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68節 交部公議(2) 文 / 嵩山坳
第68節交部公議
英夷提出履約入城之議,皇帝交內閣共議,事關重大,以武英殿大學士卓秉恬為首,計有體仁閣大學士祈雋藻,大學士賽尚阿,協辦大學士耆英列席,本來還有一個六月間授予的大學士杜受田,不過他現出京辦差,尚未歸來。八戒文學&除了這幾位內閣學士之外,六部堂官、大九卿、京中王公親貴也悉數到庭,再加上內廷學士,翰林院學士,弄得內閣公署中排列得滿滿當當。
待眾人坐定,由卓秉恬先把經過講述一遍,後說道:「皇上之意,我大清禮儀之國,萬不能作此背信之事。然兩廣民風淳樸,於夷人因道光二十年之事久久不能釋懷,是故若事出貿然,怕會有民變之事發生,這加是皇上心中不願。於今進退兩難之境,將此事交付公議,眾位同僚可各抒己見,唯以寬勞聖懷為念。」
「又,皇上有意招英使入京,其事可行與否,也要交眾公議。」卓秉恬停頓了一下,眼睛周圍人身上轉了一圈:「若是行,英使進京當行何等禮節,也要妥善研究,總要使皇上滿意,英使甘心順從;若是不行,也要拿出一個章程來上奏天子。望諸公一秉至公,進退之際方可叫天下人心服,讓皇上滿意。各位抒偉見吧。」
英夷進京是大清朝百年不遇的大事,事關重大,所以內閣大堂面面相覷,誰也不願意做這第一個『抒偉見』之人。沒奈何,卓秉恬只得點將了:「肅王世子,您先說吧?」
肅親王世子華豐今年46歲,去年補了個散佚大臣的虛銜,人雖然很是憨愚,卻勝夠忠心,皇帝登基之後,由載銓報請,升他做了宗人府的副府丞一職。這等軍國之事他幾乎完全不懂,聽到卓秉恬點名,只得點點頭,他說:「我於這等事是不懂的,只知道皇上所言極是,我大清不能做那種背信棄義之事。是以英人入城之事,還要從長計議。」
這番話說了等於沒說,卓秉恬心中苦笑,還得奉承他幾句:「世子直言大是。正該從長計議。下面該誰了?」
有了一個領頭的,接下來發言的人就多了起來。孫瑞珍身為禮部尚書,於剛才他話中提到的英使進京之後的儀體問題有發言權,當下起身說道:「我以為,若是英使肯於低頭行跪拜禮,倒不妨允准其入京一次。正如皇上所說,我大清之繁麗,之富足,讓化外小民瞻仰之後,不能有益宣揚教化之功嗎?」
「話是這樣說。只是英公,不知可有良策使得英使君前低頭?」反駁他的是翰林院掌院學士倭仁,蒙古族的親貴,說話很是不注意態度,他說:「高廟年間之事,前車可鑒啊!」
「所以才要我等臣子商議此事嘛。」周祖培立刻接過他的話頭,搶聲答道。
周祖培內閣朝堂之上疾呼有聲是有原因的。他認識到皇帝此次下旨,雖是交內閣共議,實際上廟謨獨運,心中怕是早有成議,交部公議之事,不過是走一個過場而已。當下排眾而出,大聲辯駁:「若英夷不肯低頭,傳揚出去,天下也皆知我大清上國已有仁至義之舉,不過因為英夷糾結於小小瑣碎細節,自己不肯進京,是則進入粵城之事,也便是彼邦無禮前了。」
一番話引來不少人的贊同,周祖培也是顧盼間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不過有一節:便是言之成理,又何須以如此咄咄逼人之勢相對同僚?他能夠想到的,朝堂中也有旁的人能夠想得到,清楚他這樣的態度所為何來,無非是以亢言之資上邀帝寵罷了。
曾國藩撇了撇嘴角,冷冷的帶倭仁駁了他一句:「芝台兄,我有一事請教。」
「哦?滌生兄所言何事?」
「若是夷人執意不肯低頭行跪拜禮,則又當如何?」
「那當然……」周祖培大大的愣住了。曾國藩的話便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和周祖培一樣,他也猜出了皇帝的心意是想讓英使進京的,只是這樣的事情不能乾綱獨斷,要交部公議。不過周祖培的話中漏洞極大,若是英使不肯行跪拜之禮,則其事萬萬難如皇帝之願,他這番心機也就是白費了。
周祖培被曾國藩一句話問得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恰此時,殿閣外有靜殿鞭聲響起:「皇上駕到!」
眾臣接駕拜倒,皇帝居中而坐,滿面春風的笑著:「都起來吧。」
「謝皇上!」
「朕今日此來,一來是借這樣的機會見見廷臣。朕自登基以來,還有很多人甚至連見還未曾見過呢;二來,也是為了此番廷議之事。若是等票擬上呈,很多事情朕不得與聞,又恐有因辭害意之事,是而親身到此。」皇帝把自己的來意解釋了幾句,轉頭看看站立兩側的朝臣,笑呵呵的問道:「關於廷議之事,卓秉恬?」
「臣!」
「議得如何了?」
「回皇上話,臣奉旨召集六部九卿及京中王公大臣共商此事。因茲事體大,尚未有成論。」
「那麼,可有意向?」
「是!」卓秉恬答應一聲,把剛才幾個人的意見和論點簡單說了一遍,後他說:「臣等皆以為,若英使始終就行禮之事不願低頭的話,此事當做罷論。」
皇帝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所以才到內閣朝堂上來見眾臣的。聞言很是以為然的點點頭:「此一節也是朕想到了的。英使因當年高廟之事始終耿耿於懷,道光年間輕發虎狼也未始不和此事有關。誠如前數日季芝昌御前所言:英夷距我天朝萬里之遙,風土人情也全不相侔。朕翻閱《聖祖實錄》,方知其略:英夷身處島國,不論是幅員抑或物產,皆遠遜我天朝上國。唯知以武力相脅迫,掠奪他國人丁民物以自強。真可謂未經教化,不識王道。」
皇帝明知道自己說假話,但是這時候難道可以給眾臣講述世界地理的知識嗎?也只能順應著這個時代固有的觀念來開導了:「而經朕細心疏爬,也知英夷不奉祖宗,不侍君父,單單信奉上帝。其言也怪,其緣也遠,朕苦思不得其詳。這且不去說它,只是,英夷上至大臣,下至小民,從來不行跪拜之禮,便是上帝之前,也只行單膝跪拜之禮,與我天朝殊堪不同。」
自從1840年戰事以來,朝中也有人做過對英夷的瞭解,卻從來不很系統,加不會這樣的具體,此刻聽聞皇帝說得清楚透徹,一時間倒來了興趣。朝堂中一片靜悄悄,只有皇帝清亮的聲音響起:「考及高廟之事,此言當非誑語。是而朕想,既然英夷從來便有此等風俗人情,我天朝上國是不是也應該以禮相待呢?」
「皇上之言臣不敢苟同。」人群中突然想起一個聲音,眾人定神看過去,正是當初因為皇帝游幸而多番上折子的沈淮。
因為當初陳孚恩一事,皇上認為他犯言直諫,正是言官本色,不但沒有處分他,相反的,還任命他署理河南道御史——這也算是為了酬庸他敢於『繡衣直指』的勇氣的一番做法。
京中御史分為『各道』,其中以京畿道為首,負責稽查內閣,順天府,大興,宛平兩縣的政事;然後就是河南道:負責稽查吏部,詹事府,步軍統領衙門,五城之政事。
北京城是天子腳下,豪門巨族居多,便是主人有像曾國藩那般矜持自守的,也難耐家奴仗勢欺人。經常有豪門家奴為爭搶車道僵持不下,彼此吵得沸反盈天,誰也不讓,但是只要聽見一聲『巡城御史』來了,就立刻駕車各散,不敢逗留片刻。
而河南道御史,則是有稽查巡城御史之責,是而也被人稱為『御史中的御史』,森森柏台之中,從來便只有那頂尖兒的人物可以做到的。
而皇帝如此重用,沈淮自然也是感恩圖報,同僚中加豎立了不避權貴,犯言直諫的書生本色——上一次皇帝攜文慶等人到琉璃廠,也是他第一個上諫章彈劾文慶,後的結果雖然是皇帝主動攬過了責任,又把他的彈章擲還,卻也有所收斂,輕易不敢再做此等巡幸之事。此刻聽他又有見解,自然引來眾人關注。
皇帝真有點怕他了,苦笑著點點頭:「沈淮,你要說什麼?」
最新章節txt,本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