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東皇傳

小說博覽 第351 新政第一彈 文 / 傅戍己

    第蚓新政第彈!重農抑商上兒…

    重組朝臣,調整尚書部,新設中書省。主旨皆是為控制朝廷權力中心。

    代劉協為天子,劉最樓取的是大義名分;控制朝政,劉皋樓取的是

    不過,僅僅如此,劉呆的皇帝位妾。尚不牢穩。

    劉皋若是欲關西十三郡數百萬人。全部擁護他,他還需要摜取百姓人心。欲牲取人心,劉皋便要讓關西之人,看到他登基天子之後,能夠給他們帶來的那些切切實實的利益。

    秦國以法治國,刑罰條例繁瑣無比,百姓苦之。待劉邦過武關,陳軍霸上,降關中,遂約法三章,示好關中百姓。正是因為劉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才使得關中百姓有意尊劉邦為秦王,而不樂項籍楚兵。因此,而後劉邦出漢中,滅三秦。一統關中時,關中百姓、秦兵降將,才會迅歸心劉邦,合力破擊項籍,建朔大漢。

    劉卻之所以能定鼎天下。所依賴的強兵銳將,大半都是秦國舊兵。可以說,劉邦與項籍衝殺陷陣之時,他的主力兵卒,儘是幕國強兵。正是因為劉邦定鼎天下時,他的中低層官員,多是秦國舊吏,所以漢朝許多制度,才不自覺的繼承秦國法令,甚至成功演化出大一統的局面。秦漢、秦漢。秦、漢並稱,一語將漢初特色風情,描述的淋漓盡致。

    不錯,劉最若是欲真正的一統關西人心,他也須如劉邦一般,向關西乃至天下百姓,描繪出一副美好畫面。若是一如劉邦約法三章,劉皋帶給關西人切實可見利益,關西人必將人人視劉暴為正統。

    天大,地大,手我好者最大!

    一旦天下人心所向,劉呆不但能快成為關西數百萬人心中的正統。他亦能因之攻略山東八州,佔據道德人心之高位。

    自從昨日、賈詡、荀彧、華歆不約而同建議劉皋,代獻帝劉協,嗣位大漢天子之後。劉呆就開始考慮未來新政。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

    火燒的好不好。亦意味著你這官位穩不穩,前途光明不光明。

    仔仔細細苦思一夜,結合荀彧所上《三年不外戰策》,劉呆慢慢整理出一個。新政雛形。這新政,不是其他,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足足喊了兩千年的口號: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

    劉梟欲推行的,正是歷朝歷代,口號不絕的重農抑商。

    當然,一如各朝代的重農抑商,真實內容都不盡相同,劉皋準備推行的重農抑商。也別具特色,不會完全等同於歷史上某一朝代。

    先說前一塊:重農。

    糧食,這是人類生存的最基礎必須原料。莫說生產條件低下的農業社會,便是後世和諧年間,糧食生產,也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

    後世共和建國後,因為戰亂結束,糧食生產逐步走向正規,且又因為新式機械使用,中國糧食總產量,比起民國時期連年大幅度提高。正是因為中國糧食生產有餘,且同時期的蘇聯尚且面臨缺糧危機,當時國家領導人遂欲效仿沙俄工業化道路;以出口糧食來換取工業必需品。以出口糧食當成國際外交利器。

    誠然,中國的土地利用率為世界第一位,單位土地上,中國人總能比別國生產更多的糧食。但是,因為戰亂結束導致的糧食生產快增加造成的喜悅,令國人忽略土地最大承受能力,進而產生一種過於樂觀的錯覺。正是這種錯覺思維,以致於後來大躍進時期,糧食虛報氾濫成風。

    當遇到三年大災之後,糧食生產的虛榮繁華,迅崩潰,直到這時。新成立國家,才真正認識到糧食危機。正是因為三年大災,中國的糧食產業,從此生重大變革。徹底從一個糧食出口國,轉為一個糧食進口國。

    三年大災給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共和建國之後。貧困的中國一無所有,甚至連同時期的印度,都有所不如,無論是國家財政,還是外匯收入,異常依賴於最基本糧食生產。

    喲年,中國糧食出口噸,進口6旺萬噸,淨出口貓山萬噸;,咕,年,中國糧食出口!強田萬噸。進口凹口萬噸,淨進口卑占刃萬噸。稍稍翻翻中國糧食年度進出口表格。就可現在三年大災害,劉中國糧食政策的大幅度轉型的深遠影響。

    喲年,中蘇關係急促惡化,儘管雙方政府不約而同的忽略糧食問題。但是任何一個對國際利益有所瞭解的人,誰敢說,中國花費大力氣,擺脫成為蘇聯糧食生產基地的地位的努力,不是中蘇關係急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年大災害,導致中國糧食政策變遷。進而打亂國家從國際上進口工業機器的步驟。而後,蘇聯體系、美國體系,世界兩大霸權同時對中國的封鎖,更直接將中國工業大躍進計

    糧食問題,誘中蘇關係惡化;中蘇關係惡化,又是文革爆的主要誘因之一。稍稍對國際局勢有個大概把握,便能體會出糧食因素,對於中國展的重要性。正是因為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後世和諧年間。國家糧食生產稍有下滑的苗頭,國家機器,立即開始研究中國新時代的農業未來。

    的、刃年代,三年大災後,不再大幅度出口糧食的中國,糧食已經能夠基本保證自給自足。但是,即便如此,貧困的中國為了獲取那可憐的一丁點外匯,以大祖為一代領導人,依舊起「不吃進口糧。」「國家要建設,外匯不能盡用來購買吃的、穿的」等決策。那時代,進口來的優質糧食,都被話用在國際糧食貿易市場上。通過國際糧食貿易那點微小差價,不斷投機買賣。慢慢的。一點一滴積累外匯收入,換取工業機器。

    閒話暫且不樓

    單是看看後世工業化時代,糧食生產的重要性,便可揣摩出農業社會時,糧食生產又該如何重要!

    若是說後世,糧食供給是國家展的前提,那麼農業社會,糧食供給是國家存在的前提。

    國家遇到大災荒,救濟糧食不能及時補給,必將引此起彼伏的造反事件。災年出亂兵。亂兵加重災情,惡性循環下,國家機器自然應時崩潰,不可挽回。

    深知農兆生產的重要性的劉皋,自然絕不會忽視農業生產。是以。儘管他依之為根基的並啡,多山脈丘陵、高原山林,荒涼草原,劉最依舊不敢破罐子破甩,徹底放棄糧食生產,將賭注壓在搶掠別人身上。

    似一至西河郡,劉呆便立即盡可能佔用大量荒田,啟用屯田政策,為并州軍、并州人提供糧食必須保證;似幽州糧食豐產時,劉皋又主動抬價,從幽州劉虞那裡。購買來大量糧食儲備;似董卓小錢誘金融危機時,劉暴又趁機啟動禁止并州糧食出口他地的政策。

    以上,皆是劉暴重視糧食生產的體現。

    劉皋登基天子,權掌關西十三郡外加司隸、并州,這重視糧食生產的政策,自然要順勢推行關中腹地。

    不過單是重視糧食生產,尚不足吸引人心來投。

    劉皋推行的「重農政策。」分為兩步走。

    第一步,減田稅!

    漢世田稅。三十稅一,是中國歷朝田稅最低的時代。但是,劉呆卻還準備,繼續消減田稅。

    在劉呆未來規劃中,國家的整體稅收,將會逐漸轉向煤礦稅、鋼鐵稅、鹽稅等等工業或者趨向工業類的產品,盡量消減農業稅在國家稅收中,所佔的比重。正如後世和諧初年,國家初期工業化完成之後,便全面在減免農業稅,同時甚至還主動向農民放一定量的農業補貼,若是劉皋能夠控制煤礦稅、鋼鐵稅、鹽稅,商業稅,那麼他完全有能降低國家稅收對農業的需求。

    糧食生產只能成為國家戰略儲備,而不能當作基本財源!

    且三十稅一,納稅率為3鰓;五十稅一,那稅率為出。劉暴其實消減的,也相當有限。

    於是,劉暴推行新政第一條便是:向關西、并州以天下各州郡民眾承諾,未來數年之內,國家將逐步在有條件的各郡縣,消減田稅,從三十稅一降低至五十稅一。

    第一期施行五十稅一的,為并州九郡外加河東郡,將於青龍元年八月份正式推行。第二期施行五十稅一的,為司隸以及涼州十郡,預期將於青龍三年正式推行。

    儘管劉暴是篡位獻帝劉協的。但是無論如何說,劉呆如今總歸是漢帝國皇帝。借助於皇帝身份,劉皋用心險惡的將推行區域擴大至漢帝國十三州一司隸。

    何謂有條件?那自然是州縣為劉呆直轄,且完成當地土地一體化納稅政策改造。

    這麼以來,等待山東軍閥混戰時。不得不從民間撥刮糧食,補充軍需時,讓東漢民便會想起劉暴的五十稅一的田稅政策。劉皋減稅至五十稅一。山東軍閥若是加征田稅,對比之下,漢民不自覺的就羨慕起關西之地。

    且,最重要一點,漢世間,掌握大量土地的,都是些什麼人?名門豪族!當地望族!那些赫赫有名的三國英雄,百分之九十,都出自於這個階層!

    劉皋削減田稅,誰獲益最大?自然是這群大地主!有共同利益在,似甲郡這氏,乙郡那氏,焉能不會對劉呆有好感?若是能寵絡百分之九十的豪強、名門,山東軍閥還有甚戰鬥力?「重農」第二步,人頭稅改革!

    漢世的人頭稅,也即是漢世所謂的口稅、算稅,這是個每人都必須上繳的稅種。

    因為後世主流意識、教科書宣傳,無數人普遍認為漢世儘管田稅相當輕,但是人頭稅卻是很重,尤其是漢武帝討伐匈奴時,更是將人們掠奪的民不聊生,海內空虛。

    那麼我們來看看,漢世的人

    漢世人頭稅。當劉邦與項籍屢戰的關鍵時宏,為保證軍費,劉邦遂啟動人頭稅,定額為每人一百二十錢。而後天下漸安,至文帝時期。人頭稅便降至每人四十錢。其中漢武帝時期,因為攻伐匈奴軍費所需。又提高人頭稅至戰爭時期,升至每人一百二十錢。

    漢武帝之後,漢朝人頭稅亦有波折,大抵和平時期,人頭稅降落至四十錢左右;連年大戰,軍費不足時,人頭稅再提高至每人一百二十錢左右。

    曉得人頭稅稅額,那麼再看漢世的一真二十錢的價值。

    漢世間,人民對錢幣的信任度有限,屢屢以糧食來衡量五妹錢的價值。漢世,民間大量種植的農作物,有粟米、梁米、粱粟、大麥、谷糧等等,其中谷梁是最便宜的糧食。

    那麼谷梁價值幾何?

    根據挖掘出來的漢簡和史書記載,漢武帝年間,內地郡縣,谷糧價值為一石五六十錢;邊疆如後世甘肅省與寧夏省之間的荒涼地帶,谷糧價值為一石一百錢。兩地糧食之所以相差巨大,是因為漢世糟糕的運輸條件限制。

    漢世度量單位與後世不同,漢世一畝相當於後世凹畝,約皓平方米。根據田地的好壞,畝產量多在一石至三石之間,大抵來說,似邊疆野縣,多是畝產一石至兩石,甚至不足一石的劣田;平原、盆地地區。多是畝產二石至三石的良田。

    至於漢世自耕農的田地,大約狀況為:五口之家,糧田百畝,按照漢世最低標準每畝平均環產量,則為五口之家,年收入最少也有一百五十石谷糧。

    當然,實際情況來看,漢帝國言五口之家,田百畝是個,約數。不過自後世挖掘的漢簡來看,綜合比較一下,但凡是漢朝自耕農,大都每人平均擁有力畝以上田地。

    比較漢世的年收入,再比較漢世的稅收,若是尚不能有個明確認識。則可以拿來和後世悄較比較。後世和諧五年,中國農民純收入為概人民幣,不過其中工薪佔據巫皖。真正純農業收入,這個數字最少也要除於乙

    人均農業收入兩干元的農民。換算到漢世,連年戰爭期間,農民需要上稅一百五十餘元;和平期間,農民需要上稅約六十元。號考慮戰爭期間的通貨膨脹率這種人頭稅,於漢世自耕農人均水平來說,說不上太輕,但也算不上能將人逼迫的傾家蕩產,流民失所。

    漢世那些高官,談論人民所受賦稅沉重時,多是站在社會最底層人的角度,似那些無田的佃戶等等。而不是基於社會平均水準。

    由此可見。漢世人們對賦稅的抱怨最基礎的原因,不是在於戰爭期間,這一百二十錢能將漢民逼入死地,而是在於人頭稅的無差別徵收。

    家有萬貫家財的富戶,徵收一百二十錢;五口百畝田之家,徵收一百二十錢;租賃田地的佃戶,徵收一百二十錢。其中的差別,自然不言而喻。

    對後世稅收有所瞭解的劉皋深知,若是欲想減輕貧困百姓的稅收壓力。不是大幅度免除人頭稅,而是將人頭稅層次化、分級化。

    於是,漢世徵收的人頭稅,被劉呆輕輕一改,轉換成,與之相近的。後世普遍徵收的個人所得稅。

    故,劉呆推行新政第二條便是:向關西、并州以天下各州郡民眾承諾。未來十年之內,國家將逐步在有條件的各郡縣,削減算稅、口稅。

    其中,年收入八千錢以下者,免除一切算稅。

    一如後世個人所得稅,劉皋又制定四個納稅級距。

    年收入八千錢,應繳納算稅額,簡稱應納稅額。

    心」應納稅額不過四千錢的,稅率為魏。

    心2,應納稅額過四千錢,不過八千錢的,稅率為豌。

    心3,應納稅額過八千錢,不過八萬錢的,稅率為慣。

    心4,應納稅額過八萬錢的。稅率為豌。

    由此稅率來看,劉最徵收的個人所得稅,比起後世中國的個人所得稅。可謂輕的太多。要知道後世。個人所得稅徵收標準,月收入十萬元以上者,其稅率足足有遲蕩,而劉皋徵收的個人所得稅,最高也不過毖。

    劉呆之所以將個,人所得稅上限控制在豌,卻是考慮到漢世,權貴富商,習慣一百二十錢、二百四十錢的低稅狀態,難以接受上萬上十萬的高額稅率。劉最若是驟然力。稅率征的太高,不定會引豪門大戶的集體排斥。那樣一來,卻是得不償失。

    畢竟,例如靈帝劉宏,徵收官員晉陞稅時,都是數千萬錢、數百萬錢。一如後世嚴重貧富不均,漢世的豪門大族的錢財遠遠是貧寒民的數萬倍。削減田稅,以寵絡豪門大族,削減人頭稅,以寵絡貧民百姓。

    這才是劉皋「重農政策。的中心旨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