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東皇傳

小說博覽 第322 長安風雲(六) 文 / 傅戍己

    ,劉邦採用韓信點策。暗渡陳倉,本取關年」劉邦為擊敗項籍,遂定都棟燦!陽,並以之為大本營,拉開楚漢爭霸序幕。

    待劉邦徹底擊潰項籍之後,趁勢登嗣天子之位,這棟陽便成為漢帝國第一座都。

    兩年後,蕭何初步營建長樂宮完畢。仔細比較標陽、長安優劣,劉邦遂聽從謀臣建議,遷都長安。

    從此,長安城便成為西漢著名的都城標誌。至於漢帝國第一個都為標陽,後世人們則知之不多。

    漢之長樂宮,即是秦時的興樂宮。秦之都城咸陽,囊括渭水於懷中,渭水之北,建有咸陽宮;渭水之南,建有興樂宮。咸陽宮、興樂宮之間,有大道、長橋,橫跨渭水,將兩宮直接串聯。

    秦末亂世,項籍入關中時,火燒咸陽宮,使渭水之北眾宮殿化成一片廢墟。與之不同命運的是,渭水之南的興樂宮,卻因為渭水阻礙。饒幸逃脫兵亂之災禍。

    漢初,蕭何鎮守關中,遂依托興樂宮為基礎,營建新的都城一長安。當然,因為改朝換代,劉漢代贏秦,興樂宮遂被更名,改為長樂宮。

    漢初數十年,長樂宮為漢帝國執政朝堂所在。至漢孝惠皇帝。朝堂移至未央宮,長樂宮則成為太后所居。

    論起京師規模,漢世之長史雄壯甚於維陽城

    前面略述欲陽城時,曾提及過,長安城與欲陽城佈局大不相同。儘管兩者具體建築皆是南向,但是長安城整體佈局是「坐西朝東」而維陽則是開創中國都城佈局歷史的「坐北朝南」。

    雄偉的長安城,擁有十二座城門、八條大街。

    十二座城門分別是北面的橫門、廚城門、洛城門;東面的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的覆盎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的章城門、直城門、雍門。

    十二座城門,每個城門皆有三個門道,其中每個門道寬為八米。除去2米寬門柱,門道實際寬度為六米。

    長安城內主要交通要道,是縱橫割裂長安城的八條大街。這八條大街多以城門冠名,其中道路最短者為洛城門大街,只有區區8米;道路最長者為安門大街,約蟲。米;其他六條大街,道路長度相近。皆約為召四米。

    八條大街,雖然長度不同,但是寬度相同,皆是約馮米寬。大街之中,有兩道約凹米寬的排水溝。正是這兩道排水溝,將大街分為三條通道,其中中間通道,約力米寬,為正道;兩側通道,約口米,為輔道。

    似皇帝出行,重要朝臣乘馬車,行走諸宮殿,皆是走大街中間的正道;似尋常官吏、平民步行時,則多行走輔道。

    若是將漢世的排水溝,等同於後世公路上,人行道和正道之蔣櫥欄、花草等路障,則可以看出,後世的道路規劃原理,和漢世道路佈局絕似。

    後世中間通道,為車輛專用行走,兩側通道為行人行走,這與漢世一街分三路的制度,亦是十分類似。

    前面介紹維陽城時,曾說過,漢世都城制度屬於內城性質。長安城內,類如宮殿、宗廟、官署以及與之對應的附屬機構,面積約佔據長安城三分之二,長安城其他三分之一,大多數為達官貴人、諸侯王、列侯、郡主,宅邸所在。

    漢世制度,宅邸正門直接再向八條大街者,卑出門即可入大街者,皆稱為第。門第,門第,其中這個「第」字,便是說的這個。

    什麼人能治第呢?除非天子特別賞賜。否則必是萬戶侯,方能有資本治第。這就是所謂的特殊制度下的特權階級!此類事情,一如後世北京城中心的某些特別宅地,不是說家人有錢,就能隨意購買,譬如說:中南海!

    ,萬比北

    長安城內,能夠治第畢竟是少數,其他大部分宅邸,都是安排在捨裡。所謂捨裡,與後世的大城市之中的某某居民區、某某大院,性質簡直是一模一樣,可以以之類推。

    捨裡,又稱民居。民居皆是居民集中地,周圍以高牆繞之,高牆設一個或者數個大門,門口設有專門官吏,負責居民進出,排查盜賊。這些負責管理民居的官吏,一如後世某某居民區、某某大院前的持槍警衛或者保安。

    當然,當民居裡聚集的都是些兩千石、列侯漢帝國中上層高級官員時,再稱民居,卻是有點不恰當。這種情況下,還是稱其正規的「捨裡裡」比較合適。

    可以說,自漢帝國定都長安後,能居住在長安城內的,無一不是漢帝國權貴。當然,長安城內亦有專門開闢的窮人聚集地,好似後世和諧六七年前,北京尚未拆遷的唐家嶺、八家等。

    一如後世,和諧六七年前的唐家嶺、八家等地,數萬數萬外地租客,拿著每月千數至數千工資,辛苦服務於北京各類公司;長安城內這些由國家專門開闢的居民地,亦是為向長安城內大量權貴提供服務。稍比後世好的是,這些居民區,多是由國家直接開闢,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的拆遷;又因為這些地帶亦設有官員管理,也不必擔心一眼望去,入目儘是,心。

    當然,長安城為內城性質,決定居住城內的,儘是些達官權貴。因為這個因素,再加上漢世科技條件限制,長安城比起後世北京城,人數少的可憐。因為人數少,需求少,所以專門開闢的居民地也很少,其人口亦根本不會對長安城內權貴造成衝擊。

    無論是達官權貴,還是普通寒民,他們都是居住在長安城的北部,至於長安城南部,則是宮殿聚集地,等閒人不得隨意出入。也是因此。長安城內距離最長的安街。卻不是長安城內最繁華的街道。

    長安八條大街,似雍門大街,為長安西方出入重要通道;似橫門大街、洛城門大街、廚城門大街為長安北方出入重要通道;似宣平門大街,為長安東方出入要道,至於其他三條大街以及其他城門,則屬於皇宮宮殿區域,臣民少有走動。

    長安城北面、東北面,分佈大量與長安城相連接的「郭」。正是這些郭區,集中著長安城附近絕大數平民或者普通官吏,這些郭區的性質,就好似北京一環外無數小區大院。

    史書所載,如《漢書》言「長安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這二十四萬六千二百納稅人口,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聚集在長安城外的郭區,或者是類如霸陵那樣的遠郭縣城區。

    不過,上述所說長安城特性,皆是西漢年間的情形,而非東漢年間。當然,東漢年間的維陽城,類如郭區、門第等制度,亦與西漢大概類似,無甚太大變遷。

    不過,自從天子車駕西遷,獻帝劉協入長安之後,長安城內各項制度,又逐漸恢復西漢模式。當然,因為舊時椎陽豪強慘遭董卓強行錄削,一個個家產空空如是。有鑒於遷徙長安的維陽豪強陷入窮困,當此時,長安城中卻是不曾有太多富貴氣息。

    至於長安附近人拜

    ,萬比北

    《後漢書》曾載:「京兆尹戶五萬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五千五百七十四」。雖然因為漢末韓遂、邊章之亂,以及當年的三輔大災。京兆尹週遭,不少人遷徙他地避難,導致京兆尹人口有所萎縮。

    但是這時空內,由於劉呆對歷史進程的干涉,轉戰淫中,而後一戰破滅韓遂、邊章,使得弗遂、邊章對三輔的危害,比起真實歷史上,最少減輕九成。正是這般,獻帝劉協入長安後,雖然因為舊時旗陽豪強不爭氣,但是有長安城本土豪強支持,長安城亦能夠快恢復一定繁華,各類制度又逐漸向西漢年間的長安靠攏。

    畢竟,東漢實施的雙京制度,朝政重心在欲陽同時,亦有專門人員負責維護長安諸宮殿、建築。

    專有關漢世長安具體詳情,我主要參考數篇書籍以及某些論文,取其我所認可者,在此綜述一下。因為各種考據非出一家,所以貼些參考書籍非常不便,索性在此集中略述一下。

    長安城是未來政治中心之一,要花費大量筆墨,不得不先給大家一個直觀印象。否然,某些不熟知漢世都城制度的書友,可能不理解以後主角各種細節佈置。具體俺認可的考古、歷史觀點,我有空再找一副圖貼出來。

    未央宮西側,昆德殿的某側殿內,朝臣諸公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互相探討政務,或是嘮叨家常事,或是聯絡感情。

    上無天子,又非正式朝議,所以諸朝臣都很放鬆,不必一個個嚴格遵守各類禮儀制度。

    王允扯著蔡邑以及董卓若干親信,互相議論當今局勢,分析劉皋、袁紹、公孫瓚、袁術、孫堅圍繞真州爭執的矛盾點。因為王允名義上,畢竟是董卓陣營中文官一把手,所以蔡邑等人言語議論,不曾對王允有絲毫隱瞞!

    朝臣正在和諧談論間,一位鎧甲宿衛。突然小跑入內,大聲傳達消息:「中郎將呂布、騎都尉李肅,於北掖門內,突然擊殺董卓」。

    隨著這名宿衛一聲大呼,正在紛紛議論的朝臣,瞬間陷入一片沉默。大殿內一時之間,鴉雀無聲,針落可聞!

    參與此事的王允、士孫端,不敢肯定呂布是否已經成功擊殺董卓;亦不敢肯定,眼前這名宿衛,是否已被董卓策反,繼而實施反間計,尋找他們之中參與這次謀殺的朝臣。

    畢竟董卓行走時,無時不刻不攜帶大量的親信部屬,尋常刺客難以靠近。王允雖然成功策反呂布,但是也不曾對呂布刺殺董卓,懷抱百分之百希望。別看王允之前與蔡邑侃侃而談,好似無比淡定,但其實他業已有事敗身死的覺悟。

    面對董卓的重重戒備,非是穿越者,又有誰敢百分之百肯定,呂布能夠一舉刺殺董卓。在呂布、李肅之前,類如曹操、伍瓊等等,不知有多少人試圖刺殺董卓,可惜他們無一不是慘遭失敗,或是死於董卓之手,或是饒幸逃奔。

    其他諸如皇甫嵩、蓋勳等,曉得王允根底,但是並未直接參與此次謀殺的朝臣,兩眼在王允與宿衛之間,來回掃瞄,欲瞧出真實形勢。

    至於其他朝臣,則是陷入一片茫然中。

    自董卓入欲以來,董卓對朝政強萬刪軍管,處處以刀兵行臣每逢議事,都是膽戰消洲著董卓身邊,殺氣騰騰的步卒,不敢稍逆董卓之意。

    雖恨董卓跋扈,但是以他們區區文弱之身,卻又能作甚?因不明白事態進展,這些朝臣此時也不敢隨意說話,以免站錯隊,陷入不可拔足的危機。

    宿衛瞧著大殿內數十朝臣一時陷入沉默,嘴張了張,也沒有再重複董卓被殺的口信。卻是心思簡單的宿衛,不曉得大殿內的朝臣,為甚一個個變成木頭人,甚至連王允,他的直接上司,也未嘗開口說話。

    約小片刻後,外再傳來一片歡呼聲。

    緊接著,呂布左手拎董卓頭顱,右手持長矛,大跨步走入大殿,大聲喝道:「司徒大人,董卓已經伏誅矣!」

    王允瞧見手拎董卓頭顱的呂布,以及呂布身後的秦誼,這才確定「謀殺董卓」之策,竟然真的饒幸成功!

    千恨萬恨的董卓,終於死了!

    時時刻刻防備刺客的董卓,萬萬沒有想到,他最後竟還是死於刺殺!

    命若如此,努力與天鬥,亦無用矣!

    王允緩緩站起來,雖然強裝淡定,但是他那因激動而顫抖的雙手,卻將王允的內心完全出賣。

    不知不覺中,王允的雙眼已經濕潤,繼而滾燙的眼淚從眼角滲出。這是充滿高興、興奮的眼淚。

    為誅殺董卓,王負,足足籌謀近兩年!

    本已對朝政態度消極的皇甫嵩,猛的起身,奪來呂布手中的頭顱,仔細辨認。抹去頭顱上血跡,皇甫嵩反反覆覆的觀察許久,這才高舉董卓頭顱,向群臣大呼:「司徒大人,確實是董賊之頭!」

    皇甫嵩這句話,卻是為王允謀殺董卓之事,徹底定性!

    董卓的時代,從此終結!

    隨著皇甫嵩話語落音,無數反感董卓的朝臣開始大聲歡呼;一向腳踏兩條船的朝臣,瞬間改變態度,口口聲聲斥責董卓各種罪行;參與刺殺董卓的士孫端等人,更是激動的不能言語;唯有投靠董卓那些朝臣,一個個面色極為難看,不過其中數位聰明人,已經悄悄的站在王允身後,似乎向眾人訴說,他也是如王允那般,人在太師府,心在漢室。

    牆倒眾人推。

    一旦董卓身死,誰人不會再踏上幾腳,罵上兩聲,以此證明他絕非董卓陣營人物?

    眾人一片歡呼中,唯有蔡邑長歎一聲,小聲嘀咕道:「何至於如此!竟終不免血光之災!」

    卻說,昔日蔡邑被董卓征為議郎後,覺得漢帝國經過何進、宦官、袁氏三方自相殘殺後,國力消耗嚴重,已經再也經不起兵亂之災禍。因此,蔡笆很快接受董卓示好,從此在董卓和朝臣諸公之間,辛辛苦苦的來回奔波,試圖和解朝臣諸侯與董卓,共同輔助步入衰世的漢帝國。

    王允投誠董卓之後,蔡琶以為王允與他一般心思,都是不想令漢帝國京城再遭鮮血清洗,所以他與王允一向走的很近。而且,因為一直試圖緩解董卓與朝臣之間的矛盾衝突,蔡苞保護不少王公大臣,使得他們未曾被董卓治罪,所以不少王公大臣皆對蔡笆深懷好感。

    ,可

    眼前之局,聰明如蔡邑,見到宿衛、皇甫嵩、呂布言語中紛紛涉及王允,頓時將一切始末,猜個十之七八!

    董卓一人之死不足惜,但是似董卓這般重臣,從來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董卓被呂布刺殺,那麼董卓列位親信部下,似李儒、牛輔、李椎、郭記、李蒙、王方、胡輸等等,能不受到牽連?

    如今,三輔之內,能戰之士,無一不是董卓親信。一旦這些董卓親信,或死或免職,那麼漢帝**將士卒的戰鬥力,必當瞬間降低大半!

    想起漢帝國未來艱難時局,蔡邑不禁長歎這麼一聲!

    就是這一聲長歎,卻給蔡邑帶來致命的禍事!

    心情激盪的王允,聽到蔡邑長歎聲,登時大怒:「董卓幾傾漢室,其惡自三代以來無可比者。今日賴得大漢祖宗庇護,方能一刀誅殺董賊。蔡伯嘴喑然不樂,貌似悲痛,難道尚欲為董卓復仇哉?左右,立即給我捕捉蔡邑,棄之廷尉治罪!」

    董卓秉持朝政時,麾下文臣寥寥,懷有大名者,唯有王允、蔡邑兩人爾!今日王允問罪蔡邑,乃是欲向外人表白心意,證明他王允不是董卓黨羽,所有的一切表象,都是王允為暗殺董卓做準備。

    董卓麾下知名文官,只有王允、蔡邑兩人。若是蔡邑僅僅因為一聲歎息便被王允問罪,通過對比,豈不是更能表現出他王允對董卓的仇恨!愈越表達對董卓的仇恨,便越令人相信王允前日投誠董卓,乃是真心為謀殺董卓蓄勢!

    若是王允、蔡琶兩人其樂融融,不知內情的外人,定會懷疑王允、蔡琶乃是胡廣那號人物,是憑借個人地位、名望,佔據誅殺董卓的大功勞。畢竟,董卓若是罪不可赦,那作為董卓帳下,為虎作帳的第一文臣王允,豈能潔身自好,無有一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