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043 宗室身份價值幾分(下) 文 / 傅戍己
今日第一章
劉杲想起後世所謂的「出雒三劉」的結局。「出雒三劉」,劉焉、劉虞、劉表。劉虞在幽州縱橫捭闔,一年之間,鮮卑、烏桓折降,士族傾心;劉焉入蜀,欲取先與,短短兩三年,手握蜀中大權,劍指漢中;劉表之江表,在荊南一片哀鴻之時,把一個不知名小城,塑造成三國知名大都市--襄陽。
此三人,豈非豪傑仁士哉?
但他們都是局限於宗室身份,以致不能有所作為,或者說,他們都太看重大漢。劉虞在幽北,心思獻帝;劉焉在蜀,雙子喪命李郭;劉表在荊南,糧草供給雒陽。三人之中,劉焉曾有大志,平淨益州之後,準備再正漢中,但是連與劉焉同出一王的劉表都不能容忍劉焉如此作為,言劉焉有異志,生生把劉焉之志向打殘!
作為宗室身份,他們又是別人眼中釘,是以公孫瓚不容劉虞;袁紹、孫堅不容劉表;劉焉、劉璋困守一方。後世人評論三國,常言劉表、劉焉昏庸,但是他們卻是基於劉表、劉焉不曾圖大事來論斷,可謂不善觀人。劉表一心傾漢,他死之前,曹操又不曾萌發廢立心思,劉表怎麼可能會有稱帝心思?
大漢末年,宗室之悲劇者,又豈三人哉?若劉繇、劉岱兄弟者亦多矣!他們在大漢末,不為有異心者所容,又為朝廷忌諱,何其難也!
後世傳言,說「劉備整天吆喝著中山靖王之後」,這卻是不熟知歷史,又讀過《三國演義》,所以才有的誤解。漢代宗室,若劉備之「宗室」者,數以十萬計,劉備又怎能以此擔當重任?
在歷史上,雖然劉備是因宗室身份,為陶謙所重,但劉備真正念叨起宗室身份時,卻是在劉表破亡後,劉備準備南連孫權時。當此時,劉氏之中,有雄霸之資者唯有劉備,而同時孫權之兩代三人,在當時又以忠信大漢著稱江左。劉備是漢末劉氏之中僅有的梟雄,欲在江左有所作為,所以才屢屢念叨「宗室身份」。
黃巾初起時,諸王侯都是黃巾流寇首要首要目標。由此也可知,宗室身份其實相當不值錢,有這個身份反而受到別人忌諱。當然,若是一心忠心大漢,恪守君臣之道,以劉表為榜樣,進取之路倒也容易。但是一心殲詐,欲成大事的劉杲,怎肯眼觀歷史,隨波逐流?
「黃巾騷動陳國,陳王集數千張強弩,聚眾十萬自保。此事又何解?」劉杲知道自己不清楚大漢時事,見劉續有指教之意,立刻虛心請教。此處陳王,是指陳王劉寵[1],按照宗室輩份排行,劉寵與劉杲同輩。
陳王劉寵,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猛人。范曄言劉寵「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可見劉寵此人目光深遠,拋棄弓箭,追求弩射之利。由弩失十發,中皆同處來看,劉寵轄制之下,其弩弓之製造工藝、操作技術都相當高超,非尋常弩弓所能比。此人在黃巾事起時,是唯一一個大展神威的諸侯王,朝廷雖未對劉寵大大封賞,但也未曾責備劉寵聚眾十數萬流民等事。
劉杲計劃中的仕途,便是以劉寵為實例,是以此刻以此言試探此路是否可行。
「陳王?他果真如此行事?」出乎劉杲意料,劉續竟然不知此事。
劉杲回頭想想。諸侯國王,大多被局限在一國之內,彼此之間少有來往。劉寵大發神威,卻是在今年年中。身困廣宗的劉續難知此事,卻也在情理之中。
劉續得到劉寵相關舉動後,突然咧嘴笑道:「這小子,倒是聰明的緊!」這小子,當然是指陳王劉寵,也只有劉續這麼高的輩份,才能如此稱呼劉寵。劉續誇獎劉寵後,卻不肯與劉杲分享贊詞。
劉續對劉寵的誇讚,劉杲一頭霧水。在劉杲看來,劉寵不過是趁勢而為,怎又扯到聰明?「莫非其中還有甚辛秘不成?」劉杲暗自忖度。
劉杲毫不猶豫的提起陳王,卻給劉續帶來不好印象。劉續暗思劉杲少年氣盛,竟然自比諸侯王。只是邯鄲一脈,與皇家疏遠,劉杲再大功勞,又豈能封王?
「陳王昔年也受過大逆之議,不過當時今上剛誅殺渤海王,不忍再誅廢諸侯王,故得以保全。」劉續不鹹不淡的提出自己對劉杲的隱隱警告。
「那道也是!」劉杲這幾日收集過劉寵資料,知道劉寵當年差點被廢之事。不過當時劉杲以為,劉寵在今日尚且自發聚集十數萬流民,那麼劉寵昔日肯定更加越制。劉寵能如此,朝廷尚且不問,他劉杲想來也定能無礙。
不料今日與劉續再議劉寵之事,劉杲隱隱感覺劉寵這條路也不好走。劉寵在歷史上雖曾有大志,有中興大漢之心,卻被一心篡逆的袁術派遣刺客誅殺。聯繫起劉表在荊南,劉焉在益州,劉虞在幽州,都被當時軍閥所忌諱,這陳王之死,從根本上講,卻是與他們一般無二。
外界異心之輩,對劉氏宗室的忌諱,在歷史上貫穿漢獻帝至三國始末。如劉曄身投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平時還因自己漢室後裔身份,不敢與他人交接,乃至有人上書魏皇帝,言劉曄有不盡忠之心。
漢諸侯王枝葉,在軍閥心中之忌諱,由此可見一斑。
想起這些,劉杲覺得先前計劃似乎有點自欺欺人,緊皺眉頭,暗思自己以後真若是行大事,風聲定過於劉寵、劉璋,一旦被有心人注意,提前上訴他劉杲有不臣之心,又該如何是好?劉虞身在幽州,一旦被袁紹冠以立帝之語,立即被朝局疏遠,乃至朝廷刻意扶持公孫瓚來壓制劉虞,朝廷諸公,豈無二三子眼界明遠之輩?
劉杲念及此,心下煩擾。劉杲心知劉續所來,並不是僅僅讓其明哲保身那麼簡單,於是向劉續道:「請叔祖為孫兒指條明路!」
劉續卻不開口,只是指著厚布之邊土壤。卻是劉續隨手在地上,寫下幾個字--「能而示之不能」。
這句話出自於《孫子》,其寓意再明顯不過,若從表面之意來看,便是要劉杲小心處事,不要輕易透漏自己底牌。但劉杲知道,劉續所言肯定不僅僅如此,內中更有不文之意。
後世清季自文字獄起,言語文字逐漸隱晦,稍微涉及政要之事,便用套格[2]之術。劉杲在後世研究近現代史,在資料庫中多檢索清季軍機處相關書信,多有所獲,最是明白文字隱晦。
漢世,文字隱晦不若後世,但自黨錮後,彼此之間,言語也稍微隱晦,一句話不品味百遍,平常人很難讀懂其中之意。若是劉續僅僅勸劉杲「能而示之不能」,又有何意?劉續又不知道劉杲究竟有幾分本事,究竟存著多大念頭!這「能而示之不能」此時不合言語場合。事出反常即為妖孽!
劉杲不明所以然,於是準備言談詢問,但劉續似乎覺得如此便夠,竟然不願再談。
註:[1]陳閔王劉寵,與漢太尉劉寵(字祖榮)是兩個人。太尉劉寵是劉繇之伯父,是東牟人,陳閔王劉寵為陳王一系,祖亦為兩人相差千里。
ps:某人看稿,說陳王劉寵是劉繇伯父,並指百度搜索來的某網頁。這謠傳又不知因何而出!此兩人,在《後漢書》皆有傳。
注[2]套格。譬如文章,驟觀之無文理,用套格始能讀其意。清季之間最流行,今日所存清季末諸事書信,凡涉及機密,大多用套格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