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太師

正文 第055章 龍會(下) 文 / 注海

    所謂龍會,實際上就是商會。商會是溝通朝廷與商人、商人與商人、商人與社會的重要紐帶。明朝已經有類似這種組織的商幫存在,比如說比較出名的有徽商和晉商,這兩地從商的人眾多,散佈於全國各地。這些行賈以地緣為紐帶,在各地經商的商人組成了一個個老鄉會,並且建立會館,以便於客籍異地鄉人聚會交流感情。久而久之,這種老鄉會性質的商幫的作用越來越大,上結官府,下連鄉友,儼然就是一種地緣式商會。

    當然,這種商幫還不能稱為商會,因為它的功能還未正式確立,也缺少相應的章程,這樣鬆散的的鄉會組織已經不能適應商品經濟時代的發展。所以,需要成立一種組織更加嚴密,聯繫更加緊密的商會組織。這樣的組織上可以與朝廷博弈,下可以保護商人們的共同利益,進而提高商人的社會地位。

    萬仁就是致力於建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一個倡導合法經營、公平競爭和共同發展的龍會。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乞丐出身,不懂啥叫經濟規律,又特別討厭商人,所以他就明文規定『可以直接逮捕那些不事生產,專門從事末業』的商人。在太祖爺眼裡,職業商人是違法的職業,統統都該被抓起來。所以在將全國戶口分為民、軍、匠、灶等籍時,各職業戶基本都分屬其下,但縱觀大明律,並無「商籍」之說。

    這就是明朝最有趣之處,很容易理解,給上戶籍的別管良賤,都是合法職業,哪有給違法犯罪的職業--商人專門立一戶的道理啊?由此可見,商人們的地位是何其低下,平時就是受到了官差衙役的敲詐勒索,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訴。

    為了不被小人們欺負,商人們紛紛尋找大靠山,玩起了官商勾結,這也是官場**的根源之一:商人們地位低,為了求生存求發展,必須巴結官府,賄賂官員。明朝官員的工資相對較低,官員們為了有錢購房買地娶小妾,自然就樂於充當商人的保護傘。

    這種官商勾結的雙贏局面一經出現,社會財富都流向了高官大賈,受損的必然是小百姓和朝廷的利益。商人有高官罩著,朝廷自然也就沒法從商人身上收到商稅;而商人要給靠山們進貢真金白銀,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商人們當然不會自己吃虧,他們一方面壓低進貨價格,另一方面提高貨物的售價以獲巨利;甚至囤積居奇投機倒把,大掙黑心錢,到頭來還是從事生產的小百姓吃虧。

    富商巨賈玩官商勾結掙了錢之後又買地當起大地主,以至於土地兼併愈演愈烈;朝廷收不到商稅,財政一旦吃緊,就只能變本加厲地盤剝老實巴交的農民,以至於農民怨聲載道;百姓越勞越窮,紛紛破產變成流民,最後被逼造反。

    如果任由這種官商勾結的現象發展下去,就會變成一個社會毒瘤,明朝很快就會玩完。要打破這種官商勾結的亂象,光靠反腐倡廉是不行的,關鍵還是把商人的地位提高,讓他們成為明帝國合法經營,積極納稅的正當商人,不讓他們成為替官吏盤剝百姓的奸商。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路漫漫其修遠兮。畢竟掌控朝廷的是即得利益者--進士集團,商人地位一旦合法化了,獨立性就加強,不需要依附於他們,他們的利益就會大損,他們是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只要有人敢提這個建議,他們肯定用祖制來反駁。

    萬仁不想拿雞蛋去碰石頭,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鑽空子走曲線路線:當皇商,讓皇帝來當商會的後台,商會內部所有商人只向皇帝進貢。朕即國家的時代,給皇帝進貢其實就是向國家納稅。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也並非易事。數日來,萬仁就為此事多次入宮,皇帝那邊陳言此事利國利民,皇后那邊也要打點,最終弘治帝終於點頭:批准龍會成立,先於京城試行一年,看情況再說。

    「龍會入會章程:

    入會條件:京中所有秉承誠信經營、合法納稅之原則的商戶,都可申請入會;入會者還需有兩名會員出面擔保。

    入會收費:三十取一,每月按營業額收取會費。

    會員權利:頒發會員憑證,朝廷官府各類稅費攤派全免,如有不法者橫加勒索,龍會出面調處。

    會員義務:每月按時繳納會費;每月月初前來參加例會並清報商業帳目,帳目必清楚無匿,如有漏報,一經發現,取消會員資格,擔保者記過處分;須誠信經營,不可以次充好魚目混珠,更不可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如有不法之舉,一經發現,取消會員資格,擔保者記過處分。

    另:擔保者記過超過三次,取消會員資格;被取消資格者,一年內不得申請入會。」

    「萬公子,入會真的能稅費全免?」一個布販一臉不信。

    「這是自然,這是聖上御批給龍會的權力。各位可先申請加入,如果不滿意,再退出也不遲。龍會向來講求自由,入會自由,退出也自由,不存在強迫性質。」

    「萬公子,這營業額怎麼計算?」另一個雜貨老闆問道。

    「營業額就是你當月賣了多少東西,收了多少銀子。」

    「這個,恐怕不太好計算。」那個雜貨老闆一臉為難的表情。

    「不好計算?」萬仁一撇嘴,道:「各位都是精明的商人,生意往來肯定記帳,把帳本拿來就是了。不過,你們可別裡外兩本帳,會費可不是我要收的,而是上繳聖上的。聖上給我派了兩人來當助手,專門負責查帳和收費。我身為龍會會長,會費並不經我手。我只管人不管財,凡是偷漏會費的人,查出來就立即開除會籍。」

    有權利必然有義務,這三十取一的會費其實是營業稅,萬仁覺得是商人們應盡的義務:皇帝出面罩著你們,你們不出點辛苦費行嗎?!而且這點錢還是明律規定的商稅,商人更應該按時足額完稅。

    眾商家聽了,都低頭尋思,細思到底要不要加入龍會。而一些商家就開始動心,紛紛表示要報名。萬仁將他們的名字記下,說自己要考察幾天才能決定讓不讓他們入會,畢竟這是入會的第一批人,屬於元老級別,在考察篩選上要格外細心,要不然,章程在後續執行上就有困難。

    要說這份章程看似簡單,但是貴在易行,它可是萬仁結合當時情況,苦思冥想了多日才定出來的。其實,整個章程最可貴之處就在於商戶互相擔保制度,這加強的會員們的自律性,進而減少偷稅漏稅的可能。

    其實朝廷早在仁宗時就開始徵收市肆門攤稅等商稅,這就是營業稅的一種,但是執行起來很不得力,很多大商販偷稅漏稅,而一些小販則被無端加收重稅。就拿去年來說,弘治十七年課鈔四千六百一十八萬餘貫,折銀十三萬八千五百四十兩。泱泱大國,只有區區不足十四萬兩的商稅收入,這實在是少得可憐,而且這些銀子都是從小商小販那裡盤剝來的血汗錢。

    造成稅收低且不均的原因無外乎官商勾結,大商家多有官方背景,該納的稅都用來孝敬這些官老爺了,而小商販無依無靠,成了被宰的冤大頭。

    而從總體上說,明代的稅收可以分為三大類:田賦、鹽稅、雜色收入。其中田賦是最大頭,約占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鹽稅相當於田賦收入的百分之十,商稅被歸入雜色一項,所佔比例遠遠低於百分之十五。農民還是稅負的主體,儘管明代的名義稅率不高,但將各種行政性收費、勞役加起來,農民的實際稅負還是很沉重的。

    佔有少數社會資源的農民稅賦重,佔有大量社會財富的官商階層幾乎沒有稅賦負擔,如此可見,明朝的財政一塌糊塗,這一點財政別說槓桿作用了,連養活朝廷的能力都不具備。雖說朝廷所收上來的稅很少,但是百姓過得很苦,這就是典型的積貧積弱,不改革就等於坐以待斃。

    萬仁自知憑一己之力難挽狂瀾,且無法立足於被進士集團所控制的官場,更無法獲取朝政決策權,就算是有了決策權,下面的文官集團還是會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對策。正是由於此,他決定更尋突破口。

    城然,太極之理在於四兩拔千斤,只要找對突破口,小槓桿未必就不能撬動大明朝。而這個突破口,就在於商業,只要能重整商業,將商業資本轉化為工業資本,將無業流民變為工人,變革就會由下及上,形成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

    為了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保證商業資本的安全。要不然,那些商人掙了錢之後不再擴大投資,而是將資財用於囤地。因為在商人地位低下的封建時代,土地雖不能快速增值,最起碼能保值,這是土地兼併風盛行的原因。

    而建立龍會的主旨,就是是致力於保護商業資本的安全。資本安全了,商人們會將資本注入到工商業中去盈利,畢竟錢滾錢比收地租獲利更快。

    為此,萬仁對時局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富有四海的皇帝其實也是很窮的。雖說朝廷大臣們總是喊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皇帝能支配的財富也是很少的。皇帝家大業大,皇宮內這麼多太監宮女都要皇帝來養活,皇子公主要分封,皇后妃子要賞賜,皇帝家的日子也是緊巴巴的。

    而且皇帝處處要受到文官集團的掣肘:老子想當明君,搞一些類如修河堤建官道之類的惠民工程?不行,你想學隋煬帝乎?!老子不當明君了,工部建個行宮啥的用於享樂吧?不行,勞民傷財。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老子還是不是皇帝?一咬牙一跺腳,你們不給老子建,老子自己存錢建。於是乎,皇帝想加稅存點私房錢。不行,祖制不允。

    正當皇帝為沒錢而苦惱之際,萬仁非常適時地跳出來:你不是缺錢嗎?哎,我幫你。當然,我不能白幫你,你也得幫我。

    於是乎,龍會這種上通天子,下連萬商的組織就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皇帝給龍會當後台,保證商業資本的安全,龍會成員給皇帝納稅,保證皇家財稅收入的穩定,雙贏啊。

    當然,事情並非如此簡單,風險無處不在,博弈無處不在。如果皇帝是個橫徵暴斂的主,見龍會有錢就下令罰沒,直接佔有己有,那就沒法玩了。為了避免被這類喪心病狂的皇帝一口氣吃掉,龍會必須在夾縫中壯大自己,只要商業資本足夠強大,佔有的資源足夠多,再把持住經濟命脈,皇帝就是想動它,也得掂量掂量。

    遠景目標有了,近期的目標就是讓龍會在京城扎根,讓誠實守信的商人都加入到龍會中來,慢慢將那些不法商人擠垮,還北京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龍會擴展到全國積累經驗。為此,萬仁已經準備好了要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商戰。

    由於阻力來自四面八方,這一場仗可能會敗,但是萬仁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敗了,大不了重頭再來;勝了,老子就是推動歷史車輪的巨人。

    「封侯非我意,但願華夏強!」萬仁暗暗給自己鼓勁,這個理想是支撐他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