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之全球攻略

小說博覽 【第四十七章 扶桑州,正在反思】 文 / 鄒久官

    渤海郡在帝國最東邊,在這酷暑時節,沈雲自然不可能走陸路。雒陽離渤海何止千里,走陸路最少需要兩個月,等到了地方,估計渤海侯的屍體都爛透了。

    只有走水路,從運河轉進黃河,然後走孟津,出武涉,走兩天陸路趕到延津,繼續乘船,經蓬萊出海,最後直奔渤海郡。順風順水的情況下,二十天就能到達渤海郡最南端的港口散島。

    渤海郡,以現代地圖來看應該是朝鮮半島全部,還加上中國東北東部。渤海郡屬於遼州管轄,遼州以北就是面積最為遼闊但人口最稀少的北海州。遼州以西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地區,稱為度信州。度信州往南便是燕州。這便是整個渤海郡的大體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遼州東面還有一個州---扶桑州。渤海郡與扶桑州的長島郡隔海相對。

    漢元450年,倭王卑彌呼遣使者入雒陽朝拜,卻不知道什麼原因惹得已經七十高齡的聖祖陛下龍顏大怒,突然下了一道誰也不懂的聖旨:「茲以皇命,討伐扶桑。絕其苗裔,滅其種族!千秋萬代,有漢則無倭,大漢子民永世垂記!」

    當時大漢帝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開疆聖戰,目標直指西方諸國,帝國九個甲等軍團,十八個乙等軍團,近三百萬大軍都壓在了西線。在東面,帝國只有一個蛟龍軍團駐守在漁陽和吳郡。從當時情況來看,對倭宣戰是極其不明智的。

    兩線作戰向來是兵家大忌,可聖祖皇帝卻在這種情況下對這個僅如帝國一個郡大小的國家宣戰,著實讓人費解。彼時的倭人只在袁氏家族造反時有過蠢蠢欲動的跡象,但一直「事漢極謹,從無逾矩」,所以當時有很多朝臣反對對倭宣戰。甚至連內閣三位輔政大臣也極力反對此時宣戰。

    可在聖祖皇帝的強勢下,宣戰詔書很快發了下去。帝國蛟龍軍團隆隆運轉,於漢元455年發動了征服扶桑州的戰爭。

    戰爭的過程在預料之內,但結果卻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對扶桑州的征服戰爭只進行了兩年,蛟龍軍團近十萬大軍在長島、四國兩地殲滅了卑彌呼臨時拼湊起來的四萬軍隊,於漢元457年將長島、九州、四國納入帝國版圖。但帝國對這一地區的真正統治卻是五十年後的事了---扶桑人竟然不斷反抗帝國統治,聲勢浩大的反抗戰爭一度讓帝國駐守在這裡的乙等軍團損失慘重。

    漢元460年,聖祖皇帝駕崩,舉國為皇帝守喪三年。這三年裡停止一切對外征服戰爭,只穩固已佔有之領土。在這三年裡,帝國奉行聖祖陛下遺詔,不斷對扶桑州增兵,最多的時候,整個扶桑州有帝國四支甲等軍團輪戍。同時對扶桑人進行過六次血腥鎮壓,屠殺扶桑倭奴兩百餘萬,幾乎是所有倭奴的四分之三!

    剩下的四分之一倭奴逃到了扶桑諸島的北部,那個被他們稱為北海道的苦寒之地。由於為聖祖皇帝守孝,所以帝國並沒有再對北海道的倭奴斬盡殺絕。而之後的倭王耶和馬也極力請求帝國原諒,前後派遣九次使臣進入帝國乞降,別的附屬國是一年兩次朝貢,但倭奴卻是一年六次!

    聖祖之後的皇帝被倭奴這種謙恭所麻痺,所以在之後並沒有再對北海道進行征伐。

    扶桑諸島的南部已經全部是漢人領土。但為了鞏固漢人在這一區域的統治,帝國內閣將開疆聖戰中俘虜的奴隸和賤民全部移居過來,設立長島郡、四國郡以及屏東縣和涉水縣四個管轄區。正是這些俘虜和賤民不斷起義造反,使得帝國對這一地區的完全統治延遲到了漢元500年才算開始。

    除了扶桑州,帝國還在漢元510年前後設立了越州、緬州、泰州,並將大漢皇旗插在了中南半島最南邊的星落城!

    帝國的造船技術也在前後接近百年的對外征服戰爭中不斷進步。到如今,帝國的戰船可高達百丈,長千丈,前後需要百張巨帆!大漢前往羅馬帝國的航路也已經打通,甚至有漢人的船隊登上了只存在於聖祖繪製的「世界全輿圖」上的澳洲大陸……

    「世界全輿圖」是聖祖陛下於漢元410年親手繪製的。圖上標明了世界有五大洲,七大洋!正是這幅地圖打開了漢人的眼界,讓漢人明白,世界上還有無盡的領土等待他們去征服,去擴張。正是有了這張地圖的指引,才讓漢人保持著永不磨滅的擴張野心!

    可以說,這幅地圖是可以與聖祖改制等同的偉大創舉!

    西方人甚至因為這幅地圖提早引發了航海熱,羅馬帝國的船隊甚至到達了美洲,可惜,他們的造船技術和大漢還無法比肩,大規模的移民美洲並不現實……

    沈雲此刻一身孝服,坐在從雒陽前往渤海郡的官船上,面前便是這幅聖祖陛下繪製的「世界全輿圖」。單從地圖的精確度來看,這幅全輿圖的細緻程度實在不敢恭維,不過看著大漢帝國猶如海棠葉一樣的領土形狀,沈雲還是忍不住陣陣感慨。

    在「世界全輿圖」的天頭上還有一行小字,「朕之所願,劍指天山西峰,馬踏黑海北岸。貝加爾湖張弓,庫頁荒島賞雪。晨赴恆河飲馬,夜抵碎葉攬月。中南半島訪古,東京廢墟祭祖。於世所願,望後世子嗣勉之!」

    沈雲不由一笑。心道:「這位前輩倒如現代憤青一樣。好就好在他有這個能力和實力完成了這個窮盡現代人一生都不可能完成的偉大事業……現在的大漢帝國,除了沒有做到『恆河飲馬』,其他的都完成了。也算是了了他的心願吧!唉,只是不知,我穿越過來還能做些什麼!」

    這就是沈雲如今的反思。他發現在這個時代,所有他能想到的東西聖祖皇帝都已經完成了,遠洋的鋼鐵巨艦雖然還沒有出來,但那種東西沈雲也不會搞。況且現在的木製巨艦雖然離橫跨太平洋還有一段距離,但航行在渤海郡和長島之間已經沒有太多阻礙。互聯網倒是讓天天點燈台的沈雲有點懷念,可除了知道燈泡是鎢絲做的以外,別的他一無所知,這還是托了填鴨式教育的福,否則他可能連這點都要問百度大嬸。

    最後就是炸藥和大炮。沈雲發現,木炭、硝石、硫磺的最佳混合比例都已經被漢人研究出來,只是因為觀念問題並沒有大規模用於戰爭罷了。大炮也是大漢帝**事應用上比較普遍的武器,但因為冶煉技術的關係,大漢帝國的大炮都是青銅製作的。沈雲有心改進這些也沒機會---**的名稱他倒是知道,可他不懂是什麼意思,更不知道怎麼搞。大煉鋼鐵只存在他的印象中,在具體一點就不懂了。

    按照現代的說法,他除了會點武功以外,純粹就是一標準廢柴。

    哦,他倒是會點東西,比如他知道很多這個時代還沒有出現的詩詞。可這頂個屁用。那些「絕世名句」是給他爭取到了很高的名聲,那句「亂我心者」在他離開雒陽的前一天晚上就傳遍了整個帝都,但那又能怎樣?他的渤海侯爵位還不是因皇太后的一句話而泡湯!

    看來在這個時代,自己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牢牢抓住所有能抓住的實力!讓自己更加強大!若有那麼一日,華夏民族再次面臨存亡斷續的危急關頭,自己一定要繼承聖祖皇帝的志願,讓煌煌大漢,炎黃貴胄永遠屹立在世界的頂峰!

    漢人,本來就應該是世界的主宰!

    當然,前提是漢人不要老是內鬥……

    想到內鬥沈雲又覺得頭大如斗。他的實力現在還太弱小,對於朝局根本無力干涉。就算皇帝和胡公都對他呵護有加,但那也只是長輩對子侄的關懷罷了。一談到正事時還是會讓他退下。所以現在的沈雲只能作為旁觀者,看著皇帝與太后鬥,看著帝黨與後黨鬥,自己卻只能做「賊」,行一時之快,圖一刻的心理安慰!

    到底有什麼辦法能阻止漢人內鬥呢?這個問題太大了,也太重了。就連毛委員這樣的雄略之主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呢!更何況他這個小癟三……

    不過聖祖皇帝將這種內鬥控制在了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他用的方法好像是將國內問題向外轉移。漢人是一個喜歡內鬥的民族,可同樣是一個極其團結的民族,一旦有了外敵,漢人可以很快團結在一起,所謂「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就是漢人的性格寫照。聖祖皇帝正是用這幅「世界全輿圖」將漢人內鬥的心思都轉到了國外,同時不斷的發動對外征服戰爭,讓漢人由於天然環境而產生的過剩激情都用到了外人頭上……只是五百年承平下來,漢人得到了太多的讚譽,所以使得漢人的惰性又一次滋生蔓延,到現在似乎已經變得轟轟烈烈,即將為禍天下了……

    沈雲像個憂國憂民的大人物一樣窩在房裡苦思冥想,直到時遷像狸貓一樣躥到他跟前大喝一聲:「世子,胡公殿下叫你!」

    憂國憂民的大人物立即灰溜溜地起來,三步並作兩步出了房門。

    ……………………分割線……………………

    ps:說實話,這幾天的心情有點不順。不是因為忙碌的工作,而是朋友們的話語。特別是l~ong千歲」朋友的留言讓我有些抑鬱。不錯,我是刪了你的留言,可那是因為自你留言之後我的收藏連續掉了許多,雖然不知道是不是與你的留言有關,但最起碼現在還是推薦期間,故事才寫了不到二十萬字,這種留言我當然能免就免,況且我單獨寫了私信跟你說對不起,不知是不是你沒有看見,還是因為別的什麼,你卻又發了一條留言……唉,這次我沒刪。也沒力氣刪了!

    說這些我並不是想解釋什麼,接下來除了求票的話,解釋故事內容的話我也不打算多說了。

    總之這是一個我寫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以大漢至上為主題的,所有故事情節都是為了凸顯這一個主題!不管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也會朝這個方向走下去!

    說句難聽點話,怎麼說在下在——也是有三本vip小說的寫手,雖然一直是在撲街,但最起碼證明我在故事敘述方面是順暢的不是嗎?我承認我是個情緒化的寫手,在很多方面還不成熟,特別是看待朋友們的留言的時候,比如今天,我的鬱悶心情持續了一天,碼好的章節也刪了又寫,寫了又刪,最後只剩這麼區區三千多字……這章的內容算是主角的反思吧,也是我自己的反思。反思這本書我到底要寫什麼內容!

    接下來的故事會和日本人有關,但請大家再說我哈日之類的話,我真的會生氣的!對日本人我一向缺乏好感,甚至是絕對的厭惡!這點我的三本書都有明顯體現,請大家牢記這點就可以了!

    好了,說了幾百字,差不多就這些了。今天字數少點,明兒看心情能不能好點,到時候我再多更一點吧!

    晚安,一直陪伴我的朋友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