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我乃劉備

卷一:徐州,徐州 第七四:天生郭奉孝 文 / 陳明弓

    第七四:天生郭奉孝

    調虎離山,分而擊之!

    文士聽劉備口裡說出這八個字,便是心頭一顫。這此不再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而是突然變得恭敬肅穆,對劉備重新打量了一遍。

    劉備見他這副樣子,還以為自己說的不夠清楚,便是接著說道:「這所謂的調虎離山可以這麼理解,我們當時駐紮在郯東的大營好比就是一座山,而我和曹豹、孔融三個人就好比三隻虎。

    第一隻你調的虎便是曹豹,你把他引到英山,在英山對他進行伏擊;第二隻虎則是孔融,你把他騙出郯縣,再在他所行路上進行埋伏;而第三隻虎,也就是區區在下了。

    你對我這隻虎用了『詐敗』之計,先故意讓人四處散播謠言,然後又讓人假扮於禁,便是引我們注意,不得不讓我們眼饞,這樣正好中了你的計謀。而我當時要不是臨時調走了一隻軍隊不然損失可就更大了,只是我那支軍隊還沒來得及回去,大營就被你們給端了。

    可見,你們預謀得多麼巧妙,實在是不能不令人佩服。而你將這三隻虎一個個調出去宰殺,說實在的,對於這個敗手的我,這能不讓人心癢癢的想見你這個幕後的策劃者嗎?」

    劉備一口氣說完,只覺得輕鬆了許多,終於是把許久的話全都說了出來,算是跟這個『對手』有了個交代,不然咋哥敗了還不知道是怎麼敗的,那不冤麼?

    文士端詳了他這麼長時間,終於是叫了一聲好,舉動給他敬酒。

    劉備呵呵一笑,暢飲而下,爽快淋漓之至!

    劉備見他對自己似有改容,當然不想錯過這麼好的結交機會,就算暫時不知道眼前之人為誰,但想亦不凡。於是思索話題,頓了頓,問道:「先生可聽過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

    文士想也不想,道:「司馬之賦天下一絕,『文君夜亡奔相如』更是無人不知。呵呵,平原提起此事,莫不是欲要學這不肖之徒拐騙良家女子麼?」

    文士說完呵呵而笑。

    劉備跟著呵呵而笑,搖了搖頭:「非也!」

    然後站起身來,眺望四周山河,心緒歸於一片寧靜,淺淺搜索記憶,不由將一首古曲輕輕唱了出來: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劉備來回唱著,唱到亢奮處便是抬腳壓膝,輕盈虛步。只閉上眼睛,回眸起司馬相如彈奏這首古曲時的瀟灑之態,和卓文君偷聽時少女蒙春的靦腆之姿,心甚往之。

    古人最喜輕歌緩唱,那文士一面聽著,一面手擊案幾,敲出煞有節奏的音律,再是一面仰頭飲酒。

    劉備一首吟完,餘音未盡。

    文士站了起來,呵呵笑道:「平原大才,卻想不到君能做出如此佳作,實在令某佩服!不知此詩可有名否?」

    劉備微一錯愕,他這『君』字實在鄭重,便是有點受寵若驚了。

    而更讓他吃驚的是,他居然沒聽過這首名作。這是司馬相如到卓文君府上彈的那首曲子,想他都知道『文君夜亡奔相如』的故事,也沒理由不知此曲啊!不過仔細一想,書上就曾經說這古曲有可能不是司馬相如所做,以這位文士的大才,他應該不可能不知道這些。那麼如此看來,這曲真的某非不是司馬相如之作?

    劉備左右一想,反正他推到自己頭上了,便是只得默認了。只以後世上如果並存此作,我也只得說我亦並沒承認此乃我作也就是了。

    劉備想通了這些關節,便是打哈哈道:「只讓先生見笑了,此作姑且無名,還乞先生慧賜。」

    文士轉過身去,默默吟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劉備還真是佩服,自己背八百遍才會的,他老人家聽一遍就會了,還真是沒天理了,這人記性也太讓人妒忌了!

    劉備羨慕加嫉妒,聽他微微吟完這一句。

    文士吟了這句後,便即笑道:「有了!」

    劉備立即問道:「如何?」

    文士哈哈笑道:「鳳之遨遊四海以求凰,不若就叫『鳳求凰』吧!」

    劉備微微一愣,這文士當真不簡單,趕緊呵呵笑道:「謝謝先生賜名!」

    文士點了點頭,突然歎了一口氣。

    劉備微一錯愕,便問道:「先生何故如此?」

    文士道:「我思那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想相如當時如果用此曲來演奏,那意境可就更妙不可言了,想亦卓文君更加芳心可可了。哎,只可惜他們無法等到平原你的佳作,便是『雙翼俱起翻高飛』了。」

    劉備一錯愕,想此人之才非但通古人,而且博後人,他還真是能聯想。

    劉備呵呵一笑,見他背上插著的那柄寶劍,便是問道:「先生亦會劍否?」

    文士一聽,放下酒盞,拔出寶劍。

    只見劍一拔出,灼然生光,可謂華之四射。

    文士一撐開手臂,便舞了兩下,雖力不甚嘉,但亦可為一樂。

    劉備一見,擊掌稱好,只一時看得手癢,便也想舞上兩劍。只是他剛才上山時想到是自己約見對方『軍師』,為了禮敬,便是去了雙股劍,空手上的山。想如果他身上亦帶劍,便是樂進也不可能放心讓這文士在山上跟他獨呆了。

    劉備見他收劍,這才笑道:「先生好劍法,不知可願意借我一舞否?」

    文士卻並沒遞過劍來,只道:「受之劍柄於他人,是自取敗亡之道啊。」

    劉備一愣,尷尬笑了笑,正要不取了,文士又道:「不過我敬先生所作《鳳求凰》,想君亦有古人之風,當不會做那卑鄙之事。諾!」

    文士將劍倒轉柄給了他。

    劉備只要認真一聽他這話的意思當不會另有想法,只是突然腦中裡產生一個古怪想法,便是將劍接過,再倒轉劍刃,一劍刷的遞到了文士頸項前。

    劉備呵呵笑道:「先生這次卻看錯了,想我劉備何人,便是能屈能伸,我今天便要做這卑劣之徒,先生想亦沒有什麼想法吧?我若將先生請了去,以先生府內之韜略,當勝於十萬雄兵!便做了這小人,我也願意了。」

    文士絲毫不懼,仍不改顏,只淡然道:「適才我聽先生所詠,再感念先生追訴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我就猜到平原是個重情之人。想你當以家室為重,定然不會冒這大險,為了區區在下,便甘願讓嫂夫人和女兒繼續露居他人寒舍吧?」

    劉備心裡一愣,趕緊收劍,道:「鄙人也只是一試先生膽識,當做戲爾,請先生莫要見怪!」

    然後自己試了兩下,也無心思,收腕回劍,讚道:「好劍!」便是將劍還了他。

    文士將劍插入鞘內,兩人重新坐下,談論了下雙方交換人質的具體細節。

    一時議定,劉備見他專門整酒,便抓了把花生到他跟前,說道:「先生吃花生。」

    文士一聽,疑惑的問道:「先生是花生?」

    劉備呵呵一笑:「非也非也!」

    文士站了起來:「平原實在是客氣,便是一路叫我先生先生,我都聽得有點糊塗了。不若你還是叫我名字,郭嘉吧。」

    劉備全身一震,轟然站起,鬧了半天,原來是這廝。

    便是趕緊作揖,道:「原來是奉孝,備失敬了。」

    郭嘉哈哈笑道:「我只是曹公前一個小小軍師祭酒,如何敢當劉平原如此大禮?」

    趕緊也是回了一個禮。

    劉備看過史書,史書上說他『不治檢點』。剛開始見到這人還怪他隨身帶著花生,衣服穿得樸素甚至有點破爛,說話隨便而詞措嚴整,臨危不懼而胸懷坦蕩,卻原來說的是這廝啊。劉備現在一想想,便是豁然開朗,不由暗自高興。

    只可惜現在把什麼話都說完了,便是只得各自下山,然後互相交換了人質,便回了襄賁城。劉備只一路喜露於形,張飛只不解,便是問道:「大哥何事如此開心?」

    劉備只道:「我敗於奉孝,幸爾!」

    張飛不知道『奉孝』何人,便是問他。

    劉備只哈哈笑著,仰天吟道:「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只覺得後面『身先喪』不吉利,便沒再背了。

    在劉備看來,如果自己連敗這麼多陣,要是敗在一個無名之輩手裡,那可就是奇恥大辱。但一得知是敗在郭嘉手裡,便反而高興。想自己能跟郭嘉接三仗,最後還能總結出失敗原因,得出對方戰勝自己的謀略,這便是很是不容易了。想郭嘉那時聽來也是大加佩服自己,便是自己這次輸得夠划算了。起碼,有了一次跟郭嘉見面的機會。

    想那時要是自己先聽了於禁之言,道此人是郭嘉,那麼說不定自己就會臨場慌亂,搞不好刻意討好的時候弄得畫虎不成反類犬,那可就適得其反了。就拿先前自己聽到『郭嘉』大名時的表現,便已經不那麼鎮定,差點就出醜了,想要是早知道是他,以郭嘉的『鬼才』,我還敢向他『請教』嗎?雖不是自偏,但想情形也好不了哪裡去。最起碼在那種情況下,自己還哪裡敢作什麼狗屁『鳳求凰』?

    劉備回到府上,夫人和劉甜都平安回來了。

    劉備只滿心歡喜,先逗劉甜笑。劉甜永遠是那麼可愛,總是甜甜的報你一笑。劉備這些日子想得苦了,便任劉甜不停的揪著自己耳朵,扯著自己鬍子,好像是被體罰的學生。只任由她來,管她罰夠。

    再一見夫人,卻是清瘦了許多。她整個人看起來比上次臨淄城失陷歸來後還要低落,便是只淚落衣襟,而不能自已。劉備眼裡瞅著夫人,扶著她肩膀大加撫慰,將她納入自己懷裡。便是一個勁的道著自己的不是,愣是沒把她逗笑。

    劉備也知道是自己虧待了她,便是一天只除了會見了郭嘉,到客棧看望了一眼田瑟,再將刺客接替的事安排了一下,便都陪在她和劉甜身邊,寸步不離。

    到得晚上,已經是半夜時分,突然只聽窗戶上篤篤響。劉備起身去看,卻原來是吳求深夜以繩索攀爬入城,從兗州回來了。

    劉備知道吳求怕走前門惹了別人注意,便是走窗邊叫醒自己。

    劉備一見他便是心喜不已,想自己日思夜想的『天時』終於是來了,便是顫然問道:「兗州情況如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