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縱橫天下卷 第五十一章:氣運旺盛數儒教 文 / 雲昊
第五十一章:氣運旺盛數儒教
經過上千年的時間,在亞聖等一干非凡強者的幫助下,內域文明,同樣發展起了大量的國家。
而各大教派,都在這些國家的國都或者重要城市,建立了道觀或者寺廟。
然而,這些道觀和寺廟,都只是傳播文明和本教派思想,以及發掘和吸收有天賦者進入本教派的一個活動場所。從教派內部的地位來說,這些道觀和寺廟,並不重要。
然而也不是沒有例外。
那便是儒教。
儒教在各國建立的學宮、學院,在儒教內部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在普通的修行者當中,儒教和其他教派也只能算得上分庭抗禮,但是在普通人心中,儒教的地位,卻佔據了半壁江山。
尤其是儒教弟子在所有國家中大量建立私塾,在傳播知識文化的同時,也將儒教的影響,深入民間。
尤其是國家政府,由於儒教對於治國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幾乎所有的官員、官吏,都是加入了儒教或者曾經就學於儒教學宮、學院,或者至少也接受過私塾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而如今的儒家思想,和在盤古世界不同,士農工商四民中,士地位較高,但是並不貶低其他三民。除了士作為一種地位較高、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的尊稱外,其他三民,地位都相差無幾。
現在的儒家,並不歧視所謂的「奇『淫』巧技」,儒家中,已經正式分出了「格物致知」這一派,專門研究科技,當然,科技在現在的玄黃天中,也被稱為「格物術」了。
不過,這種不歧視,只是針對有利於社會發展進步的技術。那些專門用來享樂、用來揮霍時間和財富的技術,儒家雖然並不嚴禁,但是卻也比較排斥。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目前的盛世中,『淫』靡之風,流傳的並不廣。
當然,出於人的本性,杜絕是不可能的。孔宣吸取當年的經驗教訓,也沒有這樣的打算。
正因為如此,改進後變得更加開放、眼界更加開闊的儒教,如今顯現出及其驚人的生命力,發展的蓬勃程度,讓人為之咋舌。而作為教主的孔宣,從中獲取的功德數量,也為所有亞聖之冠,這讓他修為的進境,極其迅速。
雖然還是無法突破最後的瓶頸成聖,但是以他們的修為,哪怕微不足道的一點進步,都是難得的。孔宣的進步,可以說不用多久,便可以無限接近聖人修為了。而他的力量反噬日期,也幾乎被無限推移!
有孔宣的這種進步作為例子,其他眾亞聖對傳教卻也更加積極主動。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暗中嫉妒的,可惜大家當年都親眼見到,孔宣和盤古關係密切,他的儒教氣運之勝,更是無人可比。在其氣運衰落之前,是沒有人膽敢於之作對的。
當然暗中動點手腳,那是在所難免了。其他教派也一樣被人暗中動手腳以掣肘其發展,卻並非儒教一家如此。
卻說那儒教體系中,在一個國家首都建立學宮,其他城市建立學院,小城市或者城鎮、鄉村,建立私塾。學宮屬於儒教系統中僅次於教主修行之所的「鳳棲嶺」的第二層機構。
在所有的學宮中,建立在大齊國首都臨淄城郊的「稷下學宮」,便是所有學宮中最為出名、地位最高的所在。
因為孔宣的大弟子孟柯,便在這稷下學宮之中講學,同時也擔任祭酒。(學宮的首腦稱為祭酒,學院的則稱為山長。相當於現代的校長。)
而儒教的中心「鳳棲嶺」,也和其他教派的中心不同。
其他教派的中心,建立在遠離人類聚居地的所在,在所有國家力量都無法到達的重重山嶺之中。同時也在自己的教派中心中,設立大量禁製法陣,等閒之人,根本無法進入,甚至連找都找不到。
唯獨這「鳳棲嶺」,卻是在幾國邊界之處,和人類的距離更近。而鳳棲嶺的中心地域,雖然也是重重禁制密佈,但是外圍,卻並非如此。
主張「有教無類」的孔宣,坐下弟子一共三千有餘,這三千多弟子,學而有成的在列國遊學,但那只是三千弟子中的少部分,其餘的卻都在這鳳棲嶺,進行學習和學術研究。
這些人在修為上未必有多高,三千弟子中,也只有一部分專心修煉戰鬥法門,其他人,大多數都選擇了一個領域,研究學術。但是儒家有獨特的「浩然正氣」修行法門,雖然眾人不過用來作為強身健體、延續壽命之用罷了,但是這無心而為之的修行,反而讓他們的浩然正氣十分精純。再加上浩然正氣的特點,讓他們或許沒有什麼戰鬥力,但是防禦能力卻極其驚人。
尤其是,儒家還有一種獨特法門,可以將浩然正氣集中起來,交付給專修戰鬥的儒家子弟使用,那威力,最高的甚至可以瞬間將一個普通的天仙境界修為弟子,擁有接近大羅金仙初期的戰鬥力。
這個名為「內聖外王陣」的獨特法門,號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戰鬥起來,十分靈活多變,威力強大。也為了配合這個陣法,儒教弟子,大多是成群出沒。其中多半普通儒教弟子和專修戰鬥的儒教弟子混合編隊,形成了在內域文明中修行者中間名聲遠揚的「內聖外王戰隊」。
卻說那芒鞋道人,入了內域,在各國遊歷的同時,也在準備完成他的目的。
這一日,他們卻來到了大齊國的首都臨淄。
臨淄城中現在已經發展得相當繁榮,號稱「臨淄之途,車擊轂,人肩摩,城中居民數十萬戶」,不過這些繁榮對於芒鞋道人來說,卻並不怎麼在意。他來得目的,卻是為了那臨淄城郊的稷下學宮。
目的卻是為了見一見那孔宣的大弟子孟柯,看看此人才能如此。
此時卻是上午時分,正是孟柯講學之時。那孟柯名頭極大,人皆尊稱為孟子而不名,講學之時,人人蜂擁而至稷下學宮,摩肩擦踵,揮手成雲,不過如此也。
卻見那孟柯到了高台之上,朗聲講學。所講者,大致不過是地球上《孟子》之文,卻又有所發揮,增加了許多新東西,和從前的《孟子》也還不太一樣,但總體框架卻相差無幾。
那孟子講學,講完一段,便讓人提問,於之辯論解答。其中內容,大道、為學、治政、修身,皆無所不包。台下眾人,聽得如癡如醉。
隱隱然,芒鞋道人竟然感激道一股龐大的力量,從這聽者之中,雲集於孟子之身。芒鞋道人知道,這卻是和祖瑪世界信仰之力類似得一種發自信仰的力量。尤其是這種力量不但發自肺腑,而且發出這種力量的人,本身也是在努力自強不息,卻比那祖瑪世界中宗教信徒,但知求神、但知信仰,卻不知自強不息的那信仰之力,強煞太多,更沒有諸多業力添加於上,若是吸收了,卻也能修為大進。
雖然如此,祖瑪世界的眾神是絕對不敢讓自己得信徒這樣來信仰他們的。
儒教傳教,乃是傳道授業解惑,授人以漁,根本不擔心受業者信仰的問題。那祖瑪世界,卻是蒙蔽眾生,竊取信仰之力,生怕眾生知道真相,從而失去信仰。兩者當然無法相提並論。
這股強大念力,那孟子卻也絲毫不貪戀。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些力量吸收了,雖然能夠增強自己的實力,但畢竟不是自己修煉出來的,用起來難免有些不順手。而且久而久之,不勞而獲,更容易增長懶惰之心,毀了向道之心,反而得不償失。
於是孟子在講學得同時,不過巧妙的一個轉移,將之純化之後,卻又反饋回來,回到聽眾之中。
這一來一去,卻也符合天道,那孟子隱隱中對天道得體悟,又有所進益,對力量的理解和掌控,也有所增強。而被孟子純化之後的念力,效果卻比從前更好,返回眾人之身後,眾人的修為,也隱隱有所增加。
當然,普通百姓雖然也從孟子的講學中,學到了浩然之氣的修煉法門,卻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展。畢竟他們只是偶爾前來一聽。但是那些常年聽學的人,那獲得的好處卻就大了。
他們的好處大,那體內浩然之氣也就更強。這浩然之氣本來就是發自內心的信念,和普通的修煉法門不太一樣。
信念強,浩然正氣強。反過來浩然正氣越強,卻也越能夠給人信心,增強人的信念。那地球上許多大儒,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卻有著強烈信念,浩然之氣強烈無比,雖然因為不懂應用,不能拿來對敵,卻也能夠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動聲色」的境界,便是因為這等原因。
總之兩者相互促進,他們能夠發出了的信念力量也隨之增強,孟子雖然不取分毫,信念力量強了,這返還回去對他修為的促進,卻也更大。
不但如此,這一來一去間,吻合天道,兩相促進,更隱隱有些許功德降臨。雖然不多,但是日積月累,人數一多,那功德也就可觀了。
看得芒鞋道人暗暗點頭。觀一葉可以知秋,看孟子一人,便可以知道,這儒教如今蓬勃發展,卻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此時,那孟子正講到浩然正氣的修行方法。要說對修行法門的傳授,天下眾教,唯獨儒教最為慷慨。這些聽講者不過普通人,卻也能得到浩然正氣的修行法門。
當然,浩然正氣如果不懂的應用之法,卻也沒有絲毫戰鬥力,只能純潔心靈,增強信念,完善自我,加強體魄。那應用之法,卻是教中秘傳,不會在這大庭廣眾之下傳授了。
但是,一個世界中的生命,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修煉。如同儒教這種做法,卻能夠讓學會了浩然正氣的普通人,在進化的道路上,跨出一大步!久而久之,累代相續,那給生命的進化幫助卻也極大。
於此,天道當然不會吝嗇獎賞。所以,浩然正氣的傳播,給儒教帶來了極大的功德和極盛的氣運。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人人都修行浩然之氣,那麼在需要的時候,只要將這些人中的佼佼者集中起來,傳授應用法門,便可以將這些人變成儒教的戰士。這無異於在普通百姓中藏兵百萬!只要儒學不絕,同時不走上歧路,那麼儒教將永遠不會衰落!
可是其他教派就沒這麼簡單了。他們的修行法門,直指天道,資質不高的,卻根本沒有進步的可能。廣傳修行法門,可能會增加一些修行有成的人,但更多的人卻可能毫無成果。甚至因為無人指點,還會走火入魔,那就不但不是功德,反而是因果了。
也只有儒家浩然之氣這種簡單、無偏差的法門,可以這樣廣為傳播。其他教派也是學不來的。
卻說那孟子說道:「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此皆浩然之氣之功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兼於心,則餒矣……故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有人發問道:「如何養此浩然之氣?」
孟子道:「無他,心齋坐亡也,吾日三省吾身也!是法也,持心齋,入坐亡,而多省吾是也!」
隨後孟子便將具體的心齋、坐亡、省吾法門傳授出來,加以講解,聽眾聽得如癡如醉,無不稱善。
看到此處,芒鞋道人知道不用看下去了,這儒教的發展,只要不出意外,將是無可遏制了。尤其是儒教將修行簡化,推廣到所有普通人身上。那浩然之氣的法門,哪怕不識字的鄉間老農,只要心中但有一股正氣在,便可修行,不需要懂什麼法門,也不需要悟什麼天道,卻不知不覺無形之中有了進展,正合大道無為的要求。日後自己的玄黃天的發展,還要多多依賴這儒教呢!
卻說芒鞋道人旁聽孟子講學後,卻又帶著眾人,去了那鳳棲嶺。
鳳棲嶺上,卻是人來人往,十分繁榮,便如同一個小城鎮。
孔子(孔宣的儒教傳播廣泛,他本人也受到極大的尊重,人們也都尊稱他為孔子而不名)號稱「有教無類」,又宣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甚至教導弟子,也是從弟子那裡學習,然後加以理解發揮,然後再反過來傳授給弟子,所謂「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所以,這鳳棲嶺上,卻十分歡迎有才之士前來交流、辯論、探討。當然,只要願意拜孔子為師者,也都被收為記名弟子。
那三千弟子,也大多都是記名弟子。只有其中七十二人,才是入室弟子。便是所謂的「孔門七十二賢」。這些弟子,不但修學,也悟道,修行。卻不僅僅是空有濃厚浩然之氣,空有滿腹才華,卻沒有戰鬥力之人了。這些人大多在列國中擔任祭酒或者山長,乃是儒教的精英和中心。
卻說這芒鞋道人到了鳳棲嶺,這卻是儒教中心的外圍。至於孔子的居所,卻是一座「仁道宮」。孔宣的本體,便在其中修行。平時出來教導弟子的孔子,不過是他的化身。
到了鳳棲嶺,安頓下來,芒鞋道人便悄然消失在人群中,卻徑直去往仁道宮。
仁道宮前當然密佈禁製法陣,可是對芒鞋道人這盤古自然沒有什麼阻礙作用,於是他輕而易舉的到了宮前。
這所謂的「仁道宮」,卻也並不富麗堂皇。儒教主張節儉,反對奢華,這仁道宮雖然氣勢宏大,但其實建築得卻也並不華麗,甚至稱得上簡陋。
只見那宮門之上,一邊門楹書寫著「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另外一邊寫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踏入宮中,卻見孔宣正在操琴,那音樂之聲,悠悠傳來。
芒鞋道人哈哈大笑道:「孔道友,別來無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