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帝的理想 文 / 猛子

    凌晨時分,電閃雷鳴,一場暴雨傾盆而下。黎明之後,雨勢漸小,伽藍帶著龍衛統飛馳出城,氣勢洶洶地衝到城南八里外的慈恩寺下,擺出攻擊戰陣,做出攻擊態勢,咄咄逼人,擺明了就是要激怒王仲伯,並以此舉告訴黎陽,魏郡獨孤震已經與他們徹底劃清界限,假若黎陽舉兵叛亂,安陽則揮軍進擊,不惜代價也要戡亂平叛。

    然而,伽藍沒有想到的是,他自以為可以控制局勢發展的這步「棋」,沒有激怒王仲伯,也沒有威懾到黎陽,反而把獨孤震給激怒了。

    獨孤震與親信僚屬、與李大師、傅奕、魏征等河北名士商討了一夜局勢,疲憊不堪,剛剛合上眼打個了盹就被柴紹喊醒了。得知伽藍帶著軍隊出城了,既沒有向他稟報,也沒有與魏征、柴紹商議,不禁勃然大怒。[]

    伽藍自作主張,自以為是,驕恣跋扈,為所欲為,眼裡根本就沒有獨孤震這位皇親國戚,更無視當前局勢對各方勢力所造成的巨大危機,如此恣意妄為,就像一頭橫衝直撞的野牛,必將危害到他們對局勢的掌控,一旦局勢失控,他們損失的不僅僅是個人和集團的利益,甚至還有身死族滅之禍。

    獨孤震出離憤怒,臉色極度難看,但很快他就平靜下來了。

    不久之前,遠在關西終南山的樓觀道法主岐暉來信,其中特意提到了伽藍背後的複雜關係。伽藍是敦煌聖嚴寺慧心和尚的弟子,在西北沙門中輩分較高,此番東進中土,必會得到西北沙門的幫助。同時,伽藍又是裴世矩和薛世雄非常器重的親信,無論在中樞還是在軍方,他都能得到高層權貴的照拂。換一個角度來說,伽藍代表了西北沙門的利益,代表了當權改革派勢力。現如今皇帝欽點伽藍為禁軍驍果,將其從萬里迢迢之外的突倫川召至行宮,隨即又在二次東征之刻遣其南下黎陽,很明顯,皇帝賦予了伽藍特殊使命。

    獨孤震不能不慎重地看待伽藍的「獨斷專行」,不得不從伽藍的言行舉止中尋找到皇帝和中樞的真實意圖。目前有一點可以確定,皇帝和裴世矩牢牢掌控了大局,站在巔峰位置上俯瞰局勢的發展,靜待各方勢力在局勢發展中「大顯身手」,然後以雷霆之勢誅殺叛逆,剷除異己,為改革的加速推進掃清障礙。

    這是帝國高級官員們和深諳權爭的世家權貴們對帝國當前政局的解讀,但獨孤震看得更深,想得更複雜。獨孤震是皇親國戚,是今上的舅舅,他所承擔的戍衛國祚的重任,他對帝國的守護之責,要遠遠大於其他人,比如皇統繼承,既是事關國祚興衰的頭等國事,也是皇帝的家事,而這件事普通大臣不敢涉足,中樞大臣卻是不得不涉足,而像獨孤震這樣的皇親國戚,卻必然要牽涉其中。

    此次風暴對帝國造成的影響之巨可想而知,由此必定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儲君之爭。帝國不能一日無君,同理,帝國不能沒有儲君,而儲君的確立,直接關係到了帝國政局的穩定,大幅減少了因為爭奪皇統繼承權而引發的政治風暴。

    元德太子已經薨亡七年,皇帝七年不立儲,原因是什麼?朝堂上各種各樣的猜測都有,而最具說服力的一種猜測與皇帝所堅持的大刀闊斧的「改革」有關。

    皇帝改革的主旨只有一個,高度的中央集權。自魏晉以來中土近四百年的分裂歷史中,最為耀眼醒目的政治標誌就是「門閥士族」政治。這四百年來不斷更替的大小王國中,政權實際上都控制在中土的門閥士族手中,「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確保了這一政治格局的延續。楊氏的大隋統一了中土,先帝毫不猶豫地廢棄了九品中正制,向「門閥士族」政治舉起了鋒利的大刀,試圖把中土分裂的根源,把可能推翻楊氏國祚的禍根,徹底剷除,但延續了近四百年的「門閥士族」政治非常堅硬,這一刀是砍下去了,不過距離「門閥士族」政治的死亡卻遙不可及。

    今上接過了先帝「改革」的大刀,催馬揚鞭,意氣風發,意欲一蹴而就,畢其功於一役,為自己建下秦皇漢武之功業,為楊氏子孫建下萬世之基業。這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今上雄心勃勃,非常自信。這時候,皇權的高度集中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改革」的成敗與否,而太子的冊封,東宮的存在,必將給朝堂上的保守派,給反對改革的世家權貴們尋到一個「反撲」的強大立足點。

    當年先帝之所以廢黜太子楊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之所以力挺今上,和太子楊勇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關係,和太子楊勇對嬪妃們的親疏也沒有什麼關係,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太子楊勇在政治立場上走到了先帝和文獻皇后的對立面,其他諸如三皇子秦王楊俊、四皇子蜀王楊秀,包括後來與今上手足相殘的五皇子漢王楊諒,都未能像今上一樣透徹地理解和繼承先帝與文獻皇后的政治理念。

    帝國若想長治久安,必須徹底剷除門閥士族政治,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制;楊氏子孫若想代代傳承,就必須最大程度地遏制和打擊世家貴族,重新分配帝國的權力和財富,讓天下普羅大眾都能擁有躋身貴族行列的資格和機會。

    政治理想的實現需要權力和財富做為支撐,為此,今上需要最大的權力,需要絕對集中的權力,需要改革的成功。他不想重蹈父子相殘、兄弟鬩牆的覆轍,他想在自己的政治理想接近成功的時候,大局已定的時候,門閥世家已經被打擊得奄奄一息的時候,再立儲,讓子孫坐享其成,給子孫留下一份豐厚的遺產,同時也讓自己彪炳史冊,名垂不朽。

    獨孤震對今上的想法有一定的瞭解,他本人不反對以高度中央集權為目標的政治改革,但反對今上的「激進」策略。

    凡事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物極必反。今上文武干略,一代天驕,偏偏在這件事上犯了致命錯誤。當前的現實是,世家權貴掌握著權力、財富和文化,掌握著政權,而今上的改革是聯合一部分志向遠大,與他志同道合,矢志追求中土長治久安的世家權貴們,利用強權,去公開掠奪大部分保守的、把個人、家族和集團利益至於帝國利益之上的,矢志追求「門閥士族」政治的世家權貴們,其結果就是刀對刀、槍對槍,雙方兵戈相見,大打出手,血腥廝殺,最終局勢會失控。一旦對立雙方打得兩敗俱傷,甚至玉石俱焚,那最終就是帝國的轟然崩潰。

    誰都不想帝國崩潰,世家權貴們也不願意,那對他們來說損失太大,風險太大,所以,大家都想拉住「改革」這駕飛馳的馬車,讓它減速,讓它停下來,而最佳的辦法莫過於直接更換「車伕」。楊玄感就是這麼做的,直接兵變,更換皇統,機會好的話,甚至可以把自己推到皇帝寶座上。這是暴力的方式,對帝國的危害性太大,所以獨孤震不支持,他支持的是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立儲,培養東宮一系,以東宮來牽制甚至抗衡皇帝。

    先帝執政後期,改革步伐停滯不前,就是因為他的主要精力被東宮所牽制,被自己的繼承人所羈絆。今上繼位後,世家權貴們本想「如法炮製」,給今上製造一個「對手」,哪料元德太子「不堪重負」,在皇帝和世家權貴們的「前後夾擊」下,積鬱成病,一命嗚呼。此後皇帝在立儲一事上百般拖延,而在改革進程上卻是高歌猛進。世家權貴們一籌莫展,毫無辦法,只能被動挨打,步步倒退。

    終於,機會來了。當權的關隴貴族集團中,反對改革的勢力是暴力對抗,楊玄感舉兵造反,而支持改革或者持中間立場的貴族們則「溫和」對抗,獨孤震這位國舅就打算利用這次機會,威逼甚至脅迫皇帝立儲。

    若想「威逼」或者「脅迫」皇帝立儲,那就必須讓楊玄感的「造反」聲勢浩大,嚴重危及到了帝國的安危,危及到了皇帝的權柄,危及到了皇帝的改革,迫使皇帝不得不向關隴貴族集團中的「中間派」妥協,以尋求他們的支持,聯手平定楊玄感的叛亂,繼而穩定帝國,讓他的改革大業得以繼續。

    所以,獨孤震不會參加楊玄感的叛亂,但也不會主動去戡亂平叛,相反,他還要暗中「幫助」楊玄感,比如到現在為止,在楊玄感叛亂已經既成事實的情況下,他既不奏報皇帝和行宮,也不奏報東都和西京,明擺著就是給楊玄感「爭取」更多的時間以讓他贏得更好的形勢。

    誰知憑空冒出來一個驕恣枉法的野蠻人,要蓄意破壞獨孤震謀劃已久的、意欲捆在今上手腳以放緩改革步伐的策略,怎不讓他勃然大怒?

    大怒之後冷靜下來想一想,他不得不謹慎對待了。

    伽藍現在是什麼出身?官奴婢。現在他才多大的官?從五品。一個從五品的禁軍校尉竟敢「藐視」他的權威,為所欲為,這說明什麼?哪來的膽子?無疑,伽藍的膽子是皇帝給的,伽藍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皇帝。

    「豎子猖狂。」獨孤震冷笑道,「給他一個教訓也好。」

    魏征和柴紹互相看了一眼,目露憂色。伽藍可不能死,這時候死在安陽城外,麻煩可就大了,甚至前功盡棄。伽藍就是皇帝和裴世矩等人放在河北這盤大棋上的馬前卒,你把皇帝的馬前卒給「陰」掉了,就算皇帝礙著面子睜隻眼閉只眼,裴世矩和薛世雄又豈肯罷休?

    柴紹遲疑著,想說話。

    獨孤震知道他的意思,想出城阻止伽藍,以免雙方打起來了。王仲伯實力強勁,伽藍也非常彪悍,雙方打起來了必是一場惡戰。王仲伯敗了等於破壞了獨孤震的大計,而伽藍敗了,王仲伯又豈能全身而退?必定傷痕纍纍,還是不利於己方,所以這一仗就是不能打。

    獨孤震揮揮手,示意兩人趕快出城。

    =

    獨孤震不想打,但楊玄感是一定要打。

    就在這天上午,李密和元務本帶著剛剛從臨河和清淇兩縣趕來的近五百鄉勇,上千力役,帶著糧草武器,冒著大雨,火速北上支援。

    也在這天上午,在慈恩寺外,在大雨滂沱之中,伽藍和魏征發生了直接衝突。

    「某是禁軍驍果,某是龍衛校尉,某直接聽命於備身府,聽命於陛下。」伽藍在雨中咆哮,怒不可遏,「你給某聖旨,如果陛下和備身府命某受制於使君,某即刻撤軍,但如果沒有,某就以違反軍紀為由,砍了你的頭顱。」

    魏征臉色鐵青,恨不得一劍剁了他。柴紹神情冷峻,看似平靜,實際上怒火中燒,已經咬牙切齒了,但面對殺氣騰騰的伽藍和西北人,他也是束手無策。這群西北狼身處陌生的河北,生死關頭,眾志成城,根本就是鐵板一塊,無處下手。

    然而,帝國的未來和世家的利益更重要,無論如何不能讓這群野蠻的西北人破壞了獨孤震的謀劃。某說服不了你,但可以說服王仲伯。柴紹留下了,而魏征飛身上馬,疾馳靈寶山而去。

    =

    =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