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兩百九十二章 拓土 文 / 猛子

    當伽藍和龍衛軍在平壤城外煎熬度日之刻,帝國皇帝和行宮還在為遠征選鋒軍攻陷烏骨城而歡呼雀躍,讓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的是,事實上歷時三年的東征至此已經徹底結束了。

    二十六日,伽藍在平壤城樓上升起帝國大纛後,便派人向選鋒軍統帥楊恭仁報捷。

    最先接到勝利消息的是已經渡過薩水的懷遠軍。王辯和薛氏兄弟渡河不久便被困洪水,待洪水退卻後,因為與伽藍中斷了聯繫,不知道龍衛軍的生死,也不知道平壤戰場目前是個什麼局面,再加上主帥楊恭仁的謹慎小心,所以懷遠軍不但沒有向平壤推進,反而退回到了薩水東岸,只待打探清楚了龍衛軍的動向後再做定奪。

    懷遠軍的斥候不敢深入,而伽藍以為洪水退卻需要時間,暫時指望不上援軍,遂一門心思與高平、高臨一起攻打平壤,結果數天內兩軍都未能取得聯繫。直到攻克平壤後,伽藍估計洪水也退下去了,這才派人趕赴薩水報捷。

    王辯和薛氏兄弟都知道伽藍的本事,對此深信不疑,更是驚喜萬分,遂急報楊恭仁。楊恭仁和崔遜聽到這個消息後,愣了半天,匪夷所思啊,東征就這樣勝利了?歷時三年的戰爭就這樣結束了?既然攻克平壤如此輕鬆,為何戰爭還打了三年?為何帝國大軍還損失慘重?

    楊恭仁和崔遜將信將疑,此事在沒有得到證實之前,兩人不敢貿然稟報薛世雄,更不敢奏稟北平,更擔心是敵人的奸計,遂命令王辯派出斥候深入到平壤城下,務必與龍衛軍取得聯繫,眼見為實。

    這邊斥候還沒有出發,那邊平壤已化作了一片廢墟,伽藍所遣特使與高句麗特使正日夜兼程飛奔而來。

    三十日。西行、薛德音與兩名高句麗使者抵達薩水東岸,與翹首期盼的王辯及薛氏兄弟相遇。勝利的消息迅速在懷遠軍裡傳開,一時間鼓號齊鳴。歡聲雷動。

    當夜,楊恭仁、崔遜、羅藝等人終於從西行、薛德音及兩位高句麗使者的講述中獲悉了龍衛軍攻陷平壤的完整經過,高興之餘更有一種驚心動魄之感。雖然他們未能參加攻陷平壤的戰鬥,但功勞少不了他們的一份。在感激龍衛軍的同時,對伽藍更是欽佩不已。事實證明伽藍的策略是正確的,他以一往無前的決心和瘋狂的攻擊速度終於贏得了這場戰爭。

    既然選鋒軍建下了顯赫功勳,楊恭仁和崔遜理所當然要力捧伽藍,畢竟伽藍是皇帝欽點的猛將。龍衛軍也是由皇帝親自組建,東征之武功最終還要歸於皇帝的知人善用,捧了伽藍和龍衛軍,實際上也就是捧了皇帝。皇帝高興了,大家皆大歡喜。

    楊恭仁和崔遜隨即把東征大捷的喜訊聯名急報薛世雄,又十萬火急稟奏皇帝和行宮,並派遣報捷特使,與西行、薛德音一行趕赴北平。

    薛世雄率懷遠軍主力屯兵於鴨綠水西岸。正處於進退維谷之中。有心前進卻又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尤其害怕重蹈薩水慘敗之覆轍,而遲延不前又恐怕貽誤戰機,引起北平不滿,所以正為難的時候,報捷喜訊傳來了。平壤不但已被攻陷,且和烏骨城一樣遭到了焚燬噩運。高句麗完了。戰爭結束了。

    然而,戰爭是結束了。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結束了,其戰果也遠遠超過了北平的預料,但軍事上的輝煌,並不代表政治上也達到了預期目的。因為平壤和烏骨兩座城池的焚燬,再加上幾十萬甚至百萬以上人口的死亡,高句麗實際上已經崩潰了,這導致半島局勢乃至整個遠東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未必有利於帝國,假若帝國繼續依照自己的設想維持半島乃至整個遠東原有的政治格局,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而這一代價甚至會超過帝國第三次東征所付出的代價。

    所以,楊恭仁和崔遜也罷,薛世雄也罷,其實心裡都清楚,東征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政治上卻陷入了被動。伽藍和龍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了高句麗,同時也破壞了帝國對半島乃至整個遠東的政治佈局,而這一佈局的破壞,直接影響到了帝國在遠東的國防和外交戰略,未來帝國在遠東的政治利益必將受損。

    很現實的問題是,就帝國目前內憂外困的政局來說,就帝國三年遠征幾乎把國力耗費一盡的經濟形勢來說,帝國正面臨著大漠北虜崛起之威脅、國內叛亂此起彼伏之危機,以及皇帝和中央重建威權以穩定國內外局勢和恢復國力之重任,試想,這種情況下,帝國哪有能力幫助高句麗重建?哪有能力維持半島乃至整個遠東政治局勢向有利於帝國的方向發展?所以,把高句麗的實力壓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句麗還能繼續在半島乃至遠東政治局勢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此帝國便能借助高句麗之力成功實現自己在遠東的政治利益。

    然而,現在這一策略被帝國軍隊軍事上的輝煌勝利所破壞,皇帝和中樞不得不重擬策略。可以預見,高句麗特使此行必定是無功而返,高句麗的敗亡不過是時間問題;同樣可以預見,皇帝和中樞在接到東征大捷喜訊的同時,必定會陷入深深的困擾,接下來,用什麼逆天的手段才能把軍事上的勝利順利轉化為帝國改革派在政治上的勝利?

    楊恭仁和薛世雄等人的擔心很快變成了現實。

    六月二十日,北平聖旨送達薛世雄手上,東征結束,所有軍隊撤回鴨綠水以西,以鴨綠水為界,原高句麗在鴨綠水以西領土統統劃歸遼東郡。

    東征的戰果就此確定,帝國在遠東開疆拓土,佔據了高句麗一半以上的疆域,總算對耗盡國力的三年遠東戰爭有了一個過得去的交待,在政治上不至於遭到對手的瘋狂攻擊而陷入過度被動。同時,這也是帝國在遠東政治佈局遭到破壞之後,迫不得已之下的挽救之策,說白了也就是在高句麗頻臨滅亡的情況下,只能親自「操刀上陣」,一方面以武力維持高句麗的生存,維持半島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方面以武力進駐遠東,以帝國的強悍武力來維持半島乃至整個遠東局勢的穩定。

    實際上就是在遠東佈局上,帝國和高句麗的角色互換了,本來帝國征服高句麗之後,可以借助高句麗的力量實現遠東佈局,如今倒過來了,是帝國親自出手穩定遠東局勢,而高句麗則借助帝國的力量得以生存。如此一來,本該由高句麗為此拿出來的國力,變成由帝國在遠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了。帝國國力本已窘迫,而東征結束後帝國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現在又加上遠東的投入,可謂不堪重負,雪上加霜。

    但從帝國遠東的國防和外交戰略來說,目前也只有這個辦法,假如任由高句麗滅亡,任由百濟、新羅、靺鞨、室韋等諸虜為分割高句麗疆土而在遠東混戰,必將給帝國東北疆造成嚴重威脅,而這一威脅在虎視眈眈的大漠北虜、利益糾葛錯綜複雜的西土諸虜以及國內叛亂迭起屢剿不平所給予帝國的重重壓力之下,一旦放大甚至失控,則必然給帝國帶來一場可怕的甚至是崩潰的災難,而五胡亂華之慘劇也有可能在中土重演。

    很顯然,皇帝和中樞還是非常自信,認為自己有能力掌控天下,認為中土的國力依舊強大,中土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依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既不優先「安內」,也不優先「攘外」,而是內外並重,既安內,也攘外,內外皆不耽誤。

    既然大戰略已經定下來了,新遼東郡的建立也已經提上日程,那麼接下來的重任便是鞏固東征戰果。

    聖旨接踵而至。

    薛世雄奉旨指揮遠征陸路大軍,清剿鴨綠水以西、千山以北所有高句麗殘敵,諸如遼東城、新城、扶余城、國內城等重鎮,都必須在近期內拿下,以期盡快穩定遼東局勢。

    來護兒率水師主力還是按照預定計劃登陸遼東半島,清剿千山以南所有高句麗殘敵,務必在最短時間內拿下畢奢等重鎮。另有一部分水師由周法尚統率,渡海後直接趕赴平壤,由海路向遠征選鋒軍運送糧草輜重,並幫助選鋒軍盡快穩定高句麗局勢。

    選鋒軍統率楊恭仁出任撫慰大使,全權負責重建高句麗,而當務之急是重立高句麗王,重整高句麗軍隊,剿殺高元和乙支文德。又遣特使十萬火急趕赴百濟和新羅,商談半島局勢,務必保證半島三足鼎立之格局。

    從六月底開始,遠征軍水陸大軍全力以赴實施遠東戰略,不論是薛世雄、來護兒還是李景、趙才,這一刻都不敢陽奉陰違了。伽藍和龍衛軍以一己之力摧毀高句麗,建下了顯赫功勳,這給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壓力,假若老帥們再不竭盡全力,皇帝和中樞恐怕絕不會視而不見、姑息養奸了。

    然而,伽藍和龍衛軍始終沒有接到皇帝的嘉獎詔書,而長時間屯駐於平壤的廢墟之上,讓將士們的情緒越來越糟糕。

    七月初,皇帝的聖旨終於到了龍衛軍,皇帝詔令,伽藍率龍衛軍即刻返回懷遠鎮。

    同期,皇帝與行宮趕赴懷遠鎮,巡視遼東。

    七月十五日,皇帝和行宮抵達懷遠鎮。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