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220 和解董卓(上) 文 / 傅戍己
第220和解董卓(上)
段煨,字忠明,武威姑藏人,故太尉段?之族弟。
段煨又與同縣賈詡私人交情不錯。歷史記載,李郭之亂後,賈詡第一個投依對象便是段煨。
董卓雖因效力張奐門下,以軍司馬之職,登堂入室,逐漸成為大漢一方大將,但是董卓最初卻是被段?所舉薦。只是段?舉薦董卓時,段?手中兵權正逐漸被朝廷剝奪,段?為董卓前途著想,便又推薦至張奐門下。
黃巾大亂之前幾年,董卓之所以式微,甚至一度有官無權,便是因為段?被司隸校尉誅殺後,董卓也因為與段?之間關係,受到一些牽連。
因為董卓深受段?舉薦之恩情,且段煨本人也甚有才幹,董卓相當看重段煨,並倚之為親信。
歷史記載,董卓遷京之後,段煨便屯兵華陰,看守長安與雒陽之間最後一道屏障。漢世之華陰關口,便是後世赫赫有名的潼關,此地是關中三輔的東大門。華陰失守,自東而西,則關中不保;自西而東,則雒陽危急。但看段煨之權職,便知其人雖不為後世人們注意,但是著實是董卓親信人物。
歷史記載,董卓死後,李榷、郭汜合集數十萬涼州兵卒,攻破長安,擒殺無數,致使漢帝國中央老臣一時死絕。最後攻入長安,斬殺李榷,為漢獻帝劉協以及諸王公大臣復仇者,便是區區段煨。段煨也因此功投靠曹操,並主動交出兵權,雖是武將出身,卻擔任文職,累遷大鴻臚、光祿大夫等不太重要卻又有名望的官職,得以善始善終。董卓部下諸武將,結局最好的便是這頗知時務的段煨。觀段煨行為,便知此人非庸俗之輩,心中自有溝壑,雖雖不顯三國,但是其才能不讓於大放異彩的李榷、郭汜。
董卓攜軍入雒,路過陝縣時,劉杲突然出兵河東郡,並令徐晃鎮戍大陽城,隔黃河望陝縣。大陽縣南,有茅津渡口,是以徐晃宛若一根利劍,直刺長安與雒陽之間狹長要道。
當時董卓急於入雒,遂留下親信段煨,率兵卒八千,戍守陝縣,監察河東郡動向,確保歸路無恙。
卻說劉杲在北邙阪,心生退意,遂與華歆相商:不如就此退去,繼續經營并州,待時而發。
但是退去,也不是隨隨便便收兵即可!
亂世軍閥火拚時,政治輔佐軍事;這軍閥未正式迭起之前,卻是軍事輔佐政治。
若是劉杲簡單承認失敗,隨意收兵返回并州。那麼四方之人,便會看輕劉杲,覺得劉杲勢力不過如此,不值得重視。如此以來,那些以前敬畏劉杲威名的勢力,也會再心生他意;那些驚懼劉杲勢力之人,也開始覺得劉杲不過是紙糊的老虎,其實根本不經打。
即便劉杲自以為敗局已定,一心倉惶逃回并州,董卓以及其他人,也絕不會輕輕鬆鬆放劉杲離去。
類如朱?,肯定要攜大軍總攻劉杲,示好董卓;而西山上的黑山賊,也會趁著劉杲艱難,紛紛下山搶掠,騷擾并州;幽州,被調至遼西的公孫瓚,此時已經野心勃勃,正在籌建大業,若是劉杲式微,公孫瓚定要前來侵擾并州北部諸縣,討些好處。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似劉杲入雒這樣關鍵的戰局,劉杲便是承認失敗,也不能輸的太慘。不然劉杲即使躲過層層追擊,逃回并州,自此之後,也將聲威大跌,乃至不為人所重。
軍事是政治的基礎。
一場失敗的軍事,帶來的影響,絕對不止戰爭勝負。
歷史記載:赤壁一戰,曹操大敗,自此之後,孫權定下立足江左的根基,劉備也能乘勝入據蜀中;同時,其他大大小小勢力,許昌內外,叛亂應接不暇,所幸曹操早有預備,方勉強渡過此劫。雖然平穩過度,但曹操經赤壁一敗之後,其凝聚力大減,失去一統大漢之最佳機會。
一場勝利的軍事,帶來的影響,也絕對不止戰爭勝負。
後世共和建國之初,太祖力排眾議,堅決發兵朝鮮半島,戰爭僵持之後,太祖又置美帝諸國好意而不顧,始終站在蘇聯這方。而後,這一場表面平局的戰爭,最終成為後世太祖的立國之戰。
朝鮮半島戰爭之前,蘇聯視中國為附屬,隨意駐華外交官,太祖都需玩弄手腕,才能勉強應對。朝鮮戰爭之後,太祖在蘇聯心中,地位連連攀高,並向蘇聯索要來無數器械。
後世,劉杲某次讀到蘇聯當時援助目錄之時,嘖嘖稱歎,蘇聯當時簡直是被套上腦殘光環,才會輕易給太祖這麼多援助。若是沒有這些援助基礎,中國的工業發展最少要推遲十年以上。這些援助,便是太祖因為朝鮮半島之戰,從蘇聯那裡拿來的獎賞。
後世共和建國初,中國在國際的地位陡然拔高,太祖、首輔可以挺直腰板,進行大國籌劃,也是多虧這次立國之戰。與此同時,美帝為對抗紅色政權,開始決定扶植日本,建立新秩序。
一次朝鮮戰爭,中國得到無數工業援助以及針對東北完全控制,日本則避過戰爭懲罰,迅速走向復興。
再譬如,太宗年間,越南憑借擊敗美帝之功,自稱世界第三,欲效仿太祖,投奔蘇聯,謀劃建立東南亞大國。為避免越南強勢崛起,為國家帶來後患,太宗亦是強硬手腕,全權統領軍隊。太宗一邊責令全國精銳全線推向北疆,防備蘇聯入侵;一邊利用次級精兵快速擊垮越南。結果太宗一戰破滅越南崛起計劃,而蘇聯幾番猶豫,始終不敢主動入侵。
自越南之戰後,太宗率領國家,徹底從蘇聯陰影中走出,並與諸國建交順利進行,走向新局面。
關鍵性的戰爭,平局、勝局、敗局,都對自身與週遭,有著莫大影響。孫子兵法開篇言「軍者,國之大事,死亡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劉杲經營并州,已非個人將領,隱然已經即將形成軍閥。如今劉杲的失敗、勝利,不僅僅關乎劉杲前途,更關乎并州、河東郡前途。
軍事,對於某個勢力而言,並非單獨存在。
同一軍事,單純站在將領角度和站在國家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劉杲合兵董卓,大破韓遂之後,韓遂依然盤踞在隴西、武都兩郡,但是韓遂的影響力尚不如真實歷史上零頭。這就是因為,韓遂今日勢力雖然不小,但是他與漢軍交戰時,敗局太多,此時只能據險而守。
今日劉杲若是簡簡單單的承認失敗,先不說并州,單是河東郡,就要群起而攻之,從此不接受劉杲掌轄。
所以劉杲即便是要退,也要退的乾脆利落,也要退的威嚴不失。總之,劉杲退兵的基礎條件是:這次退兵所帶來的影響,不能讓并州、河東郡、乃至涼州豪傑都看輕劉杲,以為劉杲不足以投靠。
最起碼,退兵之後,當恢復入雒前的勢力佈局。這便是劉杲所求。
想贏取平局,劉杲手中必須手握點董卓要害,充當交易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