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七卷 東征 第四百一十章 徐庶之才 文 / 天翔

    第四百一十章徐庶之才

    右北平的太守仍然是時風,都尉則是如今幽州資格最老的鄒靖。當他們得知是老劉帶領的隊伍來到右北平之時,兩人急忙親自出城把傳旨的隊伍接進了城內。雖然老劉原來還打算讓御林軍和親衛隊員在城外紮營,但是時風和鄒靖還是盛情邀請大家全部進城休息,畢竟如今的右北平因為有了煤礦的開發,已經成了新州最富的一州,所以土垠城如今也得到了擴大,城內的館驛完全可以容納這二百多人的隊伍,也免得大家繼續在城外風餐露宿了。

    既然城內的館驛可以容納御林軍休息,老劉當然願意讓大家一道進城,因此便由時風引著老劉等人去了太守府。太監李強因為一天的奔波,已經累的夠嗆,於是時風便派人帶他先去客房中休息了,等吃飯的時候再派人去叫他。而鄒靖則親自把御林軍和親衛隊員送到了城中的館驛去了。

    時風把老劉和文丑幾人帶到了客廳之中,然後大家分賓主坐下,雖然老劉如今已經不是時風的上司了,但是時風感念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因為老劉的賞識和栽培,所以時風在老劉坐好之後,便把右北平這半年多來的情況向老劉做了稟報。

    雖然幽州被分成了新州和幽州兩部分,但是自打袁紹來到幽州擔任刺史之後,為了盡快斂財,所以他採取的是高稅賦政策,並且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實力,袁紹還在幽州境內大肆徵兵。兩州剛剛分開之時,幽州境內的軍隊加起來大約有十萬人。如今才半年多的時間,幽州境內的軍隊數量已經達到了十四萬多人。而且袁紹為了使新徵的士兵能有較高的戰鬥力,因此他把烏桓和鮮卑百姓中那些能征善戰的男丁基本都拉去當兵了,使得幽州境內的烏桓人和鮮卑人深受其害,為此不少的烏桓和鮮卑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亡到了新州境內。

    右北平郡由於與幽州接壤,逃過來的百姓自然首先來到右北平,因此這半年多來右北平郡收留的烏桓鮮卑百姓幾乎有近十萬人。當然了這些百姓不可能全部留在右北平,除了一小部分被安排到右北平的礦山和工廠中做工之外,大部分逃難的百姓被送往右北平以東的遼西、昌黎、遼東甚至更遠的韓郡、扶余郡去了,因為那裡有大片的荒地可供他們耕種。

    袁紹在發現了這種情況之後,便在幽州與新州交界之處加派軍隊駐紮,從而攔截那些想逃亡新州的百姓。當然了為了盡量減少百姓在兩州之間的往來,袁紹還對在兩州之間往來的客商收取高額的稅金,來往的百姓也要按人頭交通關費,由於他的這些舉措,使得如今在兩州之間做生意的客商日漸減少,而百姓沒有什麼重要事也不敢輕易在兩州之間走動了,畢竟每次五百大錢的通關費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雖然袁紹在右北平以西駐紮了不少的軍隊,但是畢竟這兩州都是大漢的屬地,因此他倒也不敢越界來進行騷擾,所以如今的右北平還是十分的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尤其是農民從官府手中買到了那些玉米、馬鈴薯和紅薯的種子,再加上今年天公作美,風調雨順,眼看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豐收就在眼前。右北平的百姓當然都知道是誰為他們帶來了今天的好日子,因此大家經常都在感謝老劉,感謝他為幽州和新州百姓所做的一切,也都祈盼老劉能盡快回到新州,繼續做他們的州牧,從而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時風接著又問起老劉離開幽州之後的情況,雖然他也從楊彪和戲志才那裡聽說過一些老劉的事情,但是畢竟楊彪和戲志才也只是知道老劉奉命出使西方三國去了,如今看到老劉安然回來,時風也知道肯定是老劉已經完成了出訪的使命,只是不知道老劉這次來新州傳旨是為了什麼目的?

    反正出兵平定倭國也用不著對自己人保密,因此老劉便把自己這次來新州的使命告訴了時風。得知老劉又要為大漢發兵東征,而且聽了老劉所說的東征的理由之後,時風十分感動,看來老劉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又要奔赴沙場了。

    鄒靖再把御林軍和親衛隊員在館驛中安置好了之後,便也來到了太守府中,他和老劉也算是舊識了,而且兩人一直相處的不錯,多以鄒靖也問起了老劉走後的情況,老劉便簡單的把自己走後的經歷告訴了他。

    看看時間差不多也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了,時風與鄒靖便請老劉和李強以及軍中的幾位大將一道前往飯堂,時風已經在這裡擺下了酒席,今天他和鄒靖要在這裡宴請老劉,一是為他接風洗塵,二是兩人為了報答他多年的知遇之恩。

    當晚小太監李強終於又在時風太守府的客房中好好睡了一覺,只是到了第二天,他本來還想請求老劉在土垠城多呆一天再走,但是老劉想到要盡快把聖旨送給楊彪後好馬上帶軍隊前往耽羅島,因此李強無奈,只好跟著老劉告辭了把他們送出城外的時風與鄒靖二人,隊伍繼續向著新州治所襄平城前進。

    一路上老劉又在遼西會晤了遼西郡太守宇文康和都尉閻柔,同時又去丘力居家中看了看他的家人,至於丘力居的兒子婁班,如今已經被宇文康送去新州書院(原來的幽州書院)學習去了。

    當隊伍經過昌黎郡之時,老劉專門在這裡多呆了一天,為的是能與如今的昌黎太守徐庶多多接觸一下,看看這位書院年輕一代的佼佼者究竟才學如何。

    徐庶也確實不負自己的大名,初與老劉交談之時,因為他跟老劉在一起的時日不多,所以還有些拘束。但是隨著兩人交談的不斷深入,徐庶也開始把自己對天下時局的看法慢慢講了出來。

    看來人才就是人才,雖然徐庶如今只是一個小小的昌黎郡太守,但是卻仍然能夠看透天下大事。對於如今看似太平的大漢天下,徐庶以為這只是暫時的平靜,大漢多年來的沉痾痼疾早已有了爆發的跡象,如前年的太平道之事便是一例。只是因為老劉的橫空出世,才使得太平道之事未能釀成大禍。但是如今因為各地的州牧刺史大都在發展自己的勢力,地方的豪紳望族也同樣利用自己家族的勢力和財力徵募私兵,使得整個大漢如今到處都是自己的小天下,朝廷的命令在有些地方根本就不被接受。而且如今靈帝在位還好,他日一旦靈帝駕崩,那麼勢必要由如今還不到十歲的太子劉辯**,到時候不是出現太后臨朝的情況,便是會出現宦官或是大臣以及外戚干政的後果,如此一來,則天下必亂。

    聽完徐庶的分析,老劉不由得點頭道:「元直對天下大勢的看法果然精闢,只是如今你我已經是有心無力,只能盡力去為天下的蒼生百姓著想,讓百姓不要受到戰火的殃及才好。元直你先在昌黎繼續擔任太守之職,為昌黎一地的百姓造福。等將來時機成熟之時,元直還要跟隨我左右,為天下百姓出力,不知元直可願意?」

    「多謝主公賞識,庶能追隨主公左右,那將是庶的榮幸,也請主公放心,庶知道主公心繫天下,絕不會計較一時的榮耀得失,他日若庶有機會為主公效力,庶一定鞠躬盡瘁,不負主公之望。」聽說老劉將來要把自己帶在身邊,徐庶哪有不願意之理,急忙起身向老劉跪倒磕頭,表明自己的忠心。

    過了昌黎,前邊便是位於遼東郡的新州治所襄平所在地了,不過兩地之間的距離也不近。因此在離開昌黎治所昌黎城兩天之後,老劉等人的隊伍終於來到了襄平城外。

    當遠遠看到這支隊伍之後,城門處的衛兵有認識字的,知道這支隊伍的來頭不小,便馬上稟報給了城門官。城門官上了城樓一看,果然如那名士兵所說,他們倒不擔心這裡會出現什麼敵人,因此城門官一邊出城迎接,一邊派人火速趕往城中的刺史府,向刺史楊彪稟明此事。

    等老劉等人的隊伍到了城門之外時,那名城門官忽然發現了隊伍前邊的文丑,他以前見過文丑,知道文醜的身份,因此急忙上前給文醜行禮,然後向文丑道:「文將軍您不是一直跟隨王爺的嗎?今天怎麼來到新州了,可是有什麼公幹嗎?」

    一看這個城門官還認識自己,文丑很是得意,於是便對他道:「不錯呀小子,居然還認得我老文,不錯我是一直跟隨主公左右,你也不動動腦子想想,既然我一直在主公左右,那麼我到了你們這裡了,主公還能在別處嗎?」

    雖然文醜的話有些不倫不類,但是城門官忽然明白了,文醜如此說法,那就是平北王肯定也在這支隊伍之中,所以他急忙道:「文將軍,莫不是王爺也到了,您快帶我去見王爺,我也好給他老人家磕頭去。」

    於是文丑便把城門官帶到了老劉的面前,城門官認得老劉,一看果然是王爺到了,急忙搶到老劉馬前,跪倒在地給老劉行大禮,同時口中道:「小人乃是襄平城西門的城門官,不知是王爺駕到,小人未能遠迎,還望王爺恕罪,我剛才就派人去給楊大人送信,說是有京城的大人物來了,沒想到原來是王爺大駕光臨,王爺您一向安好,小人我這裡給您磕頭了。」

    老劉急忙翻身下馬,親手將城門官拉了起來,然後對他道:「城門官請起,我們來新州也沒有通知你們,俗話說不知者不怪,你們何罪之有?你快快派人帶我們進城前往刺史府去見楊大人,免得還讓他們跑出城來迎接我們。」

    「王爺莫急,我剛才就已經派人去通知楊大人了,估計很快他就會來城門迎接您,王爺您還是在這裡稍等片刻如何?」城門官對老劉道。

    「好吧,那我們就在此等一下,我看這襄平似乎比以前更大了,可是楊大人來了之後又對襄平城進行了擴建?」老劉看到襄平城的城牆比起自己兩年前來這裡時似乎高大了不少,便向城門官問道。

    「回王爺的話,如今的襄平城經過半年的擴建,城池比原來大了一倍都不止,城中百姓的數量更是比從前多了好幾萬,我們能過上這等好日子,可都是托了王爺您的福,如今我新州百姓家家都把王爺當成庇護我們的神靈一般,甚至有些百姓家中都把王爺的牌位供奉上了,祈求王爺能保佑我新州永遠太平。」城門官向老劉道。

    「我不過是做了我應該做的而已,如何能當得起新州百姓如此厚愛。城門官言重了。」老劉聽城門官如此說,急忙謙遜道。

    正在這時,城門內傳來一陣馬蹄聲,隨後便是一陣嘈雜的腳步聲衝出了城門,老劉定睛一看,才發現出城來迎接自己的,不僅有新州刺史楊彪,治中從事戲志才,更有遼東太守嚴綱、都尉龔都以及器械師的師長耿忠等人,看來這些人應該正好都在刺史府中議事,才會在得到稟報有朝廷命官來到城外時,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出城迎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