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軍魂

第三卷 兵鋒 第六十二章 諸將的封賞 文 / 黃昏前面

    第六十二章諸將的封賞

    「臣多謝陛下如此恩典,然臣有一請求,」慕容諾曷缽拜謝後,抬起頭看著座上的李世民說道,「臣這些年想長住在長安,聆聽陛下教誨,不想再回青海,青海大都護之職,還是請陛下另授予他人!」

    李世民對慕容諾曷缽如此的任命和封賞,並沒出朝臣們的意外,以其領青海大都護是順理成章的事,與當初阿史那思摩等突厥將領歸附時的狀況相似,但慕容諾曷缽推辭的決定卻讓他們很是驚訝。

    「唔?!為何?」李世民臉上露出了也許的笑容,慕容諾曷缽推辭青海都護府大都護的任命,並沒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青海都護府剛成立,事項煩雜,或間有紛爭,臣年少無知,恐沒有能力處理這些事情,因此,定無法勝任青海都護府大都護之職。為了青海之穩定,還是請陛下另選他人,」慕容諾曷缽再次叩首道,「臣久慕長安的繁華,也曾和父親一起在此居住過幾年,以後更想在此長住,還請陛下恩准。」

    李世民聽了仔細地打量了一番站在殿下的慕容諾曷缽,對這個才十來歲的少年人有些刮目相看了。這個著漢服的鮮卑族王子,容貌上與漢人並無二致,心思卻比常人聰明。

    一些反應過來的朝臣們也暗暗稱讚慕容諾曷缽的明智選擇。

    其實大多人都知道,朝廷既然已經在青海境內築城駐軍了,那慕容諾曷缽任都護府的大都護,也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擺設,即使其到任了,也不能左右青海的事務,朝廷肯定會再任命一位副都護以掌管事務。

    而且慕容諾曷缽還如此年少,在族人中間並無太多的根基和威望,若回青海,說不定還會重蹈慕容伏允或者慕容順的覆轍,兩相權衡,不如在長安做個逍遙王爺自在。

    「河源郡王既然嚮往長安的繁華,朕也許你這些年長住在長安,但朕仍封你為青海都護府大都護,待你再年長些,再去赴任吧。青海之事務,暫由新任的青海副大都護處理,」李世民略思片刻,順水推舟,接受了慕容諾曷缽的請求,「朕會在長安賜你一座府弟…」

    慕容諾曷缽鬆了口氣,沒再推辭。

    李業詡大概地聽慕容諾曷缽說過,因慕容順久居長安,慕容諾曷缽在族內常遭族人的欺凌,童年過得也是不堪回首,而且父母親也都死在族人的叛亂中,那個傷心地,再也不想回去了。

    或許在長安為官,還有些前途,歸降的胡將,阿史那思摩、執失思力、契苾何力等都是個榜樣,在朝為官,受到李世民的重用,慕容諾曷缽與李業詡交談時透露過相似的想法。

    只是李業詡也尋思著,慕容諾曷缽邊上應該有人在幫他出主意,不然,以這個年齡的少年人,心思再成熟,也不可能想到這麼多的。

    慕容諾曷缽接受了任命,隨後李世民又宣佈了對原吐谷渾人的安置。

    被俘獲押送到長安來的原太子尊王和高昌王慕容孝雋及其他一些名王和頭人們,也封以官職,置散官,朝廷自有府邸賞賜給他們,一應服侍的人俱全。

    跟隨慕容諾曷缽歸附的一些頭人們,將在新置的青海都護府內任職。

    其他那些被押送到長安來的近十萬吐谷渾族人,被分散安置到江南道、嶺南道諸地,其餘留置在青海都護府的族人,若願意內遷,可以在內地選一安置地,不願內遷的居住在原地,但必須在原來的領地上放牧,不能大範圍地遷移。

    慕容諾曷缽叩謝了聖恩後領命而去。

    接著開始對出征的諸將進行封賞。

    「此戰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並迫使吐谷渾內附,作為主帥的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功不可沒。其不辱使命,周密佈置,運籌帷幄,以我方極少代價的傷亡,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朕必須給予重賞,」慕容諾曷缽識大體,讓李世民心情大悅,說話的聲音自然也高亢起來,「朕想復其尚書右僕射之職…」

    「陛下,臣有話說,」李靖出列,跪拜在地,「多年來,臣雖然有些許功勞,然陛下給予的獎賞已經遠超應得,因此臣不敢再領陛下的賞賜,」李靖抬起頭,惶惶然地說道,「且臣在此番征戰中,腿疾復發,行動異常的不方便,這些日子更是疼痛難忍,連走路都需要旁人幫扶,已是不能再替陛下處理朝事,請陛下恩准臣辭去所有職務,在家休養!尚書右僕射職,臣無法再受…」

    「李愛卿快快請起,此番征戰,如此輝煌的戰績,作為大軍的主帥,怎麼可不賞?若朕沒有賞賜,所有出征的將士定會不滿,天下人也會怪膳有失偏頗,獎罰不明,朕何以面對朝堂上的眾臣,及所有出征的將士們。他們定是不同意,朕也不同意!」李世民從座上站了起來,示意李靖起身。

    「陛下,李大總管作為此次出征的主帥,率領諸將奮勇作戰,才取得如此之戰績,如此戰功若不賞,臣等也無顏接受陛下的封賞!」大惑不解的李道宗站出來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李道宗多次跟隨著李靖出征,對李靖的用兵之道可是異常的佩服和仰慕,如今見李靖推辭,忙出來說話。

    接著侯君集也站出來,讚賞了一番李靖,此戰若無周密的部署,那吐谷渾的戰事,定然要再大費周折,不可能在這麼短的兩個月左右就結束,作為主帥,理應得到重賞。

    「陛下,臣實在是腿疾嚴重,在青海高寒之地奔波數月,疾患更是進一步加劇,身子疲憊不堪。雖還想替陛下分憂,然己力不從心,今日上朝都是由人攙扶著而來,陛下就讓臣在家靜養一些時候,待養好了身子,再替皇上效命!」李靖卻長跪不起,一力請辭。

    李世民已經快步走下御座,親自攙扶起李靖。

    「李愛卿既然如此說,朕若再強求,那也實在是有違人道,朕就允你,」李世民長歎了一口氣,無奈地應允。

    最後李世民同意了不授以李靖官職的請求,還是保留特進職,若身體允許,可以到中書、門下平章事,另加真食邑五百戶,賞絹兩千匹,黃金二十斤,尚乘馬五匹。

    接著是出征的兩位副帥李道宗和侯君集的封賞。

    作為主帥的李靖都推辭朝廷的封賞,李道宗和侯君集也是依樣作了番推辭,最後仍以李道宗為邢部尚書,並授鎮軍大將軍銜,加食邑五百戶;侯君集仍為兵部尚書,授懷化大將軍銜,加食邑五百戶,兩人還有賞絹及黃金。

    段志玄仍授左驍衛大將軍職,歸德大將軍銜,加食邑三百戶,年後即進京述職。

    原涼州都督李大亮為青海都護府副大都護,從三品上,歸德大將軍銜,封武陽縣公,加食邑三百戶,在慕容諾曷缽未到任前行大都護職。

    執失思力,因此戰功封安國公,轉授左衛將軍職,並以皇旁胞妹九江公主下嫁,授駙馬都尉。

    「西海道行軍大總管麾下前鋒李翼,在此次征戰中表現的異常出色,庫山、曼頭山、牛心堆、赤海幾場戰役,皆其主要之功,因此,朕決定授以李翼特衛將軍職,從三品下,歸德將軍銜,封渭南縣候,加食邑三百戶,賞絹行匹,黃金五百兩…」

    「陛下,不可,」待李世民說完,李靖忙站了出來,「李翼如此年少,即授如此高位,實在不妥!此戰李翼在諸將配合下,才取得一些勝跡,此是所有將領之功,並不能獨算其身上,不然有失公允!」

    「陛下,臣附議,李翼年少,不可授以如此高位…」不知何目的,房玄齡也是如此說。

    「陛下,臣也附議,李翼此戰雖然立下戰功無數,然其是在主帥調度下,諸將協同配合下才取得如此戰果,若如此年少即授以高位,日後再有戰功,再授以何職?」魏征也出列奏道。

    這是大實話。

    接著長孫無忌也是如此說。

    其實此次封賞,對於暫時空缺的特衛將軍一職,所有人都認為非李業詡莫屬,但不滿二十歲的少年人,即成了朝廷的三品大員,那總讓人覺得有些彆扭。

    「陛下,諸位前輩說的有理,臣年少,當不得如此重任,以所立微末之功,也不應得此獎賞,臣甚是惶恐,請陛下收回成命,」李業詡也從最尾列走上前,跪拜在地。

    「不可,我朝武將陞遷,皆以軍功論,並不論其出處和年齡,有功者即賞,有過者即罰,不論其是何人,」李世民一副堅定神色,接著道,「若賞罰不分明,何以激勵諸將,使其在作戰時勇往直前?」

    「陛下,臣願為陛下征戰四方,但不敢受此高位,若如此,臣會一直覺得惶恐,不能安心地為朝廷效力,請陛下收回成命,」李業詡還是跪伏在地上,推辭著。

    朝臣們看著今日的場面挺有趣,所有受封的人員,包括最先的慕容諾曷缽,接著的李靖、李道宗和侯君集等,還有現在的李業詡,都一力推辭著皇帝的封賞,此般情景還是少見。

    在李業詡的一再推辭下,最後李世民讓了一步,授李業詡特衛將軍職,正四品上,忠武將軍銜,食邑至五百戶。

    李業詡也只得接受。

    這也是各衛中唯一的一個四品銜將軍。

    接著其他的將領也都自有封賞,未到場的蘇定芳和鄭仁泰為正四品下的特衛中郎將,壯武將軍,各加食邑兩百戶,還有其他的諸將如薛孤兒、李君羨等也都有封賞。

    出征各部的其他所有將士們也都有朝廷的賞賜。

    宣佈完獎賞,李世民大喝一聲:「契苾何力、薛萬均、薛萬徹何在…」

    契苾何力、薛萬均、薛萬徹聽了,忙上前跪拜在地。

    其實薛萬均和薛萬徹,早已經在流汗了,各將的封賞即將結束,也沒點到他們的名,知道皇帝要責罰他們了。兄弟兩人也在異常後悔,為了爭軍功,不惜謊報軍情,誹謗契苾何力,往自己臉上貼金,現在想想是多麼不明智的選擇。

    卻聽李世民接著說道:「契苾何力、薛萬均、薛萬徹,在鄯州因爭軍功,發生械鬥,幸被制止,才未釀成慘劇,暫時無封賞,待朕查清事項,再作處理!」

    三人都表示願領罪,不敢再領朝廷的封賞。

    朝堂上一片寂靜,還有兩道的行軍總管未被皇帝點明…

    李世民在殿上回來走了幾步,寒著臉說道,「有賞即有罰,此次出征,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鹽池道行軍總管高甑生不尊軍令,延誤軍機,按律當斬…」

    「陛下,李道彥、高甑生延誤軍機,犯下重罪,按律當斬,然因此戰大勝赦天下之時,斬殺鎮邊的大將,實乃不妥,」長孫無忌出列奏道,「陛下應寬大處理為好,讓其有悔過之機會…」

    接著房玄齡、溫彥博、魏征等朝臣也是出列請求免兩將的死罪。

    最後李世民接受了諸臣的請求,改李道彥和高甑生坐減死徙邊。

    諸將封賞完畢,李世民又宣佈,因此戰的勝利、吐谷渾的內附而大赦天下。

    去年所放的三百九十名死囚,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歸朝,也全部無罪釋放。

    站在朝堂上的李業詡卻是心思重重。

    特衛將軍,這個職位李業詡也知道份量有多重了,這是大唐新式軍備改革的模板,自己所要做的,就是把這支軍隊打理好。

    李業詡知自覺得行軍打仗,自己應該沒什麼問題,但若朝事上有什麼糾葛,面對那些頭腦靈活,心機頗深的朝中高官名臣,不知要如何應付。

    朝中勾心鬥角的事情肯定很多,許多事兒也不是他這個後世現代人所能理解和應付得了的。

    這個年代的人不比後世的人笨,在朝中處於高位的都是些老人精,眼前這位一力辭官的祖父,也是如此。這為官之道,必須要學好,如今有李靖這個祖父可以替自己解憂,但以後呢,總是要自己去應付的。

    想起以後,李業詡也有些迷茫,這輩子,難道就一直在馬背上征戰了,還有其他所求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