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三百九十五章 土娃 文 / 悲痛麼名

    第三百九十五章土娃

    這一天,王凡正在一旁看著家裡的兩位老人下棋,卻突然聽見門外傳來了哭泣聲,而且聲音還不小,明顯是個小孩的哭聲。

    這附近可沒有其他人家了,而且王凡這邊也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很少會有小孩跑到這邊玩耍,現在怎麼會聽到小孩的哭聲呢?王凡這麼想著,就走了出去準備看個究竟。

    到了門外一看,原來是村裡樹根的小兒子土娃,正一路哭哭啼啼地朝著王凡這邊走來。

    「土娃,怎麼回事了?是不是又闖了什麼禍,被你媽媽狠狠打了一頓?」王凡毫無半點同情心地說道。

    這怨不得王凡如此,因為土娃他在村裡是出了名調皮搗蛋的,基本上每隔幾天就會被他媽媽教訓一頓,村裡人都笑稱他是「不打不舒服」了。所以王凡是見怪不怪,以為土娃他又幹了什麼讓他媽媽惱怒的事情。

    最有趣的一次,是那次中段考後,試卷批改完畢,發了下來。土娃由於貪玩不愛學習,成績自然高不了哪裡去,所以那次成績也相當糟糕。就拿數學來說吧,一般人好歹也能碰上幾題會做的吧,可是土娃腦袋瓜也不知道怎麼長的,很簡單的數學題都一點兒不會做,平時作業和測試都是「鴨蛋專業戶」,穩穩的倒數第一名。

    可是偏偏那次中段考,成績卻有了少許的提高,數學成績居然拿了個十分,終於是告別了零蛋,可謂是零的突破。當時老師很是欣慰地讚揚了他一番,告誡他以後要繼續努力,把成績弄上去。但是土娃卻迷糊了起來,摸了摸腦袋說道:「老師,你是不是弄錯了?明明考試的時候,我根本就不會做,所以就趴在桌面上睡覺了,怎麼可能得了十分呢?」

    當時老師心裡一驚,連忙拿起土娃的試卷重新看了一遍,結果發現土娃的試卷果然一片空白,如果上面不是印著試題的話,都可以拿來當廁紙了。唯一做的一題是填空題,而且是做對了,所以才有十分的分數。

    老師指著那道題問道:「難道這不是你寫的嗎?」

    土娃瞪大眼睛看了好一會兒,才恍然大悟道:「哦,我想起來了,當時收卷的時候,老師扯了我一下,結果我手一哆嗦,就在上面留下了一條劃痕。呵,這也算對了嗎?」

    老師氣得是無話可說。而這一件事也很快地在學校甚至村裡傳了開來。後來被土娃他媽媽知道了,毫無疑問,認為丟了臉的土娃媽媽,自然又在土娃的屁屁上面狠狠地印下了自己的掌印。

    「凡叔,這次真的是我媽冤枉了我,我根本沒幹錯事!」土娃抹著眼淚哭泣地說道。

    「沒幹壞事為什麼你媽會打你?」王凡不相信地問道。

    原來,土娃這次真的是無端受苦。上次土娃在田間抓田雞,正好王凡經過,心裡突然想起了田雞的美味,就從土娃手中討過幾隻,然後給了他十塊錢買糖吃。

    好死不死,剛好土娃他媽媽不知道是自己弄丟了錢,還是忘記放哪兒了,正好是十塊錢。她看見土娃有錢買零食,就拉著他問錢哪兒來的。土娃老實地告訴了他媽媽,但是她不相信,不僅把剩下的錢奪了回去,還狠狠地揍了土娃一頓。因此,土娃便哭著上門要王凡過去幫他作證了。

    王凡哭笑不得,沒想到自己的十塊錢,居然弄出了這麼一件事情。於是便點點頭,「好吧,等會兒我跟你回家,和你媽媽說清楚。」

    王凡這麼說著,不禁想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同時想到了那麼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天,一位媽媽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要她去學校。這位媽媽趕快放下手頭的事情,趕到學校。班主任很生氣地說:「你看你兒子,天天就會瘋打瘋鬧。這次才考了72分,一年級就考這麼少,以後怎麼辦?今天我問他在家複習了嗎,他說複習了,還複習到了12點。複習了怎麼還考這麼少?這位媽媽昨天沒有看到孩子複習,聽老師這麼一說,知道兒子學會撒謊了。於是就一臉賠笑地對老師說:「您說得對,我回家好好治治他!」

    回到家以後,這位媽媽讓兒子脫掉褲子,趴到床上。孩子一看要挨打,就害怕了,對媽媽說:「我複習了,真的,媽媽相信我。」這位媽媽問:「複習了怎麼還考這麼少?」兒子說:「我複習的都沒考到。」「這不可能,媽媽斬釘截鐵地說,並不由分說把孩子揍了一頓。

    母親打夠了,可孩子還堅持說:「媽媽,我真的複習了!我想考試時給你一個驚喜,等你睡覺以後才複習的,並且我還寫到紙上了。」

    看著紙上兒子稚嫩的筆跡,這位母親終於相信了,孩子只是因為學習不得要領而沒考出好成績。

    有那麼一位英國媽媽下班回家以後,看到五歲的兒子邊吃麵包邊看電視。和孩子打過招呼之後,這位媽媽就到廚房去給孩子準備晚餐。可是,一走進廚房,這位媽媽發現,前天剛買的一大瓶花生醬全撒在了地上。

    這位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孩子做的,因為家裡除了孩子沒有別人。於是,這位母親就問兒子是怎麼回事。

    「哦,媽媽,我不知道,放學回來我就沒進廚房,我一直在客廳看電視。」聽兒子這麼說,這位媽媽沒有再追問,而是說:「好的,沒事了,媽媽只是想問一下。」兒子出去後,這位媽媽想,到底怎麼回事呢?她把地上收拾了一下,開始做晚餐。

    晚餐快要做好的時候,這位媽媽看到自家的小貓在廚房的角落裡露出了頭,並且朝著自己叫了一聲,她意識到,可能是小貓把花生醬的瓶子碰倒了,幸虧自己相信兒子所說的話,沒有冤枉兒子。

    面對兒子的堅持,那個中國媽媽認為就是孩子的錯,而英國的那個媽媽在聽到孩子說不是自己做的之後,並沒有氣急敗壞地把罪狀強加給孩子,而是給孩子充分的信任。

    從發現自己的孩子第一次信口開河起,孩子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信任度就開始打折扣了。真的需要這樣嗎?實際上,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信任,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許多良好的習慣都是培養出來的,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充分地信任孩子,孩子就不會養成說謊的習慣。可是,要培養出一個比較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為重要。當父母發現孩子闖禍以後,千萬不要氣急敗壞地責問。

    在這個時候,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怕挨打而說謊。如此詢問孩子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誘導孩子說謊。家長要學會注視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說出真相,或者平和地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或請求原諒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先表揚他的誠實,之後再進行批評,並且相應地減輕對他的處罰,再教會他在以後碰到這樣的事時應該如何去做。如果孩子堅持這件事不是他做的,父母也要充分信任孩子所說的話,然後再慢慢地找出這件事情的原因,千萬不要按自己的主觀意志作出不合理的判斷,不相信孩子。因為父母如此去做之後,不僅不會讓孩子養成誠實的習慣,反而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甚至長大以後習慣說謊。

    給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讓孩子從小有一種被認同感和安全感,這樣,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才會更加融洽,孩子的發展才能更加健康。媽媽,請不要拿我和別人比較。

    8歲的小珊和10歲的小佳一起從學校回到家。小珊很快就走到自己的房間,可小佳卻跑到媽媽那裡說:「看,我又得了100分。」媽媽看著成績單,非常滿意,誇獎了小佳一番。

    「小珊在什麼地方?我想看看她的成績單。她考得一定很差吧?」這時小珊正準備去玩,媽媽就叫住了她,讓她把成績單拿來看看。

    果然,小珊的成績很不理想,媽媽非常生氣地大聲說道:「你為什麼不能像你姐姐一樣?就是因為你太不用功,不許出去玩,回自己的房間去1小珊非常沮喪地走回到自己的房間。她受了媽媽的一頓斥責,感到自己很沒有面子。

    有一位美國朋友,沒有什麼學歷,只能在他家附近的一個商店裡打工。在別人看來,他好像是處在社會的底層,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然而,他的父母對他卻讚賞有加,原因是他經常到社區演奏鋼琴,並深受大家的喜愛。

    一般情況下,國內的一些家庭在相互比較孩子的時候,比較的方面較為單一,且多為學業方面;西方國家家庭的比較往往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質。中國一些家庭常常愛拿孩子的優點與缺點相互比較;西方家庭更多的是自省孩子的優點和成功之處,他們不習慣爭強好勝,論高低上下。中國的一些家庭在比較時往往只想著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無意地去貶低別人;相反,西方家庭往往注重自尊、自重、自樂。

    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西方家庭不刻意地去比較,而中國一些家庭的比較則演變成一種很嚴重的現象:攀比。

    在上面的故事當中,媽媽犯了幾個錯誤,對小珊的教育十分不利。其一,媽媽還沒看到成績單,就非常肯定地說小珊的成績一定不好,這表明媽媽對小珊一點信心都沒有。作為母親,她的這種態度會使小珊放棄努力,而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

    其二,媽媽又告訴小珊,她為小珊感到慚愧,使得小珊更加認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孩子,在媽媽心目中沒有一點地位,不受媽媽的喜愛。現實生活中,每個孩子其實都需要家長的鼓勵,這樣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小珊就是一個例子,她一向認為自己是不能和姐姐比的,認為根本沒有理由去嘗試。

    其三,媽媽給小珊設立了太高的目標,小珊望而生畏,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去努力都不能使媽媽滿意,結果對樹立自信又增加一道障礙。那麼小珊的媽媽是怎樣想的呢?媽媽以為她對小珊的指責會使她感到羞愧,就此可以產生一種刺激,讓小珊以後努力學習,同時促使姐妹之間的競爭,以此來提高小珊的學習成績。但是這種辦法對一個從小缺乏鼓勵、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只會使她更加認為自己無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

    媽媽對兩個女兒作當面評價,這樣做不但對小珊不利,對小佳同樣也是不利的。這種比較會使小佳產生更加強烈的願望,要永遠走在妹妹的前面,給自己設置了越來越高的目標,甚至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假如小佳達不到這個理想目標,同樣也會認為自己是一位失敗者。所以,用這種刺激的辦法,對兩個孩子身心都是不利的。如果要想小珊以後做得好,媽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拿她和小佳比較,任何此類比較對孩子都是有害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如果媽媽對小珊本來就沒有太大信心,還要不時地表現出來,那麼,她是不可能幫助小珊走出心理陰影的。

    可行的方法是將兩個孩子的進程分開,停止對姐妹兩個成績的比較。要關注小珊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讓小珊明白不管她的學習成績怎樣,只要她盡力了,都一樣是父母疼愛的好孩子。

    在幼兒小小的心靈中,父母最愛自己,最疼自己,一旦聽到父母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就可能會認為父母親不愛自己,產生很強的失落感。所以,父母不要總是當著孩子的面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樣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有那麼一篇外國寓言,內容是說:暴風雨中鳥媽媽冒著危險轉移小鳥過大海,途中問小鳥長大後能否像今天一樣對待媽媽,前兩隻小鳥都說會,鳥媽媽就松爪丟其落大海,第三隻小鳥哭著說:「我知道您養育我們的種種艱辛,我本應用我全部生命報答您,但我很難做到,我只會像媽媽今天對待我這樣來對待我的子女。」

    鳥媽媽含淚緊緊摟著它飛過大海,重新安了家。有位媽媽看了以後很動情地說:「鳥媽媽為種族繁衍而破釜沉舟的精神太偉大了,我除了要做這樣的媽媽,也要這樣教育我的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報。」

    這樣的事情,讓人看了心裡卻總覺得有些不是滋味,按理說,對下一代飽含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往小裡說,孩子是愛的結晶,是生命的延續,往大裡說,孩子是國家社會的希望,做長輩的,無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好。儘管不同國度的父母對教育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但不可否認,父母為了孩子,能無怨無悔地付出一切,哪怕生命。

    人類和動物一樣,愛子女是天性,付出不求回報是愛,希望你過得比我好也是愛,但愛只是一種感情,不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關愛孩子的同時孝順父母,並不矛盾,做父母的,不是將愛給了孩子,愛就沒有了,而正是因為自己也做了父母,懂得了父母的艱辛,才更應將愛反饋回去。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愛也一樣,只一味單方面的付出,是很容易變質的,只有輻射交匯,愛才能更有生命力。

    在獨生子女盛行的今天,2+1,4+1的家庭模式,幾個大人一個孩子,捧在手裡怕摔了,含裡嘴裡怕化了,爺爺奶奶的寵愛,父母的遷就,使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圓中,普遍養成自私冷漠的性格,不懂得關心人,不懂得和人相處,這樣的孩子出到社會,連基本的禮節和人情世故都不懂,處處碰壁,這種只會享受愛不會奉獻愛的孩子,是父母期待的教育成果嗎?

    家長是孩子天生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孩子懂得孝順父母,很大原因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敬愛,孩子懂得和同學朋友和平相處,很大原因是目睹爸爸媽媽怎樣和朋友同事友好往來。

    寓言裡的媽媽不渴求回報,表面上看似偉大,實則是違背天性的,因為連動物都懂得「羊羔跪乳」「烏鴉返哺」,人懂得感恩也是很自然的事。孩子受其感染而知道回報母親,卻被媽媽狠心拋落大海,成為教育的犧牲品,更顯出這種扼殺天性人倫教育的冷酷和殘忍,很難想像,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孩子,又怎會無私的將愛委以下一代。

    現在的孩子,正因為承受到太多不求回報的愛,才能做出這樣的事:盡一切能力給自己子女最好的,卻對父母長輩不聞不問。曾看過這樣的漫畫:一個孩子在豐盛的飯桌邊鬧彆扭,話外音是『沒啥要啥』。第二幅,一男一女在擺滿雞鴨魚肉的桌邊大咬大嚼,話外音是『要啥有啥』。第三幅圖,一個老人彎著腰站在骨頭狼藉的桌子邊,話外音是『有啥吃啥』。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一大家子,子女成家立室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卻讓年邁的父母食不果腹穿不暖,病疼纏身掙扎求存,甚至去世發臭才被鄰居發現。這說明了什麼?

    社會正向老年化發展,每一個人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探望父母將通過法律形式規範,子女不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們可以訴諸法律,以獲得應享有的贍養費用和親情交流機會。」對於倫理親情的東西,要用法律形式來約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