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之全球攻略

《》章 節目錄 【第一章 整旗鼓,風雲變幻】 文 / 鄒久官

    北海州往北,是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羅斯平原。

    這片北到斯坎迪納維亞半島,南至唐努烏梁海地區的廣大平原上,生存著多達幾十個民族,有羅斯人、日耳曼人、北歐海鯨人、哥特人……當然,最重要的國家級別的政權只有兩個,那就是日耳曼人建立的日耳曼帝國和匈奴人組建的匈奴王國!

    日耳曼帝國是由日耳曼蠻族建立起來的國家,不過羅馬帝國及其附屬國並不給予認可。為了獲得羅馬在打擊匈奴這個問題上的認同,大漢帝國也不對日耳曼帝國的合法性進行承認。唯一認同這兩個國家的是位於西海州以北,高加索山脈以東,世代居住在此的兩個小國——突施和蔡奄。

    這是兩個在大漢和羅馬爭霸過程中唯一倖存下來的國家。不過他們能夠存活並不是因為大漢和羅馬沒有實力征服它們,而是需要他們在中間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

    日耳曼帝國無疑是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羅斯平原上最具有實力的族群之一,它們學習羅馬,組建了自己的政權模式,同時出於生存環境的考量,他們還跟北歐的各個種族結成聯盟,當然也包括匈奴。

    不過日耳曼人的主要勢力範圍在東歐平原和斯坎迪納維亞半島上,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羅斯平原這裡只有少部分的土地所有權。而匈奴人和羅斯人才是這片土地的真正主宰。

    羅斯人主要居住在羅斯平原,而匈奴人就在西西伯利亞平原至高加索山脈以東克爾八千山一帶的狹長區域生存。

    日耳曼人學習羅馬人,匈奴則學習漢人,他們都組建了自己的國家,但因為缺少物質上的保證。這兩個民族雖然號稱「帝國」和「王國」,但政權的實質還是以族群長老的原始形式來構成。

    總的來說,生活在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以北的這些被統稱為「蠻族」的政權就是一個聯盟圈!

    大聯盟以種族為基礎,比如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羅斯人之類;小聯盟則以族群長老為基礎,比如日耳曼人中的禱告長老,匈奴人中的大祭司、左右賢王之類的。

    嚴格說起來,他們很像現代的美國和歐盟,美國是合眾國,雖然有五十一個州。但每個州其實都可以算是獨立的個體。而歐盟更是如此。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只停留在地圖上,真實生活中荷蘭人每天開著車去比利時、德國上班也並非少見之事。

    當然,與現代的美國和歐盟比起來,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的日子過的並不愉快,他們雖然互相承認,底層居民也常常來往,連放牧狩獵耕種的土地都可以共用,但畢竟兩者都同時面臨著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強國——讓人望而生畏的強國!

    在日耳曼人和匈奴人仰望羅馬和大漢的同時,居住在這片夾縫中的突施和蔡奄其實也在膽戰心驚中存活。

    突施還好點,它的國家範圍在巴爾喀什湖以北。烏拉爾山以南,相當於現代哈薩克斯坦四分之三的領土,面積不小,人口也與大月州相仿,五百萬的左右,常備兵力有十萬人。

    最難過的當屬蔡奄,它在裡海西岸,橫跨高加索山南北,緊鄰黑海的羅馬帝國。領土相當於現代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俄羅斯最南端的合集,人口只有三百萬,常備兵力不足七萬人。這片土地又恰恰是裡海和黑海之間最肥沃的土地。並且高加索山以北的地區是平原,在面對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的騎兵軍團時,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這處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土地肥沃、礦藏豐富,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大漢的開疆聖戰時,錦公馬超的兵鋒就曾抵達這裡,不過因為裡海會戰的失利,大漢讓出了這片土地。但羅馬人也同樣不能佔領這處要地,否則大漢一定會重燃戰火,勢必將此處拿下。

    就是兩大強國相爭,蔡奄人才得以喘息,並最終立國至今。直到今日,蔡奄國還在使用錦公馬超留下的防禦工事抵擋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的進攻。

    介於日耳曼-匈奴、大漢與羅馬之間的兩個小國命運無比悲催。這三方他們誰都惹不起,但因為位置特殊,所以也沒有哪一方敢真的滅了這兩個小國,從這個角度來說,突施和蔡奄王室的日子過的還是不錯的。只要在三方燃起戰火的時候他們的國王裝聾作啞,躲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別被誤傷了就行。等三方打完,他們再冒出來,依然可以繼續當國王。

    如今羅馬暗暗介入月氏人的叛亂行動,月氏人與匈奴人相互勾結,並且羅馬資助月氏百萬大軍在大漢北海州的軍事行動,提供大量物資等等方面,都與突施和蔡奄不聞不問,甚至推波助瀾或者暗中幫助的態度有關。

    僅從這點來說,突施和蔡奄,已經成了大漢軍隊打擊的目標之一。

    也許是看到月氏人在大漢北海州的軍事行動失敗,又也許是擔心事後會被大漢追究連帶責任,突施和蔡奄都在漢元1003年的三月份,偷偷向大漢派出了使者,想借此向大漢解釋,求取原諒。

    但大漢真的會原諒他們嗎?

    ※※※※※※※※※※※※※※※※※※※

    漢元1003年七月二十日。沈雲趕到了堅昆城。

    堅昆城,也就是唐努烏梁海地區。這是一個群山環繞的盆地,北到薩彥嶺,南到唐努山。面積十七萬平方公里。居民不多,十萬人左右。

    這個地方往北走,越過薩彥嶺就是一馬平川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往南則是水草豐美的定邊府,等於是一個跳板。佔據了這裡,就佔據了北海州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

    但因為聖祖有「新州無城垣」的規定,使得這一個戰略要地並沒有特別堅固的防禦工事。只有山巒之間修築的幾個小城堡和碉樓作為臨時禦敵之用。

    「新州無城垣」的規定讓堅昆城這個戰略要地成了名副其實的雞肋。這百十年間,匈奴人屢屢入寇,多次就是從這裡進入北海州。

    但也因為這個規定,讓漢軍可以輕易的將這裡收復——對於匈奴這個遊牧民族來說,想依靠薩彥嶺跟漢人打一場防守戰,以此阻止漢軍北上的腳步顯然是不現實的。

    防禦工事的修造不是隨便壘幾塊磚石就能形成防禦的,看看修建在崇山峻嶺間的萬里長城就能明白,一道冷兵器時代的真正山地防禦鏈條需要多麼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匈奴人無數次佔領這裡,但無數次又被漢軍打出去。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這個人力物力和財力。更重要是沒有時間給他們去依靠薩彥嶺來修建一條可靠的防禦工事!

    沈雲抵達的是堅昆城以北的薩彥嶺。薩彥嶺是西北-東南走向,在薩彥嶺最西北端有一個山谷,名為「千鳥谷」,谷口朝北開,呈喇叭狀,谷中只容兩人並肩行走,抬頭只見一線天,是處絕佳的防禦位置。千鳥谷兩側的山峰不高,且地勢平整,飛騎衛「紅狐部」的一營人馬就駐紮在這裡。

    從千鳥谷上方往北俯視。可以眺望貫穿整個西西伯利亞平原的葉尼塞河支流,以及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的斡離改平原(注1)!

    當然,千鳥谷不是匈奴人進入堅昆地區的唯一通道,整個薩彥嶺山道縱橫,處處都可過兵。不然如此險要地勢,匈奴人只需要派一營兵馬駐守就能抵擋大漢十萬大軍了。

    「紅狐部」的主要營地並不在千鳥谷,而是設在千鳥谷外的斡離改平原上。嚴格來說,出了千鳥谷就不是真正的大漢領土——當然,大漢也決不承認這裡是匈奴人的領土——將軍隊駐紮在這裡。著實需要幾分勇氣!

    沈雲到達時已經傍晚時分,斜陽照在刁斗聲聲的軍營之中,聯想到這裡已經是大漢疆域之外。那種「輕騎絕遠域,將軍百戰還」的戰爭情懷油然而生,平添無數感慨。

    不過沈雲此次來可不是來感慨的。他是來跟這支被飛騎衛稱為「紅狐」的部曲原部帥公冶刑辦交接的。

    公冶刑,複姓公冶,單名一個刑,字青山。公冶這個姓很古老,幾乎快要和華夏第一姓——「姬」來並論了。當然,「公冶」是來自於「姬」姓皇者冊封的。這點毋庸置疑。

    而公冶刑這個人呢,跟這個姓一樣古老——他今年已經五十二歲了!

    對於一個騎兵部帥來說,五十二歲是名副其實的高齡。按照大漢帝國的軍事條例規定,第一線的騎兵將領,年齡不能超過四十五,有特殊情況的必須上報核實,最高不能超過五十五歲!公冶刑就算是特殊中的特殊了。迄今為止,他一共遞交過四次延遲退役的申請書,而每次的理由只有一個——暫無合適帶領「紅狐部」的部帥!

    事實上,「紅狐部」的確是飛騎衛中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狐」在中國古代象徵著狡詐和靈活。而在「狐」字前面加了一個「紅」,說明這只「狐狸」不但狡詐靈活,而且攻擊性極強!

    ※※※※※※※※※※※※※※※※※※※

    眾所周知的是,雖然早在秦趙長平之戰時期,中原各國就注意到了騎兵的強大潛力,但直到漢武大帝早期也沒能完全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在漢武大帝早期與匈奴人的戰爭中,大漢帝國雖然採用以騎克騎的戰法與匈奴人對決,但那只是在用騎兵追趕騎兵,避免秦帝國時期蒙恬大軍兩條腿追不上匈奴人四條腿的尷尬而已。

    從馬邑之戰開始,大漢帝國的大將軍衛青,一直採用的是以步兵壓迫匈奴人的生存空間,然後使用騎兵會戰的模式來跟匈奴人作戰。這種壓搾生存空間,最後舉行騎兵會戰的模式,其實並沒有發揮出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事實也證明,這種打法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漢武帝早年積攢下來的戰馬在那段時間消耗巨大。整個帝國也為此背負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直到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出現,才讓漢軍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發揮到極致,直到此刻,匈奴人才感到真正的畏懼。千里突襲,絕地圍殲,深入敵後,轉戰不停……霍去病的戰法徹底改變了漢匈兩軍的戰略對峙局面,也導致了匈奴人的徹底崩盤。

    但非常可惜,驚才艷艷的驃騎大將軍霍去病才24歲(虛歲)就病死了。他的戰法只是曇花一現。並沒有留下系統的戰術理論,後人也只能從「封狼居胥」的典故中不斷去回憶那段不可複製的輝煌……倒是霍去病死後一千年,蒙古人才重現了這一戰法,並且發揚光大!他們將騎兵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擴展到冷兵器時代的巔峰,更借助這一戰法征服了當時的全世界!

    在這個時空,直到聖祖臨世時,整個世界也沒有人真正重視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即使聖祖是個穿越者,他也明白騎兵真正的威力在於不斷的突進,不斷的穿插,不斷的迂迴……可是。三國混戰的中原和後來的開疆聖戰都沒有給他展示這種先進戰術的機會。

    沒辦法,當時的大漢帝國在重新統一後,被漢聖祖灌輸了先進一千年的思想體系,又改革了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軍事制度……一系列的改革讓大漢帝國以空前巨大的優勢碾壓了當時全世界所有的文明,並讓全世界都在瘋狂的學習大漢文化!無論怎麼打,漢軍都處於絕對的優勢,在這個情況下,如何使用騎兵還重要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開疆聖戰過程中,大漢一邊修路。一邊採取城堡攻略來發動長達半個世紀的征服戰爭。對於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農耕文明而言,霍去病那一套始終太過飄逸,太過劍走偏鋒。不為正統思想所崇尚,所以在開疆聖戰時,戰爭的主導模式是衛青那一套戰術打法——先用步兵壓縮敵人的生存空間,然後尋找機會,發起騎兵大會戰,一戰決生死!

    如果大漢文明在當時不是以霸王凌空的姿態出現,橫掃世界一切文明,又如果開疆聖戰中大漢帝國能夠遇到一個將這套戰法打敗的對手——羅馬人其實並沒有打敗漢軍——如果有這些如果的話。或許騎兵的作戰方式會有質的飛躍。

    但是,這一切都是如果。大漢帝國的軍威世人仰慕,漢軍的兵鋒鑄就了世界軍事史的輝煌,它們的威名傳播四海,它們的成就,無人能及!在五百年屹立世界巔峰的同時,漢軍在內心深處也根深蒂固的樹立了「步兵壓縮,騎兵會戰」的作戰思想。

    這又回到了一個哲學性的問題,當全世界都在模仿你時,你還會有創新的動力嗎?

    當然,創新還是有的,不過是在武器研發和科技裝備方面,卻還沒有涉及思想和靈魂……

    在熱兵器還遠遠不能登上歷史舞台的此刻,對騎兵應用的創新將是主導未來戰爭趨勢的一個重要砝碼!

    之前,沈雲並沒有想到這一點,可在淄木之戰後,沈雲意識到羅馬將會是大漢帝國最強大的敵人時,他便想通了這一關節——大漢帝國的作戰模式必須改變!騎兵的應用必須作出調整!否則遲早有一天,大漢帝國如今的輝煌與榮耀將會煙消雲散,就跟他那個時空眾多盛極一時的偉大王朝一樣,最終會成為歷史的塵埃!

    更可怕的是,由於漢聖祖的介入,世界化的時代提早到來,一旦大漢帝國發生翻天覆地的劇變,就絕不會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羅馬人、哈里發人乃至印度阿三都會介入到中國的事務中來,到時候就不是單純的帝國覆滅,而是整個種族的淪喪……

    這種事情絕不能發生!

    沈雲沒有當救世主的覺悟,現在的大漢帝國也遠遠沒到亡國滅種的地步,但身為一個穿越者,沈雲知道自己必須為這個偉大的時代做點什麼,而騎兵戰法的改變,就是他此時的目標!

    當然,在煌煌大漢,無數的能人志士都意識到了什麼,也有許多人在試圖找到創新之路。在沈雲遇到的諸多人裡,第三軍團的侯鑒,無疑就是這種創新的代表。

    可沈雲也看見了,侯鑒的創新不但沒有形成體系,而且不被大眾文化所喜,甚至還被排斥在外。堂堂一個帝國將軍尚且難以改變世人的觀念,他沈雲又能如何?

    要改變這些,就必須要權力!更大的權力!

    所以沈雲來了。

    不過來到「紅狐部」之前,沈雲也意識到,自己或許又找到了一個創新的代表,那就是五十二歲的「紅狐部」部帥,公冶刑!

    ※※※※※※※※※※※※※※※※※※※

    注1:「斡離改」,是中國史書上最早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稱呼。唐後稱呼這一帶為都播,元代稱禿巴思。唐努烏梁海這一稱謂是清朝開始的。這裡將「斡離改」往北挪了一點,特此解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