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三卷 幽州 第一百一十八章 喜獲豐收 文 / 天翔

    第一百一十八章喜獲豐收

    已經在薊縣館驛中呆了十幾天的小太監李強,雖然每天吃的喝的都不錯,還有人帶著他四處遊玩,但畢竟他心中急於見到老劉,這樣自己就可以把聖旨傳下,然後從老劉手中撈上一筆好處,回轉洛陽交差了,只是現在刺史府中管事的別駕從事荀攸說劉備到遼東郡去了,估計還有半個月才能回來,自己也只好耐心等著了,不過在這邊也有個好處,那就是每天不用侍候別人了,而是每天都要幾個人陪著自己、侍候自己,令他心中也很滿意。

    今天終於有人來館驛給他送信,說刺史劉大人已經回來了,一會兒便要來館驛中拜見自己,這小太監李強也有個好處,那就是他很會辦事,也很會看人,聽說劉備要親自來館驛拜見自己,他當然覺得有些不妥,於是忙讓來人給刺史大人回話,自己馬上就去刺史衙門,就讓劉備在那裡等著接旨便可。

    送信的官差見李強要去刺史衙門,連忙讓那幾個侍候李強的下人準備好馬車,然後讓他們在館驛外被荀攸專門派來保護李強的十幾名郡國兵的保護下,趕往刺史衙門,而他自己則騎著馬,搶先一步去給老劉送信。

    此時老劉正在刺史衙門中和眾人商議如何去館驛領取聖旨呢,聽官差回來說頒旨太監已經離開館驛,馬上就到衙門了,老劉忙帶著幽州的一眾文武官員來到大門之外,迎候太監李強。

    當李強的馬車到了衙門之前,馬車剛一停穩,老劉忙上前道:「幽州刺史劉備恭迎頒旨大人,請大人下車,到刺史衙門大廳中宣讀聖旨。」

    看到老劉恭恭敬敬的迎接自己,那李強心中的虛榮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不過他也知道老劉的身價,連忙在邊上下人的攙扶下下了馬車,來到老劉面前道:「劉大人不必多禮,我不過是您的故人小李子,只不過今天討了個傳旨的美差,來幽州見見大人,在您面前,我永遠都是個奴才。」

    老劉這才注意到原來前來頒旨的,便是自己在宮中認識的小太監李強,看來他現在地位也比以前高了,所以才能當上這頒旨太監的美差,不過看他對自己倒是仍然像以前一樣恭敬,老劉也不能太過托大,於是忙拉著李強的手道:「原來是李公公啊,快快快,咱們到衙門裡邊去,等你把聖旨宣讀完之後,我們再敘敘舊。」

    李強急忙道:「謹尊大人之命。」然後兩人一起進了刺史大廳中,其他眾人也跟著進了大廳,在下邊站好。

    看眾人都已經準備好了,於是李強對老劉道:「吾皇有旨,請涿縣侯、護烏桓校尉、幽州刺史劉備接旨。」

    老劉急忙跪倒在地道:「臣劉備接旨。」後邊的眾人也都在老劉身後跪倒聽旨。

    那李強從懷中取出聖旨,打開對著下邊的老劉等人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涿縣侯、幽州刺史劉備平定幽州境內烏桓四部,令蠻夷臣服,為我大漢立下不世戰功,劉備身為我漢室宗親,理當封賞,封劉備為沮陽公,繼續擔任幽州刺史之職,同時免去其護烏桓校尉之職,另任命劉備為我大漢護鮮卑校尉之職;另有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深明大義,為烏桓回歸大漢,立下大功,追封為烏桓大王,其子樓班,封為樂亭侯,食七百戶,其餘幽州有功人員,俱行封賞,由幽州刺史府自行決定,欽此!」

    聽李強念完了,眾人心中都很高興,聖旨中不光有對劉備的封賞,還有對丘力居、樓班和其他有功人員的封賞,只不過幽州刺史府早就根據個人的戰功,對眾人進行了賞賜,現在等於是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也可以說更加名正言順罷了。

    老劉忙道:「多謝吾皇英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行過叩頭大禮之後,從李強手中接過了聖旨。

    李強首先對老劉道:「恭喜劉大人了,今後您就是沮陽公了,這可是我大漢幾十年來少有的榮耀,只要大人能繼續為我大漢建功立業,估計下一步大人就該封王了,到時候我還來給您頒旨如何?」

    老劉忙道:「李公公說笑了,為我大漢盡忠,乃是備的職責所在,絕不是貪圖陛下和朝廷的封賞。」

    其他眾人也紛紛向老劉道喜,荀攸對老劉道:「主公,上次陛下封您為護烏桓校尉之後,您便帶著我們把烏桓四部平定了,這次陛下可又封了您護鮮卑校尉之職,看來陛下對您的期望很高,您肩上的重擔可不輕啊。」

    老劉也知道靈帝任命自己為護鮮卑校尉的深意,不過這也是自己的志向所在,只是鮮卑與烏桓不同,實力相差很大,不過今年的鮮卑看來境況也不是太好,目前他們的大王檀石槐已經病入膏肓,沒幾天活頭了,所以鮮卑內部各方勢力都在積蓄力量,估計等檀石槐一死,鮮卑內部各方勢力為爭奪鮮卑大王之位,必起內訌,到時候也就是自己的機會了,只是鮮卑的疆域廣闊,即使自己能把鮮卑勢力消滅,那也不是一年半載所能完成的。

    聖旨傳完了,李強的任務也算完成了,於是李強對老劉道:「劉大人,我這次來傳旨的任務已經完成,另外,宮中的郭常侍和張常侍都讓我給您帶個好,還有就是您的皇侄還問我您什麼時候能回洛陽,他還惦著和大人學些武功呢。」

    「這次真是辛苦李公公了,我先派人送您會館驛休息,另外我還有份禮物送給公公,也請您給宮中的兩位常侍大人帶些東西過去,您看行嗎?」

    「劉大人太客氣了,我是恭敬不如從命,那就讓劉大人破費了,這邊的事情已經完了,我明天就要返回洛陽了,大人有什麼需要我辦的,儘管張口,我可是願意給大人幫忙的。」太監李強得了好處,眉開眼笑的對老劉道。

    「好說好說,我沒有其他的事了,不過還是多謝李公公了。」

    老劉把李強一直送出府門,看到李強上了車他才返回大廳,繼續與眾人商量幽州的公務。

    既然聖旨中有對丘力居的追封,幾人商議了之後,決定近日派田豐帶著蹋頓、樓班二人返回遼西陽樂,將朝廷對丘力居的封號追授給他,以顯示朝廷對丘力居之死的重視,相信有了對丘力居的追封和對樓班樂亭侯的封賞,也會令丘力居部落的烏桓族人對大漢心存感激,更快的把自己融入到漢人之中。

    另外就是為幾位太監準備好禮物和黃金,這也是讓他們一直支持老劉的動力,雖然這些人不是什麼正人君子,但只有得到他們的支持,老劉所做的這些事情才能得到靈帝和朝廷的同意,因此現在一定要哄著他們,讓他們支持自己。

    處理完這些事之後,簡雍也把自己這次去青州的情況向老劉做了匯報。

    青州刺史焦和看到老劉的書信之後,當然有些心動,但是每年一百萬大錢也並沒有讓他馬上答應,待看到簡雍帶給他的禮物後,焦和的態度大變,要知道那幾件禮物雖小,但每一件的價值就差不多抵得上一年的稅金了,另外再一想如果幽州在青州建造了港口碼頭,那將來往來兩地的客商便會大大增加,而青州也會因此得到大量的好處,所以焦和基本答應了老劉的要求,可以把東萊或東牟的港**由幽州來負責建造和管理,但所有費用均由幽州負擔,至於每年一百萬的稅金,頭三年可以如此,三年之後,每年增加為一百五十萬大錢,另外對幽州在港口用於維護治安的駐軍,焦和也提出了人數的限制,畢竟那裡是青州的轄區,因此港口守軍不得超過一千人。

    看來簡雍這次沒有白跑,而老劉這樣做的目的還有一個,將來真的天下大亂了,那自己就可以藉著控制了港口的便利條件,迅速派大軍前往青州,那裡雖然並不富庶,但畢竟人口稠密,比起地廣人稀的幽州人口多了近一倍,而且只要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有足夠的兵源和精兵,也才有爭奪天下的資本。

    接著老劉便和幾人商議了一下前往青州建造港口碼頭的事情,經過商議,決定將碼頭的位置設置在東牟,這裡便是後世的煙台,作為港口的天然條件好於東萊,另外派已經在下邊鍛煉了一段時間的田楷前往青州,全面負責幽州今後在東牟的所有事務,至於修建碼頭的民伕,則從當地招募,幽州這邊只要讓田楷帶著五百名輕騎兵、一部分已經掌握了碼頭建造技術的工匠和管事過去就可以了。

    商議已定,由荀攸派人去代郡召回田楷,並安排他前往青州的諸般事宜。

    想到自己回來的主要目的,老劉便帶著戲志才、荀攸和田豐來到自己的後花園中,看看那裡幾種作物的情況。

    現在已經是九月上旬,正是農作物收穫的金秋時節,今年的好年景加上那些農民和園丁的精心照料,估計這三種作物都會大獲豐收。

    那兩位負責為老劉中莊稼的農夫這幾天也在等老劉呢,按他們的觀察,現在這幾種作物都已經完全成熟了,但沒有老劉的指示,他們也沒敢輕易收割,今天看到老劉帶人來了,忙上前給眾人見禮。

    先和眾人把那些架栽紅薯看了一遍,結果令眾人大喜過望,只見那一畝地的紅薯籐蔓彎彎曲曲的爬滿了搭在上邊的架子,而籐蔓上到處都結滿了比大人拳頭還要大不少的紅薯,估計單個紅薯的重量都在一斤以上,他們看到幾個特別大的竟然有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看重量至少有三四斤,老劉讓兩個農夫自己估算一下,這一畝地今年產了多少斤紅薯?

    那兩個農夫因為天天圍著這幾塊地轉,因此也大概估算過,他們覺得結的紅薯怎麼也能有五六千斤了,但當時刺史大人說畝產是兩千斤,看來是大人記錯了,現在這畝紅薯的產量已經遠遠超過大人所說的數字了,於是他們便把這個數字告訴了老劉。

    竟然有五六千斤,看來自己是記錯了,不過還是等採摘完了,用秤稱一下才會知道準確的數據,於是老劉要他們明天就帶著府中的園丁開始採摘紅薯,看看到底能有多少斤,另外採摘紅薯時,不要把紅薯的籐蔓損傷了,這些籐蔓可以像葡萄籐一樣,採摘完紅薯後盤起來堆在地上,然後用防寒之物包裹好,到了明年可以繼續結紅薯,而且明年除了可以用育苗的方法種植紅薯外,還可以從這些籐蔓上直接割苗,而這些割下來的薯籐便可以直接種在田里,不用再通過育苗來得到紅薯苗了。

    看完紅薯,眾人又來到臨近的玉米地中,此時的玉米葉子都已經開始枯萎了,老劉隨手掰了一穗玉米下來,剝去外層的包皮,手中的玉米棒子足有一尺多長,而上邊的玉米粒也粒粒飽滿,看來這一畝地的產量不會低於一千八百斤,明年的種子已經有了,到明年春天,每個郡都分上一百斤種子,剩下的繼續在薊縣種植,一千八百斤種子,估計明年可以種植至少四百多畝玉米地,這樣到明年秋天整個幽州的玉米產量估計能達到七十多萬斤,這些種子到了後年就可以大面積種植,而玉米真正能起到作用,也是在後年才行。

    最後是那片馬鈴薯,老劉從農夫手中拿過鐵鍬,從地壟的中間深深的挖了下去,只是老劉很小心,生怕被鐵鍬從馬鈴薯上邊插下去,然後從裡邊把土和馬鈴薯秧一起翻了出來,這是戲志才、荀攸等人第一次看到馬鈴薯,看來那時候的土地就是養分足,老劉挖出來的這幾棵馬鈴薯秧下邊帶著大大小小的馬鈴薯足有十幾個,最大的也和大人的拳頭一樣,估計能有七八兩重,而小的就不一樣了,最小的還有和雞蛋差不多大小的,不過這幾棵馬鈴薯秧所產的馬鈴薯,至少也有兩斤多了。

    老劉讓兩個農夫過來,告訴他們如何收穫馬鈴薯的方法,挖土時盡量避開地下的馬鈴薯,這樣才能不至於損壞長好的馬鈴薯,為了加快這幾種作物的收穫時間,老劉又讓管家明天多找些農民過來幫著一起收,工錢可以多給他們,但是收穫的這些東西決不能讓他們帶出去,老劉當然不是不想讓別人種植,只是這些東西太過金貴,只有盡快把這幾種作物在幽州甚至大漢推廣種植,才能造福天下百姓。

    老劉看了看這幾種作物的收穫情況,估計紅薯的產量最高,其次是馬鈴薯,而玉米的產量是最低的,但就是這最低的產量,也比當前大漢的兩種主要作物小麥和谷子高多了。

    現在看來這三種作物的推廣只有玉米最慢,而明年紅薯和馬鈴薯就有足夠的種子大面積種植了,正好幽州的土地最適於這幾種作物的生長,希望過了明年,自己就能為大漢的百姓帶來足夠維持他們餬口生存的糧食。

    荀攸、戲志才和田豐等人終於看到了這些老劉一直當做寶貝的作物,也明白了老劉的良苦用心,主公想的最多的,便是如何為天下百姓造福,而這些作物現在看來也真如主公所說,產量比現在的作物高了十多倍,幾年之後這些作物在幽州甚至大漢普遍種植後,天下百姓便不會再為糧食的匱乏而忍饑挨餓了,三人心中,更是充滿了對主公的崇敬。

    五天之後,後花園中的玉米、紅薯和馬鈴薯都已經收穫完畢,除了玉米還在晾曬不知道最後的產量,紅薯竟然收穫了八千多斤,而馬鈴薯也達到了近四千斤,為了儲藏好紅薯和馬鈴薯,老劉讓人在後花園的邊上挖了一個很深很大的地窖,這樣紅薯和馬鈴薯作為來年的種子,今年冬天就可以儲存在地窖中過冬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