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兩百七十八章 觀國公的決斷 文 / 猛子

    四月二十八日,清晨。

    天剛亮,武牙郎將王辯便飛馬趕至帥營。

    觀國公楊恭仁和黃台公崔遜並一干僚屬均一夜未眠,除了安營紮寨、救治傷員、組織民夫向前線輸送武器外,還把烏骨戰況急報東征軍陸路三大統帥薛世雄、李景和趙才,懇求他們以最快速度發兵支援,另外還急奏北平,把最新戰局稟報皇帝和行宮。

    楊恭仁看到王辯行色匆匆、神色凝重,意識到戰局的發展對帝隊越來越不利。

    目前龍衛軍的左右兩府二十七個團,右候衛府轄下的兩個鷹揚府六個團,共三十三個團的選鋒軍將士戰鬥在東城門戰場,與數倍於己的高句麗人奮勇廝殺,戰況空前激烈。武賁郎將羅藝、果毅郎將伽藍則與九個團的將士被數倍於己的高句麗人包圍在西甕城外,無法突圍。

    另有四個團的龍衛騎士在烏骨南北兩城外巡弋,縱馬飛馳以發出驚雷般的蹄聲和揚起沖天煙塵,偽做帝國遠征軍主力已經抵達城下,以此迷惑和欺騙高句麗人,迫使他們不敢從南北兩城出擊繼而對東西兩城的帝隊實施夾擊。

    東城門戰場狹窄,雙方將士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裡進行廝殺,所以高句麗人雖然人多勢眾,急切間卻無法奪回東城門。不過現在天亮了,很多「惑敵」的手段將失效,高句麗人很快便會發現攻打烏骨城的帝隊數量有限,根本無力奪取烏骨城。甚至對他們的南北兩城都無法進行有效鉗制,如此一來,高句麗人就能派遣軍隊由南北兩城出擊,一部配合激戰在東城門戰場上的高句麗軍隊。對東城門的帝隊實施前後夾擊,一部則可配合西甕城外的高句麗軍隊,與他們一起攻殺被包圍的帝隊。

    楊恭仁手上只有四個預備團,無兵可調,處境十分艱難,唯有指望薛世雄能夠準確判斷戰局,當機立斷,率遠征軍主力日夜兼程趕到烏骨城。否則,帝國選鋒軍將陷入苦戰,損失必定十分慘重。選鋒軍假若能守住烏骨東城門直到主力支援而來,將士們倒是死得有價值。但就怕人死了,卻一無所獲,那就是天大的悲劇了。

    然而,遠征軍內部的矛盾擺在那裡,薛世雄與李景、趙才針鋒相對。鬥得「熱火朝天」,指望這三位統帥能夠在具體的攻擊策略上達成一致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水軍同樣指望不上,來護兒和周法尚是否已經渡海而來。是否已經登陸高句麗正在攻打畢奢城,大家均一無所知。退一步說。就算帝國水師已經按照預定計劃登陸了,甚至已經拿下畢奢城了。但畢奢城距離烏骨城有七八百里的路程,找到他們並把消息送過去十分困難,就算把消息送到了,來護兒和周法尚是否會以最快速度支援而來?

    楊恭仁憂心忡忡。崔遜愁眉不展。王辯則是催促,催促楊恭仁和崔遜十萬火急敦促遠征統帥部馬上調兵支援。以選鋒軍的實力,「啃」不下烏骨城這塊大骨頭。

    既然明明知道選鋒軍「啃」不下烏骨城這塊大骨頭,伽藍和龍衛軍為何還要「啃」?

    楊恭仁不說,崔遜也不提,但王辯看得出來,兩人對伽藍因為「立功心切」而貿然做出的攻擊舉動導致選鋒軍陷入困境十分不滿,然而事已至此,埋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再說凡事都有利弊,假若選鋒軍獨自攻陷了烏骨城,那功勳可就大了,人人都能加官晉爵。

    「必須改變戰局。」崔遜突然說道,「必須牢牢控制戰局的發展,唯有如此,才有機會攻克烏骨。」

    楊恭仁眉頭緊鎖,看了一眼鋪在案几上的地圖,又看向王辯。

    「監軍言之有理。」王辯手撫長鬚,神態從容地說道,「我們深夜而來,火把高舉,綿延數十里,高句麗人即便有高山哨所和深林密探,也無法探知我們的具體人數,最起碼他們在短期內絕對不敢主動出城攻擊。而就目前的戰局來說,東城戰場已經陷入街,高句麗人若想奪回東城門只有從南北兩城出擊以便對我軍實施前後夾擊,所以時間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緊,我們必須搶在叛虜探明我軍實力之前,主動改變戰局,而若想改變戰局就只能從西城戰場想辦法。」

    楊恭仁微微頷首,同意王辯的分析。

    假若高句麗人誤以為帝國遠征軍的主力到了,那麼他們繼續在西翁城外圍攻帝隊就毫無意義,相反,他們必須搶在帝國遠征軍主力發動強大攻勢之前,以全部力量奪回東城門,堵上烏骨防禦的「缺口」,否則他們就完了。

    「假若叛虜判斷我軍主力已到,必然會火速撤離西城戰場,竭盡全力奪回東城門。」楊恭仁緩慢說道,「但是,幾個時辰過去了,叛虜還在西甕城外。」

    「明公的意思是……」王辯稍加遲疑,說道,「叛虜是否斷定我軍主力尚未抵達烏骨?或者,他們正在等待戰局的發展,以此來判斷我軍主力是否已經抵達烏骨?」

    「必須攻一下。」崔遜語調平淡,輕輕揮了一下手,「主攻西城,做出東西夾擊之勢,以此來迷惑叛虜,繼而迫使西城戰場上的叛虜撤回城內。」

    「羅藝將軍和伽藍將軍一旦脫困,明公手上就多了九個團的兵力。」王辯顯然支持崔遜的建議,馬上緊隨其後向楊恭仁進言道,「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控制了戰局的發展,可以為薛大將軍和援軍的到來贏得更多時間。」

    楊恭仁凝神思索了片刻,輕輕敲擊了一下案幾,「善」

    「請監軍即刻組織民夫趕赴南北城外,鳴鼓搖旗以迷惑叛虜。」

    「把正在南北城外巡弋的四個龍衛團調回來。會同四個預備團,並輜重營青壯民夫,由王郎將統率,向西城戰場做出攻擊態勢。」

    崔遜、王辯躬身接令。

    =

    當旭日從地平線升起之時。烏骨城外鼓號齊鳴,旌旗翻飛,一隊隊全副武裝的帝國將士以整齊隊列走出營寨,向西城戰場挺進。

    與此同時,東城戰長戰正酣。

    南北城外,也是鼓號喧天,遠處山崗上旌旗翻捲,而林中則是馬蹄陣陣。不時有鳴鏑直衝雲霄。看這架勢,帝隊在城外增加了鉗制兵力,以防止城內高句麗人做出意外之舉。

    高句麗人迅速做出反應,不待帝國攻擊軍隊抵達西城戰場。他們便開始了撤離。

    羅藝、伽藍和九個團的帝國將士順利脫困。

    辰時正,王辯率軍抵達烏骨西城,與羅藝、伽藍會合。

    一切順利,接下來帝國大軍並沒有順勢殺到城下展開攻擊,而是停了下來。陳兵於山崗,與城池遙遙相望。

    高平的作用發揮了。

    在高句麗人看來,帝國大軍停下攻擊的步伐,是因為高平要主動投降。要與中土人進行談判,而從中土人的角度來說。強攻烏骨城的代價太大,即便帝國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堅固的烏骨防禦上撕開了一道「缺口」。但若想把這道「缺口」擴大,並摧毀烏骨城的整個防禦,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付出難以估量的代價。這顯然不利於中土人,因為帝國遠征軍的目標不是烏骨城,而是高句麗的都城平壤,假如帝國大軍在烏骨城打得精疲力竭,那攻打平壤就更加困難了。

    但烏骨城的投降是有條件的,高平能否談判成功,能否達到高句麗人投降的目標,主要取決於烏骨城的防禦戰能否默契而有效地予其以配合。

    實際情況則正如高句麗人所估猜的那樣,伽藍把高平送到了楊恭仁的帥帳,而楊恭仁和崔遜則按照事先擬定好的計策,當場釋放了高平並予其以應有的尊重,然後雙方坐下來談判。

    高平要拖延時間,要給平壤更多的應變時間,要給高句麗人贏得最好的投降條件。而楊恭仁也要拖延時間,一則最大程度地減少選鋒軍將士的傷亡,保存選鋒軍的實力,二則是等待帝國主力大軍的馳援。雙方都深切感受到了當前危機的急迫和由此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為此都想迅速緩解危機以贏得喘息時間,而當前緩解危機的唯一手段就是談判,於是「你情我願」,一拍即合,在極短的時間內,非常順利地達成了議和投降的框架性協議。

    午時,高平傳訊烏骨城,馬上派出一支談判使團到中土人的大營,以期盡快進入具體磋商階段。

    烏骨城內非常配合,動作非常快,僅僅半個時辰後,一支高規格的談判使團就到了帝國大軍的帥營。

    高平提出了第一個條件,雙方即刻停戰,中土人馬上停止屠殺城外的高句麗平民。為了能讓這些平民迅速撤進城內,高平甚至要求帝隊馬上撤離東城門,把東城門還給高句麗人。

    楊恭仁嗤之以鼻,冷笑道,「你若想繼續談下去,就讓你的軍隊停止進攻。雙方可以暫時維持目前的局面,但如果你在談判中蓄意拖延時間,某將發動進攻,並在戰場上投入更多兵力。」

    高平的目的並不是停戰,而是要阻止中土人對城外高句麗平民的屠殺,想把城外的高句麗人撤進城內,為此他非常堅決,停戰可以,但必須讓城外的高句麗人撤進城內。

    楊恭仁可沒有那麼多糧食供養高句麗平民,再說撤進城內的人越多,烏骨城的「負擔」也就越重,但反過來,烏骨城一旦把這個「致命要害」解決了,它就可以心無旁騖地死守城池,這又是楊恭仁所不願看到的,所以楊恭仁堅決不答應,與高平討價還價,爭執不休。

    =

    =

    =(未完待續……)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