的,何勞老人家遠道來尋?」老獵人見他貶低藥王,有些生氣。孫思邈才不得不說明自己就是孫思邈,並將老獵人攙扶到自己家裡。

    老獵人在孫思邈家裡住下以後,孫思邈就給他精心治療,每天服藥、扎針,但一連治了將近半月,病卻不見好轉。老獵人感到自己得下了不治之病,要告辭回山。孫思邈見老獵人要走,更是著急,他勸告老獵人再住半月,決心要給老獵人把病治好。

    他想,半月來給老獵人吃的是一般的舒筋止痛湯,扎針的穴位都是十四經內的穴位,但毫無療效。是不是可以超出十四經的穴位,另尋新穴位試試呢?他又擔心新穴位會不會出什麼危險,治壞了老獵人,就先在自己身上試紮了數次。然後,他請老獵人躺在土坑上,手指在老獵人腿上一分一寸地掐試針穴,並不停地問道:「這裡疼不疼?是不是這裡疼?」

    老獵人不斷地回答:「不是,不是……」

    當他掐試到三陰交穴上方的一個部位時,老獵人突然大叫道:「啊,是!」孫思邈一面掐住這個疼點,一面思索著這個部位在自己身上試針的針感,肯定了這裡不是扎針的危險區,而且針感極佳,於是就毫不猶豫地把一根細長的銀針扎入這個穴位,過了一會兒,這位老獵人便呼吸均勻,腿疼減輕了。因為療效顯著,孫思邈就記下了這個新穴位。

    誰知第二天孫思邈再在那個穴位上扎針時,又不起作用了。孫思邈就運用掐試法,又找到了一個疼痛點。

    就這樣,紮了七天針,換了五個穴位,老獵人的腿疼病終於痊癒了。老獵人萬分高興,臨走時,拿出帶來的鹿茸、虎皮、麝香等珍貴禮品,送給孫思邈表示感謝。

    孫思邈婉言謝絕說:「治病救人乃是醫家本份,我怎能收你這樣的厚禮呢?請老人家還是帶回去吧!」

    老獵人過意不去,就把虎皮放回背簍,把鹿茸等藥材讓孫思邈收下,以便治病救人。孫思邈盛情難卻就收下藥物,按市價給老獵人付了銀子,還贈給老獵人盤纏銀兩、乾糧,送老獵人上路回家。

    孫思邈送走老獵人以後,想給這個新發現的穴位起個名字。想啊,想啊,怎麼也想不出一個合適的名字。他想起初在老獵人身上找到這個穴位時,老獵人喊了聲:「啊——是!」於是就給這個經外寄穴起名叫「阿是穴」。這個穴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天晚上,孫思邈正在屋裡讀古代醫學著作。三更左右從遠處傳來了「轟隆隆」的雷聲,越響越近,震得窗欞也「吱」發響;同時,「辟里啪啦」地下起了暴雨。孫思邈的心思全在書上,沒在意外面的雷雨聲,仍然聚精會神地讀書。

    忽然,他聽見有「篤、篤、篤」的敲門聲,擱下書,一開門,只見門口站著個穿黃袍的高個子瘦老頭。老頭的眼睛又大又圓,閃著紅光,活像一對燈籠。但他堆著一臉的笑,並不使人感到害怕。奇怪的是,儘管外面雨下得特別大,但他身上沒有一點水;更奇怪的是,老頭剛進屋,雷就停了,雨也止了。

    老頭有氣無力地說,他是來求醫的。孫思邈連忙請他坐下,給他切脈。

    孫思邈一面切脈,一面注意地觀察著老頭。過了一陣,孫思邈眉頭一皺,搖著頭說:「人類的脈分浮、沉、遲、數、虛、實等多種,你的脈既不浮,也不沉,又不遲,你大概不是人吧?」

    老頭聽了,一點也不生氣,把頭湊了過來,神秘地問:「那麼,你說說我到底是什麼呢?」孫思邈又給他仔細地切了一會脈,說:「你的脈起如騰雲駕霧,落如倒海翻江,你大概是龍吧?」

    老頭翹起大拇指,樂呵地說:「不瞞你說,我是一條老龍。你脈切得真好,怪不得名聲能夠傳到天上。我在半年前生了一種奇怪的病:餓得發慌,但是食道象被什麼東西塞住了,不能吃硬的,只能喝稀湯。就這樣,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越來越消瘦,如今成一把骨頭了。」

    孫思邈想了想說:「你的病我知道了。但是,今天你是變成人的模樣來的,我沒有辦法給你醫治。再說,我手頭也沒有醫治你病的藥。後天上午,你用真身再到我這兒來,我一定把你的病連根除掉。」

    老頭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第二天,孫思邈配了一大桶漆黑的、夾雜著一種白色粉末的湯藥,又特製了兩根一尺五寸長的針灸金針。

    第三天,孫思邈剛剛吃過早飯,就聽見東面天空中隱隱約約地響起了雷。出門一看,有一朵烏雲飄來。孫思邈知道是龍來了。他大聲對龍說:「我們這一帶的人都沒有見過龍。瞧見你的怪模樣,會把人們嚇壞的!」

    龍縮回了頭,在雲裡面說:「那,那咋辦呢?」孫思邈說:「這樣吧,你想辦法先到我家裡去。」

    過了一會兒,烏雲徐徐落在了山腰。孫思邈剛剛走進自己的院子,突然「通」地一聲,院中石壁上出現了個大洞,洞中伸出了那個龍頭。

    龍笑嘻地說:「我從沒有人煙的後山山腳穿到了這裡,身子都藏在山裡面,不會驚嚇人們了吧?」

    孫思邈誇獎它聰明。提過那桶湯藥,叫龍喝。龍見藥裡面沒有硬東西,就伸長脖子呷了一口。接著,便高高地皺起了眉頭,長長地撅起了嘴巴,說:「這是啥藥呀,又酸又辣,真難喝!」

    「這叫白瓣曲子湯。良藥苦口利於病,快喝!」

    龍搖著頭:「我不喝啦!」

    「嗨!你這麼大年紀,還不如我們村六、七歲的小娃呢!作為龍而怕藥苦,豈不成了長瓣的蚯蚓、帶角的泥鰍!」

    龍一聽,不高興,嘴巴輕輕一吹,就起了一股風,差點把藥桶吹翻。

    孫思邈想:這傢伙的野性子不小,不能像對待病人那樣對待它,不降住它,不要說病沒法治,說不定它還會闖出什麼禍來。他悄悄藏好金針,猛然跳到龍頭上,取出一根針對準龍角旁的一穴位迅速紮了下去。

    龍疼得大叫,想甩尾巴,但身體變得軟綿綿的了,甩不起來;想吹風,喉嚨連一絲勁兒也沒有啦,吹不出。孫思邈鬆了手,龍不疼了,但是仍然沒有力氣。龍不得不垂下頭,說:「我雖說有病,但畢竟是條龍,仍然有翻江倒海的本領,誰知道你一針就把我紮成麵條啦。」

    孫恩邈又取出一根針,在龍眼晴前面晃了晃說:「快把藥喝完!要是剩下了丁點兒,我還要扎!」說著,騎在龍脖子上,抓住龍角,將龍按在桶裡。龍怕孫思邈再扎針,只得喝藥。越喝越覺得食道裡有什麼東西在翻滾、在爬動,這東西越動彈它越噁心。但是它怕孫思邈生氣,只得「咕嘟、咕嘟」喝下去。喝完後,噁心得忍不住了「哇——」的一聲,吐出了一地酸辣食物和一條大蛇,頓時覺得舒暢了許多。

    孫思邈收了針,跳到地下指著蛇,笑容滿面地對龍說:「它堵住了你的食道,你怎麼能吃得下硬東西呢?

    「那是我半年前吞下去的。」

    龍又問:「孫先生,你剛才給我吃的仙丹靈藥,我咋從來沒有聽說過呀?」

    孫思邈哈大笑道:「它不是仙丹,也並非靈藥。而是常見的陳醋和蒜泥。這酸的和辣的進了食道,蛇呆不住了,於是就。

    龍變得像綿羊一樣馴服,連連點頭道謝。

    孫思邈又給龍吃了一些補藥。龍在洞子裡修養了幾天,身體完全復原後才飛去。後來,人們就叫這山洞為「龍穿洞」。也有人稱它為「穴居」或「太玄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