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三百三十五章 撤離 文 / 猛子

    九月初十,在白狼塞戰場打得血肉橫飛之際,在雁門戰場屍橫遍野之刻,越王楊侗與五萬東都援軍抵達了晉陽城,與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李淵及一萬河東主力大軍會合。

    同日,上大將軍、秦興公楊義臣與三萬西京援軍距離晉陽城還有一天的路程。

    同日,遼東留守、觀國公楊恭仁率一萬遼東軍、五千遼西軍越過太行居庸關,火速向燕北行轅所在地懷戎挺進。

    同日,燕北長城一線的戰鬥還在繼續。

    同日,馬邑太守王仁恭指揮代北軍繼續在樓煩關外與北虜激戰,竭盡全力向桑干鎮推進。

    同日,左屯衛大將軍雲定興指揮驍果第二軍、太原軍和河東軍抵達崞城戰場,向北虜發動猛烈攻擊。康蘇密在繼續包圍崞城的同時,一邊指揮麾下大軍全力阻御帝國軍隊,一邊暗中命令帳下大將做好撤離準備。

    同日,雁門戰場還在激戰,且戰況空前激烈。城內的帝國皇帝和雁門軍民們,城外的始畢可汗和北虜將士們,都在一邊浴血奮戰,一邊期待著奇跡的發生。

    九月初十日下午,始畢可汗接到了俟利發康鞘利十萬火急從白狼塞送來的消息。從白狼塞到雁門城有四百餘里的路程,康鞘利所遣信使僅用一天半的時間便把消息送到了始畢可汗的手上,可見其速度之快,也可見其軍情之緊急。

    第三支帝國援軍於初八日深夜進入了白狼塞戰場,並佈陣於神武川、桑干水一線。之前第一支帝國援軍進入了白狼塞的鵝毛口要隘,第二支帝國援軍則部署在鵝毛水與桑干水的交匯處。現在第三支帝國援軍也到了,而這支軍隊的加入,使得整個白狼塞戰場的防禦範圍擴大到了方圓幾十里,也就是說。從白狼塞到桑干水之間凡地勢較為平緩,可以讓北虜開闢為撤退通道的區域,都被帝國軍隊堵死了。

    中土人完成了他們的決戰部署,完成了對北虜主力大軍的包圍,而首功者,便是帝國皇帝。帝國皇帝以自身為誘餌,利用堅固的雁門城和數萬雁門軍民,把北虜主力大軍牢牢拖在雁門戰場上達一個月之久,給帝國各路援軍進入代北戰場並完成決戰部署,贏得了充足時間。

    始畢可汗和他的部下們在明明知道雁門城是個陷阱的情況下。還是毅然決定豪賭,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帝國皇帝這個誘餌太肥了,太誘人了,一旦豪賭成功,則「天翻地覆」。建下空前輝煌之偉業。

    結果卻是殘酷的,始畢可汗和他的忠實的追隨者們賭輸了。倒在了賭場上。如今唯有困獸猶鬥,以贏得最後一線生機。

    一步天堂一步地獄。在殘酷的事實面前,始畢可汗不得不妥協,不得不吐出嘴裡的獵物,而莫賀咄設和所有主戰統帥們雖然百般不甘,奈何時運不濟。無論他們如何努力,無論十幾萬將士如何捨生忘死,就是攻破不了雁門城,就是無法向前推進一步。

    突厥人不得不承認。帝國皇帝對他們而言不過是個誘餌,是個實現理想的工具,但對雁門城的軍民來說,帝國皇帝則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尊嚴和榮耀,他們為之奮鬥終生的理想和信念,一個帝國皇帝就相當於十萬帝國大軍,所以,雁門城內的軍民堅守到了最後,他們贏得了勝利,他們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守護了自己的信念,他們成功了。

    始畢可汗下令,撤退,撤出長城,撤出陰山,回到大漠,回到自己的家。

    當夜,始畢可汗、行帳官僚及五萬突厥主力率先撤離,連夜撤離,為加快撤離速度,所有能扔下的輜重包括擄掠的戰利品,統統拋棄。

    當夜,始畢可汗遣使十萬火急趕赴崞城戰場,命令康蘇密連夜撤離,務必於第二天午時抵達雁門城,以掩護雁門城下的主力大軍撤向句注要塞。

    當夜,始畢可汗遣使急報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和俟利發康鞘利,主力大軍於初十日午夜開始撤離雁門戰場,估計於十五日之前抵達白狼塞戰場,請兩位統帥務必竭盡全力指揮所部將士,向白狼塞戰場上的帝國軍隊發動猛烈攻擊,以持續消耗和疲憊帝國軍隊,只待主力大軍抵達戰場後便可發動雷霆一擊,以絕對實力在瞬間摧毀帝國軍隊,攻陷白狼塞,打通北撤回家之路。

    當夜,始畢可汗遣使至句注要塞、桑干鎮和善陽城,命令戍守三地的軍隊做好撤離準備,並警告桑干鎮戍守軍,務必防備樓煩關的帝國軍隊突破防線,假若桑干鎮失陷,雖不至於斷絕大軍北撤之路,但可以拖延大軍北撤的時間,一旦讓從太原以南方向增援而來的帝國援軍追了上來,則大軍必陷入包圍,由此會置大軍於險境,會讓己方軍隊在突圍之戰中付出驚人代價。

    同日夜間,左屯衛大將軍雲定興接到了馬邑太守王仁恭的書信。

    昨日雲定興曾書告王仁恭,說北虜大軍撤離了崞山戰場,撤到了崞城一線,估計北虜要撤離雁門了,故命令王仁恭不惜代價繼續向桑干鎮方向攻擊,做出要攻陷桑干鎮,切斷北虜退路之態勢,以期進一步加大對北虜的威脅。

    王仁恭手上的軍隊有限,代北軍雖然在樓煩關以北方向向北虜軍隊持續攻擊,奈何對手兵力兩倍於己,再加上戰場狹窄,雙方打了個旗鼓相當,無法達到雲定興之要求,故王仁恭十萬火急向雲定興求援。時間已過去很久了,太原方向肯定有援軍抵達戰場,你雲定興必須信守承諾,給我增派援兵,否則就算我把代北軍打完了,也無法推進到桑干鎮,更無法切斷北虜的撤離之路。

    雲定興氣得破口大罵,他不是罵王仁恭,而是罵兩京權貴和勤王援軍。八月二十四日東都詔令勤王,至今已過去整整十六天了,兩京援軍卻杳無音訊。從兩京到太原不過一千四五百里的路程。帝國衛府精銳日夜兼程,日行百里,也應該到太原了,為何至今沒有絲毫消息?難道這也是皇帝的安排,擔心兩京援軍北上的消息洩露了,讓北虜有足夠的時間撤離中土,繼而導致決戰之策功虧一簣?抑或,這是兩京權貴們的「陰謀」,蓄意隱瞞援軍的消息,以盡量減少對北疆戰局的影響。內心裡卻在期待著皇帝的失敗,打算在戰後順勢推翻皇帝?

    雲定興一籌莫展,不知如何安撫王仁恭,就在這時,他接到了斥候的急報。北虜撤軍了,正從崞城城下撤離。

    雲定興急召各軍統帥。商量是乘著北虜撤離之際連夜發動攻擊。還是密切關注北虜動靜,等到天亮再做決策。最後力求穩妥的心理佔據了上風,雲定興決定等到天亮。

    九月十一日,雁門戰場一片死寂,北虜停止了攻擊。

    城外北虜人從容不迫、有條不紊的依序撤離。

    城內帝國的皇帝和雁門軍民卻忐忑不安,翹首以待。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在等待北虜人的攻擊。還是在等待奇跡的出現。

    十一日午時,始畢可汗、行帳官僚和五萬主力大軍越過了西陘要塞,進入句注山。其選鋒軍縱馬狂奔,已飛速抵達桑干鎮。於黃水河兩岸布下戰陣,確保主力大軍北撤通道之安全。

    十一日午時,康蘇密率軍疾行八十里,撤到雁門城下。同一時刻,莫賀咄設率餘下主力大軍撤離了雁門戰場,北上句注。

    十一日午時,右屯衛大將軍雲定興率軍推進到崞城城下。

    崞城城門大開。雲定興進城拜見齊王楊暕。楊暕欣喜若狂,命令城內大軍與雲定興部合兵一處,由自己統率,火速向雁門推進,一則探查北虜主力是否真的撤離而去,二則也急於勤王,以期贏得皇帝的好感。

    楊暕的這一命令得到了行宮官僚和諸軍統帥們的支持,大家都急於第一個抵達雁門城下,急於向皇帝表達自己的忠誠,畢竟讓皇帝在雁門城中飽嘗被圍之苦,罪莫大焉。而尤為可怕的是,假若雁門城已經失陷,假若皇帝已經被北虜所俘獲,那麼帝國政局就要掀起驚天狂瀾,齊王楊暕「近水樓台先得月」,是理所當然的第一皇統繼承人選,更何況他就在南北決戰的戰場上,行宮官僚和諸軍統帥就在他的身邊,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那麼第一個向其效忠的人,第一個擁戴其為帝國皇帝者,則必然會獲得難以估量的利益。

    於是大約在一個時辰後,被圍近一個月之久的齊王楊暕,便帶著勤王之師「急吼吼」地衝向了雁門城。

    十一日,越王楊侗會同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李淵,率六萬援軍火速北上。

    十一日黃昏時分,上大將軍楊義臣率三萬西京援軍抵達晉陽城。

    十一日深夜,始畢可汗、行帳及五萬北虜主力抵達桑干鎮,連夜橫渡黃水河。

    大約在同一時刻,莫賀咄設及其所率大軍正在通過句注要塞。

    與此同時,康蘇密指揮大軍開始撤離雁門,連夜趕赴西陘要塞。

    九月十二日凌晨,齊王楊暕率軍逼近雁門城,考慮到黑夜的危險性,大軍居高而守,並派出大量斥候到雁門城下打探軍情。

    同日凌晨,白狼塞戰場上的俟利發康鞘利接到了始畢可汗率軍撤離雁門城的消息,驚喜交集,遂遣使報於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相約於十二日上午開始,不計代價向白狼塞發動攻擊,持續消耗帝國軍隊。

    同日凌晨,遼東留守、觀國公楊恭仁率軍抵達燕北行轅,東北道大使、涿郡留守、左御衛大將軍薛世雄於桑干水畔相迎。

    「觀公,軍情緊急,某與你同赴白狼塞,與北虜決一死戰。」

    =

    =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