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武田家的明國武士

第三卷 萬丈高樓平地起 510 文 / 幸福來敲門

    待部下將前田利家押下之後,李曉不再檢視戰功。

    此戰手取川之戰,柴田軍團慘敗,前田利家被俘,毛受勝照被討取。

    從越前出陣的三萬五千柴田軍團,僅被俘的就有八千五百多人。

    而陣前討取的亦達到一千三百多人。

    並還不算被手取川急流沖沒的人,柴田軍團這一戰之後,元氣喪盡,已不復與李曉爭奪北陸道的實力。

    所以李曉命部下打掃戰場之後,只是考慮如何降伏前田利家,當下他屏退左右,緩緩踱步沉吟。

    半響之後,李曉拿下決定,沉聲言道:「立即命橫谷幸清前來。」

    不久之後,橫谷幸重進入陣帷,參見李曉。

    李曉言道:「你立即在越前製造謠言,就說前田利家已降伏我武田家,並且還要如此……」

    李曉低聲交待了橫谷幸清幾句,橫谷幸清聽完之後,言道:「主公,如此對待前田利家,我擔心即便他肯降伏,亦會暗中對主公心懷怨懟。」

    李曉搖了搖頭,言道:「沒事,我只要前田利家就夠了,至於是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也就不管他了。」

    面對李曉如此,我得不到你的心,也要得到你的人的做法,橫谷幸清雖一副很不能理解的樣子,但忍者只是在於服從,對於道義之上的討論,只是武士的責任。

    所以橫谷幸清立即決定照辦。

    李曉又言道:「此事,交給大目付與你二人,一同去辦。不可出了差池。」

    「喔!」橫谷幸清大聲答應言道。

    辦完此事之後,這時物見前來稟報言道:「主公。少主從尾山御坊帶來的大軍已經到達。」

    李曉聽了點點頭,言道:「知道了。」

    再說李正率領從尾山御坊開來的一萬軍勢,沿路經過激戰滅掉柴田勝家佈置下的幾路斷尾之軍。

    因此雖路程較近,但是反而還是比父親李曉晚了大半日抵達手取川河畔。

    李正一身荷甲騎乘在戰馬之上,看著一路之上押解的柴田勝家敗軍,不由暗暗感歎。

    自己率領一萬七千軍勢,以及一向宗的聯軍。在尾山御坊與柴田勝家激戰。

    卻未想到李曉復出之後,前鋒還未抵達,柴田勝家就不戰自退,結果還在手取川畔,被李曉軍團追上,遭遇慘敗。

    想到這裡。李正心情十分複雜。

    比起父親李曉。他可是有著竹中重治,本多正信,虎哉宗乙三大軍師的輔佐,自己舅舅神保長憲的協力,麾下還有籐堂高虎,馬場昌房這樣的勇將協力。

    但是與李曉相比,柴田勝家就是一副不將他放之在眼底的態度。這令他心底變得幾分不平衡。

    而這時虎哉宗乙在一旁低聲,言道:「殿下,屋形公親自率軍來迎。」

    李正這才回過神來,只見在山丘之下,李曉軍團旗本備,神岡備橫列出迎。

    在李字碩大飄揚的旗印之下,李曉與大將島勝猛,木下秀長二人皆是坐在馬上。

    李正見了心底一喜。當下抓緊連抽兩鞭,策馬直前。而竹中重治,馬場昌房。籐堂高虎等大將亦不敢怠慢,亦是策馬跟從。

    「拜見父親大人拜見主公!」

    眾大將下馬轟然下拜,李曉哈哈一笑,將馬鞭一放,自己下馬親自扶起李正,亦對眾將言道:「眾位,不必多禮。」

    李曉仔細打量起李正,兩年不見。

    李正看去確實大有不同,唇邊已開始有著青色的鬍渣,性格不似以往飛揚跳脫,反而隱隱有幾分穩重,顯然這兩年替自己執掌飛驒越中軍團,其壓力亦是不少,催迫其成熟許多。

    李曉微微點了點頭,言道:「這兩年你執掌李家家督,做得十分出色,我很欣慰,真乃李家之千里駒。」

    李正得李曉如此讚賞,當下喜出望外之色,低下頭言道:「多謝父親大人稱讚,我還學的還有許多。」

    李曉說完,其兩員大將島勝猛,木下秀長亦上前拜見李正。

    而李曉身邊的次子李用,亦上前言道:「李用拜見兄長大人。」

    李家人丁並非興盛,李曉只有這二子,故而對他而言,李正,李用可謂手心手背。

    對於他而言,將來李用是作為一門眾的重藩所在,在本家之中的位次,甚至還要高於神保長憲。

    說來這有幾分任人唯親,家族企業之說,甚至難免會有幾分宗藩難以抑制的擔憂。

    但在這血脈之親厚於一切的戰國時代,這是一切通行的法則。

    在大政奉還之前,日本沒有文官制度,所靠者就是一個由一門眾,或是譜代家臣來管理地方。

    所以同樣作為藩國,一門眾的藩領,當然要較譜代家臣更可靠一點。

    此例可比較日後的德川幕府。

    所以李家的家臣團中,除了本多正信,島勝猛等,已獲得封地的家臣外。

    就是神保長憲,李用二人,還有將來要繼承小幡家家名的,神保長憲之子這三枝,作為一門眾的重藩。

    一門眾親藩,加上家主的直領,只要能對家臣勢力,地方豪族保持一個比例上的優勢即可。

    如同股份制公司一般,董事長的股份,沒必要佔到百分之百,但卻必須保證主導權在手。

    不過這兄弟二人,一是自小在甲斐當人質,一個自小隨李曉在越中長大,二人性格亦是不一樣。

    李正頗有主見個性,自小為李曉當作家主培養。

    李用則在李曉身邊,武技之上繼承了李曉幾分,勇武過人,假以時日也是一員勇將,將來會是兄長打天下的好幫手。

    李曉見這二子見面有所隔閡,但如何都是血脈之親,彼此相處日久,亦會兄弟和睦。

    眾人見過之後,當下來到李曉的陣幕之內。

    李曉麾下眾將皆是到場,整齊亮相,而飛驒越中軍團主力兩萬在此,還不算在尾山御坊的七千人馬,可謂是精兵強將雲集。

    而大破柴田勝家軍團之後,織田家在越前勢力為之一空。

    想起這兩年來被柴田勝家壓著打的被動局面,今日以一場大勝一掃而空,所以在場眾將皆是神采飛揚。

    而現在眾將齊聚於陣帷之中,所討論著只有一事,那就是聚集在此的李家大軍,到底是南下還是北上?

    李曉身居主位聽著麾下眾將的商討,而李正就坐在李曉側席之上。

    神保長憲,本多正信,島勝猛等大將皆闡述自己的看法。

    與李曉之前的打算相反,眾將的意思,多是乘著這次與柴田勝家決戰大勝之機,以勝者的姿態與上杉謙信媾和,之後主力南下攻略越前,以求盡早打通北陸道,直入織田家心腹之地,即便不可上洛成功,亦有很大機會,打通越前,甚至於若狹國多瀨山城連成一線。

    京都,近畿才是本家攻略的大方向所在,何必回師與上杉謙信彼此咬個你死我活。

    眾將言談之間,還提及上杉謙信乃是軍神,當世第一名將,而麾下越後軍是精兵強將不說,其兵力又在飛驒越中軍團之上。

    所以與其和上杉謙信拼了滿臉是血,倒不如在越前空虛的前提之下,以迅雷之勢一擊而下,先將天下局勢奠定個幾分再說。

    李曉聽眾大將分析,點了點頭,這些都是金玉之言,說得著實在理。

    當然他們心底還有一個小九九,沒有道出,李曉卻明白透徹。

    越前國石高七十九萬石,相當於兩個越後石高,敦賀港又乃是大港,貿易繁華。

    從當年朝倉家,以及柴田軍團就可以知道,只有如此財力及人口支撐,才使得其動不動就可以出陣三萬軍勢的規模,以與其他大名爭鋒。

    攻下一個越前,李曉明面上的勢力可以翻上一翻,而越前這麼大的蛋糕,眾將可以從中分得利益可以想之當然。

    眼下本家眾將中,還有不少沒有知行的,而有知行地,還是想可以改易到,更溫暖一點的越前,甚至憑藉著戰功再加封知行,亦是羨慕無比。

    這就是本家眾將心底沒有說出來的打算。

    所以李曉沒有明面上,將與上杉謙信決戰之言說出,而是任由家臣們討論。

    作為一名合格的家督,並非是只顧及自身的想法,而是要找到自己與麾下家臣的利益共同點。

    強加干預反其道為之,以李曉現在在飛驒越中軍團之中的聲望,並非不能辦到,只是如此會使得家臣們心懷怨懟。

    但是李曉並不打算改變之前決定,只是想個如何的辦法,讓自己的決定可以得到眾家臣們的支持。

    正待李曉要開口時,一直沉默不言的馬場昌房開口了,言道:「諸位,你們一心只想著自己能攻略越前,獲得多少的知行,可有想過眼下主家,還正遭到上杉,織田,德川三路圍攻。」

    馬場昌房這不合時宜之言,當下的作用,好比大桶涼水一澆而下。

    不顧眾將的側目,馬場昌房看向李曉,言道:「屋形公,此次閣下臨危受命,受御館大人,信廉公,信繁公之托返回越前,正當力挽狂瀾。我馬場昌房並非不稀罕越前之地,只是在下能有今日,皆是主家之所賜,不能不思如何報答。」

    馬場昌房話說的有幾分怪,但是大家都聽出了,把才纔的主語馬場昌房,換成李曉,這句話就可以解釋通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