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110 「憤青」陶謙 文 / 傅戍己
第110「憤青」陶謙
正當張溫以為劉杲之事已經了結時,大堂之內,突然響起一聲暴喝:「張溫!你欲使陳湯故事,再現今日哉?」這人卻正是一直挑戰張溫底線的陶謙。
陳湯,就是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那位。因後世共和末某部電視劇影響,陳湯陳子公,重新被國人記起,並在共和末和諧初大放異彩。
歷史記載:陳湯斬首郅支單于,立功西域之後,卻不被朝廷認可。如石顯、匡衡等,初始欲誅殺陳湯,而後又迫於眾議,言陳湯功可抵罪,不當封賞。後來,雖有劉向為陳湯百般奔走,陳湯的官場之路依然艱難坎坷。
陶謙以陳湯之例,諷刺張溫如昔日石顯之輩,不欲功臣顯名。
見陶謙怒髮衝冠,當眾指責自己,張溫臉色刷的變得無比難看。陶謙屢屢針對張溫的行為,已經讓張溫忍無可忍。若不是顧忌陶謙在軍中聲望高絕,又有皇甫嵩一系為之撐腰,張溫早就撤銷陶謙一切職務,讓他去一邊玩去!
「恭祖。此處乃諸將議事之地,豈能隨意大呼小叫?」張溫努力按下心中怨怒,裝出一副淡定模樣。
「哼!」陶謙根本不領情,繼續指責張溫道:「太尉自出雒陽,久陣無功,前年小勝,賴流火之功;今日劉杲鏖戰山林,平金城,擊望垣,讓太尉得以成就平羌大功。太尉不思提拔重用劉杲,還妄想使用奸計,打壓劉杲,據其功於你身!太尉,國家三公之位。張溫你如此行徑,心中不覺有愧麼?」張溫打壓劉杲三部曲,雖然看似隱蔽,但是卻瞞不過陶謙這等人物。
「恭祖,老夫看你是發酒瘋了!」張溫猛的一拍身前案牘。
身為堂堂三公之位的張溫,被陶謙這樣指責,可謂丟盡臉面。更可恨的是,陶謙適才指責,隱隱說他張溫不過一庸才,靠天外流星,以及劉杲突然爆發,才饒幸立功。
是可忍,孰不可忍?
陶謙性格老而倔強,見張溫發怒,不但不肯退讓,反而長身而起:「張溫,若你真敢這般打壓劉杲,我便上書天子、諸公。如今大漢時事艱難,正是需要良才之時,我便不信朝廷能由得你胡來。」
「昨日斥候來報,北地胡有不穩跡象。既然恭祖一腔熱血,不如去北地郡富平城{今寧夏青銅峽附近},震懾群胡!」張溫垂下眼瞼,淡淡的說道。卻是張溫,終於下定決心,即便減損自己聲望,也要把這個一直試圖挑戰他底線的陶謙,發配到邊疆。
如今韓遂逃奔西傾山,涼州大局已定,在朝堂之上,張溫聲望大增。由是,張溫才敢借助大勝之威,將陶謙發配富平城。
甚至,張溫還惡意的詛咒陶謙:「最好你被北地胡射殺!」
陶謙冷哼一聲:「吾寧願去北地郡,也羞與你這個貨財太尉為伍!」張溫被拜司空時,曾上交靈帝劉宏數百萬錢。陶謙這是與張溫撕破臉皮,索性直戳張溫軟肋,諷刺張溫為「貨財太尉」。
陶謙罵完張溫,轉身大步流星離去。
因為張溫擅自發配陶謙去富平,在場諸將有不少人開始對張溫稍起反感。而皇甫嵩一系、董卓一系將領也是同時發難,令張溫、孫堅等江左一系,一時難以招架。
最後,張溫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諸位既然有爭議,不如暫且擱置。讓劉杲自金城趕來,親自解釋如何?」
中平三年四月底。劉杲應張溫所招,風塵僕僕趕至美陽。
劉杲一到美陽,就受到張溫、孫堅等一系人詳密問責。在這段時間內,張溫等江左一系,花費大力氣,將劉杲在湟水、金城所作所為收集起來。因為資料翔實,江左一系的質問也越加繁多,簡直一副要定劉杲死罪模樣。
劉杲征伐西海諸種羌,施行的令種羌「自相殘殺,選出優良」軍策,也被孫堅拿出來議論:「劉破羌以此略平定西海,雖得大功,卻有傷天和!」
有人言劉杲私聚叛羌,意圖不明,形跡可疑。
又有人言劉杲私辟夏育,不合朝廷法規。
又有人言劉杲安定屯田,侵擾民政。
又有人言劉杲強行合併程普、周安五千兵卒,有違軍制。
被張溫、孫堅等江左一系盤問許久後,劉杲忍不住大怒:「諸位若想替西羌復仇,斬殺我等,吾無話可說!」縱然是劉杲不曾奢望過能有多好的聲名,卻也忍受不住接二連三的刁難。
這句話剛說完,劉杲就有點後悔自己太過衝動,隱隱覺得自己似乎掉進張溫圈套之中。
見劉杲突然暴怒,張溫呵呵一笑,假意安撫劉杲:「伯興勿怒。平金城,擊望垣,兩戰之後,關西無人不知伯興之名。聲名高著,自然受人關注,這些詰難,伯興以後會遇到更多!不過這卻也提醒伯興,以後行事定要尊崇規則,切莫隨意行事。」
劉杲尚不知張溫欲打壓自己,聽到張溫這解釋,心下坦然不少:「只是剛立功,卻被諸人刁難,心中不禁鬱悶。」
「伯興這是少年心性!」張溫呵呵一笑後,話鋒一轉:「羌逆掃除後,伯興也當因功封賞。按照常例,伯興當遷江南或幽州、并州一帶掌管一校。不過,我知伯興不僅戰陣出色,而且文采、民政也是絕佳。譬如你所做《白馬篇》,以及此次上書朝廷的屯田之策,都是天下少有的文章。伯興如此大才,怎能耽擱於兵旅之間?我欲推舉伯興你為金城太守,伯興以為如何?」
「啊?」劉杲失聲訝道。
劉杲以前所做軍歌、詩詞,並不是偶然間隨意所為,而是深思熟慮後的一種籌劃。他是借此向外界宣佈:我劉杲,並非單純的猛將,我亦能著文能寫詩;我劉杲乃是文武全才,上馬能戰,下馬能文。劉杲之所以為此,卻是為以後結交士族名人打下根基。
披上「能文能武」大帽子,起碼能讓山東士卒更容易接受劉杲。
歷史記載:張飛喜文士,善草書,能畫美人圖,亦能寫詩作賦。但是因為一直跟隨劉備,轉戰天下,遂以「萬人敵」為著稱。而後劉備根基立起,張飛這個劉禪岳父,劉備義弟,卻並不為蜀中名士接受。
例如,張飛曾去拜訪劉巴,劉巴卻不肯與張飛說話,理由是:「大丈夫,豈能與兵子共語?」兵子,即是言張飛出身行伍,不知禮教。劉備得知,雖然大怒,卻不能如何劉巴,為張飛討回面子。
如張飛此類名將,尚遭鄙視,可想而知其他兵將地位?雖然,當時已是三國末期,名士清議流行,不能用此例,來探討東漢末年社會形態。但是生性謹慎的劉杲,卻不得不防這種情況發生。
能文善武的張飛,就因為劉巴這一句評價,從此成為演義小說、戲曲評話裡那個黑臉猛張飛。直到後世,張飛還是一如既往的,擔任他猛張飛角色。由此可見,文士儒生,雖然當世被人批駁、咒罵,但是跨越數百年乃至千年後,卻是屬他們力量最大。
這也是劉杲為甚,一直時不時的抄襲後世著名文章,用來提醒周圍人:我劉杲也會吟詩賦詞,不要把我當成純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