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天烽

小說博覽 第四章 名將良相(中) 文 / 碧海情深

    第四章名將良相(中)(本章免費)

    經過細緻調查,高勇發現這時代紙張已經開始在上層普及,主要是蔡侯紙,即東漢尚方令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發明的。在蔡侯紙發明之前,民間用大麻和苧麻的纖維等原料造紙,紙質太差,厚薄不均、強度較低,不便書寫,且產量低難於普及。官方多用竹簡、木牘,少量用絲帛書寫。

    蔡倫精心總結了民間造紙的經驗,改進了造紙的工藝,又選用價格便宜的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等作為造紙原料,這些東西不僅容易得到,而且比之原始植物來也便於加工。加工方法是:先把這些東西攪拌石灰,漚過,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纖維舂散,然後加水煮爛,摻和膠一類有粘性的物質,使纖維互相溶合成漿狀,再用細簾在漿中均勻地撈出這些細碎的纖維,讓它乾燥。這樣就製成了質地輕薄、價廉耐用的紙。整個過程完全具備了造紙術的基本工藝挫、煮、打、抄。

    可是蔡侯紙紙面比較粗糙,顏色明顯發黃,雖然比照早期紙張已經有了很大改進。但這種紙的價格仍然較貴,無法在社會中下層普及,而產量的限制,無法滿足當時社會的需求。

    價格高且供不應求,這是絕佳的的商機!高勇立即開動腦筋,思索著自己那個時代的紙是如何製造的,雖然無法達到現代紙張那樣的平滑度、厚度和亮白度,但是其質量應該會好過現在的蔡侯紙。

    按照這個思路,高勇根據記憶大體上寫出了紙張的原料、製作工藝、輔助材料、生產設備等主要部分,特別是在提高亮白度和平滑度上,因為很好的平滑度和亮度是進行印刷的先決條件。

    為此畫了上百幅圖,之後用荀彧留下來的錢財買了座靠近河邊小作坊。在這個作坊裡,高勇閉門苦研,從原材料的漂白、柔滑技術到生產設備的設計和改進,每道工序都要經過許多次反覆試驗。畢竟高勇沒有參觀過造紙廠,他所知道的一切有關於造紙的知識都是來自書本,而現在只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想辦法將這些雜亂無章的事物組合起來。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像想像中的那樣簡單,在起初的試制中出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原材料無法很好的柔滑、漂白劑不起作用、紙張無法成型等等。這些著實讓高勇費了一番頭腦,不過被一一迎刃而解。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數百次的失敗之後,終於在光和五年五月,結合了當時的物質與兩千年後的技術,這個時代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白紙誕生了!

    以硫黃為主體的漂白劑令紙張更白,蒸煮攪拌與打磨令植物纖維更細密緊湊,增強了柔韌性,不像蔡侯紙那樣容易撕裂,壓網烘乾技術保證了紙張的厚薄均一,這種方法完全是古代版本的現代造紙工藝。

    新型紙的光滑度、亮白度以及厚度都要遠遠好於當時的蔡侯紙,已經可以滿足印刷的基本要求。雖然紙張仍舊比較厚硬,畢竟是以樹皮、草、麥稈等為原料生產的,不過裝訂成書沒有問題。當然了,對於用了十幾年現代紙的高勇來說這樣的紙還差得遠。

    當這種紙第一次出現在陽樂的時候,人們不敢置信地看著這種奇特的紙,它的白、它的韌、它的平滑,放在陽光下幾乎看不出明顯的纖維脈絡。高勇將紙按照長4寬3的比例切割,更是開創了紙張規格統一的先河,人們驚訝之餘,第一批百十張紙立刻被搶購一空!

    許多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潤,紛紛上門求購,更為這種紙大做免費廣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種白紙的名聲傳遍幽州。根據他們的習慣,一般以發明人命名紙張,故此這種紙被叫做「高氏紙」,簡稱為「高紙」。

    高紙的巨大成功,令高勇的身份地位迅速攀升,一夜之間成為陽樂乃至幽州街談巷議的人物,財富亦瘋狂積聚起來。幽州大族涿縣的劉家、漁陽的公孫家、襄平的鮮於家紛紛派人前來花高價訂購。

    高勇審時度勢,迅速擴大生產規模,並且適當的降低了紙價,由每張80錢降為70錢(註:東漢末年未發生動亂之前,粱米(優良小米)=石/400錢,黍米(黃米)=石/300錢,大麥=石/220錢,粟米(小米)=石/220錢,谷=石/220錢,豆豉=石/500錢),並且多買還有優惠,這樣的價格僅比當時的蔡侯紙稍貴,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條件下,試問誰不想要用更好的東西?

    於是各地商家蜂擁而來。甚至遠在青州的商人也為了這種紙來到了在他們眼中視為苦寒之地的幽州!

    紙張量產後,高勇開始著手考慮書的問題,畢竟當時的書仍以手抄為主,價格自然而然要昂貴許多,這也是許多普通百姓沒有能力接觸書的一個主要原因。這種情形直到活字印刷的誕生才得以緩解。

    而現在,高勇決定將這個技術提前,準備先研究出活字印刷術,進而是原始印刷機,那樣一來,僅靠印刷術就能夠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還能夠使廣大的普通百姓接觸書籍開啟民智!

    高勇決定好後,立即搜索活字印刷的相關知識,「幸好當初高中時學習活字印刷術多看了幾眼,只要畫出圖紙再仿造製作應該不難。」

    然而,想得容易做起來難。這時的長度計量工具是寸、尺,高勇極其的不適應,每次都要進行單位換算。於是,高勇索性按照米與尺的換算,製造了當時第一把米尺,並且將刻度精確到了毫米(後來這把尺作為帝國的長度標準被首藏於帝國博物館)。有了長度單位,高勇開始研究活字印刷術,經過數次試驗以及關於歷史上活字印刷術的記憶,最後決定採用泥字與油墨作為基準。就這樣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誕生了。而刊印的第一本書則是古代經典《戰國策》。以後又陸續刊印發行了《左傳》、《詩經》以及舉世聞名的《論語》。在書的後封頁高勇還加入了後代才有的印刷日期、字數等相關數據,也算一個創舉。

    《戰國策》為西漢劉向編纂,他將宮廷密室所藏戰國史料:《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六部以國別劃分,把六種書的資料分別編入12國中。因這些材料大多是記述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所以,劉向將其定名為《戰國策》。然而,《戰國策》裡並不全是策士的說辭,還有諸如「豫讓刺襄子」、「荊軻刺秦王」之類記載,所以,不能僅視為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遊說之辭的彙編,它還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傳》,下接陸賈《楚漢春秋》的戰國雜史。

    《戰國策》計33篇,記載了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共245年間的歷史。因此書思想活躍,有許多縱橫陰謀之術,不合於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廣泛傳播。高勇此次刊印寓意明顯,便是要開啟諸子百家爭鳴,而僅印此一本比引來士人、儒家、官府的猜忌,故此才將《論語》、《詩經》等儒家經典一併刊印,以求分散注意。

    其後幾年內,高勇更是花巨資尋來《呂氏春秋》、《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註: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臏兵法》,古時又稱作《齊孫子》,東漢末年失傳。)、《鬼谷子》、《司馬驤苴兵法》、《太公兵法》甚至《商君書》等名著,並將他們刊印留存,即作為軍政教材,又可以保證他們永遠流傳下去,當然這都是後話。

    光和五年六月初,高勇利用那些商人預交的定金在幽州的治所薊縣開辦了第二家紙作坊,專門生產印書用紙。畢竟一本三十餘頁的書已經賣到1500至2000錢了,比起單純賣紙利潤又高了一倍。

    跟著高勇受到薊縣太守舉薦(PS:這榮譽是幾十摞紙換來的,心疼啊!那些可都是錢呢!)。雖說沒有被上面任用,卻也是極大地提升了高勇的信心。

    這一年高勇15歲,在北方的幽、冀二州已經小有名氣,家財也以百萬錢計。有了錢,高勇第一件事便是將自己住的地方買下來,而且連同左右兩邊的宅子一併買下,預備著給荀彧回來時居住。而自從荀彧離開後的這段時間始終沒有他的消息,這令高勇有些擔心。

    六月最後一天下午,高勇如往常一樣指導蘇雪蓮讀書。「跟我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九得九!」話音剛落,屋外傳來了熟悉的聲音:「哈哈,賢弟好悠閒啊!我還以為你一定會忙得不可開交,看來這一次打賭我又輸給嘉弟了!」

    「荀兄!」高勇驚叫出來,幾乎是風一般衝出了屋子。不錯,荀彧還是初次見面時的一身裝扮,只不過臉上和身上卻滿是塵土,顯然是經過長途跋涉。三步並作兩步,高勇上前握住了荀彧的手,同時也傳來了蘇雪蓮的聲音:「啊呀!原來是嘉哥哥!」高勇一看果然是小鬼才郭嘉。

    幾人入屋就座,高勇迫不及待地詢問起荀彧這一次回家的經歷。

    荀彧微微一笑,灑脫地說道:「彧不得不佩服賢弟的先見之明,族內的長輩都希望我能夠參加舉薦,然後逐步陞遷進入朝廷,再不濟也要做到郡守。特別是當我提到要來幽州幫助賢弟的時候,他們沒有一個贊成的!居然說賢弟這樣沒有出身沒有家族背景的人——哎,我就不轉說了!好在家父同意我的想法。」

    高勇急切問道:「那後來呢?他們怎麼會讓你出來?」

    這時郭嘉突然接口道:「那還不容易,金蟬脫殼之計!」說著還對蘇雪蓮眨了一下眼睛。

    荀彧笑看郭嘉的俏皮樣子說道:「這還要多虧了家父,他也認為那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是治理名言,認為人應該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堅持不懈!所以我就逃了出來。」

    幾人同時開懷大笑。荀彧又接著說道:「一進入冀州,街談巷議皆是賢弟之名,特別是那種『高紙』,彧見到之後也甚為驚訝,彷彿漸漸明白到賢弟所說政商的含義了。而那刊印的《戰國策》、《論語》、《詩經》等書更是古往今來的偉業,越多人看書,則越多人智啟,大漢復興有望矣!」

    高勇擺手謙虛道:「荀兄過獎,這才剛剛起步,離目標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荀彧在高勇為他買的新宅內安住下來。並在高勇開設的私塾中為師,招收附近的優秀少年進行啟蒙教育,而蘇雪蓮則由高勇親自授課。除此之外荀彧還要協助高勇處理商業上面的事情,雖然作為士子荀彧瞧不起商人,但是因為這是高勇發展的必經之路,只好放下成見,開始試著與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打起交道。

    本來高勇打算將各種自己所知的知識告訴給荀彧,但是一經細想,卻又放棄了。高勇認為如果將這些幾千後的知識拿出來荀彧未必能夠全部接受,反而會有洩漏的危險,那樣一來高勇的高深莫測將不復存在。

    在造紙和印刷兩項事業步入正軌後,高勇按照既定的發展模式——先商業,後政治,開始了下一步的打算。經與荀彧縝密協商,一致認為在目前這種吏治**、奸臣橫行的大環境下,想要靠正常方式逐級買官陞遷很難能夠獲得成功,而且逐級打點成本頗高,反倒不如去洛陽,憑借雄厚的財力直接由皇帝寵信的十常侍手中買官,弄一個邊地郡縣的治權。

    於是,將幽州事業暫時托與荀彧後,高勇帶上最新刊印的書籍和優質紙張以及大量錢財,在幾個會些拳腳武藝的下人保護下西進洛陽。

    出薊縣,高勇扮作販布商人小心翼翼一路南行,經范陽,入冀州中山國境內。由於這裡不存在烏桓人劫掠,路上相對安全,不用急著趕路。

    在望都休息了兩天,然後繼續南行,經盧奴,過無極,踏入常山國界。

    當高勇得知沿路往前既是常山真定時,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因為在哪個時代高勇像大多數熱愛三國的書迷一樣,對於趙雲有著特別的欣賞,而且關於趙雲的話題也是曾出不窮,更有甚者研究出趙雲很有可能是一個女性!現在有了機會,當然不能錯過,只是不知道這個趙雲到底如何?帶著疑問,高勇進入了常山真定。

    一路所遇村莊,十有**都有太平道眾,他們行動詭秘,常常三五成群地離開村莊,消失月餘再返回,逢人便提太平道的種種好處,其描述與董方成毫無二致。由此可見太平道規模之大範圍之廣。

    沿路而走,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樹林,片片淡綠的草地,各種奇花異草點綴其間,說這裡是人間仙境一點都不為過,完全沒有任何的污染。「這三國時代就是比我那時候強,你看這裡綠樹成蔭,林間官道,處處鳥啼,陣陣花香,環境真是沒地說!」高勇心道。正自欣賞路邊美景的時候,突然左前方的樹叢中有人影閃動

    「甙!」突然一聲斷喝,只見樹林中衝出十餘人,個個頭戴黑巾,面目猙獰。「慘了!碰上劫道的了。怎麼辦?我不會武啊!早知道就雇幾個鏢師了!」高勇心想,可是面上卻不能有絲毫害怕的模樣。

    高勇仰起頭,用最高音量回答道:「甙你個頭!我一看你們的樣子就知道你們是劫路的,放心,我這裡要錢沒有,要命也不給!弟兄們,上啊!」高勇對那幾個下人喊道,「殺一個,五千。活捉一個一萬!」

    聽到這麼高的賞錢,這幾個下人還真的使上了吃奶的勁,「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啊!」高勇心道。

    可是,雙拳難敵四手,猛虎架不住群狼,更何況這些下人並非完整意義上練武之人,加之對方人多勢眾,十幾個人對付六七個下人還是綽綽有餘。不到片刻,六個下人中三個重傷倒地,另外三個也掛了花。看到這一切高勇那叫一個急啊!難道天命如此

    當下人們被徹底制服之後,劫匪首領一步一步向高勇走來,畢竟在不知道高勇虛實的情況下他是不敢冒然攻擊的。

    看到匪首靠近,高勇反而心下清平,回想起跟王伙夫學過的幾招拳腳,身隨意轉,一躍而起,反向那個匪首急速衝去,爆喝道:「看拳!」

    劫匪首領冷笑一聲,猛然將刀舉起,準備來個力劈華山。高勇卻是毫無所懼,仍舊挺身向前,同時右手執匕首準備乘機偷襲

    突然,一個洪亮的聲音傳來:「好漢子!有種!」話音未落,利箭迫空驟至!高勇面前的匪首已然脖子中箭,仰面摔倒,血液像噴泉一樣汩汩而出。他死也不明白這箭怎麼這麼厲害!

    高勇也被這一箭嚇的險些蹲坐於地,尋聲望去,只見一白衣少年,跨下一匹棗紅馬,手握亮銀槍,已經突入群賊之中。只見他手中銀槍戳、挑、纏、劈猶如龍騰大海,又或九天飛龍!轉瞬間,那十幾個賊人非死即傷,個個哀號著在地上打滾。看到這個少年如此武藝和膽略,高勇腦海中立刻閃出了四個字:常山趙雲!

    來不及多想,高勇先把受傷的下人扶上車,並且與那三個受輕傷的下人合作迅速的將還在地上痛哭的匪徒捆綁結實。在一切都處理完後,高勇來到這白衣少年面前,雙手抱拳,說道:「多謝壯士相救,在下感激不盡。看到壯士如此身手,使在下想起了一個人,不知他與壯士有沒有什麼關係?」

    白衣少年面色一愣,旋即謙虛道:「不知那個人是誰?如果在常山地界,也許在下也能知曉。」

    「常山——趙雲!」

    白衣少年聞聽此言面露驚詫之色,顯然未料到眼前這人會知道趙雲,先是一愣,而後答道:「嗯?在下正是常山趙雲。卻與閣下素為謀面,不知閣下是由哪裡得知?雲未曾出過這常山地界。」

    在得到趙雲的確認後,高勇心中興奮和激動一起湧了上,「沒想到這個人真的是趙雲!」心裡的激動卻又不能顯露在臉上,只得再次將師傅推出來搪塞,說道:「這個嗎,乃是聽自家師之口,他曾經數次提起常山趙雲,誇讚他忠肝義膽,武藝超群,膽識謀略更非尋常人可比,如遇明主必將成為將領之楷模!」邊說邊打量這個真正的常山趙雲。這趙雲身長六尺(現在他才14歲),姿顏雄偉,灑脫之氣瀰漫眉間,有著古之良將之風,不愧是眾人崇拜的對象。

    聽到高勇說完,趙雲的表情沒有任何變化,抱拳道:「尊師抬愛,雲愧不敢當。」

    「吾師所言,句句屬實;我今一見,便覺這一次賊人遇的不冤。」高勇客氣道。

    趙雲微微笑到,看著這個和自己差不多一般高的高勇,只見他年紀雖輕,談吐閱歷卻遠超常人,雙眼明亮有神,笑容真誠。而其衣著品味絕非一般商人可比,倒像是世家大族的公子,趙雲心中不免驚詫,說道:「雲與閣下今日一見,總覺似曾相識。閣下衣飾並非尋常商人,而年紀如此之輕,令雲想起一人來?」

    高勇奇道:「嗯?何人?」

    趙雲從懷中拿出一本整潔的新書放於高勇面前,「便是刊印這本《戰國策》的陽樂高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