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天烽

小說博覽 第五章 以靜制動(4) 文 / 碧海情深

    第五章以靜制動(4)

    看到這一份多達三十頁的證供目錄以及相關罪犯名單,高勇陰沉著臉足足一個時辰沒有說話,安靜的翻看,一行一行,不漏過一個字,直到最後一頁……「警備部的工作很好,當給與重獎。趁天災起**,天理不容,必須嚴懲不貸!」高勇雙眼冒出怒火,狠聲道:「沮公,我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地方豪強的家將,雖然死不承認與家主的關係,但其中必然有聯繫,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必要整治一番了!」

    沮授想了想,道:「主公,此時蝗災貽害正在逐步顯現,若選此刻動手,會不會逼迫某些人鋌而走險,一旦發生動亂的話……」

    高勇微微一笑:「這一點不用擔心,如今冀州境內兵馬超過三十萬,其餘青壯也在各地郡縣的控制之下,這夥人掀不起大風浪。」

    「擴大抓捕範圍倒是可以辦到,也不會對抗災產生影響,只是清除這些人後,其留下的空白該如何填補?糧食歉收,如果不能及時補種莊稼的話,對官府的壓力將會很大。這兩日,政務院為了平抑糧價,已經動用了五分之一的儲備糧,後續還將持續投入,預計至明年秋收之前,至少要耗用掉一半的儲備糧。此必然會影響到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的作戰安排,影響頗大。若不能趁此良機南下中原一舉取得江淮以北的土地,只怕等到曹操、袁術、劉備等人恢復過來再行征討,付出必多!」沮授不無擔心道。

    「這個啊……不瞞沮公,我的想法是至少明年一年不會主動對外用兵,而是將精力用在對內的整頓吏治、鞏固農商上面,只有基礎夯實,才能放手大幹,磨刀不誤砍柴功。」高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沮授一怔,愣道:「那為何主公還要上書朝廷整治曹操?」

    「曹操生性多疑,若我沒有動作,他反而會小心謹慎。而一旦我表露意願想要征討,考慮到冀州的情況,曹操必會判斷出我的無力和虛張聲勢。如此,他才好將精力放在兗州、豫州、徐州身上,大小摩擦不可避免,只要利用得當,不給中原喘息之機……嘿嘿,狗咬狗之後,百姓必然外逃,其本身實力亦會遭到削弱,待得一兩年之後,一切可就由不得他們了!況且,對於一部分保守士族,用借刀殺人的辦法再好不過。」高勇詭異的說道。

    沮授苦笑一下,他雖然明白高勇的心意,卻搞不大懂對於那些保守的士族為何要堅持除之後快,留下慢慢同化不也是很好的選擇嗎?

    看到沮授的反應,高勇搖了搖頭翻了翻證供道:「上面這些人要好好的利用,在一定範圍內擴大化,該抓的抓,該流放的流放。如今西涼地廣人稀,需要人丁遷徙。一般百姓不願承受遷徙之苦,那就只好讓這些人去打頭陣了。至於他們留下來的家產,財物部分充公之後競價拍賣,土地房屋優先用於籌辦校舍,多餘的再由官府安排分派。」

    沮授邊聽邊記,贊同道:「這個安排好,將這些人全部流放邊疆,既可起到移民的作用,又能穩定邊疆,就算其中有作奸犯科之徒,也只會禍害外域之民。」

    八月九日,高勇離開鄴城,揮別沮授後繼續北上進入廣平郡,從這裡開始,蝗災造成的惡劣災害才逐步顯露出來。儘管災情已經得到控制,冀州境被肆虐的蝗蟲正在逐步減少,可他們造成的禍害卻留在了冀州大地,留在了百姓心間。走在道路上,偶爾可見蝗蟲飛過,也能看到小群聚集的螞蚱,當然,也少不了嚴防死守的百姓。路邊、田間,隨處可見實現挖好的大坑,旁邊堆積著木柴。不少大坑內已經填下密密麻麻的蝗蟲,用看的就足以讓人作嘔。

    而路兩側的好些樹木已經只剩下粗壯的枝幹,一望無際的田野也是一幅慘遭催殘景象,一塊一塊消失的麥子,一片一片裸露的田埂,真是蝗蟲過境寸草不留,也讓高勇真正體驗到天災的可怕。想起原本歷史上的漢朝,正是倒在了這樣的天災腳下,連一絲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路上,官府調糧的車隊往來穿梭,將糧食儲備基地的糧食運至各地,穩定糧價,穩定民生,穩定民心。同時,在高勇的暗中授意下,各州排名靠前的世家、大族以及有名的商舖紛紛解囊,自掏腰包購入糧食,或開設粥棚救濟貧苦,或無息外借,助人脫困。其中甄福寶號更是拿出十萬金元,從糧商手中高價購買糧食百萬石,再通過分散各地的商舖向顆粒無收的農戶無息放貸,而條件只是三年內償還即可。此等義舉立時引發冀州百姓的愛戴和讚賞,許多得到糧食的百姓聯名致謝,並決定從今以後只怕辛苦賺來的錢存放到甄福寶號商行內,日常用品也只選擇甄福寶號出產之物。

    得知此事時,高勇已經進入安平郡,而他對身邊的護衛只說了一句話:「甄家有能人,如此名利雙收之法,令人欽佩!」不過,高勇也決不會由得甄家趁機收買人心,從而在冀州形成壟斷局面。於是,八月十一日,政務院下達政令:即日起,政務院撥出特別專款十億銅元發放給地方,各地官府將向受災百姓無償提供錢糧借貸,償還期限最高為五年,無息!

    此事一經公佈,立刻引發全民感謝狂潮,撲滅蝗災後的百姓欣喜著走上街頭,感謝官府愛民壯舉,感謝士族、大商的救助。一時間,因為蝗災而低落的情緒怦然高漲,猶如熊熊烈火一發不可收拾。

    與此同時,看到各地警備隊開動腦筋嘗試各種滅蝗的方法後,高勇也從中發現了許多可造之材,遂下令組建青州武備學堂,選址青州濟南,專司培養警備人才。不過,與計劃籌建的奉天警備學院不同,青州武備學堂除了要培訓警備人才外,還要著手設立刑查科、消防科以及緝私科,藉以開始警備隊的細化分工,好能更好的維護治安。而滅蝗抗災中湧現出來的人才,則在青州武備學院落成後直接入校深造。

    公告發佈後立刻引起冀州、幽州的熱烈反響,臨時徵召的預備役師將士發揮出全部力量投入抗蝗工作,爆發出空前高漲的熱情。而此事引發的直接結果便是滅蝗戰鬥的節節勝利!

    高勇的速度並不快,一邊沿路北上,一邊考察地方,相繼走訪安平、中山、河間,掌握了第一手情報。當看到河間郡寸草皆無,裸露的大地一望無際,只剩下村莊內的房屋孤立在田野之中。道路兩側栽種的樹木也被啃食殆盡,全部成了光禿禿的模樣,咋一看去彷彿身處寒冬。高勇的心情很不好,如此慘重的損失乃是始料不及的。不過,損失雖大,卻尚在可控範圍內,因為官府的低農稅政策讓農戶家中都有不少存糧,加之各地官府鼓勵農戶修建糧倉儲藏糧食,也使得河間遭災後仍保持安定,百姓的臉上仍可見笑容。

    八月十三日,高勇抵達幽州范陽,同時也收到了朱靈密報:呂布請求出兵援助!

    原來,呂布萬分不甘的自穎川撤兵後晝夜兼程,三千鐵騎直奔定陶,路經濟陽城時,與李封、薛蘭率領一萬三千餘援兵匯合一處。這一萬三千步卒乃是陳留郡最後的力量,也是呂布手中所能調動的唯一機動力量,此外便只剩下魏續獨領五千精銳步卒鎮守陳郡。起初打算將魏續也調來的呂布在得知豫州出兵穎川並向陳郡施壓的稟報後,立即打消了念頭,他明白陳留、陳郡才是自己的根基,即使濟陰郡丟了也絕不容有失。況且,他不相信高勇會見死不救,特別是在自己為其攻佔穎川費盡氣力之後。

    當一萬六千兵馬進入冤句時已經是八月十日,距離曹軍突襲濟陰郡已整整過去了五天。五天裡,乘氏城在李鄒的拚死抵抗下仍未陷落,面對強勢進攻的曹仁死戰不退,竟然出乎預料的堅守下來,著實令人大吃一驚。不過之所以能夠堅持這麼久,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李鄒的咬牙堅挺外,還有高勇軍的功勞。在八月五日曹仁出兵攻打乘氏的消息傳開後,駐紮東郡的第35機步師立即動員起來,本著高勇指示的有限參與的原則,在朱靈的命令下進入濟陰郡,佔據成陽縣城並佈置防禦。此舉很是震驚了曹仁一回,不過當他發現高勇軍止步於成陽後,立即明白了朱靈的意圖,遂繼續強攻。然而亦因此耽擱了整整兩天。於是,李鄒得到了喘息之機,曹仁失去了一鼓作氣的機會。面對難以啃下的乘氏,曹仁只能破口大罵。

    曹操得知此事亦嚇得不輕,險些命令曹仁、夏侯淵連夜退兵,後在程昱的分析中鎮定下來,立即派遣滿寵領兵三千監視成陽高勇軍的一舉一動。

    與之不同,夏侯淵攻佔單父後並未乘勝追擊郝萌,而是揮軍北上與攻佔成武的夏侯惇合兵一處,乾淨利落的截斷了郝萌北歸之路。成武丟失,意味著濟陰郡的三分之一已然落入曹操手中。然而,奇怪的是,夏侯淵進入成武後立刻偃旗息鼓,除了操練吶喊之外便是加固城防,似乎抱定主意堅守。此舉令城內呂布方細作很是奇怪,心存懷疑之餘,也將情形報告給了定陶趙庶。

    趙庶手中只有敗退至此的宋憲三千兵馬以及自己手中的兩千餘人,跟本不足以與曹仁或夏侯兄弟中的任何一方抗衡,故而只得堅守定陶,等待援軍抵達。此法雖然保靠,卻苦了郝萌和李鄒,每日裡望穿秋水,期盼著援軍到達。

    八月十一日,呂布率騎兵先行抵達定陶,其餘步卒也將在一日後抵達。看到主公親來,趙庶、宋憲苦的眼淚一把鼻涕一把,悲痛的模樣令人心疼。原打算狠狠訓斥一番的呂布也軟下心來,仗終歸還要這些校尉將領來打。

    傍晚,屋內燈火通明,呂布居中,立馬橫刀的坐在椅上,一雙眼睛佈滿血絲,冷冷的凝視地圖,「這麼說成武的夏侯兄弟至今未出城一步?」

    「屬下不敢完全確定,不過埋伏於城內的細作送回的消息卻是如此說法。」趙庶很懂得說話的方式方法,既要表現自己的功勞,又要盡可能的推卸掉危險的責任。

    呂布並未聽出趙庶話中有話,只微微沉聲道:「按兵不動,看來是在等待乘氏那邊的動靜,如我所料不錯,待曹仁攻下乘氏後,必將引兵來犯,到時夏侯惇、夏侯淵再與之南北夾擊!好算盤啊!」

    「主公,既然援兵即到,屬下願為前鋒,逆襲成武,將曹軍拖延在那裡,以為主公擊破曹仁爭取時間!」宋憲慷慨激昂道。他的話也很有藝術性,通篇未作任何保證,卻給人以信誓旦旦的感覺。

    呂布很滿意,左手握拳狠狠砸在乘氏兩個字上:「好,你二人立刻準備。宋憲,給你三千步卒反攻成武,不求攻佔城池,卻要拖住夏侯兄弟的腳步;趙庶,命你率領其餘步卒堅守定陶。本將軍自領騎兵突襲曹仁!這次不打掉曹操他幾顆門牙,我呂布的姓倒過來念!」

    是夜,狂風起,烏雲密佈,一道驚雷過後,定陶北門緩緩打開,呂布一馬當先衝殺出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