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亂明天下一根釘

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四章 教學 文 / 面人兒

    第一百四十四章教學

    第二天,孫傳庭陪著陳海平拜會了順義王卜石兔。

    這位順義王又胖了,滿面紅光,精氣神那叫一個好。可也是,想想以前,這個順義王當的那叫一個窩囊,土默特部其他部落的台吉一個個離去,根本就不鳥他這個王爺。而現在呢,那幫孫子卻都跑過來主動送女人送好東西,希望能再回來。

    雖然不能決定什麼有點不爽,但順義王知足,也惜福,現在他的財產比以前不知翻了多少翻,而且還在持續地翻著,絲毫也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自己是頭大肥羊,順義王很清楚自己保護不了自己,如果漢人今天走了,明天他就得讓人給吞了。而且,即便沒人吞自己,那自己財產的多寡也與漢人在不在有極大的關聯,如果漢人都走了,那他的財產就會立刻大縮水。而更重要的是,漢人走了,他的財產再多又有什麼用?即便金銀堆積如山,也換不來現在的種種享受。

    現在不僅是他離不開漢人帶來的生活,每一個在歸化的蒙古人都離不開,如果漢人要是因為他走了,那不用別人來吞他,自己人就能把他給吞了。

    對這些漢人,順義王絲毫也不擔心他們把他給吞了,原因有兩個。

    其一,不論是陳海平,還是孫傳庭,他都信得過。這兩個漢人都大氣,和他以前見過的人都完全不同,順義王本能地感到他們是不會看上他那點財產的。再者,到今天,順義王也真切地認識到了陳海平和孫傳庭要做什麼,拋開本身的利益不談,對這個他也是衷心贊成的。

    無數的經驗證明,要想過上好生活,和漢人和平共處才是最好的法子,靠搶掠得來的那點東西遠遠不及和平共處帶來的好處。

    其二,在蒙古這塊地方,不論什麼時候,漢人只要想做點什麼事,總是需要一個代理人的,那麼,對陳海平和孫傳庭等人而言,還會有比他更好的代理人嗎?

    隨後,陳海平和孫傳庭又去拜會了三位大活佛。

    三位大活佛的心情和順義王也沒差,這些漢人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財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漢人把帶給蒙古人每一絲的好處都和他們綁在一起,使得得到好處的蒙古人對他們的感激和對漢人的感激是一體的。

    實際上,這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是一體的,漢人讓他們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越崇高,那相應的,對漢人的好感也會因為他們而倍增。

    歸化的一切都和諧極了,現在歸化已經吸引了不下兩百位來自各地的蒙古王公在此常住,就連漠西蒙古的王公都來了不少。

    陳海平抵達歸化十天後,孫國清孫茜等人也都陸續抵達。現在訓練營的職司仍在,只是有所削弱。

    眾人之中,三爺一家沒來,因為三爺要料理生意的事,離不開。十三奶奶也沒來,表面上的理由當然是不能離老太爺,但實際上是因為那個情人。陳海平對此也不介意,母親高興就好。

    又過了些日子,五月十七,消息傳來,建奴圍攻錦州。

    這是大事,暗部加快了訊息的傳遞,但仍要滯後半個月左右。陳海平把這次寧錦大戰當成了一次現場教學,差的就是不能現場直播。

    氣氛搞的很好,弄得跟真事兒似的,使得人人都很緊張,人人都密切關注著戰局的每一絲進展和變化。

    這一次,陳海平又大大英明神武了一把。

    對戰局做出預測是每一個優秀的將領都應該做的事,陳海平讓眾人做沙盤推演,對接下來的戰局變化進行預測。

    既然是預測,自然就會有很多種,而陳海平自然料事如神,但他也不是很張揚,只是在重要的關節之處做出大致的判斷。

    效果是驚人的,這對其他人還好,因為其他人本就認為陳海平無所不能,所以這次也就沒什麼,這次受到震撼最大的是孫傳庭,這個妹夫在他心中的地位再次大幅攀升。

    既是現場教學,就不能不讓學生們瞭解遼東的過往今生,所以這不僅是軍事課,也是政治課。

    上軍事課是為了讓學生們提高軍事指揮的水平,上政治課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錯誤的政策會造成怎樣巨大的損失。而不論是軍事課,還是政治課,它們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務實,就是實事求是。

    軍政大略不是學術觀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制定軍政大略唯一的出發點就是實際的效果,就是有利、無利,還是有害;或者說,是解決了問題、沒有解決問題,還是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大更多更嚴重的問題。

    軍政大略雖然不是學術問題,但不同的人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這個不同都是基於實效,那就沒什麼,發現錯了也會容易得到更正。但是,如果這個不同不是基於實效,而是脫離了這個實效的基礎,那問題就嚴重了。

    脫離實效制定出的軍政大略一般有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所謂的書生誤國,不切實際,也不知實際到底是什麼;而另一個就是泛道德化,把軍政大略上升到了空泛的道德的層面,而這種把軍政大略泛道德化就是把軍國大事當兒戲耍。

    這兩個因素在朝廷對待遼東的策略上都存在,前一個的典型就是高第做出的退守山海關的決定,後一個的典型就是袁崇煥議和的主張。

    退守山海關,在高第個人就是私心作祟,平安挨過幾年他就可以遠走高飛了,遼東今後的形勢如何與他有個球的干係?

    這在高第可,但朝廷不加以阻止就不可原諒了。

    在袁崇煥議和這件事上,既反映了朝廷的荒腔走板,也反映了袁崇煥勇於任事的無畏之心。自宋以降,明朝對議和的主流看法就是泛道德化。不管有利,還是無利,在敵人的壓力下議和就是大不對。

    想想看,松錦大戰之後,誰都知道攘外必先安內,兩線作戰就是等死,但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就是崇禎這個大皇帝推出了兵部尚書陳新甲這個替死鬼替自己遮羞了事。

    都那種時候了,又誰都明白何者有利,何者無利,何況還是皇帝本人的主張,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結果依然如故,而袁崇煥此時議和,他要頂著多大的壓力?

    泛道德化讓人的思想嚴重退化,把原本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複雜之極的軍國之爭極度簡單化,後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現場教學的一開始,陳海平就對這兩者都作了最嚴厲的批判,他讓每個人都記住:說一千,道一萬,利益才是一切的根本,而要得到最大的利益,必須實事求是,讓「道德」這種諸如此類的東西滾一邊去。

    陳海平有些激動,這讓效果更好,他的學生們印象更深刻,但實際上,陳海平激動不是為了袁崇煥,而是因為那一世。

    誰說時代發展,人的思想就會進步?那一世,把事關萬千百姓生死、國家民族興衰的軍國大政已經不僅僅是泛道德化了,某些蠢貨更上升到了宗教化。

    真是可悲可歎,更可惱!

    總綱性的發言結束後,陳海平開始具體介紹遼東的情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