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212 袁紹來訪 文 / 傅戍己
第122袁紹來訪
雒陽,北邙阪。
劉杲仔細打量著眼前的袁紹。
他,頭戴二粱進賢冠,腰繫青綏。雖是倉惶出逃,亦是風度翩翩,一眼望去,便知定是長於公侯之家。
他,四方臉,下顎略寬,短胡長鬚,容貌中上,且不怒而威。眼角一動,便能散發出森嚴威儀,令下人震恐。
他,儒衫長衣,書生意氣,與別人交談時,不拘不傲,頗能折節下士,令眾人感到親切、友好。
望著眼前這位溫寬如玉,仿若翩翩君子的袁紹,劉杲一時之間,很難接受屠戮兩宮三千人的袁紹,外貌竟然如此和氣、儒雅。
卻說袁紹出奔後,聞聽劉杲與呂布對持北邙阪,心中一動,便率數十人親信,訪問劉杲。這便是上述場面的緣由。
這亦是劉杲穿越至此空間後,第一次與袁紹相見。
「我這一身皮囊,難道與別人不同?」袁紹見劉杲上上下下打量他許久,不由得開口問道,打破兩人之間沉默。
劉杲嘴角一瞥:「只是不意,本初這般溫爾儒雅之人,竟能夠屠戮兩宮三千餘人!」
一句話,大帳中的氣氛頓時凝結。
劉杲早得到雒陽職方司密諜書信,知雒陽之亂時,袁紹曾經試圖誅殺宋泓、崔烈、夏育等人。是以無論如何,劉杲此時都對袁紹沒有半點好感。
袁紹嘴角抽動,凝視劉杲半晌,方才頹然長歎道:「果然殺戮無好名。不過伯興亦是軍陣大才,難道不知我之苦楚?」
「陳竇之亂,閹豎屠盡竇、陳兩家,繼而引發黨禁,禁錮、殘殺黨人無數,以致海內怨憤,無一人不是閹豎仇敵。」
「若是吾輩束手就擒,必將再上演陳竇之難,令閹豎竊喜。吾袁氏一家死去不可惜,若是在大漢衰世之際,再起黨錮,牽連數千忠義之士,這天下孰能救之?攻殺兩宮,雖是逆行背德,然為朝廷諸公,萬千士子,吾袁紹背此惡名又如何?」
「至於屠戮三千人……伯興可知,這雒陽東南西北,無數豪強都與宦官交接,互為援結。昔日伯興整頓河東鹽池,收押鹽賊數十人,送於雒陽,應當知道,雒京豪強究竟有多大力量!當時急迫之間,如是不能搜捕殆盡,一旦重要人物奔走京畿,聯絡豪強起事,那時雒陽怕是更加殘破。」
「伯興為軍將,當知兵事急迫之時,必當寧殺錯千人,莫放過一人。不然引起大亂,損失豈止千百人?」
「非是我袁紹喜樂殺戮,而是迫於時事,不得不除惡務盡也!」
袁紹將一大通話,統統講來,一訴心中苦悶。自袁紹屠戮兩宮後,不少人說他殘暴,而袁紹去卻認為自己無比委屈,且對殺戮之事無怨無悔。
對於袁紹解釋,劉杲默然以對。
袁紹又停留小半時辰。但因為兩人心思不同,話題一直難以談下去。
袁紹本來的計劃,也吞在肚子裡,不再提起。覺得劉杲不可共商,袁紹不久便起身告辭。
臨別時,袁紹又道:「伯興帶兵入雒所謀,我也能猜度一二。與董卓比起來,我寧願入雒的是伯興。」
劉杲呵呵一笑,隨口再次封鎖袁紹言論:「董將軍自入雒以來,罷弊政,辟賢良。掃除霉雨,天日復出。豈是我所能與之比也!」
袁紹搖搖頭,輕聲道:「明人面前不說暗話。董卓秉持朝政,對大漢有害無益。」
「董卓雖是將才,卻無相才,通軍事,卻不知朝政。今日,他初登權貴,辟名士,舉高才,看似欲使大漢中興,但是其中無數隱患已經埋下。一日董卓革弊無功,這些隱患再一齊爆發,他必然慘敗。」
「董卓或許真欲努力,為大漢中興努力。但這世上心懷善意,卻屢行錯事,為他人帶來無數困擾者,古來多之。今董卓便是如此,他雖有心為善,但是落到實處,卻是作惡,荼毒生靈。」
「蓋國事不因人心而改之。」
「譬如昔日太尉段?,西羌呼之為殺神,聞其名而遠遁。其為將時,部下亦鐵血奮戰,披堅執銳,橫行湟中大小榆谷,真可謂一代名將。然其一朝入朝,主持朝政,勸先帝北伐鮮卑時,卻三路齊敗。而後段?身死獄中,亦是因為此敗牽連。」
「豈非鮮卑不能伐也?當時鮮卑初興,奴酉尚無威勢,若能破滅鮮卑,漠北將復能安靜,以軍事而言,當真是北征鮮卑大好時機。」
「段?一代驍將,若其統領大軍,率夏育、田晏、臧炅之輩,或能大破鮮卑而歸,為大漢造福。但是偏偏段?身在中央,而非在邊疆征討。三路兵敗,亦有原因矣!」
「段?陣前能敗敵,幕後則為敵所敗。這便是人不當其位。今日董卓亦然。」
劉杲驚訝著望著袁紹。劉杲雖從後世歷史記載,知道董卓必定敗亡,但是從目前董卓行事來看,劉杲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還真不知道董卓的致命隱患在何處?
劉杲自度,便是他代替董卓,所行手段怕也與董卓類似,辟用名臣來拱衛自己聲望,調用名士以興盛朝政。這些手段,難道在袁紹眼裡,竟然是錯漏百出,隱患叢叢?
「果然,能夠成為曹操第一大敵,三國前期第一軍閥,以匆匆招募兵卒,大敗跟隨公孫瓚征伐數年的精銳士卒的袁紹,必定亦有過人之處!」劉杲心中感歎道。
之後,劉杲抽空主動詢問袁紹,董卓所行政策,到底有何隱患。只可惜此時的袁紹,猜到劉杲不願與他合勢,這些深層次交流,袁紹已經不願說出。
ps:俗傳丁原為呂布義父之說,這裡稍微解釋一下。
案,并州刺史張懿被殺,丁原則遷為并州刺史。未滿一年,靈帝劉宏又以董卓為并州牧,遷丁原為騎都尉,屯兵河內。
且丁原本為宛縣吏,因平黃巾之功,方逐漸興盛。
由此可見,至呂布殺丁原時,呂布最多只在丁原帳下效力一年多。丁原只不過是呂布尋常上司,談不上「主」「父」。
且丁原帳下三將,呂布為主薄,張遼、張楊為從事。而後何進相召,張遼、張楊入雒,獨呂布猶在丁原之側。主薄亦是掌管親近之吏,權掌府下諸事。
個人猜度,呂布少年時,或以文事顯名,而非純武將,與張遼有本質差別。至於呂布之勇武冠世,或當是日後軍閥爭鬥時,逐漸打拼來的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