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平津狼煙 第二百八十四章 吸引移民 文 / 樣樣稀鬆
對高層的務實派領導人來說,逃港潮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了他們的敏感神經,促使他們竭盡全力扭轉「極左」激進政策,並最終帶出改革開放的新格局。當然,這是後話。現在的情況卻是南洋聯邦突然插手過來,抓住這個移民的機會,為新開的幾內亞島增加華人比重。
當然,南洋聯邦能夠得到英國的同意,解決香港偷渡者的問題,在外交蹉商中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黃歷認為是值得的。
從目前南洋聯邦的版圖和人口分佈來看,最先得到展的是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工廠企業眾多,基礎設施完備,人口也集中在這兩個大島上。而幾內亞島歸入南洋聯邦的時間較晚,展度也很緩慢,主要是勞動力不足在制約著。雖然聯邦政府也出台了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華人移民,但相對於現在的生活水平和條件,響應者並不多。島上華人數量不佔優勢,這一直是黃歷所擔心的事情。
南洋聯邦駐香港的機構在五月十五日便將香港出現大量偷渡者的情況匯報了上去,對此,黃歷並沒有馬上下決心,而是招來智囊團進行討論,分析如果採取行動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吸收偷渡者等於變相地鼓勵這種行為,中國方面是否會對此作出反應,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對已經建立起來的與中國的貿易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經過仔細分析和研究,終於得出了結論,那就是吸引移民開幾內亞島與可能引起的糾紛和損失相比,前者要得利更多。(贏話費,)而貿易損失應該不會太大,因為中國的激進已經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關注,禁運措施可能會加強,中國不會想失去南洋聯邦這個重要的貿易夥伴。而港商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中介人,中國對香港也還是會保持原來狀態。從這次逃港潮之洶湧來看,起碼廣東地方當局對此有放縱和默認之嫌,中國的反應應該不會太過激烈。
黃歷這才緊急召見了英國駐南洋聯邦大使,傳達了南洋聯邦政府的建議,並與英國相麥克米倫展開一系列蹉商。利益交換是免不了的,但英國的條件也在可以承受之列。
五月二十二日,香港集中營的偷渡者以及營外翹以盼的香港市民有了意外之喜,原定的遣返行動沒有動靜,這是否預示著港英政府的政策有了變化?人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著最後的結果。
上午九點,南洋聯邦駐香港機構的工作人員在港府官員陪同下,來到集中營對偷渡者進行登記,宣講南洋聯邦的政策,並詢問他們的意向。
對於偷渡者來說,多數都是被逼無奈,選擇香港也是路近方便,對南洋聯邦也是聽說過的,雖然印象不是那麼清晰深刻。南洋聯邦駐香港機構的工作人員便又動員偷渡者在香港的親戚朋友向他們勸說,香港的媒介對南洋聯邦的報道很多,香港人幾乎都知道南洋聯邦的富庶,甚至有很多香港人已經移民到南洋聯邦。
那時候的香港還未展起來,官員**,幫會橫行,社會治安不好,比南洋聯邦差得很多。中國媒體的報道南洋聯邦的情況很少,但香港人可是知道得很清楚,甚至因為這些偷渡者能夠得到這意外的待遇而感到羨慕。
五月二十三日,南洋聯邦的三艘客輪停靠上了香港碼頭,特別國務卿鍾可萍率領一批政府工作人員踏上了香港的土地。逃港潮還將持續,駐香港機構的擴大勢在必行。而鍾可萍訪港並與港督會晤,表示出南洋聯邦對此事的重視程度。
此時,黃歷剛剛第三次競選總統成功,雖然還未明確宣佈不謀求第四屆總統選舉,但已經開始了不少人員變動的舉措。而鍾可萍作為特別國務卿,頻頻在重要外交場合露面,並率團參加了越南問題巴黎會談,訪問了亞共體各國,已經成為外界觀察家眼中下一屆總統的熱門人選。
對於這位可能是南洋聯邦的第一位女總統,港督也不敢怠慢。何況倫敦已經與南洋聯邦達成了什麼交易,命令他與南洋聯邦配合,對偷渡者的選擇予以尊重,這在某方面也能沖淡港英當局強行遣返的不人道作法,以及在香港居民們造成的不利影響。
南粵的五六月已經進入酷暑之季,烈日暴曬、酷熱難當。鍾可萍率領工作人員進入集中營慰問並放食品飲水,他們看到成千上萬衣衫襤褸的越境者,年輕點的扶著老父親老母親,頭凌亂的婦人抱著瘦骨嶙峋的孩子。在長途跋涉之後,都顯得異常疲憊,但經過了勸說工作後,情緒已經顯得稍微平穩。
鍾可萍微微皺了皺眉頭,偷偷擦了擦眼睛,很久沒有看到過這種情況了,集中營的條件太差了,幸好送走這批偷渡者後,南洋聯邦將出資派人重新修整,醫務室、登記室、食堂等設施都將完備起來,並將此作為一個移民的。
「在香港居民們招募一些工作人員,他們與逃港者拉近距離應該比較容易。」鍾可萍對駐香港機構的負責人交代道:「登記要仔細,講解政策要清楚,既不要有意誇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實事求是。」
「明白了。」負責人答應著,伸手示意,「您要不要對他們講講話?」
鍾可萍輕輕搖了搖頭,說道:「不必了,口號喊得再好聽,也不如實際行動。從國內調醫護人員有些來不及,就近從香港招募,食品、衣物、日用品也要採購齊全,實際行動才是最好的宣傳。」
「有很多老人、婦女和兒童,全部都要嗎?」負責人不放心地又問了一句。
鍾可萍沉默了一下,用力點了點頭,「願意來的,全部接收,我不想看見親人離散的事情生,具體的情況我會向總統解釋的,相信他也會贊同這麼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