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十章 思古 (二) 文 / 面人兒
第三十章思古(二)
天下九塞,雁門居首。
到了漢墓群,天下雄關就在眼前,沒有不去的道理。拜祭完千古英魂,陳海平和石頭繼續往西趕。
因為要來代州,陳海平做了些功課,再印證那一世的記憶,這些東西很容易過目不忘。
雁門關上古稱北陵,夏商周稱西俞關,春秋稱句注塞,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
西徑關毀棄於元朝,現在的雁門關是東徑關,由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
東徑關南距代州四十餘里,北鄰廣武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
東徑關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
雁門關地勢極險峻,關城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直至黃河。
雁門關地勢極險峻,地理位置更是重要之極。
雁門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有得雁門而得天下,失雁門而失中原之說。
今後,這裡將是他們常來常往的必經之地。
漢墓群距雁門關不到十五里,很快,西城就遠遠在望。
與任何的騷人墨客思古幽情都不同,陳海平的感觸深而厚重,他遠遠就勒住了馬頭,向這千古雄關仔細眺望。
「少爺,你瞧,真是壯觀!」石頭的性子就是有點直,認死理,但絕不是個粗人,而且還識文斷字,這都是跟陳海平一起混的結果。
西城城頭,城樓巍然凌空,古樸厚重,蒼涼雄奇,蔚為壯觀。
這個時候本罕有行人,這兩人也很奇怪,但好在這裡雖是雄關,卻早已不是門襟森嚴的軍事重地,驗過關跌之後,士兵就放行了。
為了方便的需要,陳海平拿出一兩銀子請了個導遊。導遊是個老兵,一兩銀子在手,嘴角就咧開了。
城樓內塑有楊家將群像,出了雁門關外數十里,在懷仁縣的黃花梁腳下的金沙灘就是當年楊業父子捨生忘死的地方。
進到城樓,站在群像之前,陳海平默默肅立。
氣氛變了,變得肅穆,變得森嚴,老兵的嘴角歸位,神態也變得肅穆,變得森嚴。
這裡,還有東城門外的紀念武安君的靖邊祠,在後世都被鬼子毀了,陳海平的臉變得愈加肅穆、森嚴。
轉到東城,佇立城頭,寒風凜冽,望著城外的無限關山,陳海平心血沸騰: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首唐代詩人李賀《雁門太守行》氣勢雄渾、蒼涼、豪邁,寫盡了這一刻陳海平的心情。
忽然,陳海平的眉頭微微皺了起來,他感到似乎缺了點什麼,但缺了什麼呢?似乎就在心頭,但又抓不住。
想著想著,陳海平的眉頭鬆開,他終於想到缺什麼了。這裡缺一幅對聯,缺「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
寫這副對聯的人傅山,現在還是個小孩子。
這傅山又是個讓陳海平覺得氣餒的絕代人傑,在陳海平看來,這人要比孫傳庭牛多了。孫傳庭能做的,他也能做,但這傅大牛能做的,他則望塵莫及。
在詩、文、書、畫等多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極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的書法出顏真卿,並總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的經驗,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
這傢伙還對佛學研究極深,更絕的是這小子還是醫學大師,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科科均有極深造詣,而尤以婦科為最,其醫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訣》,到了他那個世代還依然流傳於世,造福於人。
在明末,像傅山這樣的牛人極多,似乎一抓就是一大把,顧炎武、黃宗羲、方以致都是這種牛人,他們似乎什麼都懂,而且還什麼都精。
陳海平覺得,如果不是被滿清生生打斷,正常發展下去,明末的思想文化之繁盛將極可能媲美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像傅山、顧炎武、黃宗羲等人都是命大,在那些死去的人中,這種牛人可能還不知有多少。
哎,陳海平微微歎了口氣,明末人才之盛在歷朝歷代都是極罕見的,而這本是興盛的徵兆,但是……
雁門關有守軍三百二十七人,下得城來,陳海平拿出銀子給那個老兵,讓他多買肉食酒菜,今晚請所有士兵大吃一頓。
這下,在小小的雁門關造成的轟動可想而知,戍守雁門的軍官來與陳海平談過之後,立刻命人出關,去代州城採買酒菜。
這麼做,一來是陳海平心血來潮,想這麼做,二來這也是先期投資,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