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四卷 戰起 第一百五十九章 長社之戰 文 / 天翔

    第一百五十九章長社之戰

    張角和鬼影率領著鄴城黃巾軍之中僅有的八百名騎兵,趁著老劉和皇甫嵩的大軍還沒有趕到鄴城,官軍的合圍之勢尚未形成之前,從鄴城南門離開了鄴城,由於張角早已經從探子口中知道,皇甫嵩率領的新軍就在鄴城南邊不遠的安陽駐紮,因此他們並沒有從那裡經過,而是繞道濮陽,從白馬渡過黃河,然後直奔兗州的東郡,去找在那一帶活動的由張伯、梁仲寧、戴風幾人率領的四萬多黃巾軍。

    本來這支隊伍的統領是卜己,但是由於卜己後來領著一些人去了巨鹿支援張角,因此現在這支隊伍便由剩下的這三人負責統領,這支隊伍現在在人數上僅次於張曼成和波才兩處,而且他們這邊沒有朝廷派來的官軍隊伍,只有兗州的郡國兵與之對敵,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因此張角和鬼影才會選擇去他們那裡。

    而就在這時,朱俊率領的四萬北軍士兵浩浩蕩蕩的出了虎牢關,直奔穎川而去,由於北軍上下一直自以為他們才是朝廷的正規軍,因此根本看不起那些揭竿而起的黃巾軍士兵,認為他們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只要北軍一到,黃巾軍便會土崩瓦解,作鳥獸散了,而朱俊也和手下的將官一樣,犯了輕敵的錯誤,大軍行軍之時,居然前邊連個探子都沒有派,結果剛剛進入穎川地界沒有多久,便在一處山腳下遭到了波才率領的黃巾軍的迎頭一擊。

    波才與彭脫都曾參加過圍追老劉前往洛陽的一戰,也就是那一戰,老劉領著手下的三員大將、五十名親衛隊員,利用手中的連弩之利,居然消滅了三四百名前後夾擊他們的太平道信徒,而且最後從容遁去,當時陣亡的親衛隊員竟然不到三十人,這還是因為攻擊他們的都是些有武功在身的江湖豪客,所以從此以後,波才與彭脫便花大價錢請來了一些武功高強的江湖人士,專門為他們訓練手下的太平道信徒,也正因為這樣,他們手下的這幾萬人可以算得上是黃巾軍之中的一批精銳力量,因此他們才敢在朝廷的北軍前來征剿他們之時,不逃不躲,反而採取了主動出擊的戰術,完全出乎朱俊等人的意料。

    波才選擇出擊的時機,是在北軍經過了長途跋涉之後,大軍疲憊不堪的時候,而他帶領的六萬黃巾軍士卒可是養精蓄銳,在山坡上、樹林中埋伏的,當北軍的先頭部隊過去之後,波才一聲令下,山坡上、道路另一側的樹林中還有官軍前邊的黃巾軍士卒一齊拉弓射箭,猝不及防之下,北軍前軍損失巨大,而剛才還趾高氣揚的官軍將士頓時亂作一團,紛紛向後敗逃,將中軍和後軍也都衝散了,好在朱俊及時整頓好一支上萬人的騎兵隊,一個衝鋒便利用兵種上的優勢,打退了黃巾軍士兵的進攻,但是弓箭兵說來也是騎兵的剋星,所以遭到弓箭兵的阻擊之後,官軍也不敢過分追擊,於是在朱俊的指揮下,北軍士兵邊打邊退,一直退到了長社之後,才進入長社城中,依靠城牆的掩護穩住了陣腳。

    而波才與彭脫初戰告捷,二人均是大喜過望,看來官軍也不過如此罷了,因此二人指揮手下的六萬黃巾軍士兵,將長社緊緊包圍起來,想把長社城中的官軍一口吃掉。

    退入長社的朱俊命人下去清點隊伍人數,結果與黃巾軍的第一仗,便損失了八千多名士兵,另外還有三千多人受傷,看來自己先前以為黃巾軍士兵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的想法是錯了,因此朱俊急忙打起精神,分配士兵到四面的城牆上抵抗黃巾軍士兵的進攻,好在這些黃巾軍士兵根本沒有什麼用來攻城的器械,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攻城,所以朱俊也就不用擔心長社會在短期內被他們攻破。

    結果這一圍,便是十幾天過去了,期間波才和彭脫也曾從百姓家中找了些梯子,他們自己也造了不少雲梯出來,然後便派黃巾軍士兵前去攻打長社城。

    當城外的黃巾軍士卒進入官軍的弓箭射程後,朱俊馬上指揮北軍士兵用弓箭向黃巾軍放箭,在這種環境下,北軍士兵訓練有素的優點便顯現出來了,雖然波才也命令手下的弓箭手到城外與官軍對射,好掩護那些用柳條筐抬著土石的黃巾軍士兵衝到護城河邊,把筐裡的沙土石塊投入護城河中去填平護城河,但是他們是仰射,自然不如城牆上的官軍向下俯射來的方便,而且他們的長弓質量不及官軍,因此射程也不如官軍射的遠,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皮甲護身的黃巾軍士兵死傷慘重,能跑到護城河邊上的,沒有幾個還能活著跑回來,而與官軍對射的弓箭手,也大都死在了官軍的弓箭之下,所以波才指揮手下士兵幾次攻城,都被官軍打退,而且他們根本連護城河都過不了,因此造的那些雲梯根本也沒用上。

    幾天下來,這次城上的北軍傷亡倒是沒有多少,而城下的黃巾軍士兵的三千名弓箭手幾乎都被官軍射死了,朱俊看到黃巾軍的人數比自己多,他們的戰力也不弱,因此也不敢輕易出城與他們交戰,沒辦法,雙方便在長社僵持在一起。

    朱俊無法克敵,便想到了在冀州的皇甫嵩,也不知道他那裡現在的情況如何?他也聽說了朝廷調幽州的戍邊軍前往冀州協助平叛之事,同時朝廷這邊也給他調了一支援軍過來,這支部隊便是由河東太守董卓帶領的以西涼騎兵為主,由西羌的胡人和漢人組成的混合軍隊,因此朱俊便安心在城中死守,等著董卓的援兵來為自己解圍。

    其實董卓說起來也不是一無是處,據史書記載,董卓出生於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一家殷實富裕的地方豪強家庭,當時臨洮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而董卓自幼也是養尊處優,因此從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這一點,可以從史書中看到,董卓「少好俠,嘗游羌中」,「性粗猛有謀」。

    由於家中有錢,因此父母為他請了不少先生教他習文,還請了一些有名的武師帶他習武,因此長大以後的董卓不僅能識文字,體魄健壯,力氣過人,還通曉武藝,騎上駿馬,能帶著兩支弓箭,左右馳射;他那野蠻凶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使得當地百姓都畏他三分。不僅是縣裡的漢人不敢惹他,即使是周邊那些天生野蠻的羌人對他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當地的羌族首領豪帥為了保全自己,大都極力迎合趨附董卓,並且與他結為好友,以求得暫時的相安無事。

    地方豪帥們經常帶著大量的牲畜和財物前來拜望,與董卓稱兄道弟。董卓年輕的時候就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遊玩,依仗地主豪強的出身和富足的資產,廣泛結交豪俠義士。他十分熟悉那裡的情況,見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開始琢磨如何來利用和控制他們,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羅親信,為自己以後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於是,在野心的趨使下,董卓絲毫不吝惜花費自己的家產,每當羌人豪帥來他家作客,他便殺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帥,以取得他們對自己的支持和擁護。

    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面感於董卓的大氣豪爽,所以都願意歸附於他,聽候他的調遣。

    一次,一個羌人豪帥見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無幾,便從老遠的地方趕來上千頭牛羊,送給董卓,由此可已看出董卓當時在羌人中的影響之大。

    除了結交羌人,董卓還注意保持自己在當地豪強中的地位和影響,憑著他還算出眾的才能和武功,董卓不斷拉攏、兼併其他勢力,以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力量,他還經常扮演遊俠豪傑的角色,因此在當地享有「健俠」的美名;同時,董卓還收羅大批失意、落魄的無賴之徒,毫不吝惜財物的幫助他們,使得這些人都為董卓的義氣所感動,後來便一直死心塌地地追隨於他。

    董卓之所以能培養出一支屬於自己的強大勢力,其中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根源。自從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以來,地方豪強地主勢力就相當強大,尤其是到了東漢末年,由於中央政權衰弱,農民起義不斷,地方豪強便趁機兼併土地,擴充自己的勢力,朝廷對於豪強勢力的膨脹雖然深感憂慮,但又無能為力。

    到了眾多矛盾衝突並發的靈帝時期,大漢朝廷一方面想極力抑制地方豪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強,借助他們的力量來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的反抗,而坐擁超強實力的董卓,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撫的對象。

    很快董卓就應地方官府的徵召,出任涼州兵馬掾一職,負責帶兵巡守邊塞,維護地方治安,如此一來,董卓便開始利用手中的職權,去控制更多的羌人,為他今後勢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時之間,董卓便成了聞名隴西的風雲人物,不管是在官府,還是在漢羌民間,董卓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自己勢力的不斷膨脹和地位的相繼上升,董卓已經不在滿足於自己只是邊遠豪強的名分,他覺得自己需要更加廣闊的政治空間,來施展自己的遠大報復,於是,他開始進一步蓄積力量,伺機發展。

    不久,由於東漢朝廷急於解決西羌反覆無常的問題,這對於董卓來說,自然便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契機,西羌問題一直是東漢政府最棘手的民族問題:自漢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開始,羌人就不斷發動起義,波及的範圍相當大,持續時間也很長,令大漢朝廷頗為頭疼。

    到了漢桓帝年間,西羌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絲毫平息,反而聲勢更加浩大,羌人不堪忍受漢朝地方官吏對他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不斷殺死漢人官吏,侵佔州縣。而面對羌人的反抗,積貧積弱的東漢政府根本就無能為力,只得求助於地方豪強,想借他們的力量來緩解日益嚴重的西羌危機,當時,深知董卓底細的隴西地方官吏便極力向朝廷推薦董卓,這無疑給董卓創造了一個發展勢力、滿足他的貪慾和野心的良機。

    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董卓受命擔任羽林郎,統管元郡(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的羽林軍,時間不長,他便升為軍司馬,跟從中郎將張奐征討并州一帶反叛的羌人,在這次征戰中,董卓極力表現自己,充分發揮出自己勇猛強悍的優勢,縱橫衝殺,左右開弓,由於戰績突出,因功遷升為郎中,後來又因功陞遷為廣武(今山西省代縣)令、郡守北部都尉(統治四川省紋川縣西南大部分地區的官名)、西域戌已校尉(掌管西部各民族事務的官名),到如今,他已經成了洛陽左近的河東刺史,手下擁有一支兩萬人的漢羌混編大軍,威震西涼的數十萬羌人。

    得到朝廷遷自己為中中郎將,同時徵調自己前往穎川,協助朱俊帶領的北軍平定當地的黃巾軍之亂的命令之後,董卓深知這又是自己的一個機會,於是馬上整肅大軍,只是他還留了個心眼,並沒有將自己的兩萬大軍全部帶上,而是留下了一萬人,只帶了剩餘的一萬人前往穎川,他想的是要是萬一自己失敗了,那這一萬人還是自己的資本,免得到時候自己因為吃敗仗丟了官,真的變成一無所有了。

    但是一萬大軍在人數上還是太少了,因此董卓也以朝廷徵兵的名義,在當地強行拉起了一支由地痞無賴、無業遊民等組成的另一支近萬人的隊伍,這樣加起來,他出征的大軍也有兩萬人了,把河東剩下的一萬人交由自己的親弟弟董旻帶領,由自己的女婿,也是自己的親信李儒輔佐於他,然後董卓帶著自己拼湊起來的兩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奔赴穎川。

    一路之上,這支雜牌軍是見什麼搶什麼,搞得沿途百姓家中雞飛狗跳,不得安寧,只是董卓並不去制止,反而縱容部下,看到大人都不反對,那些剛剛加入的地痞無賴更是有恃無恐,變本加厲的盤剝百姓,還美其名曰是百姓支援大軍平叛。

    由於有了這些人的加入,董卓部下原本的一萬騎兵也沒法快速行軍,只好跟著他們一起,慢慢悠悠的向穎川進發,大軍經箕關、河內後渡過黃河,然後按照探子傳回的消息,董卓得知黃巾軍正在圍攻長社的朱俊,董卓暗道這真是天助我也,有朱俊的四萬北軍,加上自己的這兩萬人馬,五六萬的黃巾軍何足道哉,因此馬上傳下命令,大軍加快行軍速度,直撲長社而去,只要這次消滅了長社的黃巾軍,自己一定重重的賞賜部下。

    早就聽說董大人出手大方的那些雜兵便如打了雞血一般,開始玩命的向長社奔跑,居然衝到了那些騎兵的前邊,令董卓不禁為自己的領兵才能暗暗叫好。

    只是黃巾軍中的渠帥並非都是些只知道舞槍弄棒的武夫,這穎川黃巾軍的渠帥波才便是一員頗有計謀的大將之才,也因此他才能在與朱俊率領的北軍一戰時,取得殲滅北軍士兵近萬的大勝。

    雖然波才一直在指揮手下的黃巾軍士兵攻打長社,但是他也沒有放鬆對周圍的警戒,因此當董卓的雜牌軍行進到距離長社還有五十多里地的中牟一帶時,便被黃巾軍的探子發現了。

    看到官軍來了一支穿戴和自己的軍容差不多的援軍,從旗號上可以知道,領兵的大將是朝廷的中中郎將董卓,於是那些探子急忙騎上快馬,趕回長社,把消息報給了長社城下的波才和彭脫二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