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226 「互不侵犯條約」 文 / 傅戍己
第226「互不侵犯條約」
ps:等會還有一章。
便是在這場山東郡縣官場大變動間隙,經過數日商議,劉杲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與董卓達成六條和解協議。
第一。劉杲困在雒陽的六千步騎,整建制返回并州;陝縣段煨的七千降卒,移防弘農。
這第一條,是雙方交換戰俘。孟津高順,崤山丁榮,雖然還未被董卓破擊,但是他們身處死地,勉強也算是戰俘。
第二。金城太守由劉杲提名,董卓簽發。但候選提名,不能是劉石、夏育兩人。作為等價交換,劉杲令韓暹等人退出上黨郡,由董卓任命張遼為上黨太守。
劉杲既然不願入雒歸順,董卓自然也就捨棄培養劉杲心思,視劉杲為邊疆政敵,不肯助長劉杲勢力。因劉杲在金城郡謀劃多年,堅決不肯放棄,董卓無奈間才在金城郡退步,選擇令張遼擔任上黨太守,充作一把利劍,威脅太原郡、河東郡根基。
丁原為騎都尉時,張遼為其屬下。而後何進呼喚州郡豪傑助勢雒京,丁原便令張遼入雒奉職於何進帳下。何進身死,部曲皆投靠於董卓,這張遼也跟隨大勢,效命於董卓,一如歷史。
董卓偶然聽聞張遼與劉杲稍有過節,且張遼也勉強算是并州雁門人,便將其發往并州,當作逆勢劉杲的棋子。
第三。華歆任職河東太守。但是,劉杲在河東郡最多保留四千步騎武裝,其中比例,必須是三千戍守箕關,一千鎮戍安邑。
第四。徐晃讓出大陽城,自此以後中條山之南,屬於董卓轄區。作為等價退讓,董卓最多委派兩千步卒,渡黃河戍守大陽城,且不能再在陝縣屯戍大軍。
河東郡對於劉杲、董卓都是無比重要,誰也不會輕言放棄。
劉杲、董卓圍繞河東郡歸屬相爭數日之後,不得已選擇互相妥協,將河東郡打造成雙方軍陣緩衝地帶,皆不用兵。
按照第三、第四兩條,董卓方面,雒陽與關中的交通得到保障;劉杲方面,則名正言順的,得到河東郡六十餘萬納稅人口。
河東一郡,人口幾乎等同并州數郡之和。由此可知,劉杲為甚寧願捨棄河東郡用兵地利,上黨一郡之權,也要在軍閥混亂之前,將河東郡掌握手中。
第五。并州牧三年之期不滿,董卓秉政期間,不得調動劉杲。且,并州諸郡,除太原郡外,朔方、定襄、雁門等地,劉杲擁有軍事自主權;匈奴、漠南鮮卑、遼西鮮卑、北地胡事宜,劉杲可以全權處置。不過,劉杲必須保證,凡是用兵,必須只能用於戍衛邊疆。若是鮮卑內侵,劉杲不能護佑百姓,劉杲則當自動離職。另選賢能。
第六。匈奴屬兵以外,劉杲不得私募鮮卑建軍。
這兩條協議,是董卓對劉杲名義上的放權。於董卓來說,鮮卑紛擾,蠻胡或降或叛,諸事複雜,全權交付劉杲,正好便於他整頓中央雒京事務。
遼西鮮卑,本屬於幽州統轄,權歸大司馬,領幽州牧的劉虞。董卓將遼西鮮卑事務劃給劉杲,卻是欲從小處著手,點點滴滴離間劉杲與劉虞關係,為以後兩虎相害鋪路添料。
最後,敕令劉杲不得私募鮮卑,卻是董卓特意添加。昔日劉杲平定湟中,兵出金城時,曾經驅使不少羌胡陷陣殺伐。是以,董卓忌諱劉杲今日再以財貨引誘鮮卑效力。
這次和解,劉杲失去上黨郡,中條山山脈南部諸縣控制權以及河東郡的駐兵權,得到的是僅僅是董卓名義上的保證。
從軍閥經營勢力角度來講,劉杲因為這次入雒,人仰馬翻,吃了大虧。
但是劉杲對以後時局變換,洞若觀火,不願提前與董卓開戰,空為他人做嫁衣。從戰略大局來看,此時與董卓和解,雖一時敗退,卻有長遠之利。
劉杲卻是欲等到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再趁機起兵,合夥瓜分董卓,一一奪回今日所失。也是因為劉杲深知董卓必敗,所以雖然此時百般退讓,劉杲心中卻並不沮喪。
陝縣之北,茅津渡口船隻來往不絕,劉杲大軍一批批渡河撤回河東郡。
繁雜之中,劉杲率部下,向段煨告別:「幽困段校尉多日,多有失禮之處。若能他日再見,定向校尉賠罪。」
一身便衣的段煨,枯皺眉頭,鬱悶回答:「恐怕再無相見之日。敗軍之將,何以能再統軍?州牧卻是別想再擒拿我這庸將。不過,州牧也莫因此以為我關西無人,似張濟、華雄、李榷、郭汜、胡珍、楊定等諸將,才能遠超於我。若是州牧輕視關西,今日雖勝,卻不免赴我後塵。」
劉杲隨口應付一句:「已與太尉和解,豈會再莽撞逆兵?你族兄段太尉{段?},我自幼膜拜,且前日我又兵敗於雒陽,怎會輕視關西兵將?」
段煨微閉雙眼,撇嘴歎道:「原來州牧只是輕視我段煨一人。」
劉杲讀歷史傳記時,不曾關注過段煨,今日稍稍禮敬他,也不過是因為賈詡、段?。至於對段煨本人,劉杲好感有限。
劉杲一時猜不透段煨此時話語所含深意,索性不去理會,隨口客套一句,便抽身離去。畢竟段煨不是歷史上風雲人物,劉杲也不願在他身上花費過多心思。
大軍渡黃河,一路緩慢向并州行去。過中條山山谷之後,萬餘大軍,又兵分四五路,或是去箕關駐防,或是戍守太原等地。亂世之初,萬事須得小心,戍卒不能久離郡縣。
若是萬一并州再起賊兵,類如歷史上白波黃巾,那劉杲大事可就被全部耽誤。
軍將戍守郡縣,而劉杲卻親率兩千兵卒,直奔安邑,處理鹽池事務。鹽池背後,多是士家大族,牽連政治,視角敏感,雖毫毛變動,亦起微波蕩漾。
朝野稍有變革,鹽池就要引發些許動盪。此次入雒不成,劉杲又與董卓和解,鹽池背後各家族肯定亦各懷心思。
河東鹽池是劉杲眼前最重視的產業,也是日後戰亂之中,最穩定的稅收盈利來源之一。寧失上黨,不丟鹽池,這就是劉杲的態度。劉杲此次去安邑,便是與各位鹽池股東召開會議,團結思想,保證鹽池的正常持續性改革。
行至鹽監{今山西運城}附近。
兩千兵卒前進路上,遇到一隊由數十持兵家兵護衛,向北前行的三輛馬車。馬車主人以及家兵遙見數千兵卒行路,連忙閃在一邊,為大軍讓道。
自古行兵,或是官道,或是山間小路,基本上都要遇見偶爾經過的路人。
那些所謂藏匿行蹤的奇兵,便是將路上所經村落、行人,盡數斬殺或者收編一地,免得洩漏行蹤。譬如劉杲昔日兵敗榆中,轉戰入湟水時,便是對一路遇到的行人、村莊,採取又殺又脅迫的方針,掩匿行蹤,令韓遂、邊章的斥候不易尋找到劉杲進擊路線。
不過,掩匿行蹤的奇兵,畢竟只是緊迫行軍間的小數。這種掩匿行蹤的行為,也多被軍將忌諱,向來是假借其他名義行事,很少向外透露真實。譬如劉杲昔日轉戰湟水時,便是通過強行遷居藉口,將此間殺戮盡數遮蓋,不令外人知曉根底。
不過,需要藏匿行蹤的奇兵,畢竟很少,
大多數情況下,若非是一直吊在大軍左右,疑似間諜之人,軍將都是直接忽略,不理不問。
大軍緩緩行至三輛馬車數十米遠時,跟在劉杲的裴潛突然向衛凱問道:「伯儒,前面馬車似乎是你家制式,但卻又被刻意劃掉衛氏標誌。觀其車轅擺放,又是向北行去,你不去問問是何緣由?」
衛凱定睛一瞧,詫異道:「還真是我家馬車。那持兵護衛,也是我衛氏三代家僕。待我去瞧瞧端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