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七卷 東征 第四百四十四章 倭人結盟 文 / 天翔

    第四百四十四章倭人結盟

    消滅了近四城團團圍住之後,漢軍並沒有馬上攻城。城內的姿三郎在古屋城被圍的當天晚上,便派出手下的兩名親信偷偷溜出了古屋城,從漢軍防守不嚴的缺口處逃了出去。他們的目的是前往邪馬台國的王城宇都宮,前去把古屋城遭到漢人攻擊的情況稟報給卑彌呼女王,並且請求女王趕快發兵前來增援,否則時間長了,古屋城肯定會落入漢人的手中。

    在城牆上看著自己的信使安全離開之後,姿三郎才暫時放下了自己一顆懸著的心。雖然城外的漢人也有兩萬多人,但是他自信憑借古屋城高大堅固的城牆,還有城中的一萬多名士兵,肯定可以堅持至少十天。另外他還連夜傳令,城中的所有男丁上至六十、下至十四歲的都要加入守城的隊伍,這樣估計還能增加至少七八千人,有了差不多兩萬人的守城隊伍,姿三郎相信自己一定能堅持到卑彌呼女王派兵前來解救自己。

    再說伊都國的大將軍小澤丸在狼山之戰中,憑借自己的機敏,躲在獸洞中而僥倖逃過一劫,如今他帶著二十多名與他一樣劫後餘生的手下經過了幾日的奔波,終於趕到了岐阜城外。

    只是當他看到城牆上到處都插著漢人的旗幟,守兵也已經換成了漢人時,他知道自己的兩條腿還是無法趕上漢人的戰馬,漢人已經在他回來之前把他的老窩給端了。雖然很擔心自己家中的嬌妻雉姬尾子的安危,但是現在還是先保住自己的性命要緊。因此小澤丸更不敢有什麼進城打探消息的念頭,而是馬上帶著二十多名手下離開了岐阜城。

    看到河邊的所有船隻已經被漢軍控制了,他們便沿著河岸向上遊走了幾十里,這才找到了一條漁船,並且用刀逼著漁民將他們送過了古川河。

    等過了古川河之後,小澤丸便帶著手下再次折了回去,他是想去古屋城求見姿三郎,告訴他如今伊都國已經完全被漢軍佔領的消息。

    可是等他們折騰了大半夜,終於在兩個時辰後趕到古屋城外時,小澤丸才發現古屋城早就被漢軍圍住了。見此情景,小澤丸如何還敢繼續在古屋城外逗留。於是急忙帶著手下離開古屋城,向著東北方邪馬台國的王城而去。

    當小澤丸來到了邪馬台國的王城宇都宮之時,整個王城內的氣氛十分緊張,到處都是來往的軍隊。看樣子應該是邪馬台國正在調動軍隊,準備前去古屋城進行增援。

    小澤丸向城內的倭人打聽清楚了王宮的所在之後,便急忙帶著手下趕到了王宮外邊,然後向王宮外的衛兵表明身份,並說明自己是來求見卑彌呼女王,向他通報漢人的消息的。

    本來小澤丸表明身份之後,聽說他是敵國伊都國的大將軍,王宮的衛兵呼啦一下圍上來十幾人。待聽說他是求見卑彌呼女王,並要向女王提供漢人的消息後,守衛王宮的倭兵頭目便讓他在宮外稍等,自己進宮去把情況向女王說明,等女王同意之後,自己再帶他進宮去見女王。

    很快,衛兵頭目便返回來了,而且對待小澤丸的態度比原來恭敬了很多。請小澤丸馬上跟隨他進宮去見女王,卑彌呼女王同意在宮中見他。

    看來卑彌呼女王也是想從自己這裡瞭解一些漢人的情況,小澤丸便讓幾個手下先在宮外等著自己,待自己見過卑彌呼女王之後再請女王來幫忙安置他們。

    跟隨衛兵頭目進了王宮的大殿之後,小澤丸偷偷瞄了一眼,便看到在大殿中間的床榻之上,端坐著一位頭戴面具的少女。小澤丸知道這位少女肯定便是邪馬台國的卑彌呼女王了。雖然看不清卑彌呼的相貌如何,但是以小澤丸閱女無數的經驗,他便馬上知道卑彌呼肯定是位絕色美女,而且她身上所散發出的一種若有若無的淡淡香氣更是令小澤丸迷醉。

    看到小澤丸在偷偷的打量自己,而且臉上還流露出一絲垂涎之意時。坐在中間的邪馬台女王卑彌呼心中不禁有些惱怒。於是便輕咳了一聲。

    聽到卑彌呼女王的輕咳聲,小澤丸知道是自己失禮了。於是急忙向卑彌呼跪倒磕頭道:「伊都國大將軍小澤丸拜見女王殿下,小人此來邪馬台,乃是有要事稟報女王,還請女王容小人向您詳細說明。」

    看到小澤丸對自己禮數還算恭敬,於是卑彌呼便對他道:「大將軍不必多禮,不知大將軍為何只帶著幾人來到我邪馬台王城?有何要事要向我稟報,你可是奉貴國的山本鳩夫國王之命,前來我國送信的嗎?」

    「不知女王陛下是否知道,如今我倭島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那便是漢人已經在我倭島登陸了。由於漢人正好在我伊都國登陸,因此伊都國現在已經全部被漢人佔領了,我們的軍隊都被漢人殺光了,山本鳩夫大王也死在了漢人的大火之中。如今伊都國的軍隊只剩下了我帶著的這二十幾人了。我從伊都國過來的時候,看到古屋城已經被漢人團團圍住了。今天來到宇都宮,看到城內的軍隊來來往往,女王陛下可是得到了古屋城被圍的消息,打算派兵前去為姿三郎將軍解圍嗎?」小澤丸道。

    聽了小澤丸的一番話,卑彌呼才知道為什麼漢軍會從岐阜城向邪馬台國的古屋城發起了進攻,原來伊都國已經被漢人徹底佔領了。聽小澤丸反問自己是否要派兵前去增援古屋城,卑彌呼便對小澤丸道:「是啊大將軍,姿三郎將軍派人星夜趕來求援,如今古屋城的駐軍與漢軍打了一天,損失了近四城現在也落入了漢人的重重包圍之中。若是援軍去的晚了,恐怕古屋城也會被漢人攻佔。大將軍可是有什麼主意教我嗎?」

    小澤丸道:「女王陛下,根據我看到的情況,這次登陸倭島的漢軍之中,有一半是騎兵,一半是步兵,加起來大致有三萬人。只是漢軍身上所穿戴的盔甲皆為精鋼打造,堅固異常。而漢軍手中更是有一種可以連續射箭的武器,令我們防不勝防。漢軍騎兵的戰馬身上有些東西可以幫助他們控制戰馬的行動,因此其靈活性比起我們的騎兵來要高的多。如今漢人既然已經把古屋城圍住了,那他們的隊伍除了留下一部分在伊都國駐紮之外,便應該都到了古屋城外。我這裡冒昧的問一句,不知道女王陛下準備派多少精兵前去增援古屋城?」

    雖然對小澤丸還是心存顧慮,但是卑彌呼看他所說的這些情況都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況且如今伊都國應該說已經亡國了,他也不會再對自己的國家構成任何的威脅了。於是卑彌呼便對小澤丸道:「多謝大將軍告訴我這些有關漢人的消息。想必大將軍也知道,我國的軍隊都在與周圍三國交界的地方駐紮。王城中的軍隊數量不過三萬多人。因此為了湊夠足夠的隊伍前去解古屋之圍,我現在正在征招宇都宮城內大戶人家的私兵和家丁入伍,這樣至少可以湊夠一支五城,前去增援姿三郎將軍。大將軍覺得古屋城的士兵加上我派去的援軍,可以戰勝漢軍嗎?」

    小澤丸考慮了一下,然後對卑彌呼道:「女王陛下請恕我直言,雖然貴國的軍隊戰力不錯,但是臨時拼湊的那些人肯定會比訓練有素的軍隊稍差一些,所以即使加上姿三郎將軍手中的士兵,恐怕還是無法戰勝漢軍。」

    小澤丸的說法,令卑彌呼有些惱怒。她想的是以邪馬台六萬多大軍,難道還打不過兩萬多漢軍?那漢軍的戰力豈不是太強了。所以卑彌呼便有些不高興的對小澤丸道:「大將軍何出此言?你的意思是我們邪馬台國的軍隊太弱,根本敵不過漢人的隊伍嗎?」

    看到卑彌呼有些發怒,小澤丸急忙再次跪倒在地道:「女王陛下請息怒,小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漢人不光是軍隊精銳無比,更兼詭計多端。我們伊都國的五萬大軍就是在前去王城的途中,在狼山中了漢軍的埋伏,連山本鳩夫大王也一同被他們一把大火燒光了。如今漢人圍困古屋城,小人以為以漢人的實力,應該很容易便可攻下只有不到兩城。可是如今漢人圍而不攻,莫不是漢人又在耍什麼鬼花招?還請女王陛下三思。」

    等小澤丸說完之後,卑彌呼垂頭長考了半晌,然後才抬起頭對小澤丸道:「大將軍所言有理,看來我匆忙派兵是有些草率了。我在這裡多謝大將軍的提醒。不知大將軍還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我們打敗漢軍呢?」

    小澤丸在來宇都宮的路上,便一直在琢磨此事,而且他也有了一個主意。此時聽到卑彌呼柔聲下問,小澤丸急忙向卑彌呼道:「回女王陛下,小人以為要想打敗漢人,並將漢人徹底從倭島趕出去,唯一一個辦法,便是我們倭島上的幾國聯合起來,集合起我們全部的兵力,將漢人徹底打敗。否則單憑一國之力,恐怕很難戰勝漢人。即便是邪馬台國實力強大,但是我知道女王陛下肯定不會輕易把防備倭奴國和倭面土國的軍隊調回來,因此仍然無法派出全部軍隊與漢人交戰。如今我們最要緊的,便是把漢人登陸倭島的消息通報給倭奴國與倭面土國,讓他們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後果。然後大家一起出兵前去攻打漢人。這樣我們的兵力便可遠遠超過漢軍,即使他們再厲害,恐怕也抵擋不住我們幾十萬大軍的攻擊。不知女王陛下以為我的這個主意是否可行?」

    小澤丸說完之後,卑彌呼又是思考了半晌,這才對小澤丸道:「大將軍所言極是,只是我們邪馬台國與倭奴國和倭面土國的關係歷來不睦,所以這聯絡兩國之事,我看還要大將軍親自出馬才行,還請大將軍不要推脫才好。」

    看到卑彌呼採納了自己的主意,小澤丸非常高興,於是便對卑彌呼道:「請女王陛下放心,小人一定不負女王陛下重托,明日一早便啟程前去兩國遊說。只是女王陛下也請不要輕易發兵古屋城,否則中了漢人的**計可就大事不妙了。」

    聽到小澤丸願意去說動兩國,一道發兵對付漢人,卑彌呼也是很高興。於是她便答應了小澤丸的請求,決定手下的這些隊伍暫時留在宇都宮城中。這樣城之後,繼續前來攻打宇都宮時,自己也好有足夠的兵力防守。

    另外便是卑彌呼也暗中決定:明天一早,自己還要派人前往各地的軍營之中,先調幾萬軍隊回到宇都宮。這樣有了足夠的士兵,漢軍就是真的來了宇都宮,自己也不用擔心漢軍會攻下自己的王城。而等小澤丸帶著兩國的大軍前來共同對付漢軍時,自己也可以將駐紮在兩國邊界處剩下的隊伍全部調回來。這樣三國的總兵力加起來便有二十多萬,有了這麼多的兵力對付漢軍,相信足可以將漢人徹底打敗了。

    當晚卑彌呼便安排手下好好招待了小澤丸一行。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小澤丸帶著二十幾人騎上卑彌呼送給他們的戰馬,與邪馬台國的幾名官員一道,前往倭奴國與倭面土國去面見兩國的國王,以便完成幾國的結盟,來共同抵禦漢軍的進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