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丈高樓平地起 第一百八十七章 西班牙方陣 文 / 幸福來敲門
第一百八十七章西班牙方陣
在十六世紀,世界上大體有兩個區域,已經長期將火器列裝部隊,並應用於實戰之中。
這兩個區域,一個是歐陸,一個就是明朝。
由於火繩槍是以平射,射速慢的特點,不同於弓箭可以拋射,並且射速較之快,所以歐陸,明國的軍事家們一直尋求一種,發揮火繩槍最大威力的陣形。
在明朝,戚繼光南平倭寇後,北調長城,以防***的遊牧騎兵。
當時明朝軍隊火器普及率極高,戚繼光針為了發揮火器的優勢,用車步混同的方式,組建車營。
車營的戰法,就是用堅固的戰車作為防禦屏障,將火器裝在車上,遇敵時拒車防守,並以鳥銃、火箭、佛郎機輪番施放,作為打擊。
不過車營的戰法,對李曉而言,並不適合***作戰,***多山地,少平原,車營行駛不便,而且***也沒有那麼多馱馬來馱車。
事實上西班牙方陣除了長矛火槍混同外,較之明國的車陣,以及同為戚繼光發明火器步兵混同的鴛鴦陣,有一個根本上戰術的革新。
島勝猛,師岡一羽,小幡曉憲,木下小一郎,大藏長安他們五個面面相窺,對著李曉拋出的一個又一個新名詞,一個又是一個新概念,現在是一團霧水,滿腦子漿糊的局面。
李曉頓時因此生出一種穿越者的優越感,這就是知識的力量,誰說整天玩遊戲,玩不出知識來的。
西班牙方陣,就是信長之野望裡,南蠻科技,西班牙最後一項科技樹的西國方陣。
李曉裝出一副知識淵博的模樣來,言道:「這個新戰法,我將他命名為西國方陣,就是效仿泰西國,哦,不,你們叫南蠻人的戰法。」
「南蠻人的戰法?那些藍眼睛,大鼻子的南蠻人的戰法?」島勝猛,大藏長安是李曉家臣團中僅有見過南蠻人的,都是他們當年在博多遊歷,學習時候見過南蠻人。
「沒錯,鐵炮就是我們明國人發明,然後傳給南蠻人,之後南蠻人又傳到***的。」李曉為了加強他們對於新式戰法的信心,作了一番解釋。
聽到這裡,島勝猛,師岡一羽他們都一起點頭,對於鐵炮從種子島傳入***,這一點他們是知道的。
「西國戰法在泰西,額,也就是南蠻人那邊,是主流戰法很是厲害,他們針對鐵炮的特點,將鐵炮隊設計成8-12排的站位方式。」
「8-12排?為什麼要這麼長呢?」小幡曉憲當場提出疑問,他是李曉麾下的鐵炮組頭,對鐵炮自然十分瞭解。
一般***的合戰之上,鐵炮隊都是站在己方長槍足輕陣的前列,要麼站姿,要麼跪姿站成一排,或者是站,跪兩姿態,站成兩排同時齊射。
鐵炮足輕開完一槍後,迅速溜回到隊伍最後面。
而在小幡曉憲的理解裡,鐵炮是只能平射,不能像弓箭般拋射,如果站成8-12排不意味著,後排的人射擊,很容易擊中前排,或者只能朝天空放槍。
李曉向小幡曉憲點了點頭,言道:「你說的沒錯,不過遭遇敵軍時,西國方陣的鐵炮隊,只有第一排才能射擊,然後第一排鐵炮足輕射擊完畢後,在排與排的間隙中後退,退到最後一排去裝彈,讓第二排鐵炮足輕射擊。這樣的戰術,我將他稱為後退裝彈戰術!」
李曉此話一出,頓時在場之人都是一團霧水,只有小幡曉憲臉上臉上露出了喜不自勝的神色。
他言道:「主公,這戰法十分高明,如此我們的鐵炮隊就可以不間斷的,從頭射擊到尾了。」
小幡曉憲此言一出,眾人才微微略有所悟,並非其他人的悟性差,只是對於鐵炮這新鮮事務,大多數人都不瞭解。
李曉微微一笑對小幡曉憲的領悟力表示了讚許。
所謂的後退裝彈戰術,正如他剛才所說。
就是當遇敵時,第一排火槍手齊射後,第一排的火槍手在排與排的間隙中,後退到最後一排去裝彈。待前排火槍射擊都射擊完畢後,原本第一排的火槍手已裝填完畢,在原陣勢最後一排的位子上射擊。
最後火槍隊的陣勢,不向前,反而是在射擊之中,步步倒退,又稱之為反向前進(coutermarch)。
據說西班牙人說,假設有十排以上的火槍橫隊,還有充足的彈藥,西班牙方陣就可以保證,戰事從頭到尾,火槍火力一直不間斷。
在歷史上西班牙人最早是在,與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帕維亞之戰(公元一五二五年),第一次採用後退裝彈戰術,然後打得法軍打敗,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被俘。
西班牙方陣,以這種後退裝彈戰術,在歐洲戰場力壓舊時代封建軍隊,以至一百多年後在燧發槍問世並逐步得到完善時,這種戰法仍然是彌補火槍發射速率太慢這一缺陷的主要手段。
不過後退裝彈戰法,並非西班牙人獨創,明初大將沐英,本願寺和尚,魔王都採取過類似的三段擊。
小幡曉憲越想越是興奮,頗為樂觀地言道:「主公,這個戰法真是絕妙,如此一來,鐵炮隊就不用,擔心第一發齊射打完之後,沒有後續的火力,而不得不撤退了。鐵炮隊可以一直留著戰場上。敵勢來多少就可以消滅多少了。」
李曉聽後微微一笑,小幡曉憲太想當然了。
李曉正要詳細地向小幡曉憲解釋所謂三段擊的戰法。
這時島勝猛卻乘此向李曉說出了疑問:「主公大人,臣下有一事不明,這後退裝彈射擊,與普通齊射相比較,實際上射速沒有提高,反而變慢了。」
頓了頓島勝猛整理了一番思路,言道:「以我們新組建的八十人鐵炮隊而言,在只裝一次彈丸的情況下,八十支鐵炮齊射,或者八十支鐵炮後退裝彈射擊,兩者射出的彈丸比較,都是八十發。」
「而若是兩次裝彈情況,八十支鐵炮兩次齊射時,可以打出一百六十發,而後退裝彈射擊,在同時只能打出九十發。若在這時候敵軍殺到陣前,鐵炮隊只能退卻,並且這還不扣除鐵炮手在隊列中行進的時間。如此殺傷力不是反而小了嗎?」
島勝猛這麼一說,所有人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
李曉也是面露詫異,倒不是別的,他是沒想到島勝猛童鞋的數學學得這麼好。
小幡曉憲連忙替李曉解釋言道:「島勝猛大人,你說錯了,實際上主公這樣的戰法,並非是提高鐵炮的射擊數量。打個比方,若是大人率領軍勢,衝擊我主持的鐵炮足輕防禦時,大人會如何處置呢?」
島勝猛凝眉微微一思索,言道:「我會在距離你鐵炮足輕二十間以外的距離,緩緩前進,並用弓足輕在遠處放箭騷擾,待你們鐵炮齊射之後,我再命部下在鐵炮足輕裝彈丸的空檔,全力衝鋒殺到你們面前。」
小幡曉憲點了點頭言道:「沒錯,島勝猛大人,不愧是本家首席大將,經驗豐富,因為大人知道,鐵炮射程雖然有二十間,在二十間這個距離上射擊,對足輕的殺傷力不僅最小,而且命中率最差。所以閣下用弓足輕騷擾,迫使我的鐵炮足輕不得不放槍自衛。這樣鐵炮足輕齊射之後,裝彈空隙這段長的時間。大人就可以乘機來襲了。」
島勝猛聽到此也恍然大悟,言道:「原來如此。原來後退裝彈,就是為了一直維持用鐵炮的不間斷射擊。」
李曉記得當時***騎兵對付明朝軍隊,都是用遠距離用騎射,疾馳旋走等種種辦法,引誘明朝士兵把持不住,提前將火器在遠距離齊射,然後乘裝彈這個空檔,再抵近砍殺。
這種情況並非只有嚴格紀律就能約束住的,人都從眾心理,若是有一人受傷或者害怕下,提前將鐵炮打出,那麼其餘的人不明就會,也會紛紛跟著射擊。
李曉轉而言道:「不僅如此,打個比方,在二十間距離上,十支鐵炮齊射只能殺傷一人,而十五間距離上,同樣十支鐵炮就可以打死兩人,十間,鐵炮齊射就可以殺傷三人,越是抵近射擊,鐵炮的威力和精準度就越強。而不間斷火力的殺傷,肯定要強過遠距離齊射。」
聽李曉這麼一說,眾人信心更足,對這種西國方陣更加期待,有的人甚至以為只要全軍都裝備了鐵炮,那簡直同等軍勢數量之下,毫無敵手可言。
李曉對此搖了搖頭,這又是一種想當然爾,不過他沒有去更正這一說法,在日後的訓練中,他們會發現,這西國方陣的優點缺點之處。
不過在歐洲歷史上,西班牙方陣確實具有劃時代作用,革新了當時的主流戰法,並流行了一百多年,後來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以及日後普魯士陸軍締造者,打遍歐洲無敵手的大帝弗裡德裡希二世,都是在西班牙方陣的基礎上,進行戰法革新。
與西班牙方陣相比較。
戚繼光的鴛鴦陣,後來為了對付***,也作了改進之後,配上了鳥銃,三眼銃等火器,但這些火器的使用方法,與弓箭類似,只是一種陣法配屬,並沒有突出火器的作用。
魔王在十一年後長筱合戰時的三段射,他是將各備隊配屬的鐵炮隊,集合在一起使用,是一種將鐵炮隊單獨列出運用的戰法,比之西班牙方陣並沒有長槍鐵炮混同的概念。
這個時代還遠非鐵炮無敵的時代,在長筱合戰中,武田家陣亡的一萬兩千人中,被織田信長三千鐵炮足輕用三段射幹掉的,也只是的一部分而已。
未來的幾十年內,戰場上的主角仍是冷兵器。
西班牙方陣只是在冷兵器向熱兵器過度歷史上,其中一個過程,並沒有實現取締。
就李曉所知,對西班牙方陣而言,在沒有掩體,防馬柵,以及地形配合下,應對上大規模騎兵的衝擊,勝算還是不高的。
這一趨勢只有到了後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手裡才改變,古斯塔夫二世用他的剛塑造出瑞典陸軍,擊敗當時堪稱精銳的波蘭翼騎兵(也就是帝國時代2最高級輕騎兵)。
當時古斯塔夫二世在西班牙方陣改進的基礎上,還引入步炮協同的概念,而最後擊敗波蘭騎兵的,還是靠他的瑞典騎兵。
不過李曉並沒有想那麼多,他眼下做的只需要革新鐵炮戰法,在原有基礎上,增強鐵炮殺傷力,這一步就可以了。
現在在李曉組建的西國方陣中,也分為鐵炮足輕隊,槍足輕隊兩隊。
方陣採取線性隊列排列,縱列八排,也就是說,李曉的八十名鐵炮足輕分為八個波次輪流射擊,每次十人射擊。
李曉將以長槍足輕隊居中,而鐵炮隊分為左右翼排列。
由於當時鐵炮技術還未成熟,尚十分精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的緣故,所以李曉決定將槍足輕和鐵炮足輕,以二比一的比例組成方陣。
也就是說他的槍足輕隊為一百六十人。而槍足輕隊同樣也是分成縱列八排,橫列二十人,這樣與兩翼各四十名的鐵炮隊,組成一個8*30,240人的長方形方陣。
不過在歷史上,很多西班牙方陣上,火槍手則是包圍在長矛手的四周,這樣可以完成四面擊敵的作用,但這樣的佈陣對於火槍手而言,太過奢侈。
李曉讓鐵炮隊分佈於兩翼,而槍足輕隊居於中央的戰法,更靠近古斯塔夫二世所創造的瑞典方陣一點。
但是李曉也知道,這樣的瑞典方陣有個明顯缺點,就是正面火力強大,但兩翼卻十分薄弱。
若敵軍以一路軍勢在前吸引,而分出另一路軍勢猛攻方陣的側翼,那麼李曉的西國方陣就只能淪為一個笑話,徹底玩完。
這點在歷史上,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是以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來掩護側翼,並且他的軍隊訓練有素,在決戰進行的關鍵時刻,可以聽從號令實現正面的左右九十度原地橫向轉移。
這樣可以使得始終將方陣正面,對準敵軍的來襲方向。
李曉沒有強大的騎兵隊,只能退而求其次,他在西國方陣兩翼各佈置了一百人常備,作為側翼掩護。這一百人常備以七十槍足輕,三十弓足輕混
編。
這樣就有足夠兵力可以掩護西國方陣的側翼,而剩下的六十常備則被李曉編入直屬,作為自己的親衛,也是戰場最後的預備隊。
如此李曉的五百常備就真正成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