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太師

第二卷 似水元年 第153章 撥亂反正(中) 文 / 注海

    帶人反攻霸州的正是萬仁,當那百戶要下手擒拿他時,他就突然發難擒賊擒王,接著施展「拉人」神功,連哄帶騙,把那一百小兵拉到自己手下。萬仁帶著這一百多人騙取霸州之後,隨行的數百百姓緊隨其後入了城。

    別看這些小百姓打仗不行,搞宣傳卻是好手,萬仁這邊剛搞定留守官員,那些小百姓就分散到城內,大肆宣揚萬仁的「仁」名,霸州城內的軍民聽說「英明神武」的萬大人親臨「指導」剿匪工作,人人興高采烈,壓根就沒想到萬仁是以平民的身份來奪軍權的。只有少數馬中錫的親信感覺到事態不妙,倉皇逃出城去向出城「剿匪」的馬大人匯報。[搜索最新更新盡在]

    可憐的馬中錫還蒙在鼓裡,他本是文進士出身的文官,如今不辭辛勞親自領兵出戰,滿腦子卻是盤算著捉到萬仁之後如何向朝廷請功。可就在他離城不過四五里,留在霸州的親信就給他帶來一條消息:萬仁已經入主霸州了。

    聽了這個消息,馬中錫差點沒從馬上摔下來,短暫的慌亂之後,馬上傳令全軍回攻霸州。他可是知道的:坐失州城的罪過是很大的,特別是霸州這個京南重地,要是不奪回來,自己腦袋不保不說,全家都要遭殃。

    當馬中錫領著大隊人馬趕到霸州城外時,卻驚奇地發現城門大開,城頭上的守軍依舊如常,哪裡像是被敵占的樣子。此情此景,他不禁懷疑這是個誘敵計,忙傳令全軍暫停前進,又派出小兵先行入城打探。

    小兵入了城,很快又出來,卻不跟馬中錫匯報軍情,而是高聲衝著眾小兵道:「馬中錫擁兵自重,不思討賊報國卻以擾民為亂,實是罪大惡極。萬大人親臨督軍,已察知其罪,著眾將士將其拿下問罪。」

    聽到「擁兵自重」這個詞,馬中錫的腦子嗡地一聲響,早已變成一片空白。而他身後那些官兵只是一猶豫,就紛紛上前,將他拽下馬來捆成一團。

    霸州官衙內,萬仁早已升坐高堂,而賽仙兒坐在一旁,伏案疾書,三道文書從她手上遞出來,傳令的小兵領了文書,火速離開衙門。

    第一道文書是送入宮的,這封奏疏很長,主要內容就是告訴正德,他萬仁又回來了;同時陳述軍情,並提出剿匪方略:四面堵截賊軍防其四處流竄,並加調邊軍南下剿匪;剿撫並重,首犯必加嚴懲,脅從從輕發落,以此分化瓦解賊軍。

    第二道文書是發給霸州治下各縣鄉的,主要內容是安民告示,同時命令各地方政府要妥善安置好流離在外的百姓,並派人護送他們回歸本鄉。

    第三道文書是發給附近各軍的軍令,嚴令不可亂殺百姓亂劫民財,如有違令者,一律軍法處置。

    剛剛處理好文書工作,一眾人等就押著馬中錫上了公堂。按說這位提督軍務的馬大人是右僉都御使,正四品高官,不過在萬仁的眼中,他已經上了死神的名單。

    「本官是朝廷命官,你無權扣押本官。」一見到身著青布衣的萬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作威作福,馬中錫就開始亂叫起來。

    「我有沒有權不用你管,鑒於你治軍無方剿匪不力,我已奏請聖上,要將你斬首示眾,以平民憤。」

    「本官無罪,聖上聖明,更不會偏聽你一面之詞。」馬中錫哪裡想到萬仁會這麼狠,一上來就點明要他的命。

    「你有沒有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你的項上人頭才可以平息民憤。我已經查明了,你與賊軍首領私交甚密,賊軍作亂於北直隸山東河南一帶,你卻坐視百姓身陷水火而擁兵不出,賊軍又相約不劫你家,就憑裡通賊軍這一條,你死得不冤。」萬仁一揮手,道:「把他押下去好生看押,待聖旨一到,就將他斬首示眾。」

    客觀上說,萬仁也知這位馬大人擁兵不出也是有苦衷的,畢竟他這個提督所帶領的是明朝兵油子集團軍,這幫傢伙打仗不肯用命,欺負老百姓則是行家裡手。靠他們,打勝仗是癡心妄想,堅守不出成了保持不敗的唯一選擇。

    不過道理歸道理,有些道理是不能講的。在那些飽受反軍欺凌的百姓看來,你馬大人擁兵不出陷民水火就是有罪,再加上有裡通反賊的嫌疑,這更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了。

    +++000+++

    正如這夏天的天氣一樣,這幾個月來,正德的心情一直煩躁不堪,先是萬仁不辭而別,接著又是萬智辭官不出,失去了萬氏兄弟兩大智助,正德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何等的脆弱和無助。

    本來,宮廷還有高鳳可當一面,可是自從萬仁走了之後,這位老公公沒多久也病倒了。內閣倒也還能發揮應有作用,可是它不過是一個執行機構,而擁有決策權的正德在沒有智囊團相助的情況下,輕易就聽信了張國舅的一派胡言。為了早修南北御道,他想都沒想就同意讓張國舅大搞挖油行動。

    可正德哪裡想到,他這個舅舅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典範,主持油政才一個來月,就激起了民變,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事情鬧到這種地步,正德也知後悔太遲,只得派人去平叛,可是「得力」的大員派出了幾位,這叛亂卻是越平越叛,本來叛軍還只是在北直隸一帶小打小鬧,現在被「平」到河南山東一帶了,這個月來,每隔兩三天就傳來哪個縣城被攻佔,哪些官被殺的消息,總之煩不勝煩。

    而早朝議事時,那些朝臣不但不幫忙想辦法平叛,還一個勁地上書彈劾萬仁,搞得正德心情更是不爽,木人樁都被他踢壞了好幾個。

    「皇上,有急奏。」一個司禮監跑進練功房。

    「又有哪裡被賊軍攻下了?」正德也懶得看奏折了,反正這一個多月的奏折基本上都是兩種內容:不是哪裡被賊軍佔領,就是哪個官「殉國」了。

    「不是,是萬仁回來了。」

    「什麼,你怎麼不早說。」正德一把搶過奏折,掃了一眼,就道:「馬上派人去霸州,把那傢伙帶回來。」

    「皇上」司禮太監傻眼了,他不知道皇帝是要捉人還是要請人,萬一領會錯了,那後果不堪設想啊。

    「還愣著幹什麼,馬上讓錦衣衛派一支千人隊過去護送,若是仁兄出個岔子,朕要你們腦袋。」

    「是,奴才這就去辦。」那司禮太監這下心裡有譜了,原來是請大神,不是拿人犯。

    「等等,傳朕旨意,萬仁即刻官復原職,特賜尚方寶劍,欽差巡視剿匪事,見機可便宜行事。」末了,正德還加了一句:「帶朕口諭:早點把事辦完,早點回京。」

    +++000+++

    七月二十日中午,天陰沉沉的,霸州城外集合著數千官兵和數千百姓,萬仁立於城樓上,開始訓話,內容不外乎整肅軍紀,嚴禁劫掠百姓。訓話完畢,就開始殺雞儆猴,馬中錫和幾個帶頭趁火打劫的刺頭兵被拉到城門口,斬立決。

    其實,萬仁並不喜歡殺人放血,但是現在是戰爭時期,該殺的人就要果斷地殺,要不然軍法就廢了,整個戰局就會更加糜爛。

    「楊大人,朝廷調你來剿匪,你可有良計?」殺完了人,萬仁回到官衙,親自接見新調來的提督楊一清。

    要說這位楊大人,品級很高,正二品右都御使,三邊總制,總制甘肅、寧夏、延綏三個邊鎮軍務。經李東陽等閣臣建議,抽調過來提督軍務。由於亂軍流竄於北直隸山東河南甚至山西一帶,再派個三四品官員下來已經難當大任了,最少也要派從二品大員下來。而朝廷上的從二品大員就二十來位,幹過軍事的一隻手數得過來,所以,這位楊御使成了最佳人選。

    不過,任你品級再高,遇到萬仁這種拿尚方寶劍的欽差,也只有乖乖聽令的份。而讓楊御使驚駭的是:這個小欽差一上來就殺人,而且殺的還是一位正四品右僉都御使,也就是先任提督。他可以預見,如果自己這個提督提不出讓對方滿意的平叛方略,就算不被殺,被貶也是必然的。

    「叛軍四處流竄,各地官兵無法與之爭鋒,唯今之計,只有四面堵截,督兵合圍進擊。」

    「反賊打一仗換一個地方,是為游擊戰術,著實讓人頭痛。要克制這種戰術,楊大人所提及的布袋戰法不失為上策。不過,我要提醒楊大人。」萬仁攤開一張大地圖,在南京,大別山,終南山,襄樊等地壓上幾個小棋,接著道:「這幾個地方是要地,萬萬不可讓亂軍進入。特別是襄樊一帶,亂軍若是進入此地,與當地流民匯合,則剿不勝剿矣,切記切記。」

    其實對楊一清這個人,萬仁早有瞭解了,雖說這個人長得比較醜,不過是個務實敢幹的人,弘治帝在位時就加以重用,萬仁相信,弘治帝看重的人是不會差勁的。

    細談了一會,萬仁送走了楊一清,接見暴亂起源地霸州文安縣的數十位里長,一通好言安撫之後,就給他們安排了一個任務:對治下的鄉民進行普查,但凡是發現誰家有人從亂,就好好安撫,勸他們寫下勸降書信送到賊軍中去。而且萬仁還親口許諾:只要是主動返鄉的從亂者,一切既往不咎;凡是擒賊首以獻者,重賞。

    安撫會上,霸州知州等一干官員也在場,他們聽了萬仁這一翻話,心中都暗道:好一個釜底抽薪計,此計一出,賊軍必自亂陣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