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兩百六十六章 被羅藝輕侮了 文 / 猛子

    皇帝和中樞決策,堅持東征。

    詔令代王楊侑,刑部尚書、西京留守衛文升和太僕卿、上大將軍楊義臣全力戡亂,務必確保關中之穩定。

    三月十四,皇帝和行宮抵達涿郡臨朔宮。

    同日,楊恭仁、崔遜和伽藍統率龍衛軍抵達北平郡首府盧龍城。

    燕北道大使、右武衛大將軍、檢校北平太守、滑國公李景至濡水相迎。

    李景年過五十,高大魁梧,氣宇軒昂。頜下兩尺長髯,容貌奇偉,威風凜凜。其膂力過人,驍勇善戰,是帝**中一員功勳彪炳的鐵血悍將。

    在帝**中,他與同時代的周羅睺、慕容三藏、薛世雄、周法尚齊名,俱為文武干略、功勳卓著的統帥,號稱五大名將。周羅睺是江左人,今上引為親信,遺憾的是周羅睺在平定漢王楊諒的戰鬥中陣亡,而慕容三藏是山東高齊舊臣,為先帝所倚重,南征北戰,功勳無數,不幸的是他卒於大業七年。如今五大名將還剩下三位,都在東征前線,除了李景坐鎮燕北道外,薛世雄現為東北道大使、右候衛大將軍、檢校燕郡太守,坐鎮懷遠,而左武衛將軍、水軍副帥周法尚在東萊統領帝國水軍。

    李景出自隴西李氏。隴西李氏到本朝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勢力,有很多支房旁系,其中成紀房是嫡系一支,本堂所在,而興盛的旁支有狄道房、敦煌房、姑臧房等等。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虎就是出自狄道房;北周名將李穆、李賢、李遠三兄弟就是出自成紀本堂;隴西著名的儒家名士李瑾、李行之、李玄道祖孫三代便是出自姑臧房,而此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河西豪望李軌同樣出自姑臧房。李景則是出自天水房,這一房也是人才輩出,官宦世家,李景的父親就曾官至州刺史,一方封疆大吏。

    李景與楊恭仁見禮後,又與崔遜連連寒暄,雖然這兩位都是後輩,但皇族世子,高門貴胄。身份非同一般,輕慢不得。

    伽藍主動上前,恭敬見禮。李景伸手相扶。一聲「伽藍」喊得十分親熱,亦讓楊恭仁和崔遜暗自側目,搞不懂伽藍怎會認識許多軍中大帥,而且看上去對其都十分厚待。

    李景為人爽直。三言兩語說明了原委。原來西征吐谷渾時,時為右武衛大將軍的李景是其中一路大軍的統帥,與西北狼多有接觸,對這些西北秘兵頗為讚賞,與伽藍更有數面之緣。因此彼此敬重所以結下了一段忘年交。如今伽藍的身世大白於天下,河內司馬氏的嫡脈,觀德王楊雄的外孫,身世可謂顯赫。這時再回頭看看伽藍的二十年,可以說是九死一生,飽經磨難,不過他能生存下來,能有這般非同尋常的磨礪。對他的未來必有莫大助益。從他這一年多來匪夷所思的陞遷速度便能看得出。他是苦盡甘來了,或許不久的將來,他便能成為皇帝的股肱、帝國的鼎柱,成為中土的新一代大權貴。對於這樣一個擁有燦爛未來的人,不論是誰都想結個善緣,李景也不例外。

    接下來李景向楊恭仁、崔遜和伽藍介紹他的部下。

    貴族的尊卑不是依官職品秩而定。而是依郡望堂號來定。山東崔氏乃中土第一高門,弘農楊氏乃當今皇族。當然尊貴至極,而河內司馬氏雖是前朝皇族。但如今卻已凋落。身份高,如果沒有權勢為後盾,即便為人所尊,也是有名無實,畢竟你沒有強大的力量,抵擋不住風吹雨打。是以正規場合下,客氣一點的,禮數給全,而傲慢一點的,卻也敢當面欺侮。李景的部下們,包括幾位武賁郎將、武牙郎將,還有一些鷹揚府的官長們,對楊恭仁和崔遜恭恭敬敬,對伽藍卻難掩輕視之色,甚至還有鄙夷和不屑。

    伽藍的功勳的確不小,他獨特的經歷也讓人印象深刻,但他太年輕了,即便十一歲從軍,即便年復一年征戰西土,即便在西土留下精彩的傳說,但相比那些戎馬數十載,征戰四海,建下統一中土大業的老一輩帝國將軍們,或者相比那些也曾在統一大業中立下汗馬功勞但因為各種各樣原因得不到陞遷機會的鷹揚府的老官長們,比如去年才在薛世雄的照拂下升任武牙郎將的王辯,伽藍這位新貴的陞官速度就太快了。

    伽藍的陞官速度為什麼這麼快?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皇帝的改革。皇帝的改革讓帝國軍隊的軍官們降爵降品,權力和財富雙雙受損,軍官們因此怨聲載道,而偏偏皇帝所信任和倚重的一個西北軍秘兵、一個曾除名為民流配戍邊的戍卒,竟然在短短時間內遷升到了從四品的禁軍驍果軍的果毅郎將,也就是相當於府軍裡的武牙郎將,一步便跨入了帝國高級武官行列,這說明什麼?說明不公平,不公正,皇帝的改革不但沒有讓大多數人受益,反而剝奪了大多數人的權力和財富,而尤其令人憤怒的是,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竟然瓜分了這些本屬於他們的權力和財富。

    伽藍就是這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個,而放眼看看四周,大家都是利益受損者,甚至包括身為皇族的觀公楊恭仁,身為中土第一世家子弟的崔遜,於是,伽藍遭人嫉恨當在情理之中。

    一位身材健碩,長相威武,眼神異常凌厲的武賁郎將就把自己的傲慢和輕侮擺在了臉上,這位四十多歲的彪悍將軍給楊恭仁見了禮,給崔遜也見了禮,卻直接無視了伽藍,甚至在李景有意提醒,並加重語氣的時候,他理都不理,轉身便走,當場便落了李景的面子。

    楊恭仁和崔遜相視愣然。

    誰敢打李景的臉?誰敢欺辱李景?伽藍神色如常,不過眼中卻悄然掠過了一絲陰戾。

    一位年過五十的武牙郎將急忙給李景打圓場,「東征在即,羅將軍軍務繁忙,且負戍邊之責。最近契丹人和奚人摩擦不斷,邊境形勢緊張,所以……這個……」

    李景臉色僵滯,強忍怒氣。楊恭仁、崔遜和伽藍均感尷尬。伽藍是年輕新貴,被老將輕侮乃在情理之中,軍營裡老軍欺負新丁最為平常,所以忍忍也就算了,意氣之爭罷了,無關緊要,但李景這張老臉被人打了,而且還是當著外人的面被自己的部下打了,那就沒地方擱了。

    崔遜神色漠然,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臭臉」。楊恭仁卻不敢遲疑,急忙順著那位武牙郎將的話,議論起東征和北虜之事,試圖化解這場衝突。

    「羅藝。」李景用力一擺手,果斷打斷了楊恭仁的圓場之辭,「襄陽羅藝。」

    楊恭仁當然知道他叫羅藝,更知道他出自襄陽羅氏,而襄陽羅氏是荊襄有名的郡望,當年曾追隨獨孤信、楊忠征戰沙場,是獨孤一系的忠誠部屬。羅藝的父親羅榮與先帝是至交好友,深得先帝信任,一度出任帝國的監門將軍。帝國衛府的監門府是禁軍編制,掌管宮殿門禁及守衛之事,其統帥都是皇帝的親信。羅榮之後的監門將軍便是崔氏的崔彭,而崔彭是崔遜的堂叔父,所以崔遜理所當然也清楚羅藝其人。

    羅藝是關隴武川繫著力扶植的一員軍中將領,而李景雖是隴西李氏,卻不屬於以獨孤氏為首的武川系。在隴西李氏中,唯有狄道房的李虎及其後代才是獨孤氏武川系的忠實成員。余房皆屬於隴右本土勢力,先歸於北周皇族宇文氏,後又效命於帝國皇族楊氏。隴右本土貴族的勢力遠遠比不上關中本土貴族勢力強大,所以為了生存,他們必須依附於最強者,而最強者也就是皇族。

    以羅藝強大的背景勢力,他輕侮背景勢力較弱的李景,鄙夷世家凋落的伽藍,完全在情理之中。

    伽藍卻感意外,兩眼頓時望向了站在十幾步外正與幾名鷹揚府官長說話的那位彪悍將軍。他就是羅藝,流傳千古的傳奇人物羅藝?倒是沒想到,第一次見面就被他鄙視了。

    楊恭仁面露難色。他是吏部侍郎,中樞大員;崔遜是監察御史,糾察之權尤重。羅藝卻當著他們的面打李景的臉,公開暴露衛府內部的激烈衝突,你能說他是驕恣跋扈,目無法紀?肯定不是,這裡面肯定有名堂。如今東征在即,各路大軍正在向遼東集結,這時候衛府內部出問題,對軍心士氣的影響可想而知,假如奏報行宮,必會惹出更大的麻煩,但武川系和隴右本土系都是得罪不起的大勢力,所以楊恭仁和崔遜只能「閉上眼睛」,佯裝不知。

    「大將軍,東征為重。」楊恭仁伸手握住李景的手臂,低聲歎道,「大將軍可知,關中叛亂迭起,甚至有個叫李弘的賊人不知死活,竟然自稱天子。」

    李景微微皺眉,頓時關注起來。此事行宮已經下令嚴加保密,尤其對東征將士,更不能透漏絲毫消息,以免動搖軍心,是以李景現在還一無所知,對楊恭仁的話將信將疑。有人在關中造反,還自稱天子?這怎麼可能?但假如消息是真的,而皇帝和中樞還堅持要東征,對關中危局置之不理,那意味著什麼?無疑,意味著以關中本土貴族為主的保守勢力與以皇帝為首的改革派勢力已經劍拔弩張,雙方都在佈局了,一旦東征結束,皇帝和中樞騰出手來,雙方肯定要打起來,而結果不堪設想。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