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一卷 發展壯大才是真理 第三十三章 誰能看清? 文 / 火熱人生

    當歐洲戰場上激烈的廝殺毫不停歇時,當雲南所謂的護**在四川前線苦苦支撐之時,當袁世凱第一次感覺皇帝不好坐的時候,一直沉寂於各種建設中的自治區終於有了新鮮事兒發生,因為她又迎來了第二批留學生的大規模回歸。.|com|

    日本和中央政府苟合的「二十一條」,讓無數的留日學生傷透了心,紛紛回國之後部分學生一直在沿海各大城市呼籲眾人抵制日貨反對日本,當然也有一部分被自治區看中,經過一定刪選和張雨生發明的特別「洗腦」之後,來到了西南邊陲,他們的到來為自治區增添了不少高素質人才,當然尤其是一部分學醫的留日學生們,更是很快成了建立在桂林和南寧兩地的醫學研究基地主力。

    當然回來的人中,肯定還有留學於別國的一些學生。歐洲大陸是一片戰火滔天,那裡自然已經不是學習的好地方,大部分留學生都紛紛回國,而難得作為一個中立國的美國,在那裡接受完教育的學生們雖然有非常好的發展前程,但他們同樣選擇了回國發展為國盡力,其中有一部分人注定就是要受到特別待遇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這個世界的航空業還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難得我國就有一批留學生完成了高等教育,而且是系統化的航空工程專業學習。他們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頭批航空人才,可貴啊!」十來天前,接到美國方面發回的一封特別電報,張雨生等人便知道有國寶級人才要回國了。

    王助、巴玉藻、曾貽經等七人,都是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該係獲得學士學位的只有七個人,其中有五個便是中國人,當然這五個中國人就在義無反顧回國發展的留學生隊伍之中,從美國到中國這一路上是按照了亞美的集團的老習慣,漂洋過海的時間裡都用在了學習上,而對於他們而言還是補習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簡體中文寫法,雖然他們知識水平不來就不低。而當一抵達防城港便被前來接待的車隊熱情款待,第二天便被風風火火地載回柳州。

    「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彼此的利益而大打出手,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究、工業生產技術都是以歐洲大陸為主,如今他們深陷於戰爭的泥潭裡,正是積貧積弱的祖國奮起追趕的大好時機。諸位的回歸,必將讓我們的事業添上一副騰飛的翅膀。」

    幾天後,在第二批回國留學生集體接待宴會上,作為總理事的張雨生自然需要出面接待,整個第二批一共有近一百五十人,其中不僅涵蓋了自然科學、礦產地質、化工化學、機械動力等等,還因王助等人的回歸增添了航空工程這一專業,就此自治區所需的所有近代科學各大專業幾乎各個崗位都有人才了,雖然人數還不是很多,但星星之火亦可以燎原。

    「關於諸位的工作安排,政府還是以你們的意見為主。第一批回國的學生們如今都已經成了各個崗位上不可或缺的人才,羅文華、高志航等人已經在河池市的電力設備製造公司擔當重任,而代銳、杜宏偉、曹正林等人也在廣西各大新興工業城市擔任重要職務。自治區目前的發展是平穩而又快捷的,我們的農業發展穩定、工業發展快速、商業發展蓬勃,經濟進步飛快,但惟獨教育業的進步還比較緩慢,當然這與自治區缺乏足夠的教育人才有關……」

    宴席上,大伙都是年歲差不多的人,本來就沒有任何的身份地位差異,圍成一大圈商量事情更顯平等,絕沒有任何的官階壓抑感,有的僅僅是彼此真誠的交流互動。「所以,總理事的意思是我們需要建立一所高等教育學校?比如說一所大學。」一位從法國回來的學生光是在亞美集團巴黎代辦處就實習了一段時間,自然知道自治區包括復興黨的很多發展思路和理念,當然也對目前發展的困局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法國就知道自治區的工業算是比較強悍的,可就是沒有完備的教育體系。

    「的確是這樣,我們所有的發展其實都要歸根結底到教育業之上。目前我們的各大方面發展態勢良好,但並不代表這樣發展下去能夠持久,就像我們銷售出去的汽車一樣,技術水平如果一直原地踏步,遲早會有一天會被別人的產品擠出市場。企業的創新能力、國民的素質提高、農商業的有序發展,其實都離不開人民素質的提高,當然要想真正做到民族復興富強,教育業不迎頭趕上,我們所謂的夢想始終都是一個個空談。」

    自治區普及全民教育的事情是眾人皆知,巨大的投資雖然在數額上肯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這樣發展下去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真的能夠一直這麼持續下去、發展下去,中國遲早有天能夠強大起來,因為她的教育事業發達,其他的行業也絕不是任人欺凌的,就好比戰場上經常流傳的一句話,「武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在落後的武器遇到了精明的人同樣可以泛發出勃勃生機。當然張雨生心中其實另一層意思是:生搬硬套後世技術始終不是辦法。

    「組建一所大學?目前的一所大學也就只需要涵蓋,機械電子、電力電信、土木工程、化學化工、材料冶金、航空工程、生物醫學、金融管理、語言文學、師範教育等等一些專業,其中尤以前六種為最重要,如果拼湊一番,我們可以組建出所有的大型院系出來,涵蓋的專業甚至比帝國主義國家的大學更寬廣。」

    張雨生拿出了一份份初步草擬出來的高等教育發展草案,讓眾人輪流著瀏覽幾眼,同時補充說道:「我們在一個特別的技術開發區內建立了一些的技術研究部門,將來的大學也將進駐該開發區,大學與研究單位互相結合,一道構成未來高科技技術和先進產業的研究鏈和人才鏈。未來將會有一項項先進技術從那裡誕生,一名名高技術人才在那裡成才。她將源源不斷地為自治區提供新鮮的營養和澎湃的支持。」

    「總理事,我有一個問題!」拿到資料瀏覽了幾眼之後的王助,輕咳幾聲引起張雨生的注意力後說道:「我們的基礎教育是從去年這個時候才開始的,小學加中學至少要花費六七年的時間,而學得慢的可能要九年。也就是說我們逐步擁有幾十萬接受過基礎教育的學生要在1922年以後去了,也就是說要在22年之後才會有大批的學生具備接受大學教育的資格或者說起碼的知識水平。如今我們就要忙著建立高等學校,師資力量匱乏不說,學生、教材從何而來都是問題?當然憑借自治區目前的實力,硬件方面肯定是不成問題的。」

    王助的話非常地直接,當然這也說明他們根本就沒當自己是外人,這一點令張雨生感到莫大的欣慰,微微一笑之後說道:「在座的眾人,有誰是接受過完整的基礎教育的?而且是長達數年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基礎知識教育的?從洋務學校畢業的也不過學習了幾年而已,但你們同樣經過了自己的努力,在競爭激烈的外國大學裡拿回了一個又一個學位和獎章!難道我們本土的學生就不行嗎?只接受過技術學校教育的學生難道不能進入大學深造?」

    張雨生心裡最大的把握根源就在於自治區遍佈的技術學校,排除掉純粹地應用技術學校,比如汽車駕駛、工程車輛操控等,其實還是有不少的技術學校和夜校的學生都是具備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而且他們長期在工作崗位工作,更加瞭解各種先進知識技術的可貴之處,也更知道掌握更為豐富知識所帶來的無窮盡力量。必備的基礎知識可以讓他們看懂書本上的文字和符號,當然也能慢慢的學會更加深奧的理論知識,用時間和勤奮的汗水來同繁瑣困難的大學知識做鬥爭,遲早會有勝利的一天。

    「而且,我們的高等教育事業,首先是以建設一所大學為主,其規模不在於大而在於精,教育的對象也就是從各大技術學校裡挑選而來的學生,三年時間之內師生共同進步,力爭在三年之內完成所有院系的基礎構建工作。力爭在五年甚至六年之後,收穫一大批具備豐富知識的人才。而到那時,我們的高等教育事業也剛剛可以同基礎教育事業無縫接軌,更多的大學才能得以建立,更多的學生才能得以成才。」

    大學不在於其規模之龐大,而是她有博學的大師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有好的領路人才能讓受教育的人走上最正確最快捷的直通道,光靠自學是成不了科學家的;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在於多,而在於勤。「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面對浩瀚無邊的大學知識,一個人是無法掌握所有的知識,能全部弄懂自己專業所涵蓋知識的人也少之又少,所以高等教育事業並不需要產出大量成果,而在於培養出勤奮好學孜孜不倦的學生。

    時間的充裕和教學資料的豐富是自治區發展高等教育的兩大優勢,而目前自治區注重的是基礎建設,還沒有達到足夠的實力水平,根本沒有辦法開拓更廣闊的建設領域,而這一空檔期正好適合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籌備工作,當然也是基礎教育事業加大力度發展的黃金期。當自治區真的需要大批大批的高技術人才之時,教育事業的供給能力也就恰好符合要求。當然,這個時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張雨生剛才自己所說的那樣,用時間換取成績。

    「剛才總理事說技術開發區內還有大量的研究機構,要是真這麼發展下來,我們不僅可以在培育一批高等教育事業人才的同時,還能利用一所所研究單位創造科研成績。不過這可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自治區能等得起『少則三五年、長則**年』的奮鬥期嗎?」一位留學生霸佔了一份草案好長時間,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費了很長時間後才說出這麼一個問題,一個明顯是擔心自治區政府承受能力的問題。

    這麼一個問題傳入張雨生的耳朵裡,他只能搖頭微笑說道:「這個問題就不是現在我們能夠料想得到的,既然我們能有膽子走上這條復興艱苦路,那能否承受得起的問題就已經不再是問題。而且只要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那根本就不是問題。」

    說到這兒,張雨生翻騰了一下自己的文件包,找出一份資料後說道:「根據最新最詳盡的統計數據,去年我們招入自治區基礎教育學校的學生,也就是第一屆學生有31.28萬人,而今年他們已經升為小學二年級。而新招入的一年級學生即第二屆學生,今年有33.58萬人。你們可以計算一下,在第一屆完成所有學業的那年,我們的教育事業的負擔將達到頂峰,十三個學年也就是十三屆學生需要政府供養,即便每一屆都按照30萬人計算,我們的教育支出將呈直線上升,一直到達近四百萬人的頂峰後維持該數字一直維持下去。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經費將在1928年達到頂峰,每天要供養的學生有近四百萬人。而從去年開始,每年我們都將增加三十萬人的份額,即教育支出佔據政府財政預算的比例必將年年攀高。」

    這筆開支賬單算下來,周圍的人都傻眼了。人口總數有近三千萬人的自治區,每年的適齡兒童也就是在三十萬左右,自治區提出的全民免費義務制教育主要就是針對於他(她)們。「平均來計算,一個學生每天就算每天一個雞蛋、饅頭和一碗稀飯充當早飯,而中午和晚飯吃掉三兩肉、六兩蔬菜和七兩米飯,一年提供八套衣服、十六雙夏秋兩季襪子、四雙運動襪、六雙運動鞋和三雙作訓鞋,每年要報廢或者說用掉三支鋼筆、兩瓶墨水、四十個寫字本、五個筆記本、三本教科書。到達中學階段以後的學生,每週還要消耗一些軍用物資。你們算算會花費多少錢供養一個學生讀完為其十個月的一學期?」

    張雨生當著眾人的面,板著手指母不停地盤算這樣那樣的開銷,眾人也是不停地計算著,終於大伙心裡都有了個答案之時,才說道:「去年的教育經費開支是4.5億元,而今年我的預算在9億元左右,到了1928年也就是所謂的最高峰也不過才58.5億元左右,而去年自治區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5億元,教育支出僅佔總值的百分之三點六,隨著我們的經濟體不斷擴大,就算是到了二八年的時候,教育支出也不會超過政府預算的百分之三十。我們有能力有實力繼續這樣的全民義務制教育,當然前提是人數必須保持在每年只增加三十萬人。」

    自治區依靠相對於發達的工業生產能力,的確是有那個能力不徵收一分錢農業稅還能免費實行義務制教育的,但就如張雨生剛才自己所說的,必須保證這樣的國民生產總值穩定增加,而每年新增的學生人數限制於三十萬左右,這可能是自治區財力的極限當然也是教育事業不干涉其他方面正常發展的極限,如果沒有超過這一限制,政府拿出的巨大教育支出反而是有利於經濟的持續發展,至少農業就需要如此多的學生來保證產出的糧食絕對賣得出去、種出來的蔬菜和養出來的雞鴨牛羊有穩定的銷路。

    「關於大學的籌建工作,我們早在本月一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目前諸位的工作還暫時未定,各位可以擁有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兩個月,是選擇回到故鄉看一看,還是打算四處參觀一下自治區各大工業開發區、各項工程和大型企業,你們都可以自便。有了各自的支配想法後,民政部和財政部會有專人為你們出納經費、安排導遊等等。」安排完眾人的下一步行動後,張雨生將王助等人拉到了一旁說道:「隔壁書房裡有人在等你們七個,你們可以先過去了!」

    論國寶級航空人才,放眼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馮如、王助等人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馮如的不幸罹難讓中國失去了寶貴的航空先驅,但難得有幸獲得其中的七位的自治區,肯定是不能輕易放過如此珍貴的絕對寶貝。

    另一個時空裡,馮如等航空人才都是愛國志士。除卻已經不幸罹難的馮如,王助等人在麻省理工學習的時候就已經有回國發展的打算,後來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北洋政府海軍部在福州馬尾設立的海軍飛機工程處和海軍飛潛學校,除了擔任教學任務還負責飛機設計製造。即便他在之前被聘任為太平洋航空產品公司的總工程師,在只有二十幾名工人的幫助下,設計出了波音公司的第一家飛機,這款飛機以每架一萬一千五百美元的價格,向美**方出售了五十架。

    如此好的成就依舊沒能讓他留戀於國外,還是回到了祖國。這樣的舉措事跡足以讓張雨生銘記這些人,當然歷史的發展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張雨生等人的努力獲得了王助等一大批留學生的支持,讓王助等人少去了另一個時空裡的各種特別經歷而直接回國,繼而得到了這些人才的回國相助,所以才有張雨生特意安排張宇要接見這些國寶級別人才的事情發生。

    「我是自治區人民軍隊的總司令,也是工業部的部長。諸位別那麼拘束隨便坐!」敲門聲剛一傳來,張宇便一個箭步衝上去打開了門,還在門口就和七個人一一握手起來,當然不忘做番自我介紹。「對了,大家快裡面請!」一陣寒暄之後,張玉才意識到眾人還沒進門。

    「我們在美國的時候,唐總裁就帶領我們去參觀了舊金山的亞美汽車廠、紐約的亞美集團工業園區等等地方,唐總裁經常提起那個無所不能的技術總監,想必就是張司令吧!他經常說要是沒有無所不能的張總監,我們就不會有今天。」

    巴玉藻和張宇剛一握手便激動地說起他在美國的見聞起來,「剛開始我們還以為亞美集團不是哪個大資本家建立的,那就是一個科學天才的傑作?一打聽才知道這是一個新興的壟斷企業,不會存在什麼大資本家涉足,肯定就是一個超級天才的傑作。但沒想到竟然是我們中國人。一輛輛汽車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在我們看來這根本就是難以想像的,沒想到我們中國人的企業一樣能夠在美國發財壯大!」一旁的巴玉藻回想起自己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其中最大的感慨莫過於見識到了中國企業在美發展成就的強大。

    「剛才那個啥總理事是不是給你們說了不用擔心教育經費的事兒?」說完,張宇神秘兮兮地笑著看著眾人說道:「他就是讓你們相信咱們的復興事業,那是絕對有把握走向成功的,你們可別聽他的胡話。三個月都沒給我換件好衣服了,弄得我都沒辦法參加大伙的宴會,只能藏在這兒偷偷見人,你們說說他是不是個摳門的總理事啊!大家都坐著說話,可別見外。」

    張宇的說辭很快讓眾人啞然失笑,想不到傳說中有天才之稱的人物,掌控著數萬將士的司令竟然是這般的無賴,紛紛大笑起來,整個秘密接見會議氛圍立刻熱鬧起來。紛紛落座之後,這才開始談起了正事。

    「大家都該知道了,德國已經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轟炸機了。而且效果還非常不錯,如果讓我從軍事的角度來看,未來的戰爭肯定不會再像現在這樣局限於地面和海洋,隨著燃油動力的技術、航空技術的進步,戰爭遲早會蔓延到天空中去,就像德國出動數百架飛機在凡爾登轟炸法軍一樣!法軍陸軍愣是沒有任何辦法對付空中的德軍轟炸機,單方面的屠殺是戰爭追求的最高境界。」

    張宇說完,將一份來自歐洲的長篇幅電文遞給眾人分享,當然這一舉措更加讓眾人感到溫心了,先是總理事將大事兒都拿出來當成平常談心內容,而這會兒張宇更是直接將機密電文遞給眾人隨便看,信任的程度可想而知。

    「飛機的發明與創造已經不再是當初人類的原始飛行夢,任何先進技術都逃避不了運用於軍事戰爭的宿命。當然,帝國主義國家在這一方面表露出來的先進性和領先,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有了你們的回歸,我們也可以盡快開始相關的研究工作。當然最好是教育、科研雙結合,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做研究工作,而且還可以順便**一批又一批航空人才。」

    說到這兒,張宇搖了搖腦袋然後打開了自己的文件包,拿出了一式七份的資料遞給每一個人。「這是我們在歐洲獲得的一些飛行技術資料和一些人的設想,你們不是有三個月的空閒時間嗎?我希望你們能夠利用這三個月的時間琢磨一番,像什麼全金屬單翼飛機之類的,你們都可大膽設想一下,究竟可行與否,甚至可以拿出你們認為的未來航空事業發展大體方向,我在三個月之後等候你們的答案。當然,這些資料屬於技術類一級機密,丟失是絕對不允許的。」

    「技術類一級機密?我們要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才能看呢?」

    「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就是你們七個人在一起絕無他人的時候,不僅可以看而且還可以討論交流。第二就是你們自己一個人,在確保絕無二人的時候可以查看研究。也就是說這些資料只能在你們七人之間流動,決不允許他人知曉半點。如諾洩露,其餘人等的資料也必須立刻銷毀,決不讓我們八人之外的任何人知道、得到這資料。」

    這樣一番很有深度的叮囑算是把當場所有人鎮住了,自治區和亞美集團能有今日肯定是有非常完善的技術和保密體系,要是真讓這些技術資料洩露了出去,估計自己就會成為罪人,而且絕對是民族的罪人,所以大伙都一股腦子的點頭示意。

    張宇剛才之所以又要搖頭,是因為他已經非常不希望自己再剽竊後世的技術資料,但是往往有些時候,真的如同一句老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能再一次欺騙自己的理智與道德,將一份份本不該屬於這世界的東西拿出來。

    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將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們的差距減小到最低程度,甚至要反超一大段距離,自治區需要做的有很多,當然已經做的也很多。還是一句老話能夠形容張雨生二人的努力,「盡人事,聽天命」,無法看清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具體結果,他們只能抓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做好自己該做的,未來屬於什麼樣子的?現在怎麼能夠知道。

    當然,不少人都想看清未來的樣子,但真的能看清的,在哪兒?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